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绳索拉力试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44249发布日期:2018-06-19 23:33阅读:307来源:国知局
一种绳索拉力试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拉力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绳索拉力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工业生产中绳索用途广泛,包括吊装绳、安全带等,在装卸、安保等领域都多有广泛使用,为保证绳索使用的安全性,需要对使用中的绳索进行机械性能检验。常规的拉力机行程有限,只能截取部分绳索进行试验,这种试验方式适用于型式试验,但并不适用于使用中的绳索。此外,常规拉力机或万能试验机行程短,绳索的性能试验一般为5min的静负荷保持,不适用于大批量的性能试验。而卧式拉力机虽然机身空间较长,但其一般采用液压结构,用于刚性材料试品的静负荷试验,运动的行程较短,加载速度慢,不适宜进行伸展性较大的绳索的拉力试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绳索拉力试验装置,其结构简单,易于操作,成本低廉,可实现大长度绳索的静负荷保载试验,大大提升绳索性能试验的效率,为绳索的安全使用提供有力保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绳索拉力试验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部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卷扬机,另一侧设置有与卷扬机数量和位置相对应的拉力传感器;

所述卷扬机包括有变频电机,所述变频电机与变频器相连;

所述拉力传感器与信号采集处理单元连接;

所述变频器和所述信号采集处理单元分别与控制器连接,所述控制器与计算机连接。

优选的,所述壳体为长方体形,由前侧面、后侧面、左侧面、右侧面、下底面的钢板围成。

优选的,所述壳体长度大于15m。

优选的,还包括电源开关,所述电源开关与控制器连接。

优选的,还包括急停开关,所述急停开关与控制器连接。

优选的,所述卷扬机还包括卷筒、钢丝绳和动滑轮挂钩,所述卷筒套设在变频电机转轴外围,所述钢丝绳缠绕在卷筒上,所述钢丝绳的自由端与动滑轮挂钩相连。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以变频电机代替万能拉力机、卧式拉力机液压或丝杠传动,避免了复杂的机械传动部分,简单易行、造价低。

2、空间长度大,行程长,可满足大长度绳索或者多条绳索同时进行试验,大大提高了试验效率。

3、使用变频电机,精度高、速度快,可调整力值加载速度,兼顾保载试验对速度的要求及效率。

4、可利用卧式拉力机进行改造,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卷扬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壳体1,卷扬机2,拉力传感器3,变频器4,电源开关5,急停开关6,控制器7,计算机8,信号采集处理单元9,变频电机21,卷筒22,钢丝绳23,动滑轮挂钩24。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以下实施例。

一种绳索拉力试验装置,包括壳体1,在壳体1内部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卷扬机2,另一侧设置有与卷扬机2数量和位置相对应的拉力传感器3,即一般一个卷扬机2对应设置一个拉力传感器3,形成一组拉力测试拉动机构,可以完成一个待测绳索的拉力试验,可以同时设置多组拉力测试拉动机构,同时完成多条待测绳索的拉力试验。卷扬机2包括有变频电机21,变频电机21与变频器相连;拉力传感器3与信号采集处理单元9连接,信号采集处理单元9采集并处理拉力传感器3的信号;变频器4和信号采集处理单元9分别与控制器7连接,控制器7与计算机8连接。

为方便进行拉力试验,本实施例的壳体1为长方体形,由前侧面、后侧面、左侧面、右侧面、下底面的钢板围成,壳体无上顶面,待测绳索可以从壳体1上面放入壳体1中。

为完成空间长度大、行程长的绳索拉力试验,本实施例中,壳体长度大于15m。

为方便控制绳索拉力试验的开始和结束,本实施例的试验装置还包括电源开关5,电源开关5与控制器7连接。

为防止有意外情况发生,本实施例的试验装置还进一步设置了急停开关,急停开关6与控制器7连接。

本实施例优选采用的卷扬机2结构结合图2所示,卷扬机2还包括卷筒22、钢丝绳23和动滑轮挂钩24,卷筒22套设在变频电机21转轴外围,钢丝绳23缠绕在卷筒22上,钢丝绳23的自由端与动滑轮挂钩24相连。

使用时,首先伸长钢丝绳23,待测绳索一端固定在动滑轮挂环24上,另一端固定在拉力传感器3上,如图1、图2所示,计算机8发出开始试验的信号,并传给控制器7,控制器7控制变频器4带动变频电机21按照给定的速度进行转动,变频电机21转轴上设有卷筒22,钢丝绳23逐渐缠绕在卷筒22上,随着卷筒22转动钢丝绳23收紧,给待测绳索以给定的速度施加拉力,拉力传感器3将信号通过信号采集处理单元9传输给控制器7,控制器7再传输给计算机,从而可以按照拉力试验要求完成试验,试验完成后,控制变频电机21反向放松钢丝绳23,取下待测绳索,试验结束。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