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简易的测钢筋冷弯性能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19535发布日期:2018-06-05 23:57阅读:274来源:国知局
一种简易的测钢筋冷弯性能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钢筋试验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简易的测钢筋冷弯性能的装置。



背景技术:

冷弯试验是钢筋物理性能测试的必试项目,也是鉴定钢筋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通过冷弯试验不仅能检验钢材适应冷加工的能力,还能有效显示钢材内部缺陷(如外部起层,内部夹渣等)状况,是考察钢材在复杂应力状态下发展塑性变形能力的一项指标。然而,现有的冷弯试验主要是在万能材料试验机上进行,机器价格昂贵,导致很多小规模的实验室和企业无力承担,并且在一些情况中,只需要对钢筋的冷弯性能进行初步评估即可。为此,需要设计出一种结构简易且价格低廉的装置,对钢筋的冷弯性能进行直观的粗略测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简易的测钢筋冷弯性能的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简易的测钢筋冷弯性能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钢板、第一垂直钢柱、第二垂直钢柱、钢筋、千斤顶、U形钢槽和加劲板;底钢板水平放置,第一垂直钢柱和第二垂直钢柱结构相同,第一垂直钢柱和第二垂直钢柱分别焊接固定在底钢板的左右两侧上方,第一垂直钢柱上开设有第一水平通孔,第二垂直钢柱上开设有第二水平通孔,钢筋的左右两端分别穿过第一水平通孔和第二水平通孔,使得钢筋水平固定在第一垂直钢柱和第二垂直钢柱中;千斤顶安装在底钢板上,千斤顶位于第一垂直钢柱和第二垂直钢柱之间,千斤顶的施力面朝钢筋施力,U形钢槽的底部焊接在千斤顶的施力面,U形钢槽的凹槽部朝上与钢筋相适配,使钢筋完全嵌入U形钢槽的凹槽中;其中,第一垂直钢柱和底钢板之间、第二垂直钢柱和底钢板之间均焊接有加劲板。

为优化上述技术方案,采取的具体措施还包括:

千斤顶为液压千斤顶,千斤顶通过油管和油泵连接。

加劲板为直角三角形结构的钢板,围绕第一垂直钢柱均匀地安装有四块加劲板,加劲板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与第一垂直钢柱和底钢板焊接;围绕第二垂直钢柱也均匀地安装有四块加劲板,加劲板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与第二垂直钢柱和底钢板焊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易于推广,不需要使用价格高昂的设备便可对钢筋的冷弯性能进行初步测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U形钢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加劲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的简易的测钢筋冷弯性能的装置,包括:底钢板1、第一垂直钢柱2、第二垂直钢柱3、钢筋4、千斤顶5、U形钢槽6和加劲板7。

底钢板1水平放置,第一垂直钢柱2和第二垂直钢柱3结构相同,分别焊接固定在底钢板1的左右两侧上方,与底钢板1相垂直。第一垂直钢柱2上开设有第一水平通孔8,第二垂直钢柱3上开设有第二水平通孔9,两个通孔高度相同,钢筋4的左右两端分别穿过第一水平通孔8和第二水平通孔9,使得钢筋4水平固定在第一垂直钢柱2和第二垂直钢柱3中。

千斤顶5安装在底钢板1上,位于第一垂直钢柱2和第二垂直钢柱3之间,千斤顶5可采用液压千斤顶,通过油管10和油泵11连接。千斤顶5的施力面朝钢筋4施力,即垂直向上。由于千斤顶5的施力面和钢筋4的圆周面积较小且光滑,难以均匀地施力和受力,因此在千斤顶5的施力面安装有U形钢槽6。U形钢槽6的底部焊接在千斤顶5的施力面,凹槽部垂直朝上正对着钢筋4,凹槽的宽度与钢筋4相适配,使钢筋4能够完全嵌入U形钢槽6的凹槽中。在施力过程中,千斤顶5通过U形钢槽6将力均匀地传递至钢筋4,并且钢筋4也不会从U形钢槽6中滑脱。

在整个施力过程中,第一垂直钢柱2和第二垂直钢柱3都需要保证十分稳固,于是在第一垂直钢柱2和底钢板1之间、第二垂直钢柱3和底钢板1之间均焊接有加劲板7。如图3所示,加劲板7为直角三角形结构的钢板,围绕第一垂直钢柱2均匀地安装有四块加劲板7,加劲板7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与第一垂直钢柱2和底钢板1焊接;围绕第二垂直钢柱3也均匀地安装有四块加劲板7,加劲板7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与第二垂直钢柱3和底钢板1焊接。

使用该装置测量钢筋冷弯性能时,将钢筋4水平安装好后,调整千斤顶5施力面的位置,使得钢筋4完全嵌入U形钢槽6的凹槽中。启动油泵11,千斤顶5对钢筋4垂直地施加荷载,通过肉眼便可观测钢筋4的形变情况及裂纹。

需要注意的是,实用新型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前”、“后”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