楼板厚度探测信号发生器的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99429阅读:27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楼板厚度探测辅助工具,具体涉及一种楼板厚度探测信号发生器的支架。



背景技术:

在混凝土主体结构验收前或新建房屋交付用户使用前,为了检测混凝土楼板的厚度是否达到设计要求,一般采取两种检测方法,一种方法是通过对混凝土楼板钻孔,测量时一人在楼板下方用模板抵住孔眼,另一人在楼板上方用短钢筋插入孔中,使钢筋的下端抵达楼板下方的模板面,然后再紧贴楼板上表面在钢筋上画线,最后取出钢筋,用卷尺量取此线至钢筋下端的长度,此长度即为楼板的厚度。此方法需要破坏楼板结构,另外在对楼板厚度进行检测时,需要多处进行检测,对楼板破坏程度较大,事后还需进行恢复。另一种方法是采用专用的电子测量仪器在混凝土楼板上表面进行无损检测,一人将信号发生器抵接在楼板的下表面,另一人在楼板的上方操作信号接收探头贴在楼板上表面接收信号,通过仪器检测出楼板的厚度。通常情况下,在待测楼板下方的操作人员将信号发生器捆绑在一根长杆的端部,然后在检测的时候,用手将长杆一直举着,将信号发生器抵接在楼板下表面。但是位于楼板上方的操作人员无法在短时间正确的找到下方信号发生器的相应位置,因此,楼板上方的操作人员需要多次尝试后才能够找准位于楼板下方的信号发生器。这样,位于楼板下方的操作人员就要长时间将长杆举着,增加了操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容易使其产生疲劳,使其不能将信号发生器贴紧在楼板下表面,这样就影响测量造成误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能够减轻操作人员负担,使信号发生器能够紧贴楼板以提高测量精度的楼板厚度探测信号发生器的支架。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楼板厚度探测信号发生器的支架,包括移动小车,移动小车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一根竖向设置的外套管,外套管的顶部插入有一根内滑杆,内滑杆能够沿其长度方向与外套管滑动配合,外套管和内滑杆的长度之和大于楼层中上下两块楼板之间的距离长度,外套管的顶端开设有一条沿外套管长度方向延伸且与外套管内孔连通的竖向条孔,竖向条孔的长度小于外套管的长度,内滑杆上固定连接有一根穿过竖向条孔且伸出到外套管外的限位杆,限位杆与竖向条孔滑动配合,竖向条孔远离外套管顶端的一端沿外套管周向延伸设置有与外套管内孔连通且能够对限位杆进行的限位固定的横向条孔,内滑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用于安装信号发生器的安装支座,位于外套管内且位于内滑杆下端与外套管内孔底部之间设置有能够为安装支座上端面抵接在楼层上方楼板下表面提供弹簧力的弹簧,当限位杆位于横向条孔处时,安装支座上端面至楼层中下方楼板上表面的距离长度小于楼层中上下两块楼板之间的距离长度。

在本实用新型中,操作限位杆使其朝向横向条孔一侧移动,同时压缩弹簧,最终将限位杆卡在横向条孔内以使其固定;然后将信号发生器安装在安装支座的顶部,根据楼板需要检测的地方,手扶着外套管并推动使移动小车在楼层下楼板上移动,待移动到位后,操作限位杆使其从横向条孔中移动至竖向条孔中,此时弹簧作用在内滑杆上,向上顶出内滑杆并最终将位于内滑杆顶端安装支座上的信号发生器抵紧在楼层中上楼板的下表面,而操作人员就不在进行任何操作,只需要等待楼层中上楼板上方的另一操作人员用信号接收探头接受信号即可;待此处检测完成后,又滑动限位杆至横向条孔内,操作移动小车移动即可。这样就不需要操作人员上时间举着长杆,减轻了操作人员的体力负担,同时还能够使信号发生器持续抵紧在楼板下表面,提高了检测精度。

作为优化,所述移动小车包括小车车体,小车车体的底部沿其前后方向分别设置有前行走轮和后行走轮,后行走轮包括沿小车本体左右方向间隔设置且与小车本体固定连接的后支架,两个后支架之间设置有沿小车本体左右方向延伸的后轮轴,后轮轴的两端分别穿过其所在侧的后支架且伸出到后支架的外侧,后轮轴与后支架转动配合,后轮轴的两端分别安装有后车轮;前行走轮包括沿小车本体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前支架,前支架包括竖向设置的转轴,转轴的下端固定连接有U型支架,U型支架内设置有水平方向延伸的前轮轴,前轮轴的两端分别固定在U型支架的两侧侧壁上,位于U型支架内的前轮轴上安装有与其转动配合的前车轮,转轴的上端转动连接在小车本体底部上。前行走轮包括两个独立的的前车轮,前车轮通过U型支架上的转轴与小车本体转动连接,这样前车轮就能够在水平方向360°的旋转,在移动移动小车的时候,就能够方便使移动小车转向。

作为优化,所述限位杆的横截面为弓形,该弓形所含弧为优弧,所述限位杆横截面中直线所在一侧的平面朝向所述安装支座所在一侧,所述限位杆横截面中直线所在一侧的平面上粘接有一层橡胶垫。在操作人员操作限位杆的时候,向下压限位杆使其在竖向条孔中移动,主要就是作用在限位杆的上表面一侧,在限位杆的这一次设置橡胶垫,柔性材料相比硬性材料能够提高操作人员操作的舒适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不需要操作人员长时间持续操作,减轻了操作人员的体力负担,同时还能够使信号发生器持续抵紧在楼板下表面,提高了检测精度。

附图说明

为了使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楼板厚度探测信号发生器的支架,包括移动小车1,移动小车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一根竖向设置的外套管2,外套管2的顶部插入有一根内滑杆3,内滑杆3能够沿其长度方向与外套管2滑动配合,外套管2和内滑杆3的长度之和大于楼层中上下两块楼板之间的距离长度,外套管2的顶端开设有一条沿外套管2长度方向延伸且与外套管2内孔连通的竖向条孔4,竖向条孔4的长度小于外套管2的长度,内滑杆3上固定连接有一根穿过竖向条孔4且伸出到外套管2外的限位杆5,限位杆5与竖向条孔4滑动配合,竖向条孔4远离外套管2顶端的一端沿外套管2周向延伸设置有与外套管2内孔连通且能够对限位杆5进行的限位固定的横向条孔6,内滑杆3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用于安装信号发生器的安装支座7,位于外套管2内且位于内滑杆3下端与外套管2内孔底部之间设置有能够为安装支座7上端面抵接在楼层上方楼板下表面提供弹簧力的弹簧,当限位杆5位于横向条孔6处时,安装支座7上端面至楼层中下方楼板上表面的距离长度小于楼层中上下两块楼板之间的距离长度。

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移动小车1包括小车车体,小车车体的底部沿其前后方向分别设置有前行走轮和后行走轮,后行走轮包括沿小车本体左右方向间隔设置且与小车本体固定连接的后支架,两个后支架之间设置有沿小车本体左右方向延伸的后轮轴,后轮轴的两端分别穿过其所在侧的后支架且伸出到后支架的外侧,后轮轴与后支架转动配合,后轮轴的两端分别安装有后车轮;前行走轮包括沿小车本体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前支架,前支架包括竖向设置的转轴,转轴的下端固定连接有U型支架,U型支架内设置有水平方向延伸的前轮轴,前轮轴的两端分别固定在U型支架的两侧侧壁上,位于U型支架内的前轮轴上安装有与其转动配合的前车轮,转轴的上端转动连接在小车本体底部上。

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限位杆5的横截面为弓形,该弓形所含弧为优弧,所述限位杆5横截面中直线所在一侧的平面朝向所述安装支座7所在一侧,所述限位杆5横截面中直线所在一侧的平面上粘接有一层橡胶垫。

在具体实施的时候,所述限位杆远离所述内滑杆的一端朝向所述安装支座所在的一侧方向弯折形成限位部,限位部能够对操作人员的手掌进行限位,能够防止手掌从限位杆上脱出,避免了内滑杆在没有约束力的情况下,被弹簧的弹簧力推动以使安装支座上的信号发生器撞击到楼板下表面上造成损坏。另外所述内滑杆的杆身上套设有至少一个能够沿其长度方向与其滑动配合的滑套Ⅰ,滑套Ⅰ上穿设有一根能够作用在内滑杆上以对滑套Ⅰ进行锁紧固定的锁紧螺钉Ⅰ,滑套Ⅰ的套身上固定连接有一个能够对信号发生器线缆进行固定的弹性线卡Ⅰ,所述外套管位于横向条孔下方的管身上套设有至少一个能够沿其长度方向与其滑动配合的滑套Ⅱ,滑套Ⅱ上穿设有一根能够作用在外套管上以对滑套Ⅱ进行锁紧固定的锁紧螺钉Ⅱ,滑套Ⅱ的套身上固定连接有一个能够对信号发生器线缆进行固定的弹性线卡Ⅱ,可以对信号发生器的线缆进行约束,避免线缆到处拖放造成影响。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通过参照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已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出各种各样的改变,而不偏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