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机体疲劳试验通用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26900发布日期:2019-04-05 21:51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一种发动机机体疲劳试验通用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发动机辅助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发动机机体疲劳试验通用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机体疲劳试验是发动机研发过程当中必不可少的研究手段,是评估机体结构可靠性的有效方法。机体部件疲劳试验需要一套工装与液压试验设备进行配套连接,特别是机体支撑结构则需要根据机体外围接口不同而调整。然而随着发动机用途、功率范围、整机大小、外附件配置等不同,发动机总体布置要求也千差万别,造成机体具体结构及接口千变万化。那么疲劳试验所需求的支撑装置就会各不相同,专机定制。这种支撑装置优点是专机专用,支撑方便,无需调整,定位准确。缺点是位置固定,接口唯一,通用性差;多机型试验不能重复利用,反复投制,费用投入大,一次性用途,浪费严重。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发动机机体疲劳试验通用支撑装置,以提供一种不受机型变化、机体结构差异影响,具有支撑高度、支撑角度可调,多规格螺栓孔任意选择,多支撑任意组合的发动机机体疲劳试验通用支撑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发动机机体疲劳试验通用支撑装置,包括底座、铅垂导杆、旋转调整器、支撑板和转换垫圈,所述底座的顶部与所述铅垂导杆的底部连接并通过锁紧螺母锁定方向,所述旋转调整器包括滑动筒、转接盘和旋转轴,所述滑动筒套接在所述铅垂导杆的外部,所述滑动筒的顶部设有滑动筒螺孔,所述滑动筒螺孔内部安装所述锁紧螺钉,所述滑动筒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转接盘,所述转接盘的两侧对称分布圆弧通槽,所述转接盘的一侧设有所述旋转轴,所述旋转轴与所述支撑板的旋转孔配合并通过调整器螺钉固定,所述支撑板的平面上均布若干横向通槽、竖向通槽和倾斜通槽,所述横向通槽、所述竖向通槽和所述倾斜通槽均通过所述转换垫圈与机体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底板的底部设有地基槽。

进一步的,所述底板的上方设有突出的六方结构,所述六方结构内部为螺纹孔结构,所述铅垂导杆的底部为螺柱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铅垂导杆的表面材质为光滑材质。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板的整体结构为板状长方体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转换垫圈为梯形结构垫圈,所述转换垫圈的凸台为方形凸台,中间为不同规格的通孔。

进一步的,所述滑动筒的中间设有与所述滑动筒螺纹孔连通的竖直通槽,所述铅垂导杆为局部削平的圆柱结构,所述铅垂导杆的中间削平位置均布若干导杆螺纹孔,所述导杆螺纹孔通过固定螺钉与所述竖直通槽连接,使得所述铅垂导杆与所述旋转调节器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横向通槽、所述竖向通槽和所述倾斜通槽的槽规格均大于常规机体端面的螺纹孔规格。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所述的发动机机体疲劳试验通用支撑装置具有以下优势:

(1)本发明所述的发动机机体疲劳试验通用支撑装置,采用圆柱导杆直线引导与铰链接转动的基本原理,利用螺栓紧固与位置锁紧,而形成的一套无级升降与旋转的支撑机构,其结构紧凑,支撑可靠,调整灵活,适应能力强。

(2)本发明所述的发动机机体疲劳试验通用支撑装置,底座的顶部与铅垂导杆的底部通过螺纹连接并通过锁紧螺母锁定方向,相互角度可以任意布置,方便底板安装方向的因势利导,很好地提高了支撑机构对地面环境的适应能力。

(3)本发明所述的发动机机体疲劳试验通用支撑装置,横向通槽、竖向通槽和倾斜通槽三个方向,并且均匀分布整齐排列,这样可以弥补该支撑装置无法通过上下、旋转等方式实现的2个以上螺纹孔位置搭配的不足。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发动机机体疲劳试验通用支撑装置的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发动机机体疲劳试验通用支撑装置的侧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底座;2-铅垂导杆;21-导杆螺纹孔;3-旋转调整器;31-滑动筒;32-转接盘;33-竖直通槽;34-圆弧通槽;35-旋转轴;4-支撑板;41-横向通槽;42-竖向通槽;43-倾斜通槽;5-锁紧螺母;6-锁紧螺钉;7-转换垫圈;8-调整器螺钉;9-固定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一种发动机机体疲劳试验通用支撑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底座1、铅垂导杆2、旋转调整器3、支撑板4和转换垫圈7,所述底座1的顶部与所述铅垂导杆2的底部通过螺纹连接并通过锁紧螺母5锁定方向,相互角度可以任意布置,方便底板安装方向的因势利导,很好地提高了支撑机构对地面环境的适应能力;所述旋转调整器3包括滑动筒31、转接盘32和旋转轴35,所述滑动筒31套接在所述铅垂导杆2的外部,所述滑动筒31的顶部设有滑动筒螺孔,所述滑动筒螺孔内部安装所述锁紧螺钉6,所述滑动筒31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转接盘32,所述转接盘32的两侧对称分布圆弧通槽34,所述转接盘32的一侧设有所述旋转轴35,所述旋转轴35与所述支撑板4的旋转孔配合并通过调整器螺钉8固定,支撑板4与旋转调整器3的铰链接方式可以保证支撑板以360度自由转动,对称布置的调整器螺钉8可以有效地将支撑板4固定在任何角度,更加提升了支撑机构的灵活性,为适应各种机型机体的接口尺寸成为可能;所述支撑板4的平面上均布若干横向通槽41、竖向通槽42和倾斜通槽43,所述横向通槽41、所述竖向通槽42和所述倾斜通槽43均通过所述转换垫圈7与机体连接,完美地解决了不同规格,不同位置,不同数量螺纹孔的组合搭配,保证了机体支撑面与支撑板4的可靠连接,且方便快捷,随心所欲;横向通槽41、竖向通槽42和倾斜通槽43三个方向,并且均匀分布整齐排列,这样可以弥补该支撑装置无法通过上下、旋转等方式实现的2个以上螺纹孔位置搭配的不足。

底板1为该支撑装置的基础,作用是与地面接触固定,承受整个结构及试件的重力载荷。底板1上开设的地基槽可以通过地脚螺栓使支撑装置与地基刚性固定。

所述底板1的上方设有突出的六方结构,所述六方结构内部为螺纹孔结构,所述铅垂导杆2的底部为螺柱结构,底板1上部突出六方结构内设螺纹,成为螺纹孔,与铅垂导杆2螺纹端配合并通过锁紧螺母5加以方向锁定,保证支撑装置支撑面的朝向任意调整。

所述铅垂导杆2的表面材质为光滑材质,可保证旋转调整器3的上下滑动。

所述支撑板4的整体结构为板状长方体结构,为了减小回转半径支撑板4的外端设计为圆形结构。。

转换垫圈7是为了配合支撑板4的通槽而又兼顾机体端面螺纹孔规格不同而设计的梯形结构垫圈,具体结构为普通垫圈的基础上凸出方形凸台,中间为不同规格的通孔,方形凸台与支撑板4配合,防止垫圈转动,圆形结构承受压力保证支撑装置与机体的连接可靠,不同规格的通孔则有利于螺栓规格的选择。

所述铅垂导杆2为局部削平的圆柱结构,所述铅垂导杆2的中间削平位置均布若干导杆螺纹孔21,所述滑动筒31的中间设有与所述滑动筒螺纹孔连通的竖直通槽33,所述导杆螺纹孔21通过固定螺钉9与所述竖直通槽33连接,使得所述铅垂导杆2与所述旋转调节器3固定连接,旋转调整器3沿着铅垂导杆2的上下无极滑动及固定螺钉9的紧固与锁紧,精确地满足了机体上不同位置高度的导杆螺纹孔21位置需求,保证多支撑底面协调一致,且预紧方便、安全可靠。

所述横向通槽41、所述竖向通槽42和所述倾斜通槽43的槽规格均大于常规机体端面的螺纹孔规格,以便向下包容常规机体端面的螺纹孔规格。

一种发动机机体疲劳试验通用支撑装置的工作原理为:

机体疲劳试验通用支撑装置的操作方法如图1所示,首先将该装置按照结构布置组合成型。把该装置放置于机体连接端面,通过摆动支撑板4选定需要连接的螺纹孔(不少于2个)。选取合适的转换垫圈7和螺栓将支撑装置与机体连接,调整旋转调整器3位置高度使底座1能够接触地面,并将锁紧螺钉6锁定,固定支撑高度,然后调整底座1的方向并用锁紧螺母5锁定,防止后期与设备干涉,紧固所有连接螺栓,保持支撑装置的刚性状态;

机体疲劳试验通用支撑装置在使用过程当中通常四套为一组,共同完成机体的支撑作用。为了保证各支撑点在支撑高度上的协调一致,可以将整个机体和支撑装置利用吊车将其吊起,微调锁紧螺钉6使旋转调整器3上下滑动,最终四套装置的底座1同时落地并保证机体水平,最后紧固固定螺钉9,使支撑装置进入完全刚性连接状态,达到有效支撑机体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