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灯具防起雾性能测试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330244发布日期:2018-12-19 06:09阅读:365来源:国知局
一种灯具防起雾性能测试方法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灯具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灯具防起雾性能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当灯罩内外温差过大时,潮湿空气中的水分子就会通过车灯的橡胶通气管或通气孔被吸入到了灯组的空腔内,凝结在内灯罩表面,使车灯出现起雾的现象。车灯出现雾气不仅会影响汽车车灯的透光率,看不清路况,还容易形成散光,对相对方向的车辆造成刺眼的光污染,更糟糕的是,会对灯组的相关电气元件造成腐蚀,对行车安全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在现有技术中,为了避免车灯起雾引发安全事故,一般通过对车灯的结构或材料进行改进,然后在整车测试时,对车灯进行防起雾性能进行测试。然而,当整车装配完成后再对车灯进行测试,测试时间较晚,若测试后需要进行改进则容易延误整个产品的上市日期。

因此,如何能够单独对车灯进行防起雾性能测试,便于及时对车灯进行优化改进,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能够单独对车灯进行防起雾性能测试,便于及时对车灯进行优化改进。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灯具防起雾性能测试方法,采用超声波雾化的方法获得一雾化区域,将待检测灯具单独接通电源后置入该雾化区域并开启灯具,达到预设时长后,观察灯具灯罩部分附着凝结水珠的情况判断防起雾性能是否合格。

本申请中待测灯具在特定环境温度及湿度下的防起雾的性能,使得车灯在进行装配之前即可进行测试,便于提前对车灯进行优化改进,保证产品的按期上市。此外,本申请可以分别使车灯在远光和近光模式下进行测试。本申请可以首先在到达第一预设时长时进行观察,观察在灯具打开情况下的防起雾性能,当灯具在开启情况下无起雾现象时,再关闭待测灯具,在第二预设时间内持续观察待测灯具是否无起雾现象,只有当灯具在打开和关闭状态下均无起雾现象,才能判断待测灯具防起雾性能合格。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方法不仅测试灯具在开启情况下的防起雾性能,还测试关闭之后的防起雾性能,从而能够及时优化改进灯具在关闭后的防起雾性能,保证待测灯具在才启动时也能有良好的照明情况,提高了行车的安全性。

优选地,采用如下灯具防起雾性能测试系统进行灯具防起雾性能测试,所述灯具防起雾性能测试系统包括恒温试验箱,恒温试验箱内装有湿度调节装置及湿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与恒温试验箱外的控制中心通信连接,控制中心包括湿度控制器,湿度调节装置与控制中心通信连接,恒温试验箱内设置有用于摆放待测灯具的灯具摆放区域,恒温试验箱内壁上对应待测灯具设置有观测窗;

所述灯具防起雾性能测试系统的使用方法包括设置恒温试验箱的温度在预设温度阈值范围内;

通过控制中心调节恒温试验箱内湿度,使恒温试验箱内湿度在预设湿度阈值范围内;

将待测灯具摆放在灯具摆放区域;

开启待测灯具,使其以预设模式工作;

待测灯具工作时长达到第一预设时长后,通过观测窗观测待测灯具是否有起雾现象,若待测灯具无起雾现象,关闭待测灯具并持续观测待测灯具是否有起雾现象;

当观测时长达到第二预设时长且观测期间待测灯具始终无起雾现象,则判断待测灯具防起雾性能合格。

在使用本申请的灯具防起雾性能测试系统进行测试时,控制恒温试验箱将温度设置为实验温度,实验温度可根据模拟的环境的不同进行适当调整;然后对湿度进行控制,本系统中的湿度控制器可为自动控制器也可为手动控制器,当湿度控制器为自动时,直接设置需要实验模拟的湿度,湿度控制器根据湿度传感器发送的恒温试验箱内的湿度自动控制湿度调节装置启动或停止,从而达到保证恒温试验箱内湿度恒定的目的。当湿度控制器为手动时,操作人员可根据湿度控制器显示的湿度传感器发送的恒温试验箱内的湿度对湿度控制器进行控制,进而控制湿度调节装置启动或停止。当温度湿度均控制在预设阈值范围内后,再将待测灯具放入,进行实验。

本申请公开的灯具防起雾性能测试系统可以对环境温度及湿度进行模拟,从而测试待测灯具在特定环境温度及湿度下的防起雾的性能,使得车灯在进行装配之前即可进行测试,便于提前对车灯进行优化改进,保证产品的按期上市。

优选地,湿度调节装置包括装有水的水槽及安装在水槽内被水浸没的超声波雾化片,超声波雾化片与控制中心通信连接。

本申请中采用超声波雾化片在水中振动的方式增加恒温试验箱内的湿度,本申请将超声波雾化片完全浸没在水中,与采用雾化喷头形成水雾相比来增加湿度相比,本申请不会在空气中形成较大的液滴,更加真实的模拟了行车过程中的室外环境,从而提高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优选地,恒温试验箱内设置有水平分隔栅,水平分隔栅将恒温试验箱内空间分隔为上腔室及下腔室,恒温试验箱第一侧壁上设置有进风口及出风口,进风口在上腔室内,出风口在下腔室内,与第一侧壁正对的侧壁为第二侧壁,湿度调节装置设置在上腔室内,湿度传感器设置在下腔室内,待测灯具设置在下腔室内,待测灯具的照射方向朝向第二侧壁并与第二侧壁保持预设距离。

在本申请中,通过改变进风口吹进恒温试验箱的风的温度,可以达到改变恒温试验箱内温度的目的,此外,当恒温试验箱内温度过大时,还可通过加大风速的方法降低恒温试验箱内的湿度。且采用上述结构,将不同的装置部件立体设置,合理的使用了空间,减小了整个测试系统的占地面积。

优选地,恒温试验箱内设置有水平隔板,水平隔板将恒温试验箱内空间分隔为上腔室及下腔室,恒温试验箱第一侧壁上设置有进风口及出风口,进风口在上腔室内,出风口在下腔室内,与第一侧壁正对的侧壁为第二侧壁,水平隔板靠近第二侧壁的一端形成有连通上腔室与下腔室的通风口,湿度调节装置设置在上腔室内,湿度传感器设置在下腔室内,待测灯具设置在下腔室内,待测灯具的照射方向朝向第二侧壁并与第二侧壁保持预设距离。

在本申请中,通过改变进风口吹进恒温试验箱的风的温度,可以达到改变恒温试验箱内温度的目的,此外,当恒温试验箱内温度过大时,还可通过加大风速的方法降低恒温试验箱内的湿度。通过水平隔板隔出上下两个腔室,形成风道,保证待测灯具迎风设置,模拟了行车过程中车灯受到风吹的情况,进一步的提高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且采用上述结构,将不同的装置部件立体设置,合理的使用了空间,减小了整个测试系统的占地面积。

优选地,下腔室内还设置有风速传感器,控制中心还包括风速控制器,风速传感器与控制中心通信连接,控制中心的与恒温箱试验箱第一侧壁内与进风口相对应的位置的风扇通信连接;在使用所述灯具防起雾性能测试系统时,在将待测灯具摆放在灯具摆放区域之前,通过控制中心调节恒温试验箱内风扇,使恒温试验箱内风速在预设风速阈值范围内。

为了更好的模拟汽车行驶时车灯在受风影响的情况下的起雾的情况,本申请将风速传感器与待测灯具设置在一起,通过风速传感器监测待测灯具所处位置的风速,根据实验需要,可以根据风速传感器得到的结果对风扇转速进行调整,从而获得需要的风速,进一步的提高测试的准确性。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受迎面吹来的风的影响,其起雾程度与静止时有较大差异,因此,本申请在进行实验时,根据风速传感器反馈的信息,调整风扇转速,使风速在预设范围内,再进行防起雾实验,从而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在进行实验时,预设风速阈值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具体可为>5m/s。

优选地,控制中心还包括图像变化检测处理器,恒温试验箱内还设置有朝向待测灯具的摄像头,所述摄像头与所述图像变化检测处理器通信连接;所述灯具防起雾性能测试方法还包括:

待测灯具开始以预设模式工作时,摄像头拍摄待测灯具灯罩区域的第一初始图像;

摄像头在第一预设时长内持续拍摄待测灯具灯罩区域的工作图像;

图像变化检测处理器将所述工作图像与第一初始图像相对比,并计算第一初始图像与所述工作图像的图像变化值;

当第一初始图像与所述工作图像的图像变化值始终小于第一预设变化值时,关闭待测灯具,摄像头拍摄待测灯具灯罩区域的第二初始图像;

摄像头在第二预设时长内持续拍摄待测灯具灯罩区域的熄灭图像;

图像变化检测处理器将所述熄灭图像与第二初始图像相对比,并计算第二初始图像与所述工作图像的图像变化值;

当第二初始图像与所述熄灭图像的图像变化值始终小于第二预设变化值时,则判断待测灯具防起雾性能合格。

肉眼观察是否起雾,受观察者的主观判断的影响,其观察结果准确性波动较大,因此,本申请还可采用图像变化检测技术,检测试验过程中灯罩区域的图片的变化情况,本申请中的图像变化值包括像素灰度值差值或像素色彩值差值,其具体技术方法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通过计算图像变化值,使得判断是否出现起雾现象有了一个标准定量的判断方法,与通过肉眼进行判断相比,其准确性大大提升。

优选地,预设温度阈值范围包括10℃±2℃或23℃±2℃或40℃±2℃。

为了准确模拟不同温度不同季节时,灯具的防起雾性能,因此需要在不同温度下进行实验,为了在保证实验结果准确的前提下,减少实验次数,节约实验时间,可以分别在10℃±2℃或23℃±2℃或40℃±2℃这三个温度范围内进行实验。

优选地,所述预设湿度阈值范围包括湿度>90%。

研究发现,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只有当环境湿度大于90%时,才会发生起雾现象,因此为了节约实验时间使实验效果更加准确,控制恒温试验箱内的湿度大于90%。

优选地,待测灯具防起雾性能合格包括:

灯罩中部区域无雾气且整个灯罩上无水流痕迹。

根据以往经验,只要灯罩中部区域无雾气且灯罩上无水流痕迹,则不会对车灯的照明性能造成明显影响,因此,当第二预设时长内灯罩中部区域无雾气且灯罩上无水流痕迹,即可判断灯具防起雾性能合格。

附图说明

为了使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其中:

图1为本申请公开的一种灯具防起雾性能测试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申请公开的一种灯具防起雾性能测试方法中灯具防起雾性能测试系统的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公开的一种灯具防起雾性能测试方法中灯具防起雾性能测试系统的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公开的一种灯具防起雾性能测试方法中灯具防起雾性能测试系统的实施例3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恒温试验箱1、湿度调节装置2、水槽201、超声波雾化片202、湿度控制器3、湿度传感器4、观测窗5、水平分隔栅601、水平隔板602、进风口7、出风口8、通风口9、待测灯具10、风速传感器11、风速控制器12、风扇13、颗粒物浓度检测装置14、颗粒物浓度控制器15、粉末喷洒器16、喷水装置17、第一照度传感器18、遮光板19、补光灯20、第二照度传感器21、数据显示屏22、控制中心23、摄像头24、图像变化检测处理器2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申请中所述的通信连接包括了有线连接和/或无线连接。

实施例1:

如图1及图2所示,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灯具防起雾性能测试方法,采用超声波雾化的方法获得一雾化区域,将待检测灯具单独接通电源后置入该雾化区域并开启灯具,达到预设时长后,观察灯具灯罩部分附着凝结水珠的情况判断防起雾性能是否合格。

本申请中待测灯具在特定环境温度及湿度下的防起雾的性能,使得车灯在进行装配之前即可进行测试,便于提前对车灯进行优化改进,保证产品的按期上市。此外,本申请可以分别使车灯在远光和近光模式下进行测试。本申请可以首先在到达第一预设时长时进行观察,观察在灯具打开情况下的防起雾性能,当灯具在开启情况下无起雾现象时,再关闭待测灯具,在第二预设时间内持续观察待测灯具是否无起雾现象,只有当灯具在打开和关闭状态下均无起雾现象,才能判断待测灯具防起雾性能合格。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方法不仅测试灯具在开启情况下的防起雾性能,还测试关闭之后的防起雾性能,从而能够及时优化改进灯具在关闭后的防起雾性能,保证待测灯具在才启动时也能有良好的照明情况,提高了行车的安全性。

具体实施时,采用如下灯具防起雾性能测试系统进行灯具防起雾性能测试,所述灯具防起雾性能测试系统包括恒温试验箱,恒温试验箱内装有湿度调节装置及湿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与恒温试验箱外的控制中心通信连接,控制中心包括湿度控制器,湿度调节装置与控制中心通信连接,恒温试验箱内设置有用于摆放待测灯具的灯具摆放区域,恒温试验箱内壁上对应待测灯具设置有观测窗;

所述灯具防起雾性能测试系统的使用方法包括设置恒温试验箱的温度在预设温度阈值范围内;

通过控制中心调节恒温试验箱内湿度,使恒温试验箱内湿度在预设湿度阈值范围内;

将待测灯具摆放在灯具摆放区域;

开启待测灯具,使其以预设模式工作;

待测灯具工作时长达到第一预设时长后,通过观测窗观测待测灯具是否有起雾现象,若待测灯具无起雾现象,关闭待测灯具并持续观测待测灯具是否有起雾现象;

当观测时长达到第二预设时长且观测期间待测灯具始终无起雾现象,则判断待测灯具防起雾性能合格。

在使用本申请的灯具防起雾性能测试系统进行测试时,控制恒温试验箱将温度设置为实验温度,实验温度可根据模拟的环境的不同进行适当调整;然后对湿度进行控制,本系统中的湿度控制器可为自动控制器也可为手动控制器,当湿度控制器为自动时,直接设置需要实验模拟的湿度,湿度控制器根据湿度传感器发送的恒温试验箱内的湿度自动控制湿度调节装置启动或停止,从而达到保证恒温试验箱内湿度恒定的目的。当湿度控制器为手动时,操作人员可根据湿度控制器显示的湿度传感器发送的恒温试验箱内的湿度对湿度控制器进行控制,进而控制湿度调节装置启动或停止。当温度湿度均控制在预设阈值范围内后,再将待测灯具放入,进行实验。

本申请公开的灯具防起雾性能测试系统可以对环境温度及湿度进行模拟,从而测试待测灯具在特定环境温度及湿度下的防起雾的性能,使得车灯在进行装配之前即可进行测试,便于提前对车灯进行优化改进,保证产品的按期上市。

具体实施时,湿度调节装置包括装有水的水槽及安装在水槽内被水浸没的超声波雾化片,超声波雾化片与控制中心通信连接。

本申请中采用超声波雾化片在水中振动的方式增加恒温试验箱内的湿度,本申请将超声波雾化片完全浸没在水中,与采用雾化喷头形成水雾相比来增加湿度相比,本申请不会在空气中形成较大的液滴,更加真实的模拟了行车过程中的室外环境,从而提高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具体实施时,恒温试验箱内设置有水平分隔栅,水平分隔栅将恒温试验箱内空间分隔为上腔室及下腔室,恒温试验箱第一侧壁上设置有进风口及出风口,进风口在上腔室内,出风口在下腔室内,与第一侧壁正对的侧壁为第二侧壁,湿度调节装置设置在上腔室内,湿度传感器设置在下腔室内,待测灯具设置在下腔室内,待测灯具的照射方向朝向第二侧壁并与第二侧壁保持预设距离。

在本申请中,通过改变进风口吹进恒温试验箱的风的温度,可以达到改变恒温试验箱内温度的目的,此外,当恒温试验箱内温度过大时,还可通过加大风速的方法降低恒温试验箱内的湿度。且采用上述结构,将不同的装置部件立体设置,合理的使用了空间,减小了整个测试系统的占地面积。

具体实施时,预设温度阈值范围包括10℃±2℃或23℃±2℃或40℃±2℃。

为了准确模拟不同温度不同季节时,灯具的防起雾性能,因此需要在不同温度下进行实验,为了在保证实验结果准确的前提下,减少实验次数,节约实验时间,可以分别在10℃±2℃或23℃±2℃或40℃±2℃这三个温度范围内进行实验。

具体实施时,所述预设湿度阈值范围包括湿度>90%。

研究发现,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只有当环境湿度大于90%时,才会发生起雾现象,因此为了节约实验时间使实验效果更加准确,控制恒温试验箱内的湿度大于90%。

具体实施时,待测灯具防起雾性能合格包括:

灯罩中部区域无雾气且整个灯罩上无水流痕迹。

根据以往经验,只要灯罩中部区域无雾气且灯罩上无水流痕迹,则不会对车灯的照明性能造成明显影响,因此,当第二预设时长内灯罩中部区域无雾气且灯罩上无水流痕迹,即可判断灯具防起雾性能合格。

实施例2:

如图1及图3所示,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灯具防起雾性能测试方法,采用超声波雾化的方法获得一雾化区域,将待检测灯具单独接通电源后置入该雾化区域并开启灯具,达到预设时长后,观察灯具灯罩部分附着凝结水珠的情况判断防起雾性能是否合格。

本申请中待测灯具在特定环境温度及湿度下的防起雾的性能,使得车灯在进行装配之前即可进行测试,便于提前对车灯进行优化改进,保证产品的按期上市。此外,本申请可以分别使车灯在远光和近光模式下进行测试。本申请可以首先在到达第一预设时长时进行观察,观察在灯具打开情况下的防起雾性能,当灯具在开启情况下无起雾现象时,再关闭待测灯具,在第二预设时间内持续观察待测灯具是否无起雾现象,只有当灯具在打开和关闭状态下均无起雾现象,才能判断待测灯具防起雾性能合格。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方法不仅测试灯具在开启情况下的防起雾性能,还测试关闭之后的防起雾性能,从而能够及时优化改进灯具在关闭后的防起雾性能,保证待测灯具在才启动时也能有良好的照明情况,提高了行车的安全性。

具体实施时,采用如下灯具防起雾性能测试系统进行灯具防起雾性能测试,所述灯具防起雾性能测试系统包括恒温试验箱,恒温试验箱内装有湿度调节装置及湿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与恒温试验箱外的控制中心通信连接,控制中心包括湿度控制器,湿度调节装置与控制中心通信连接,恒温试验箱内设置有用于摆放待测灯具的灯具摆放区域,恒温试验箱内壁上对应待测灯具设置有观测窗;

所述灯具防起雾性能测试系统的使用方法包括设置恒温试验箱的温度在预设温度阈值范围内;

通过控制中心调节恒温试验箱内湿度,使恒温试验箱内湿度在预设湿度阈值范围内;

将待测灯具摆放在灯具摆放区域;

开启待测灯具,使其以预设模式工作;

待测灯具工作时长达到第一预设时长后,通过观测窗观测待测灯具是否有起雾现象,若待测灯具无起雾现象,关闭待测灯具并持续观测待测灯具是否有起雾现象;

当观测时长达到第二预设时长且观测期间待测灯具始终无起雾现象,则判断待测灯具防起雾性能合格。

在使用本申请的灯具防起雾性能测试系统进行测试时,控制恒温试验箱将温度设置为实验温度,实验温度可根据模拟的环境的不同进行适当调整;然后对湿度进行控制,本系统中的湿度控制器可为自动控制器也可为手动控制器,当湿度控制器为自动时,直接设置需要实验模拟的湿度,湿度控制器根据湿度传感器发送的恒温试验箱内的湿度自动控制湿度调节装置启动或停止,从而达到保证恒温试验箱内湿度恒定的目的。当湿度控制器为手动时,操作人员可根据湿度控制器显示的湿度传感器发送的恒温试验箱内的湿度对湿度控制器进行控制,进而控制湿度调节装置启动或停止。当温度湿度均控制在预设阈值范围内后,再将待测灯具放入,进行实验。

本申请公开的灯具防起雾性能测试系统可以对环境温度及湿度进行模拟,从而测试待测灯具在特定环境温度及湿度下的防起雾的性能,使得车灯在进行装配之前即可进行测试,便于提前对车灯进行优化改进,保证产品的按期上市。

具体实施时,湿度调节装置包括装有水的水槽及安装在水槽内被水浸没的超声波雾化片,超声波雾化片与控制中心通信连接。

本申请中采用超声波雾化片在水中振动的方式增加恒温试验箱内的湿度,本申请将超声波雾化片完全浸没在水中,与采用雾化喷头形成水雾相比来增加湿度相比,本申请不会在空气中形成较大的液滴,更加真实的模拟了行车过程中的室外环境,从而提高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具体实施时,恒温试验箱内设置有水平隔板,水平隔板将恒温试验箱内空间分隔为上腔室及下腔室,恒温试验箱第一侧壁上设置有进风口及出风口,进风口在上腔室内,出风口在下腔室内,与第一侧壁正对的侧壁为第二侧壁,水平隔板靠近第二侧壁的一端形成有连通上腔室与下腔室的通风口,湿度调节装置设置在上腔室内,湿度传感器设置在下腔室内,待测灯具设置在下腔室内,待测灯具的照射方向朝向第二侧壁并与第二侧壁保持预设距离。

在本申请中,通过改变进风口吹进恒温试验箱的风的温度,可以达到改变恒温试验箱内温度的目的,此外,当恒温试验箱内温度过大时,还可通过加大风速的方法降低恒温试验箱内的湿度。通过水平隔板隔出上下两个腔室,形成风道,保证待测灯具迎风设置,模拟了行车过程中车灯受到风吹的情况,进一步的提高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且采用上述结构,将不同的装置部件立体设置,合理的使用了空间,减小了整个测试系统的占地面积。

具体实施时,下腔室内还设置有风速传感器,控制中心还包括风速控制器,风速传感器与控制中心通信连接,控制中心的与恒温箱试验箱第一侧壁内与进风口相对应的位置的风扇通信连接;在使用所述灯具防起雾性能测试系统时,在将待测灯具摆放在灯具摆放区域之前,通过控制中心调节恒温试验箱内风扇,使恒温试验箱内风速在预设风速阈值范围内。

为了更好的模拟汽车行驶时车灯在受风影响的情况下的起雾的情况,本申请将风速传感器与待测灯具设置在一起,通过风速传感器监测待测灯具所处位置的风速,根据实验需要,可以根据风速传感器得到的结果对风扇转速进行调整,从而获得需要的风速,进一步的提高测试的准确性。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受迎面吹来的风的影响,其起雾程度与静止时有较大差异,因此,本申请在进行实验时,根据风速传感器反馈的信息,调整风扇转速,使风速在预设范围内,再进行防起雾实验,从而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在进行实验时,预设风速阈值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具体可为>5m/s。

具体实施时,下腔室内还设置有颗粒物浓度检测装置,控制中心还包括颗粒物浓度控制器,颗粒物浓度检测装置与控制中心通信连接,控制中心的与设置在风扇与进风口之间的粉末喷洒器通信连接。

当汽车在野外环境形势时,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例如道路扬尘或前方车辆燃料未充分燃烧而排出的尾气等,车灯上可能会附着一些颗粒物,在湿度较大容易起雾的天气环境下,颗粒物更容易粘附在车灯上,从而对车灯的照明效果产生影响。因此,本申请还在风扇处设置有粉末喷洒器,喷洒出的粉末被风扇吹向车灯,模拟汽车行驶过程中车灯附近的颗粒物,更加真实的模拟汽车行驶时车灯所处的环境,提高测试的精准度。此外,本申请通过颗粒物浓度检测装置获取车灯周围的颗粒物浓度情况并反馈给颗粒物浓度控制器,颗粒物浓度控制器根据事先设定好的预设颗粒物浓度结合颗粒物浓度检测装置检测到的浓度信息对粉末喷洒器进行控制。

具体实施时,水平隔板下端面还设置有喷水装置,控制中心还包括喷水开关,喷水装置与控制中心通信连接,下腔室底部设置有排水孔。

本申请还包括有喷水装置,在对车灯进行测试时,还可控制喷水装置向车灯喷水,模拟下雨天气对车灯防起雾性能的影响,从而提高了测试的精准度。

具体实施时,恒温试验箱正对待测灯具照射方向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照度传感器,第一照度传感器与设置在恒温试验箱外的数据显示屏通信连接。

本申请可以通过观测窗对车灯的起雾情况进行观察,但是仅凭肉眼对车辆的防起雾性能进行评判,其结果准确性较差。因此,本申请在车灯照射的方向设置有第一照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测试环境下车灯所发出的光的强度,并通过数据显示屏进行显示,通过对车灯光强进行量化,使得车灯的防起雾性能一目了然,且测试的结果也更加精确。

具体实施时,观测窗上设置有可开合的遮光板,遮光板及恒温试验箱的侧壁均采用黑色吸光材料制成,恒温试验箱内顶部区域设置有补光灯,控制中心还包括亮度调节装置补光灯与控制中心通信连接,恒温试验箱底部区域设置有第二照度传感器,第二照度传感器与数据显示屏通信连接。

为了进一步测试的准确性,将遮光板关闭时,可将观测窗完全遮挡,由于遮光板与恒温试验箱内壁均为黑色吸光材料制成,因此当遮光板关闭时,恒温试验箱内完全漆黑。此时打开补光灯,通过第二照度传感器反馈的恒温试验箱内的光强调节补光灯发出的光强,可以模拟白天或黑夜等不同时间的环境光强,之后再开启待测灯具进行测试,能够获取不同环境光强下的待测灯具的防起雾性能参数。

具体实施时,预设温度阈值范围包括10℃±2℃或23℃±2℃或40℃±2℃。

为了准确模拟不同温度不同季节时,灯具的防起雾性能,因此需要在不同温度下进行实验,为了在保证实验结果准确的前提下,减少实验次数,节约实验时间,可以分别在10℃±2℃或23℃±2℃或40℃±2℃这三个温度范围内进行实验。

具体实施时,所述预设湿度阈值范围包括湿度>90%。

研究发现,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只有当环境湿度大于90%时,才会发生起雾现象,因此为了节约实验时间使实验效果更加准确,控制恒温试验箱内的湿度大于90%。

具体实施时,待测灯具防起雾性能合格包括:

灯罩中部区域无雾气且整个灯罩上无水流痕迹。

根据以往经验,只要灯罩中部区域无雾气且灯罩上无水流痕迹,则不会对车灯的照明性能造成明显影响,因此,当第二预设时长内灯罩中部区域无雾气且灯罩上无水流痕迹,即可判断灯具防起雾性能合格。

实施例3:

如图1及图4所示,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灯具防起雾性能测试方法,采用超声波雾化的方法获得一雾化区域,将待检测灯具单独接通电源后置入该雾化区域并开启灯具,达到预设时长后,观察灯具灯罩部分附着凝结水珠的情况判断防起雾性能是否合格。

本申请中待测灯具在特定环境温度及湿度下的防起雾的性能,使得车灯在进行装配之前即可进行测试,便于提前对车灯进行优化改进,保证产品的按期上市。此外,本申请可以分别使车灯在远光和近光模式下进行测试。本申请可以首先在到达第一预设时长时进行观察,观察在灯具打开情况下的防起雾性能,当灯具在开启情况下无起雾现象时,再关闭待测灯具,在第二预设时间内持续观察待测灯具是否无起雾现象,只有当灯具在打开和关闭状态下均无起雾现象,才能判断待测灯具防起雾性能合格。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方法不仅测试灯具在开启情况下的防起雾性能,还测试关闭之后的防起雾性能,从而能够及时优化改进灯具在关闭后的防起雾性能,保证待测灯具在才启动时也能有良好的照明情况,提高了行车的安全性。

具体实施时,采用如下灯具防起雾性能测试系统进行灯具防起雾性能测试,所述灯具防起雾性能测试系统包括恒温试验箱,恒温试验箱内装有湿度调节装置及湿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与恒温试验箱外的控制中心通信连接,控制中心包括湿度控制器,湿度调节装置与控制中心通信连接,恒温试验箱内设置有用于摆放待测灯具的灯具摆放区域,恒温试验箱内壁上对应待测灯具设置有观测窗;

所述灯具防起雾性能测试系统的使用方法包括设置恒温试验箱的温度在预设温度阈值范围内;

通过控制中心调节恒温试验箱内湿度,使恒温试验箱内湿度在预设湿度阈值范围内;

将待测灯具摆放在灯具摆放区域;

开启待测灯具,使其以预设模式工作;

待测灯具工作时长达到第一预设时长后,通过观测窗观测待测灯具是否有起雾现象,若待测灯具无起雾现象,关闭待测灯具并持续观测待测灯具是否有起雾现象;

当观测时长达到第二预设时长且观测期间待测灯具始终无起雾现象,则判断待测灯具防起雾性能合格。

在使用本申请的灯具防起雾性能测试系统进行测试时,控制恒温试验箱将温度设置为实验温度,实验温度可根据模拟的环境的不同进行适当调整;然后对湿度进行控制,本系统中的湿度控制器可为自动控制器也可为手动控制器,当湿度控制器为自动时,直接设置需要实验模拟的湿度,湿度控制器根据湿度传感器发送的恒温试验箱内的湿度自动控制湿度调节装置启动或停止,从而达到保证恒温试验箱内湿度恒定的目的。当湿度控制器为手动时,操作人员可根据湿度控制器显示的湿度传感器发送的恒温试验箱内的湿度对湿度控制器进行控制,进而控制湿度调节装置启动或停止。当温度湿度均控制在预设阈值范围内后,再将待测灯具放入,进行实验。

本申请公开的灯具防起雾性能测试系统可以对环境温度及湿度进行模拟,从而测试待测灯具在特定环境温度及湿度下的防起雾的性能,使得车灯在进行装配之前即可进行测试,便于提前对车灯进行优化改进,保证产品的按期上市。

具体实施时,湿度调节装置包括装有水的水槽及安装在水槽内被水浸没的超声波雾化片,超声波雾化片与控制中心通信连接。

本申请中采用超声波雾化片在水中振动的方式增加恒温试验箱内的湿度,本申请将超声波雾化片完全浸没在水中,与采用雾化喷头形成水雾相比来增加湿度相比,本申请不会在空气中形成较大的液滴,更加真实的模拟了行车过程中的室外环境,从而提高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具体实施时,恒温试验箱内设置有水平分隔栅,水平分隔栅将恒温试验箱内空间分隔为上腔室及下腔室,恒温试验箱第一侧壁上设置有进风口及出风口,进风口在上腔室内,出风口在下腔室内,与第一侧壁正对的侧壁为第二侧壁,湿度调节装置设置在上腔室内,湿度传感器设置在下腔室内,待测灯具设置在下腔室内,待测灯具的照射方向朝向第二侧壁并与第二侧壁保持预设距离。

在本申请中,通过改变进风口吹进恒温试验箱的风的温度,可以达到改变恒温试验箱内温度的目的,此外,当恒温试验箱内温度过大时,还可通过加大风速的方法降低恒温试验箱内的湿度。且采用上述结构,将不同的装置部件立体设置,合理的使用了空间,减小了整个测试系统的占地面积。

具体实施时,控制中心还包括图像变化检测处理器,恒温试验箱内还设置有朝向待测灯具的摄像头,所述摄像头与所述图像变化检测处理器通信连接;所述灯具防起雾性能测试方法还包括:

待测灯具开始以预设模式工作时,摄像头拍摄待测灯具灯罩区域的第一初始图像;

摄像头在第一预设时长内持续拍摄待测灯具灯罩区域的工作图像;

图像变化检测处理器将所述工作图像与第一初始图像相对比,并计算第一初始图像与所述工作图像的图像变化值;

当第一初始图像与所述工作图像的图像变化值始终小于第一预设变化值时,关闭待测灯具,摄像头拍摄待测灯具灯罩区域的第二初始图像;

摄像头在第二预设时长内持续拍摄待测灯具灯罩区域的熄灭图像;

图像变化检测处理器将所述熄灭图像与第二初始图像相对比,并计算第二初始图像与所述工作图像的图像变化值;

当第二初始图像与所述熄灭图像的图像变化值始终小于第二预设变化值时,则判断待测灯具防起雾性能合格。

肉眼观察是否起雾,受观察者的主观判断的影响,其观察结果准确性波动较大,因此,本申请还可采用图像变化检测技术,检测试验过程中灯罩区域的图片的变化情况,本申请中的图像变化值包括像素灰度值差值或像素色彩值差值,其具体技术方法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通过计算图像变化值,使得判断是否出现起雾现象有了一个标准定量的判断方法,与通过肉眼进行判断相比,其准确性大大提升。

具体实施时,预设温度阈值范围包括10℃±2℃或23℃±2℃或40℃±2℃。

为了准确模拟不同温度不同季节时,灯具的防起雾性能,因此需要在不同温度下进行实验,为了在保证实验结果准确的前提下,减少实验次数,节约实验时间,可以分别在10℃±2℃或23℃±2℃或40℃±2℃这三个温度范围内进行实验。

具体实施时,所述预设湿度阈值范围包括湿度>90%。

研究发现,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只有当环境湿度大于90%时,才会发生起雾现象,因此为了节约实验时间使实验效果更加准确,控制恒温试验箱内的湿度大于90%。

具体实施时,待测灯具防起雾性能合格包括:

灯罩中部区域无雾气且整个灯罩上无水流痕迹。

根据以往经验,只要灯罩中部区域无雾气且灯罩上无水流痕迹,则不会对车灯的照明性能造成明显影响,因此,当第二预设时长内灯罩中部区域无雾气且灯罩上无水流痕迹,即可判断灯具防起雾性能合格。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通过参照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已经对本申请进行了描述,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做出各种各样的改变,而不偏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