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测量电池壳壳底厚度的高度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93777阅读:617来源:国知局
用于测量电池壳壳底厚度的高度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电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测量电池壳壳底厚度的高度尺。



背景技术:

锂电池行业原材料电池壳深度不一,对于目前生产的电池型号,其底部较深,目前测量电池壳内部底厚使用高度尺测量,高度尺的量爪比较接近主尺,难以伸进电池壳内部,我们采用的是和供应商一样的测试方法,即用大钳子将电池壳破坏,完全剪开,然后用游标卡尺测量其底部的厚度,破坏时力度不易掌控,每次会造成一定数量的电池壳报废,增加了公司成本。另外,目前高度尺的量爪一般只能用于测量一种待测平面,如果需要测量较窄的夹缝内的厚度就不能使用,限制了高度尺的应用范围。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目的: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测量电池壳壳底厚度的高度尺,该高度尺的量爪能够伸入到电池壳内部以测试其底厚,且其量爪能够适用于不同尺寸的待测试平面。

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测量电池壳壳底厚度的高度尺,包括主尺、底座、数显面板、滑块、量爪和粗调轮,所述主尺竖直固定在所述底座上,所述滑块与所述主尺滑动卡接,所述粗调轮与所述滑块的一侧螺纹连接,且所述粗调轮与所述主尺的一侧螺纹啮合;所述数显面板和所述量爪均固定在所述滑块上,所述量爪由爪臂、旋转爪和旋转限位件组成,所述爪臂的顶端固定在所述滑块上,底端通过所述旋转限位件与所述旋转爪转动连接,且所述爪臂为长度可调的伸缩杆;所述旋转爪为具有至少两个尺寸不同的定位平面的柱体结构,所述旋转爪的中轴线平行于水平面。

进一步地,用于测量电池壳壳底厚度的高度尺,还包括微调轮,所述微调轮与所述滑块的一侧螺纹连接,且所述微调轮与所述主尺的一侧螺纹啮合。

进一步地,所述的用于测量电池壳壳底厚度的高度尺,所述量爪通过支架固定在所述滑块上,所述支架固定在所述滑块上,所述量爪固定在所述支架上。

进一步地,所述量爪通过紧固螺丝固定在所述支架上。

优选地,所述旋转爪具有四个尺寸不同的定位平面。

优选地,所述旋转爪每旋转90°,就有其中一个定位平面与水平面平行。

有益效果:在对电池壳的壳底厚度进行测量时,本高度尺的量爪的爪臂能够伸长至电池壳内部壳底处进行测量,这样就能够避免损坏电池壳,有效降低成本;另外,本高度尺中量爪的爪子为旋转爪,该旋转爪是具有多个不同尺寸定位平面的柱体结构,不同尺寸的定位平面能够适用于测量不同尺寸的待测量平面,有效扩展了本高度尺的使用范围。

附图说明

图1为用于测量电池壳壳底厚度的高度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用于测量电池壳壳底厚度的高度尺在测量电池壳壳底厚度时的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介绍。

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用于测量电池壳壳底厚度的高度尺,如图1所示,该高度尺主要由主尺1、底座2、数显面板3、滑块4、量爪5、支架8、粗调轮6和微调轮7组成,主尺1垂直于水平面设置,主尺1底端固定在底座2上,滑块4滑动卡接在主尺1上且能够沿主尺1上下滑动,粗调轮6和微调轮7均与滑块4的一侧螺纹连接,且均与主尺1的一侧螺纹啮合,数显面板3和支架8均固定在滑块4上,量爪5由旋转爪502、旋转限位件503和长度可调的伸缩杆制成的爪臂501组成,爪臂501的顶端通过紧固螺丝9固定在支架8上,底端通过旋转限位件503与旋转爪502转动连接;旋转爪502为具有四个尺寸不同的定位平面的柱体结构,旋转爪502每旋转90°,就有一个定位平面与水平面平行,且旋转爪502的中轴线平行于水平面。

在使用本实施方式中的高度尺对电池壳的壳底厚度进行测量时,如图2,首先将高度尺放置在水平台面上,接着将量爪5的爪臂501伸长,然后调节粗调轮6使滑块4沿主尺1下降,滑块4的下降导致支架8下降,进而导致量爪5的下降,最终将量爪5中旋转爪502的其中一个定位平面紧贴水平台面放置到最低处,按数显面板3上的归零键归零;接着反方向调节粗调轮6使滑块4沿主尺1上升,滑块4的上升导致支架上升,进而导致量爪5上升,然后将电池壳10放在水平台面上,以上述相同的方法调节粗调轮6将量爪5降下并伸进电池壳10内部,此时量爪5的旋转爪502的前述定位平面紧贴电池壳10内部的壳底平面,如果需要微调旋转爪502的位置则使用微调轮7进行调节,然后通过数显面板3读数,读出电池壳10底部厚度即可。

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的高度尺不仅可以测量电池壳10外部的长宽高,还可以测试电池壳10侧面壁厚、底部壁厚、台阶深度等,对于不同的测试对象,测试时旋转爪502不同的定位平面与测试对象接触的面积不同,这就使本高度尺能够测量不同待测试面积的测试对象,比如当需要测试狭窄空间内的壁厚时,可以通过旋转旋转爪502,使旋转爪502的面积较小的定位平面与水平面平行,该定位平面能够深入到待测量的狭窄空间内,进而就能够测试该狭窄空间内对应的壁厚。

上述实施方式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换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