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扫描式激光测距的人流量测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26263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基于扫描式激光测距的人流量测量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人流量测量系统领域,尤其是一种基于扫描式激光测距的人流量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当今的商业瞬息万变,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市场微弱变化做出快速精准的反应,并且最大限度的节约商业运作成本,从而实现高效的商业运营管理已经成为商业运营成败的核心要素;因此,如何提高零售业、文化娱乐等公共场所业的运营管理,客流信息的精准分析统计已然成为每个运营管理者所面对的首要任务;人流聚集场合的安全问题也需要人流量测量系统提供精确的人流量和聚集量数据。

目前,公认的人流量统计方式有两种,一是基于监控摄像头进行分析;二是基于红外系统,根据红外光束被行人打断的次数进行统计的break-beam系统;对比方式一:监控摄像头人流量统计系统需要各种识别算法,所以这种方式不但开发难度较大;而且由于其需要基于监控图像进行分析,因此需要画质清楚且存储量大的摄像头,而此类摄像头价格昂贵;另外,摄像头拍照、识别、存储等操作会带来行人隐私泄露的问题,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对于方式二:红外人流量统计方法虽然软件开发难度小,但是其本身具有较大的使用限制,比如它无法同时对多个并行行人进行统计,所以在某些场合不能很好的使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红外方式容易被外界因素干扰,导致统计精度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成本低、使用方便、精度高且不会对行人造成隐私泄露问题的基于扫描式激光测距的人流量测量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基于扫描式激光测距的人流量测量装置,包括位于人行通道上方的第一激光测距仪和第二激光测距仪,所述第一激光测距仪和第二激光测距仪沿人行通道的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第一激光测距仪的出光孔前方设置有用于反射激光的第一扫描镜,所述第一扫描镜通过第一转轴固定,所述第一扫描镜上连接有用于使第一扫描镜绕第一转轴转动的第一驱动装置;所述第二激光测距仪的出光孔前方设置有用于反射激光的第二扫描镜,所述第二扫描镜通过第二转轴固定,所述第二扫描镜上连接有用于使第二扫描镜绕第二转轴转动的第二驱动装置;当第一扫描镜、第二扫描镜均处于初始位置时,第一扫描镜的反射面与第二扫描镜的反射面位于同一平面上;还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分别与第一激光测距仪的数据输出接口、第二激光测距仪的数据输出接口相连。

进一步的是,所述处理器为单片机。

进一步的是,所述第一激光测距仪和第二激光测距仪均位于人行通道的正上方。

进一步的是,所述第一激光测距仪和第二激光测距仪均位于人行通道的右侧上方。

进一步的是,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包括设置在第一扫描镜背面的弧形板,所述弧形板与第一扫描镜的背面互相垂直且弧形板与第一转轴互相垂直,所述弧形板的弧形端面设置有轮齿,所述弧形端面的圆弧中心轴线与第一转轴的中心轴线重合,还包括第一半圆形齿轮、第二半圆形齿轮、驱动齿轮、从动齿轮,所述第一半圆形齿轮通过第三转轴固定,所述第一半圆形齿轮的中心轴线与第三转轴的中心轴线互相重合,所述第二半圆形齿轮通过第四转轴固定,所述第二半圆形齿轮的中心轴线与第四转轴的中心轴线互相重合,所述驱动齿轮通过第五转轴固定,所述驱动齿轮的中心轴线与第五转轴的中心轴线互相重合,所述从动齿轮通过第六转轴固定,所述从动齿轮的中心轴线与第六转轴的中心轴线互相重合;所述第三转轴的中心轴线与第一转轴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一半圆形齿轮的半径和弧形板的圆弧半径之和,当第一半圆形齿轮与弧形板的弧形端面设置的轮齿接触时,所述第一半圆形齿轮与弧形端面设置的轮齿相互啮合且所述第三转轴的中心轴线、第一转轴的中心轴线、第一半圆形齿轮与弧形板的弧形端面设置的轮齿啮合点位于同一平面内;所述第四转轴的中心轴线与第一转轴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二半圆形齿轮的半径和弧形板圆弧的半径之和,当第二半圆形齿轮与弧形板的弧形端面设置的轮齿接触时,所述第二半圆形齿轮与弧形端面设置的轮齿相互啮合且所述第四转轴的中心轴线、第一转轴的中心轴线、第一半圆形齿轮与弧形板的弧形端面设置的轮齿啮合点位于同一平面内;当第一半圆形齿轮与弧形板的弧形端面设置的轮齿相接触时,第二半圆形齿轮与弧形板的弧形端面设置的轮齿处于分离状态,当第二半圆形齿轮与弧形板的弧形端面设置的轮齿相接触时,第一半圆形齿轮与弧形板的弧形端面设置的轮齿处于分离状态;所述驱动齿轮与从动齿轮互相啮合,所述驱动齿轮与第一半圆形齿轮、第二半圆形齿轮之间具有间隙,所述从动齿轮与第一半圆形齿轮、第二半圆形齿轮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三转轴的一端设置有第一皮带轮,所述第一皮带轮的半径小于第一半圆形齿轮的半径,所述第四转轴的一端设置有第二皮带轮,所述第二皮带轮的半径小于第二半圆形齿轮的半径,所述第五转轴的一端设置有第三皮带轮和第四皮带轮,所述第三皮带轮的半径、第四皮带轮的半径均小于驱动齿轮的半径,所述第六转轴的一端设置有第五皮带轮,所述第五皮带轮的半径小于从动齿轮的半径,所述第一皮带轮与第三皮带轮之间、第二皮带轮与第五皮带轮之间均通过皮带相连,还包括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设置有第六皮带轮,所述第六皮带轮与第四皮带轮之间通过皮带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该基于扫描式激光测距的人流量测量装置利用第一激光测距仪测定第一激光测距仪与人行通道地面之间的距离并将检测到的距离数据传递给处理器,第二激光测距仪测定第二激光测距仪与人行通道地面之间的距离并将检测到的距离数据传递给处理器,处理器分别对接收到的两组距离数据与预设的标准值进行判断确定行人数量以及行人行走方向,行人数量可以根据第一激光器测量的距离数据连续小于标准值时,判定为行人信号,小于标准值的距离数据的个数即为行人数量,当两组数据小于标准值的幅度一样时,根据出现的前后顺序便可以判断行人行走方向,整个判断过程非常简单快捷,采用激光测距方式相比于摄像头的图像处理而言开发难度较小、成本低;且无需拍照,保证了行人的隐私不受侵犯隐私;而且激光稳定相好、不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从而使得其统计精度高,另外,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基于扫描式激光测距的人流量测量装置只采用两个激光测距仪即可实现人流量的统计以及行人行走方向的判定,成本更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基于扫描式激光测距的人流量测量装置的正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说明:第一激光测距仪1、第一扫描镜2、第一转轴3、第一驱动装置4、弧形板401、第一半圆形齿轮402、第二半圆形齿轮403、驱动齿轮404、从动齿轮405、第三转轴406、第四转轴407、第五转轴408、第六转轴409、第一皮带轮410、第二皮带轮411、第三皮带轮412、第四皮带轮413、第五皮带轮414、驱动电机415、第六皮带轮41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如图1至2所示,该基于扫描式激光测距的人流量测量装置,包括位于人行通道上方的第一激光测距仪1和第二激光测距仪,所述第一激光测距仪1和第二激光测距仪沿人行通道的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第一激光测距仪1的出光孔前方设置有用于反射激光的第一扫描镜2,所述第一扫描镜2通过第一转轴3固定,所述第一扫描镜2上连接有用于使第一扫描镜2绕第一转轴3转动的第一驱动装置4;所述第二激光测距仪的出光孔前方设置有用于反射激光的第二扫描镜,所述第二扫描镜通过第二转轴固定,所述第二扫描镜上连接有用于使第二扫描镜绕第二转轴转动的第二驱动装置;当第一扫描镜2、第二扫描镜均处于初始位置时,第一扫描镜2的反射面与第二扫描镜的反射面位于同一平面上;还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分别与第一激光测距仪1的数据输出接口、第二激光测距仪的数据输出接口相连。该基于扫描式激光测距的人流量测量装置利用第一激光测距仪1测定第一激光测距仪1与人行通道地面之间的距离并将检测到的距离数据传递给处理器,第二激光测距仪测定第二激光测距仪与人行通道地面之间的距离并将检测到的距离数据传递给处理器,处理器分别对接收到的两组距离数据与预设的标准值进行判断确定行人数量以及行人行走方向,行人数量可以根据第一激光器测量的距离数据连续小于标准值时,判定为行人信号,小于标准值的距离数据的个数即为行人数量,当两组数据小于标准值的幅度一样时,根据出现的前后顺序便可以判断行人行走方向,整个判断过程非常简单快捷,采用激光测距方式相比于摄像头的图像处理而言开发难度较小、成本低;且无需拍照,保证了行人的隐私不受侵犯隐私;而且激光稳定相好、不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从而使得其统计精度高,另外,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基于扫描式激光测距的人流量测量装置只采用两个激光测距仪即可实现人流量的统计以及行人行走方向的判定,成本更低。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激光测距仪和第二激光测距仪可以安装在人行通道的正上方,所述第一激光测距仪和第二激光测距仪还可以设置在人行通道的右侧上方。

在上述实施方式过程中,所述第一驱动装置4和第二驱动装置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驱动装置4和第二驱动装置均采用如下结构,所述第一驱动装置4包括设置在第一扫描镜2背面的弧形板401,所述弧形板401与第一扫描镜2的背面互相垂直且弧形板401与第一转轴3互相垂直,所述弧形板401的弧形端面设置有轮齿,所述弧形端面的圆弧中心轴线与第一转轴3的中心轴线重合,还包括第一半圆形齿轮402、第二半圆形齿轮403、驱轮齿轮404、从动齿轮405,所述第一半圆形齿轮402通过第三转轴406固定,所述第一半圆形齿轮402的中心轴线与第三转轴406的中心轴线互相重合,所述第二半圆形齿轮403通过第四转轴407固定,所述第二半圆形齿轮403的中心轴线与第四转轴407的中心轴线互相重合,所述驱轮齿轮404通过第五转轴408固定,所述驱轮齿轮404的中心轴线与第五转轴408的中心轴线互相重合,所述从动齿轮405通过第六转轴409固定,所述从动齿轮405的中心轴线与第六转轴409的中心轴线互相重合;所述第三转轴406的中心轴线与第一转轴3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一半圆形齿轮402的半径和弧形板401的圆弧半径之和,当第一半圆形齿轮402与弧形板401的弧形端面设置的轮齿接触时,所述第一半圆形齿轮402与弧形端面设置的轮齿相互啮合且所述第三转轴406的中心轴线、第一转轴3的中心轴线、第一半圆形齿轮402与弧形板401的弧形端面设置的轮齿啮合点位于同一平面内;所述第四转轴407的中心轴线与第一转轴3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二半圆形齿轮403的半径和弧形板401圆弧的半径之和,当第二半圆形齿轮403与弧形板401的弧形端面设置的轮齿接触时,所述第二半圆形齿轮403与弧形端面设置的轮齿相互啮合且所述第四转轴407的中心轴线、第一转轴3的中心轴线、第一半圆形齿轮402与弧形板401的弧形端面设置的轮齿啮合点位于同一平面内;当第一半圆形齿轮402与弧形板401的弧形端面设置的轮齿相接触时,第二半圆形齿轮403与弧形板401的弧形端面设置的轮齿处于分离状态,当第二半圆形齿轮403与弧形板401的弧形端面设置的轮齿相接触时,第一半圆形齿轮402与弧形板401的弧形端面设置的轮齿处于分离状态;所述驱轮齿轮404与从动齿轮405互相啮合,所述驱轮齿轮404与第一半圆形齿轮402、第二半圆形齿轮403之间具有间隙,所述从动齿轮405与第一半圆形齿轮402、第二半圆形齿轮403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三转轴406的一端设置有第一皮带轮410,所述第一皮带轮410的半径小于第一半圆形齿轮402的半径,所述第四转轴407的一端设置有第二皮带轮411,所述第二皮带轮411的半径小于第二半圆形齿轮403的半径,所述第五转轴408的一端设置有第三皮带轮412和第四皮带轮413,所述第三皮带轮412的半径、第四皮带轮413的半径均小于驱轮齿轮404的半径,所述第六转轴409的一端设置有第五皮带轮414,所述第五皮带轮414的半径小于从动齿轮405的半径,所述第一皮带轮410与第三皮带轮412之间、第二皮带轮411与第五皮带轮414之间均通过皮带相连,还包括驱动电机415,所述驱动电机415的输出轴设置有第六皮带轮416,所述第六皮带轮416与第四皮带轮413之间通过皮带相连。上述驱动装置在使用过程中,驱动电机415只需沿一个方向转动,便可以实现第一扫描镜2绕第一转轴3往复转动或第二扫描镜绕第二转轴往复转动,相比于实现正反转的电机而言,这样大大降低了驱动电机415损坏的几率,提高了驱动电机415的使用寿命。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