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粉尘采样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42747发布日期:2018-07-27 21:52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环境检测采样设备,特别涉及一种粉尘采样器。



背景技术:

粉尘采样器是一种在含尘空气中采集粉尘试样的便携式器具,广泛应用于疾病预防、环境监测、劳动保护、安监、军事、科研教学、冶金、石油化工、铁路、建材等部门的卫生监测和评价,专用于测定生产班组工作场所内空气中粉尘平均浓度。

如图9所示,目前使用的粉尘采样器的壳体1一般通过若干螺栓4进行固定,在拆卸时需要使用螺丝刀等操作工具依次拆下螺栓4,十分不便且费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粉尘采样器,具有壳体无需使用螺钉固定、拆卸方便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粉尘采样器,其特征是:包括壳体和内箱体,所述内箱体位于壳体内,所述壳体的一端设有开口,另一端设置有检测面,所述检测面上设置有采样组件;

所述壳体侧壁下方穿设有蜗杆,所述蜗杆与壳体转动连接,所述蜗杆的一端穿出壳体;

所述壳体侧壁穿设有转轴,所述转轴与壳体转动连接,所述转轴上固定连接有与蜗杆配合的蜗轮,所述转轴上固定连接有齿轮;

所述壳体侧壁位于齿轮一侧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内设置有与齿轮啮合的齿条,所述齿条的长度等于第一凹槽的深度;

所述内箱体侧壁与第一凹槽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凹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转动蜗杆穿出壳体的一端,可以驱动蜗杆转动,蜗杆转动带动蜗轮转动,蜗轮转动带动转轴转动,转轴转动带动齿轮转动,齿轮转动带动齿条沿着第一凹槽移动,当齿条的一部分卡入第二凹槽,即可实现对内箱体的固定;反转蜗杆穿出壳体的一端,齿条会从第二凹槽移动回第一凹槽内,即可实现内箱体的滑移,从而实现了粉尘采样器的内箱体可拆卸,无需通过螺钉来固定壳体,方便检修人员进行检修与维护。

进一步的,所述齿条远离齿轮的一侧设置有滑块,所述第一凹槽内设置有与滑块配合的滑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块与滑槽的配合,使齿条能够沿固定的方向移动,从而能够准确的进入第二凹槽而不会发生偏移。

进一步的,所述滑槽内设置有球槽,所述球槽内设置有滚珠。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滚珠的设置可以减小齿条与滑槽的接触面,减小摩擦力,使齿条能够更顺滑地滑移。

进一步的,所述蜗杆穿出壳体的一端设置有旋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旋钮能够增大手指的接触面积,在转动时不易发生打滑,在转动蜗杆时更加省力。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位于蜗杆穿出壳体的一端设置有容纳槽,所述旋钮位于容纳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旋钮远离蜗杆的端面位于容纳槽内,在收纳时可以节省空间,而且旋钮位于容纳槽内,使整个侧面平整美观。

进一步的,所述旋钮包括底盘和驱动杆,所述驱动杆内设有空腔,所述驱动杆内设置有第三凹槽,所述底盘内设置有第四凹槽,所述第三凹槽、第四凹槽与空腔连通;

所述第三凹槽内设置有按压杆,所述按压杆的一端设置有按压块,所述按压块穿出第三凹槽,另一端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位于空腔内,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连接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位于第四凹槽内,所述限位杆的另一端设置有限位块;

所述空腔内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与空腔底部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连接杆远离按压杆的一侧固定连接;

所述容纳槽的槽壁上开设有与限位杆适配的解锁槽和锁紧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要转动蜗杆时,按住按压块,使按压杆沿着第三凹槽向远离按压块的方向移动,此时弹簧压缩,按压杆移动带动连接杆向远离按压块的方向移动,连接杆移动带动限位杆沿第四凹槽向远离按压块的方向移动,限位块从解锁槽或者锁紧槽内滑出,并沿第四凹槽向内回缩,此时转动旋钮的驱动杆即可实现蜗杆的转动,从而实现齿条的调节;当要锁定蜗杆时,松开按压块,在弹簧的回复作用下,使连接杆沿靠近按压块的方向移动,连接杆移动带动限位杆向靠近按压块的方向移动,使限位块卡入解锁槽或者锁紧槽,从而实现蜗杆的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内箱体位于开口的位置周设有密封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内箱体的开口处设置密封条,能够减少灰尘、粉尘等进入内箱体,同时也可以起到防水的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内箱体远离检测面的一侧设置有把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把手能够使内箱体在抽拉时更加省力方便。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采用了蜗杆、蜗轮、转轴、齿轮和齿条,从而产生粉尘采样器内箱体可拆卸的效果;

2.采用了滑块与滑槽,从而产生使齿条能够沿固定的方向移动的效果;

3.采用了旋钮,从而产生在转动蜗杆时更加省力效果;

4.采用了限位块、解锁槽和锁紧槽,从而产生了能够固定蜗杆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中用于体现采样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中用于体现壳体与内箱体之间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部的放大图;

图4是本实施例中用于体现滑块与滑槽、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之间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5是图4中B部的放大图;

图6是本实施例中用于体现旋钮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施例中内箱体相对于壳体向外拉出状态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C部的放大图;

图9是现有技术中粉尘采样器壳体的固定方式示意图。

图中,1、壳体;11、开口;12、检测面;121、LED显示屏;122、指示灯;123、控制按钮;124、USB接口;125、流量显示窗口;126、调节旋钮;127、采样插孔;128、采样头;13、蜗杆;14、转轴;141、蜗轮;142、齿轮;15、第一凹槽;151、齿条;1511、滑块;153、滑槽;1531、球槽;1532、滚珠;16、容纳槽;161、解锁槽;162、锁紧槽;17、空腔;2、内箱体;21、第二凹槽;22、密封条;23、把手;3、旋钮;31、底盘;311、第四凹槽;32、驱动杆;321、空腔;322、第三凹槽;33、按压杆;331、按压块;34、连接杆;341、弹簧;35、限位杆;351、限位块;4、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一种粉尘采样器,如图1所示,包括壳体1和位于壳体1内的内箱体2(参见图2)。壳体1的一侧开设有供内箱体2嵌入的开口11(参见图7),另一端设置有检测面12。

如图1所示,检测面12上设置有采样组件,采样组件包括LED显示屏121、指示灯122、控制按钮123、USB接口124、流量显示窗口125、调节旋钮126、采样插孔127以及采样头128。

如图3所示,壳体1的侧壁为中空结构的空腔17,空腔17内下方穿设有蜗杆13,蜗杆13与壳体1转动连接,蜗杆13的一端穿出壳体1,通过转动蜗杆13穿出壳体1的一端可以驱动蜗杆13转动,壳体1侧壁穿设有与壳体1转动连接的转轴14,转轴14上固定连接有与蜗杆13配合的蜗轮141,转轴14与远离蜗轮14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齿轮142(参考图4)。

如图4所示,壳体1侧壁开设有与转轴14垂直的第一凹槽15(参考图5),第一凹槽15内嵌设有与齿轮142啮合的齿条151,齿条151的长度小于第一凹槽15的深度,内箱体2设有与第一凹槽15对应的第二凹槽21。通过转动蜗杆13穿出壳体1的一端,可以驱动蜗杆13转动,蜗杆13转动带动蜗轮141转动,蜗轮141转动带动转轴14转动,转轴14转动带动齿轮142转动,齿轮142转动带动齿条151沿着第一凹槽15移动,当齿条151的一部分卡入第二凹槽21,即可实现对内箱体2的固定;反转蜗杆13穿出壳体1的一端,齿条151会从第二凹槽21移动回第一凹槽15内,即可实现内箱体2的滑移,从而实现了粉尘采样器的内箱体2可拆卸。

如图5所示,齿条151远离齿轮142(参见图4)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滑块1511,第一凹槽15内设置有与滑块1511配合的滑槽153,通过滑块1511与滑槽153的配合,可以使齿条151沿着滑槽153水平移动而不会发生偏移。为了减小滑块1511与滑槽153之间的摩擦力,滑槽153内设置有球槽1531,球槽1531内设置有滚珠1532,滚珠1532可以减小滑块1511与滑槽153之间的接触面,从而减小摩擦力,使齿条151能够更顺滑地滑移。

如图1所示,蜗杆13(参见图3)穿出壳体1的一端设置有方便操作人员转动的旋钮3。壳体1位于蜗杆13穿出壳体1的一端设置有容纳槽16,旋钮3嵌设在容纳槽16内,旋钮3远离蜗杆13的端面位于容纳槽16内,使旋钮3不会从壳体1侧壁突出,收纳时能够节约空间,而且嵌入式的旋钮3可以使壳体1更加简洁美观。

如图6所示,旋钮3包括底盘31和用于手指握持的驱动杆32,驱动杆32内设置有空腔321,驱动杆32内设置有与其长度方向垂直的第三凹槽322,底盘31内设置有与第三凹槽322平行的第四凹槽311,第三凹槽322、第四凹槽311分别与空腔321连通;第三凹槽322内设置有与第三凹槽322适配的按压杆33,按压杆33穿出第一凹槽322的一端设置有按压块331,按压杆33的另一端一体连接有连接杆34,连接杆34位于空腔321内,连接杆34的另一端一体连接有限位杆35,限位杆35位于与限位杆35适配的第四凹槽311内,限位杆35的另一端穿出第四凹槽311并设置有限位块351,连接杆34的下方固定连接有弹簧341,弹簧341的另一端与空腔321底部固定连接,弹簧341的压缩距离大于限位块351穿出第四凹槽311的伸出长度。

如图8所示,容纳槽16的槽壁上开设有与限位杆35(参见图6)适配的解锁槽161和锁紧槽162。

如图7所示,内箱体2位于开口11的位置周设有密封条22,能够减少灰尘、粉尘等进入内箱体2,同时也可以起到防水的效果。

如图7所示,内箱体2远离检测面12(参见图1)的一侧设置有把手23,使内箱体2的抽拉更加方便。

具体实施过程:

当要转动蜗杆13时,按住按压块331,使按压杆33沿着第三凹槽322向远离按压块331的方向移动,此时弹簧341压缩,按压杆33移动带动连接杆34向远离按压块331的方向移动,连接杆34移动带动限位杆35沿第四凹槽311向远离按压块331的方向移动,限位块351从锁紧槽162内滑出,并沿第四凹槽311向内回缩,此时转动旋钮3的驱动杆32,可以驱动蜗杆13转动,蜗杆13转动带动蜗轮141转动,蜗轮141转动带动转轴14转动,转轴14转动带动齿轮142转动,齿轮142转动带动齿条151沿着第一凹槽15移动,当齿条151的一部分卡入第二凹槽21,即可实现对内箱体2的固定;反转蜗杆13穿出壳体1的一端,齿条151会从第二凹槽21移动回第一凹槽15内,即可实现内箱体2的滑移,从而实现了粉尘采样器的内箱体2可拆卸。

当要锁定蜗杆13时,松开按压块331,在弹簧341的回复作用下,使连接杆34沿靠近按压块331的方向移动,连接杆34移动带动限位杆35向靠近按压块331的方向移动,使限位块351卡入锁紧槽162,从而实现蜗杆13的固定。

当限位块351嵌设在解锁槽161内时,齿条151位于第一凹槽15内,此时,内箱体2能够在壳体1内滑移,该状态下粉尘采样器的内箱体2可拆卸;当限位块351嵌设在锁紧槽162内时,齿条151位于第一凹槽15和第二凹槽21内,此时,齿条151限制了内箱体2的位移,该状态下粉尘采样器的内箱体2固定,即是平时使用时的状态。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