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CPU模组工作台的缓冲升降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77345发布日期:2018-08-14 18:34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CPU安装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CPU模组工作台的缓冲升降结构。



背景技术:

CPU模组是由内部主要由步进电机、电机固定模块、电子控制界面接口、光电开关、压力感应器、U型光电传感器、推动模块、线性滑轨;外部主要由保护盖、散热风扇、散热片、CPU固定架组成。主要用于下压接触CPU,从而达到机台测试客户板材的需要。

随着变频技术和PLC控制技术的发展,工厂中的自动化生产线也越来越多,由于一些行业的生产工艺的要求或是由于生产车间和场地的特殊情况,要求一些生产线需要配置相应的物件提升装置。在工业自动化治具中,有时为配合客户要求与机台动作需要,也会设计比较合理的升降结构来达到测试需要。

在CPU模组安装后的测试性能方面,需要利用相关检测及升降辅助设备。机台发出下压命令后,上模组下压完成CPU测试,测试完成机台会发出上升命令使上模组上升至原始位置。期间的上下运动即通过CPU模组工作台下的升降结构完成。但是传统模组升降结构在上升过程中,因为速度与力度超出可控范围,所以时常会碰撞到周边板材引发零件脱落松动,还会造成板材不必要的损坏,长此以往增加企业成本。其次,由于机台工作时多次的往复运动过程中光轴一直承载部分力,且光轴长度较大,所以易在力作用下发生弯曲。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该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用于CPU模组工作台的缓冲升降结构,包括:气缸,升降板,光轴,直线轴承,固定板,与升降板固定连接的滑动块,滑动块上的通孔用来穿插光轴,其中,升降板、滑动块、固定板连接在一起统称为滑动组件,滑动组件沿两侧光轴方向进行来回往复运动,在固定板上增设缓冲器。通过缓冲器装置吸收冲击功,防止上升力度过大碰撞周边的零部件。



技术实现要素:

一种用于CPU模组工作台的缓冲升降结构,包括:气缸1,升降板2,光轴3,滑动块5,固定板6,所述滑动块5固定安装在升降板2侧面,光轴3外侧套有直线轴承4,直线轴承4外圈套有滑动块5,其中,升降板2、直线轴承4、滑动块5、固定板6统称为滑动组件,滑动组件以两侧光轴3为轨道做往复运动,固定板6上增设有缓冲器7。

当机台发出上升或下降命令后,气缸进入工作状态,沿光轴3方向做功并产生推力,使滑动组件沿光轴3方向做功。由于受到两侧光轴3的限制作用,滑动组件在两侧光轴3确定的范围内沿光轴3做左右往复的直线运动,实现CPU模组的升降。由于上述CPU模组工作台的升降结构中增设了缓冲器7,所以在治具完成测试上升过程中,缓冲器吸收因上升力度撞击而产生的冲击力,从而有效地保护和减轻由于冲撞导致的板材损伤。不仅解决了因传统升降结构带来的板材损耗这一问题,也使企业自身避免了不必要的产能消耗。

优选的,所述用于CPU模组工作台的缓冲升降结构,缓冲器7的数量为1个或多个。不同的CPU模组产生的冲击力不同,需要吸收的冲击功大小不一,可以通过改变缓冲器7的数量避免因上升力度过快产生的冲击力碰触周边板材引发零件脱落松动的弊端。

优选的,所述用于CPU模组工作台的缓冲升降结构,缓冲器7是液压缓冲器。市面上的缓冲器大致分为弹簧缓冲器、聚氨酯缓冲器、液压缓冲器,相比之下,液压缓冲器具有以下优点:占用空间小;运作性能稳定可有效保证缓冲效果;液压缓冲器所需要的缓冲材料是液压油等液体,这些材料的造价低,大大减少了缓冲器的运作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缓冲升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缓冲升降结构示意图;

主要结构序号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案例1:

一种用于CPU模组工作台的缓冲升降结构,包括:气缸1,升降板2,光轴3,直线轴承4,滑动块5,固定板6,所述滑动块5固定安装在升降板2侧面,光轴3外侧套有直线轴承4,直线轴承4外圈套有滑动块5,其中,升降板2、直线轴承4、滑动块5、固定板6统称为滑动组件,滑动组件沿两侧光轴3方向进行来回往复运动,在固定板6上增设2个液压缓冲器7。通过液压缓冲器7装置吸收冲击功,防止上升力度过大碰撞周边的零部件。

具体实施案例2:

一种用于CPU模组工作台的缓冲升降结构,包括:气缸1,升降板2,光轴3,直线轴承4,滑动块5,固定板6,所述滑动块5固定安装在升降板2侧面,光轴3外侧套有直线轴承4,直线轴承4外圈套有滑动块5,其中,升降板2、直线轴承4、滑动块5、固定板6统称为滑动组件,滑动组件沿两侧光轴3方向进行来回往复运动,在固定板6上增设4个液压缓冲器7。通过液压缓冲器7装置吸收冲击功,防止上升力度过大碰撞周边的零部件。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