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工电子测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76077发布日期:2018-07-07 06:40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工电子测电装置领域,是一种电工电子测电装置。



背景技术:

电工电子测电装置是一种电工工具,用来测试电线中是否带电。笔体中有一氖泡,测试时如果氖泡发光,说明导线有电或为通路的火线。 试电笔中笔尖、笔尾、为金属材料制成,笔杆为绝缘材料制成。 使用试电笔时,一定要用手触及试电笔尾端的金属部分,否则,因带电体、试电笔、人体与大地没有形成回路,试电笔中的氖泡不会发光,造成误判,认为带电体不带电。目前电工电子测电装置存在着使用使用功能有限的问题。

CN206339591U公开了一种电工电子测电装置,具采用电子元器件少,成本低廉,使成品体积小,便于携带,使用方便,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但存在着使用使用功能有限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工电子测电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导致的使用功能有限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电工电子测电装置,所述电工电子测电装置为测电笔,所述测电笔包括笔杆、笔帽和探测头,所述笔杆设置为空心透明笔杆,所述探测头设置在空心透明笔杆的端部,所述空心透明笔杆内设置有纽扣电池、显示灯和集成电路板,所述纽扣电池、显示灯、集成电路板和探测头通过电路连接,所述空心透明笔杆的外侧设置有开关,所述笔帽设置在有探测头的空心透明笔杆一侧,所述笔帽端部设置有电子LED灯,所述笔帽的一侧设置有LED灯开关,所述笔帽LED灯和LED灯开关通过电路进行连接。

优选的,所述空心透明笔杆的尾部设置有胶套,所述胶套上设置有防滑肋条。

优选的,所述胶套上设置有挂绳结构。

优选的,所述挂绳结构包括挂环、连接部和挂绳,所述连接部包括连接部本体和卡扣,所述卡扣设置在连接部本体的中心位置,所述挂环固定在胶套上,所述挂环与连接部本体的卡扣匹配连接,所述挂绳设置在连接部本体上。

优选的,所述笔帽的一侧设置有笔钩,所述笔钩上设置有反光条。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提供了一种电工电子测电装置,所述空心透明笔杆的尾部设置有胶套,所述胶套上设置有防滑肋条,可以使测电装置具有防滑和防电两种功能,所述胶套上设置有挂绳结构,在使用时可以通过手指与卡扣连接,在不使用时利用挂绳可以将电工电子测电装置进行悬挂,所述笔帽的一侧设置有笔钩,所述笔钩上设置有反光条,可以扩大其使用功能。该电工电子测电装置具有放置方便以及使用范围广的优点,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电工电子测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连接部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测电笔、2-空心透明笔杆、3-笔帽、4-探测头、5-纽扣电池、6-显示灯、7-集成电路板、8-开关、9-电子LED灯、10-LED灯开关、11-胶套、12-防滑肋条、13-挂绳结构、14-挂环、15-连接部、16-挂绳、17-连接部本体、18-卡扣、19-笔钩、20-反光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

图1出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一种电工电子测电装置,所述电工电子测电装置为测电笔1,所述测电笔1包括笔杆、笔帽3和探测头

4,所述笔杆设置为空心透明笔杆2,所述探测头4设置在空心透明笔杆2的端部,所述空心透明笔杆内2设置有纽扣电池5、显示灯6和集成电路板7,所述纽扣电池5、显示灯6、集成电路板7和探测头4通过电路连接,所述空心透明笔杆2的外侧设置有开关8,所述笔帽3设置在有探测头4的空心透明笔杆2一侧,所述笔帽3端部设置有电子LED灯9,所述笔帽3的一侧设置有LED灯开关10,所述笔帽LED灯9和LED灯开关10通过电路进行连接。

此外,如图2所示,所述空心透明笔杆2的尾部设置有胶套11,所述胶套11上设置有防滑肋条12,所述胶套11上设置有挂绳结构13,所述挂绳结构13包括挂环14、连接部15和挂绳16,所述连接部15包括连接部本体17和卡扣18,所述卡扣18设置在连接部本体17的中心位置,所述挂14固定在胶套11上,所述挂环14与连接部本体17的卡扣18匹配连接,所述挂绳16设置在连接部本体17上,所述笔帽3的一侧设置有笔钩19,所述笔钩19上设置有反光条20。

基于上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工电子测电装置,所述空心透明笔杆的尾部设置有胶套,所述胶套上设置有防滑肋条,可以使测电装置具有防滑和防电两种功能,所述胶套上设置有挂绳结构,在使用时可以通过手指与卡扣连接,在不使用时利用挂绳可以将电工电子测电装置进行悬挂,所述笔帽的一侧设置有笔钩,所述笔钩上设置有反光条,可以扩大其使用功能。该电工电子测电装置具有放置方便以及使用范围广的优点,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