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车用零部件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26425发布日期:2018-11-30 23:48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借助于测定材料的化学或物理性质来测试缺陷存在的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机车用零部件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机车是一种用于代步的小型车辆,由于其驾驶简单、行驶方便、体积较小,因此也常用于农业生产领域中。机车主要包括车架、驱动机构和行驶机构,而构成车架的主要零部件通常是钢管。由于机车主要用于人们的代步,因此安全性能尤其重要,而构成车架的钢管的质量也尤为重要。

钢管的质量标准主要包括气密性、强度、厚度、疲劳强度以及光滑度,因此钢管在生产完成后,通常需要进行气密性检测以及打磨,但是气密性检测和打磨都是利用两个装置分别进行的,导致费时费力,并且装置的使用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意在提供一种机车用零部件检测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利用两个装置分别对钢管进行气密性检测和打磨,费时费力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机车用零部件检测装置,包括机架和安装在机架底部的工作台,机架上还设有打磨头、夹紧部和驱动打磨头移动的驱动件,夹紧部包括滑动连接在机架上的竖杆,竖杆底部设有第一橡胶密封块,第一橡胶密封块上设有出气口;机架上还设有与出气口连通的活塞桶,活塞桶内滑动连接有活塞;工作台内设有空腔,工作台上设有将外部与空腔连通的通孔,空腔内设有贯穿工作台的推杆和驱动推杆上下移动的移动部,推杆顶部设有第二橡胶密封块;推杆上位于第二橡胶密封块下方设有打磨环。

本技术方案的原理:

打磨头移动对钢管外圈进行打磨,移动竖杆,竖杆带动第一橡胶密封块移动,实现对第一橡胶密封块滑入钢管内既对钢管进行密封,又将钢管胀紧。并且通过驱动件带动推杆上移,使得第二橡胶密封块上移并位于钢管内,实现对钢管底部的密封及胀紧;并随着驱动件带动第二橡胶密封块和打磨环的移动,实现打磨环对钢管的内壁进行打磨。同时第二橡胶密封块上移时,挤压钢管内的气体,钢管内的气体通过出气口排出,并排入活塞桶内推动活塞上移,通过计算活塞上移的距离,并对活塞上移部分的体积与钢管压缩部分的体积进行对比,便能够判断钢管上是否有孔洞,从而实现对钢管的气密性的检测。

本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

1.本技术方案能够通过一个装置实现对钢管的打磨以及气密性的检测,因此在加工过程中无需搬运钢管,能够节约搬运的时间,使得加工的效率更高,同时能够降低工人搬运时的劳动强度;

2.本技术方案将两个工序使用的装置合二为一,能够减少装置的使用空间,从而降低加工成本;

3.本技术方案设置第一橡胶密封块,既能够实现对钢管进行胀紧,避免钢管在打磨过程中发生移动导致的打磨精度低的情况出现,又能够实现对钢管的密封,便于对钢管的气密性进行检测;

4.本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二密封块,并且第二密封块和打磨环均固定在推杆上,在推杆移动时,既能够实现对钢管内圈的打磨,又能实现第二密封块的移动;而第一密封块和第二密封块与钢管的内腔组成密封的空间,当第二密封块移动时,能够挤压密封的空间内的气体,若钢管的气密性好不具有孔洞,密封的空间内的气体会全部通过出气口排入活塞桶内;若钢管具有孔洞,气密性不佳,密封的空腔内的气体会有一部分通过孔洞排出;因此通过计算进入活塞桶内的气体的量便能实现对钢管的气密性的检测;

5.第二密封块在下移时,能够将打磨钢管内壁时产生并贴附在钢管内壁的碎屑刮下,实现对碎屑的清理。

进一步,所述驱动件为气缸或滚珠丝杆。

有益效果:通过设置气缸或滚珠丝杆便能实现驱动打磨头的移动,使用方便,并且成本低。

进一步,所述竖杆的上端面为楔形面,机架上沿横向滑动连接有与竖杆配合的第一楔杆,且楔杆的两端面均为楔形面,机架上沿竖向滑动连接有与第一楔杆配合的第二楔杆,第二楔杆与打磨头之间设有连接杆。

有益效果:通过设置连接杆,能够实现打磨头移动时带动第二楔杆移动,第二楔杆与第一楔杆配合,从而实现第一楔杆的横向移动,再通过第一楔杆与竖杆的配合,使得竖杆带动第一橡胶密封块竖向移动,无需另设机构或者人工带动竖杆移动,使用更方便。

进一步,所述活塞桶为透明的活塞桶,且活塞桶侧壁上刻度。

有益效果:通过设置刻度,能够准确并快速的记录进入活塞桶内的气体的量,使用方便。

进一步,所述移动部包括转动连接在空腔内的齿轮和分别位于齿轮两侧的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且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均与齿轮啮合;打磨头底部设有移动杆,第一齿条固定在移动杆上,第二齿条固定在推杆上。

有益效果:打磨头在移动时会带动移动杆移动,移动杆上的第一齿条移动带动与之啮合的齿轮转动,齿轮转动时能够实现第二齿条朝第一齿条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从而实现推杆的移动;因此当打磨头下移时,能够实现推杆的上移,从而实现打磨环对钢管内壁的打磨,以及第二橡胶密封块上移对钢管的气密性进行检测。

进一步,所述移动部包括固定在空腔内的支柱和铰接在支柱上的支杆,支杆的一端铰接有固定在打磨头底部的推动杆,支杆的另一端与推杆底端铰接。

有益效果:支杆铰接在支柱上构成杠杆结构,当打磨头移动带动推动杆移动时,能够实现支杆的一端移动,并根据杠杆结构的运动原理,使得支杆的另一端带动推杆反向移动,使得打磨环和第二橡胶密封块的上下往复移动,实现对钢管内壁的打磨以及对钢管的气密性进行检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工作台1、空腔11、通孔12、打磨头2、竖杆3、第一橡胶密封块31、出气口311、第一楔杆32、第二楔杆33、活塞桶4、活塞41、导气管42、推杆5、打磨环51、第二橡胶密封块52、移动板521、橡胶圈522、支杆6、推动杆61、齿轮7、第一齿条71、第二齿条72、移动杆73、钢管8。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机车用零部件检测装置,包括机架和安装在机架底部的工作台1,工作台1顶部设有环形的安装槽。还包括驱动件、打磨头2和夹紧部,驱动件为气缸或滚珠丝杆,本实施例使用气缸,打磨头2固定在气缸的活塞杆上。

夹紧部包括竖向滑动连接在机架上的竖杆3、第二楔杆33以及横向滑动连接在机架上的第一楔杆32,第一楔杆32的两端面均为楔形面,竖杆3的上端面为与第一楔杆32右端配合的楔形面,第一楔杆32的左端与第二楔杆33下端配合,第二楔杆33与气缸的活塞杆之间设有连接杆,竖杆3的底部固定有第一橡胶密封块31,第一橡胶密封块31上设有出气口311。机架上还固定有活塞桶4,活塞桶4为玻璃材质,活塞桶4的侧壁上设有刻度。活塞桶4内滑动连接有活塞41,活塞桶4的底端与出气口311之间连通有导气管42。

工作台1内设有空腔11,工作台1右侧设有将外部与空腔11连通的通孔12。空腔11内设有贯穿工作台1上表面且延伸至工作台1外的推杆5,推杆5顶端设有第二橡胶密封块52,第二橡胶密封块52包括圆盘状的移动板521和包裹在移动板521外的橡胶圈522,移动板521与推杆5螺纹连接,推杆5上位于第二橡胶密封块52下方还设有打磨环51。

空腔11内还设有移动部,移动部包括固定在空腔11底部的支柱和铰接在支柱上的支杆6,支杆6的左端铰接有推动杆61,工作台1的上端面位于安装槽12左侧设有与空腔11连通的滑动孔,推动杆61的上端穿过滑动孔且固定在打磨头2的底部;支杆6的右端与推杆5的低端铰接。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当需要对钢管8进行打磨时,将钢管8放置在安装槽内,并使得打磨头2位于钢管8的上方,启动气缸,气缸的活塞杆带动打磨头2下移,通过连接杆传动,使得第二楔杆33下移,从而实现第一楔杆32右移,从而实现竖杆3下移,带动第一橡胶密封块31下移,并移动至钢管8内,实现对钢管8的密封和胀紧。当第二楔杆33的楔形面与第一楔杆32的楔形面错开后,第二楔杆33的右侧与第一楔杆32的左端相抵,并停止向右推动第一楔杆32,因此使得第一橡胶密封块31与钢管8保持静止,并对其进行固定。

随着气缸带动打磨头2下移,使得打磨头2与钢管8的外壁发生摩擦,实现对钢管8的外壁进行打磨。同时打磨头2下移时向下挤压推动杆61,从而使得推动杆61带动支杆6的左端下移。支杆6铰接在支柱上构成杠杆结构,根据杠杆结构的运动原理,支杆6左端下移时,支杆6右端带动推杆5上移,从而使得推杆5带动第二橡胶密封块52和打磨环51上移。

打磨环51上移对钢管8的内壁进行打磨,第二橡胶密封块52上移进入钢管8内后,对钢管8进行胀紧。随着第二橡胶密封块52的上移,挤压钢管8内的气体,气体通过出气口311和导气管42排入活塞桶4内,并推动活塞41上移。由于活塞桶4为玻璃材质,并且活塞桶4外壁上设有刻度,因此活塞41上移的距离可以清楚的读取,并根据活塞桶4的直径可以计算出排入活塞桶4内的气体的量。将活塞桶4内的气体增加量与钢管8内气体的减少量进行对比,便能够判断钢管8的气密性。

当打磨头2移动至与工作台1相贴时,控制气缸反向移动,使得气缸带动打磨头2上移,此时打磨头2上移,对钢管8外壁进行二次打磨,并通过支杆6传动,使得打磨环51和第二橡胶密封块52下移,打磨环51对钢管8内壁进行二次打磨,并且第二橡胶密封块52下移时,能够将钢管8内壁粘附的碎屑刮下。

随着第二橡胶密封块52的下移,通过出气口311将活塞桶4内的气体抽入钢管8内并吹洒在钢管8的内壁,实现将沾附在钢管8内壁的碎屑吹下,便于后续对钢管8的清理。当钢管8打磨完成后,气缸带动打磨头2退出钢管8后向上拉动竖杆3,将第一橡胶密封块31从钢管8内取出,便能实现钢管8的取下。

实施例2:

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移动部不同,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移动部有两个,且关于空腔11的竖向的轴线对称。以左侧的移动部为例,移动部包括转动连接在空腔11内的齿轮7和均与齿轮7啮合的第一齿条71和第二齿条72,打磨头2左部的底部设有的移动杆73,第一齿条71固定在移动杆73上,第二齿条72固定在推杆5的左侧壁上。

具体使用时,在打磨头2下移时,挤压移动杆73,移动杆73带动第一齿条71下移,使得第一齿条71带动与之啮合的齿轮7转动,齿轮7转动带动第二齿条72上移,从而实现推杆5的上移,使得打磨环51和第二橡胶密封块52上移,实现对钢管8内壁的打磨以及钢管8的气密性检测。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专利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