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易锂电池保护板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06339发布日期:2018-08-04 16:58阅读:30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简易锂电池保护板测试装置,属于锂电池生产领域。



背景技术:

锂电池这个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随着锂离子电池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锂离子电池替代铅酸电池的期望更加明显,新型锂离子电池组的出现给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带来了曙光。但锂电池仍然存在一些使用上的缺陷,所以需要锂电池保护板进行弥补此缺陷。一般离电池保护板要具有过充保护,过放保护,过流保护,短路保护等对锂电池的保护功能。这是因为锂电池在正常使用过程中,其内部要进行电能与化学能相互转化的化学反应,但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如锂电池发生过充电、过放电和过电流等现象将会导致电池内部发生非正常化学反应,将严重影响电池的性能与使用寿命,这时候还可能产生大量气体,使电池内部压力迅速增大后造成爆炸,因此所有的锂离子电池都会设计保护电路,用于对锂电池的充、放电状态进行有效监测和控制,并在某些条件下关断充、放电回路以防止对电池发生损害。锂电池保护板能否有效起到保护作用,成了绝对关键的因素。

长期以来,锂电池保护板的有效检测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一般保护板测试仪采用软件控制以及电容模拟的方法进行测试,锂电池保护板涉及到参数很多,而且要求精度也比较高,所以测试保护板的时候,测量精度和测试时间构成很大的矛盾,而且这种测试仪器价格通常比较昂贵,同时无法灵活的去分析测试结果,导致很多中小型企业望而却步。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既能让更多的中小型企业花费少,又能保证测试出保护板的重要参数,设计了一款最简易的锂电池保护板测试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简易锂电池保护板测试装置,解决原有锂电池测试过程采用虚拟方式测试不精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简易锂电池保护板测试装置,包括电池槽,所述电池槽为多组,多组电池槽并排设置在PCB板上,电池槽的正负极间按照串联顺序相连,PCB板的边缘位置设有接线排,接线排上的接线口与电池槽间串联的电路及首端的电池槽的正极和尾端的电池槽的负极相连,接线排上插入保护板引申出的电极插头,电池槽中最外侧的一组电池槽的正负极与可调直流电源间相连,保护板的B+接口与首端的电池槽的正极相连,保护板的B-接口与尾端电池槽的负极相连。

作为优选,电池槽内设有接触弹簧,电池槽的正负极端设有接线柱,上述电池槽间通过接线柱串联相接。

进一步的优选,接线排上的接线口与每组电池槽间串联的电路分别相连,保护板对每组电池槽内电池的电压采集和单体自耗电的测试。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不仅能实现锂电池保护板的性能测试,同时可以通过对每一串电池的替换从而对电压进行调节实现保护板相关异常的分析以及每一串是否漏电异常的验证,以实现锂电池保护板对锂电池保护的意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槽在PCB上的设置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槽与保护板间的连接关系图。

附图标记:

1、接线柱;2、PCB板;3、弹簧;4、电池槽;5、接线排,6、可调直流电源,7、保护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如图1-2所示,

简易锂电池保护板测试装置包括电池槽4,电池槽4内设有接触弹簧3,电池槽4的正负极端设有接线柱,所述电池槽为多组,多组电池槽并排设置在PCB板2上,上述电池槽间通过接线柱串联相接。接线柱可以通过使用直流稳压电源代替某一串电池以及电流表的串接,实现对每一串单体自耗电的测试,以及不同电压时是否进行均衡的启动,实现对保护板过充过放等相关参数的测试。

PCB板2的边缘位置设有接线排5,接线排5上的接线口与电池槽间串联的电路及首端的电池槽的正极和尾端的电池槽的负极相连,接线排5上插入保护板引申出的电极插头,电池槽4中最外侧的一组电池槽的正负极与可调直流电源间相连,保护板的B+接口与首端的电池槽的正极相连,保护板的B-接口与尾端电池槽的负极相连。实现保护板对每组电池槽内电池的电压采集和单体自耗电的测试。接线排5为一种压线式接线排,更加快速方便的进行保护板连接。

通过直流电流对电池槽4内电芯的替换,进行直流电源相关电压的调节来实现过充、过放以及均衡开启电压和均衡电流的测试。通过把电流表与直流电源串联并同时替换电芯的方式,实现单节自耗电的测试。借助万用表和电子负载的放电功能,测试出保护板的内阻。进而实现保护板的几个重要参数测出。

本实用新型是结构简单、易制作,能满足对保护板性能的测试要求,可以实现小型企业对保护板测试的需求。

本实用新型设计巧妙,装置的电气原理简单易实现,装置组合方式及连接方式合理灵活、便于操作,符合锂电池保护板测试基本要求,安全、操作简单。

上面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构思和保护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构思的前提下,本领域中普通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型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