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感应组件及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77383发布日期:2018-11-16 23:56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本公开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距离感应组件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诸如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为了能够实时感应移动终端与用户之间的距离,以红外光学式位移传感器为代表的距离感应器被广泛应用于移动终端中,来实现距离检测功能。

目前,如图1所示,移动终端一般会在面板中除显示区域之外的部分区域上设置开孔,在该开孔的下方配置距离感应器。该距离感应器通过该开孔来发射和接收红外光,并据此进行距离检测。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距离感应组件和移动终端。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距离感应组件,所述距离感应组件包括:发射器阵列、接收器阵列和反光镜;

所述发射器阵列、所述接收器阵列和所述反光镜位于移动终端的盖板的下方,所述反光镜在所述盖板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盖板与所述移动终端的听筒之间的缝隙的至少一部分;

其中,所述发射器阵列发射的红外光经过所述反光镜反射后穿过所述缝隙射出,所述接收器阵列对穿过所述缝隙并经所述反光镜反射后的红外光进行接收。

可选地,所述距离感应组件还包括第一导光柱和第二导光柱;

所述第一导光柱和所述第二导光柱位于所述反光镜和所述缝隙之间,且分别垂直于所述盖板所在的平面;

所述第一导光柱用于将所述反光镜反射的红外光导向所述缝隙,所述第二导光柱用于将穿过所述缝隙的红外光导向所述反光镜。

可选地,所述距离感应组件还包括散光片,所述散光片位于所述第二导光柱与所述缝隙之间。

可选地,所述发射器阵列和所述接收器阵列沿垂直于所述盖板所在的平面的方向设置。

可选地,所述反光镜所在的平面与所述盖板所在的平面之间的夹角为45度。

可选地,所述发射器阵列发射的红外光经所述反光镜反射后与穿过所述缝隙射入所述反光镜的红外光的交点位于所述反光镜与所述缝隙之间。

可选地,所述发射器阵列包括多个发射器,所述多个发射器中的至少一个发射器为vcsel(verticalcavitysurfaceemittinglaser,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

可选地,所述接收器阵列包括多个接收器,所述多个接收器中的至少一个接收器为spad(singlephotonavalanchediode,单光子雪崩二极管)。

可选地,所述距离感应组件被配置以形成用于距离感应器的检测电路的部分。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距离感应组件,所述距离感应组件包括:发射器阵列、接收器阵列、第一导光柱和第二导光柱;

所述发射器阵列、所述接收器阵列、所述第一导光柱和所述第二导光柱位于移动终端的盖板的下方,所述第一导光柱用于将所述发射器阵列发射的红外光导向所述盖板与所述移动终端的听筒之间的缝隙,所述第二导光柱用于将穿过所述缝隙的红外光导向所述接收器阵列。

可选地,所述距离感应组件还包括散光片,所述散光片位于所述第二导光柱与所述缝隙之间。

可选地,所述发射器阵列和所述接收器阵列沿垂直于所述盖板所在的平面的方向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光柱和所述第二导光柱均为l型导光柱。

可选地,所述发射器阵列包括多个发射器,所述多个发射器中的至少一个发射器为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

可选地,所述接收器阵列包括多个接收器,所述多个接收器中的至少一个接收器为单光子雪崩二极管spad。

可选地,所述距离感应组件被配置以形成用于距离感应器的检测电路的部分。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括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述的距离感应组件。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在本公开实施例中,距离感应组件包括:发射器阵列、接收器阵列和反光镜,发射器阵列、接收器阵列和反光镜位于移动终端的盖板的下方,反光镜在盖板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覆盖盖板与移动终端的听筒之间的缝隙的至少一部分,发射器阵列发射的红外光经过反光镜反射后穿过缝隙射出,接收器阵列对穿过缝隙并经反光镜反射后的红外光进行接收。安装有该距离感应组件的移动终端在进行距离检测时,无需在该移动终端的面板中除显示区域之外的部分区域上专门设置开孔,而是可以直接通过该距离感应组件中的发射器阵列、接收器阵列和反光镜来进行距离检测,从而可以避免开孔对该面板的额外占用,避免显示区域在该面板上占用的面积受限,进而可以增大移动终端的屏占比,提高移动终端的显示性能,且提高移动终端的美观度。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第一种距离感应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第二种距离感应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第三种距离感应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第四种距离感应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发射器阵列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接收器阵列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第五种距离感应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第六种距离感应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第一种距离感应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第一种距离感应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发射器阵列;11:发射器;2:接收器阵列;21:接收器;3:反光镜;4:盖板;5:缝隙;6:第一导光柱;7:第二导光柱;8:散光片。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发明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发明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为了便于理解,在对本公开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解释说明之前,先对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应用场景进行介绍。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诸如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为了能够实时感应移动终端与用户之间的距离,以红外光学式位移传感器为代表的距离感应器被广泛应用于移动终端中,来实现距离检测功能。目前,如图1所示,移动终端一般会在面板中除显示区域之外的部分区域上设置开孔,在该开孔的下方配置距离感应器。该距离感应器通过该开孔来发射和接收红外光,并据此进行距离检测。由于该开孔在该面板上会占用一定的面积,所以导致显示区域在该面板上占用的面积受限,降低了移动终端的屏占比,阻挡了移动终端向全面屏趋势的发展,且影响移动终端的美观程度。为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距离感应组件,来增大移动终端的屏占比,提高移动终端的显示性能,且提高移动终端的美观程度。

接下来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距离感应组件进行详细说明。

由于在移动终端的盖板下方设置发射器阵列和接收器阵列时,为了避免发射器阵列发射的红外光照亮移动终端的显示区域,本公开实施例将通过两种情况实现对光路的改变,从而有效避免发射器阵列发射的红外光影响显示区域的显示性能的影响。其中,第一种情况为:通过布置反光镜实现对光路的改变,第二种情况为:通过布置导光结构实现对光路的改变,比如导光柱。接下来将通过两个实施例对这两种情况分别进行详细说明。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距离感应组件的结构示意图。本公开实施例对上述第一种情况进行解释说明。参照图2,该距离感应组件包括:发射器阵列1、接收器阵列2和反光镜3。发射器阵列1、接收器阵列2和反光镜3位于移动终端的盖板4的下方,反光镜3在盖板4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覆盖盖板4与该移动终端的听筒之间的缝隙5的至少一部分。

其中,参见图2,发射器阵列1发射的红外光经过反光镜3反射后穿过缝隙5射出,接收器阵列2对穿过缝隙5并经反光镜3反射后的红外光进行接收。

其中,发射器阵列1和接收器阵列2可以单独集成在两个ic(integratedcircuit,集成电路)芯片,也可以一起集成在一个ic芯片上,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缝隙5可以为光学微缝,该光学微缝是指能够透过红外光且人眼不可见的微小的缝。并且,缝隙5中还可以设置有透光材料,即使用透光材料填充缝隙5,避免制备该移动终端的面板的过程中其他材料堵塞缝隙5。透光材料是指红外光可以透过的材料,如透光材料可以是光纤材料等。

需要说明的是,距离感应组件用于检测盖板4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发射器阵列1发射的红外光经反光镜3反射后穿过缝隙5射出盖板4,盖板4外部经用户的皮肤反射的红外光可以穿过缝隙5射入反光镜3,并在反射后被接收器阵列2接收。

其中,安装有该距离感应组件的移动终端在进行距离检测时,发射器阵列1发射的红外光经反光镜3反射后穿过缝隙5射出移动终端的面板,射出缝隙5的红外光接触到用户的皮肤后会发生反射,经用户的皮肤反射的红外光可以穿过缝隙5射入反光镜3,在被反光镜3反射后被接收器阵列2接收。此时该移动终端可以根据发射器阵列1发射的红外光和接收器阵列2接收的经用户的皮肤反射后的红外光来进行距离检测,由于无需在该面板中除显示区域之外的部分区域上专门设置开孔,从而可以避免开孔对该面板的额外占用,避免显示区域在该面板上占用的面积受限,进而可以增大移动终端的屏占比,提高移动终端的显示性能,且提高终端的美观度。

其中,距离感应组件可以被配置以形成用于距离感应器的检测电路的部分。距离感应器用于检测自身与用户之间的距离,此时距离感应组件可以通过发射器阵列1发射红外光的时间和接收器阵列2接收红外光的时间来检测该面板与用户之间的距离。

在盖板的下方布置距离感应组件时,参见图3,发射器阵列1和接收器阵列2可以沿垂直于盖板4所在的平面的方向设置,此时,发射器阵列1和接收器阵列2所在的平面与盖板4所在的平面之间的夹角b为90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发射器阵列1和接收器阵列2沿垂直于盖板4所在的平面的方向设置时,发射器阵列1发射的红外光的方向可以与盖板4所在的平面平行,且接收器阵列2接收的红外光的方向也可以与盖板所在的平面平行,从而可以有效避免发射器阵列1发射的红外光和接收器阵列2接收的红外光照亮移动终端的显示区域。其中,在布置发射器阵列1和接收器阵列2时,发射器阵列1和接收器阵列2可以并排布置,也可以上下布置,且发射器阵列1和接收器阵列2可以正对着反光镜3,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另外,在发射器阵列1和接收器阵列2沿垂直于盖板4所在的平面的方向设置时,发射器阵列1和接收器阵列2在盖板4所在的平面上的正投影最小,也即是发射器阵列1和接收器阵列2在盖板4所在的平面上所占用的区域最小。这样,可以保证发射器阵列1和接收器阵列2更靠近盖板4的边缘,从而避免发射器阵列1和接收器阵列2对移动终端的天线净空区的限制。

实际应用中,当发射器阵列1与盖板4所在的平面垂直时,发射器阵列1发射的红外光区域可能呈锥形结构,此时,为了避免与盖板4所在的平面不平行的部分红外光照亮移动终端的显示区域,可以在该部分红外光区域与显示区域之间设置不透光材料。其中,不透光材料是指不能透过红外光的材料,如不透光材料可以是黑色油漆、黑色橡胶等。当然,在盖板4的下方布置发射器阵列1和接收器阵列2时,发射器阵列1和接收器阵列2也可以与盖板4所在的平面不垂直,此时,只要发射器阵列1发射的红外光可以在反光镜3反射后穿过缝隙5,且在发射器阵列1发射的部分红外光区域与移动终端的面板之间设置不透光材料即可,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其中,参见图3,反光镜3所在的平面与盖板4所在的平面之间的夹角b为45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发射器阵列1和接收器阵列2与盖板4所在的平面均垂直时,发射器阵列1发射的红外光与盖板4所在的平面平行,为了保证发射的红外光在反光镜3反射后垂直于盖板4所在的平面,以及接收器阵列2接收的红外光与盖板4所在的平面平行,反光镜3所在的平面与盖板4所在的平面之间的夹角b可以为45度。

当然,对于发射器阵列1发射的与盖板4所在的平面不平行的部分红外光,为了保证在反光镜3反射后红外光与盖板4所在的平面垂直,反光镜3所在的平面与盖板4所在的平面还可以为其他角度,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比如,参见图4,当发射器阵列1发射的红外光与盖板4所在的平面之间的夹角c为30度时,为了保证在反光镜3反射后红外光与盖板4所在的平面垂直,反光镜3所在的平面与盖板4所在的平面之间的夹角b可以为30度。

另外,由于听筒的限制,可能导致反光镜3与缝隙5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而在发射器阵列1发射的红外光经反光镜3反射后传输至缝隙5时,或者经用户的皮肤反射后的红外光穿过缝隙5传输至反光镜3时,可能由于反光镜3与缝隙5之间的距离较大,造成红外光的能量衰减也很大,从而很可能造成穿过缝隙5并射出盖板4的红外光不能到达用户的皮肤,或者经用户的皮肤反射后的红外光再经反光镜3反射后不能被接收器阵列2接收,从而不能准确的检测移动终端的面板与用户之间的距离。

因此,参见图5,距离感应组件还可以包括第一导光柱6和第二导光柱7。第一导光柱6和第二导光柱7位于反光镜3和缝隙5之间,且分别垂直于盖板4所在的平面,第一导光柱6用于将反光镜3反射的红外光导向缝隙5,第二导光柱7用于将穿过缝隙5的红外光导向反光镜3。从而在发射器阵列1发射的红外光经反光镜3反射后通过第一导光柱6进行捕获,并将捕获的红外光导向缝隙5,以减少红外光在从反光镜3传输至缝隙5时可能造成的能量衰减,或者经用户的皮肤反射后的红外光穿过缝隙5后通过第二导光柱7进行捕获,并将捕获的红外光导向反光镜3,以减少红外光从缝隙5传输至反光镜3时可能造成的能量衰减。从而保证发射器阵列1发射的红外光可以在用户的皮肤反射后被接收器阵列2正常接收,以确定移动终端的面板与用户之间的距离。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导光柱6和第二导光柱7可以为圆柱状结构或者四棱柱状结构,当然,还可以为其他形状的结构,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第一导光柱6或第二导光柱7与盖板4所在的平面之间的夹角还可以不为90度,也即是第一导光柱6或第二导光柱7不垂直于盖板4所在的平面。此时,第一导光柱6只要能实现将反光镜3反射的红外光导向缝隙5即可,第二导光柱7只要能将穿过缝隙5的红外光导向反光镜3即可,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另外,由于移动终端的听筒的限制,可能导致第二导光柱7的上端与缝隙5之间的距离较大,从而造成第二导光柱7捕获红外光的捕获角度较小,此时,如果第二导光柱7因捕获角度小而未捕获到红外光时,接收器阵列2则无法接收到用户的皮肤反射的红外光,进而无法确认移动终端的面板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因此,参见图5,距离感应组件还可以包括散光片8,散光片8位于第二导光柱7与缝隙5之间。这样,可以通过散光片8增大第二导光柱7的捕获角度,以确保用户的皮肤反射后的红外光可以被第二导光柱7捕获到并导向反光镜3,进而在反光镜3反射后被接收器阵列2接收到,实现移动终端的面板与用户之间的距离的确定。

其中,参见图6,发射器阵列1包括多个发射器11。

需要说明的是,该多个发射器11中的每个发射器11均用于发射红外光,且多个发射器11可以在与盖板4平行的方向上发射红外光,当然,多个发射器11也可以在不同的方向上发射红外光。如多个发射器11中的至少一个发射器11a可以为vcsel、发光二极管、激光二极管等。

另外,当发射器11为vcsel时,发射器11发射出的光线为激光,激光的能量较强,不易发散,从而可以使得发射器阵列1发射的红外光的绝大部分可以穿过缝隙5射出该面板。并且,vcsel的体积小,价格低廉,容易集成为发射器阵列1。

其中,参见图7,接收器阵列2包括多个接收器21。

需要说明的是,该多个接收器21中的每个接收器21均用于接收红外光,且该多个接收器21可以在与盖板4平行的方向上接收红外光,当然,多个接收器21也可以在不同的方向上接收红外光,该多个接收器21中的至少一个接收器21a可以为spad、红外线接收管通二极管等。

另外,当接收器21为spad时,spad可以接收到微弱的红外光,从而可以提高接收器阵列2的红外光接收准确度。

其中,参见图8,发射器阵列1发射的红外光经反光镜3反射后与穿过缝隙5射入反光镜3的红外光的交点a位于反光镜3与缝隙5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发射器阵列1中可以包括多个发射器11,该多个发射器11可以在不同的方向上发射红外光,接收器阵列2中也可以包括多个接收器21,该多个接收器21可以在不同的方向上接收红外光,当发射器阵列1发射的红外光经反光镜3反射后与穿过缝隙5射入反光镜3的红外光的交点a位于反光镜3与缝隙5之间时,发射器阵列1发射的红外光经反光镜3反射后红外光区域与穿过缝隙5射入反光镜3的红外光区域之间的重叠区域的范围较大,在该重叠区域内发射器阵列1发射的红外光在经用户的皮肤反射后可以被接收器阵列2接收,即当用户在该重叠区域内时,通过发射器阵列1和接收器阵列2可以准确检测该面板与用户之间的距离,检测范围较大。

当然,实际应用中,如图9所示,发射器阵列1发射的红外光经反光镜3反射后与穿过缝隙5射入反光镜3的红外光的交点a也可以位于缝隙5的上方,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距离感应组件包括:发射器阵列、接收器阵列和反光镜,发射器阵列、接收器阵列和反光镜位于移动终端的盖板的下方,反光镜在盖板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覆盖盖板与移动终端的听筒之间的缝隙的至少一部分,发射器阵列发射的红外光经过反光镜反射后穿过缝隙射出,接收器阵列对穿过缝隙并经反光镜反射后的红外光进行接收。安装有该距离感应组件的移动终端在进行距离检测时,无需在该移动终端的面板中除显示区域之外的部分区域上专门设置开孔,而是可以直接通过该距离感应组件中的发射器阵列、接收器阵列和反光镜来进行距离检测,从而可以避免开孔对该面板的额外占用,避免显示区域在该面板上占用的面积受限,进而可以增大移动终端的屏占比,提高移动终端的显示性能,且提高移动终端的美观度。另外,为了避免红外光在传输的过程中因能量衰减导致穿过缝隙的红外光未能被用户的皮肤反射,或者穿过缝隙摄入反光镜的红外光在被反光镜反射后未被接收器阵列接收,可以在反光镜和缝隙之间设置第一导光柱和第二导光柱实现对红外光的捕获,从而避免能量的衰减,保证该面板与用户之间的距离的准确性。

图10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距离感应组件的结构示意图。本公开实施例对上述第二种情况进行解释说明。参照图10,该距离感应组件包括:发射器阵列1、接收器阵列2、第一导光柱6和第二导光柱7,发射器阵列1、接收器阵列2、第一导光柱6和第二导光柱7位于移动终端的盖板4的下方。

其中,参见图10,第一导光柱6用于将发射器阵列1发射的红外光导向盖板4与移动终端的听筒之间的缝隙5,第二导光柱6用于将穿过缝隙5的红外光导向接收器阵列2。

其中,发射器阵列1和接收器阵列2的设置,以及缝隙5可以如上述实施例所述,本公开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距离感应组件用于检测盖板4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发射器阵列1发射的红外光经第一导光柱6导向缝隙5,之后穿过缝隙5并射出盖板4,盖板4外部经用户的皮肤反射的红外光穿过缝隙5,并经第二导光柱7导向接收器阵列2以被接收器阵列2接收。

其中,安装有该距离感应组件的移动终端在进行距离检测时,发射器阵列1发射的红外光经第一导光柱6导向后穿过缝隙5射出移动终端的面板,射出缝隙5的红外光接触到用户的皮肤后会发生反射,经用户的皮肤反射的红外光可以穿过缝隙5,并被第二导光柱7导向接收器阵列2以被接收器阵列2接收。此时该移动终端可以根据发射器阵列1发射的红外光和接收器阵列2接收的经用户的皮肤反射后的红外光来进行距离检测,由于无需在该面板中除显示区域之外的部分区域上专门设置开孔,从而可以避免开孔对该面板的额外占用,避免显示区域在该面板上占用的面积受限,进而可以增大移动终端的屏占比,提高移动终端的显示性能,且提高终端的美观度。

其中,距离感应组件可以被配置以形成用于距离感应器的检测电路的部分。距离感应器用于检测自身与用户之间的距离,此时,距离感应组件可以通过发射器阵列1发射红外光的时间和接收器阵列2接收红外光的时间来检测该面板与用户之间的距离。

其中,在盖板4下方布置距离感应组件时,参见图11,发射器阵列1和接收器阵列2可以沿垂直于盖板4所在的平面的方向设置,此时,发射器阵列1和接收器阵列2所在的平面与盖板4所在的平面之间的夹角d为90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发射器阵列1和接收器阵列2沿垂直于盖板4所在的平面的方向设置时,发射器阵列1和接收器阵列2在盖板4所在的平面上的正投影最小,也即是发射器阵列1和接收器阵列2在盖板4所在的平面上所占用的区域最小。此时,可以保证发射器阵列1和接收器阵列2更靠近该面板的边缘,从而避免发射器阵列1和接收器阵列2对移动终端的天线净空区的限制。其中,在布置发射器阵列1和接收器阵列2时,发射器阵列1和接收器阵列2可以并排布置,也可以上下布置,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实际应用中,当发射器阵列1与盖板所在的平面垂直时,发射器阵列1发射的红外光区域可能呈锥形结构,此时,为了避免未被第一导光柱6捕获的红外光照亮移动终端的显示区域,可以在未被捕获的红外光区域与显示区域之间设置不透光材料。其中,不透光材料可以如上述实施例所述。当然,在盖板的下方布置发射器阵列1和接收器阵列2时,发射器阵列1和接收器阵列2也可以与盖板4所在的平面不垂直,此时,只要发射器阵列1发射的红外光可以被第一导光柱6捕获,且在未被捕获的红外光区域与显示区域之间设置有不透光材料即可,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其中,参见图10或图11,第一导光柱6和第二导光柱7均为l型导光柱。此时,第一导光柱6的接收端与发射器阵列1垂直,第一导光柱6的导出端与缝隙5垂直,从而可以更好的对发射器阵列1发射的红外光进行捕获,并将捕获的红外光导向缝隙5;第二导光柱7的接收端与缝隙5垂直,第二导光柱7的导出端与接收器阵列2垂直,从而可以更好的对经用户的皮肤反射后穿过缝隙5的红外光的捕获,并将捕获的红外光导向接收器阵列2,以减少红外光在传输过程中的能量衰减。

当然,第一导光柱6和第二导光柱7也可以均为圆弧状,或者其他形状,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另外,由于移动终端的听筒的限制,可能导致第二导光柱7的上端与缝隙5之间的距离较大,从而造成第二导光柱7捕获红外光的捕获角度较小,此时,如果第二导光柱7因捕获角度小而未捕获到红外光时,接收器阵列2则无法接收到用户的皮肤反射的红外光,进而无法确认移动终端的面板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因此,参见图11,距离感应组件还可以包括散光片8,散光片8位于第二导光柱7与所述缝隙5之间。这样,可以通过散光片8增大第二导光柱7的捕获角度,以确保用户的皮肤反射后的红外光可以被第二导光柱7捕获到并导向接收器阵列2,实现移动终端的面板与用户之间的距离的确定。

其中,发射器阵列1包括多个发射器11,接收器阵列2包括多个接收器21。发射器阵列1包括的多个发射器11,以及接收器阵列2包括的多个接收器21可以如上述实施例所述,本公开实施例在此不做赘述。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距离感应组件包括:发射器阵列、接收器阵列、第一导光柱和第二导光柱,发射器阵列、接收器阵列、第一导光柱和第二导光柱位于移动终端的盖板的下方。第一导光柱用于将发射器阵列发射的红外光导向盖板与移动终端的听筒之间的缝隙,第二导光柱用于将穿过缝隙的红外光导向接收器阵列。安装有该距离感应组件的移动终端在进行距离检测时,无需在该移动终端的面板中除显示区域之外的部分区域上专门设置开孔,而是可以直接通过该距离感应组件中的发射器阵列、接收器阵列、第一导光柱和第二导光柱来进行距离检测,从而可以避免开孔对该面板的额外占用,避免显示区域在该面板上占用的面积受限,进而可以增大移动终端的屏占比,提高移动终端的显示性能,且提高移动终端的美观度。另外,为了避免第二导光柱可能无法捕获到用户的皮肤反射的红外光,在第二导光柱的接收端,也即是第二导光柱与缝隙5之间设置散光片,以增大第二导光柱的捕获角度,从而确保第二导光柱可以捕获到经用户的皮肤反射的红外光并导向接收器阵列,从而保证该面板与用户之间的距离的准确性。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该移动终端安装有上述图2-图5,或者图8-图11所示的任一距离感应组件。该移动终端在进行距离检测时,无需在移动终端的面板中除显示区域之外的部分区域上专门设置开孔,从而可以避免开孔对该面板的额外占用,避免显示区域在该面板上占用的面积受限,进而可以增大终端的屏占比,提高终端的显示性能,且提高终端的美观度。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发明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发明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发明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发明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