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温恒湿箱温湿度检测校准用多传感器布置装置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065984发布日期:2019-03-08 22:55阅读:438来源:国知局
恒温恒湿箱温湿度检测校准用多传感器布置装置及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温湿度标准箱检测校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恒温恒湿箱温湿度检测校准用多传感器布置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恒温恒湿试验箱也称恒温恒湿试验机、恒温恒湿实验箱、可程式湿热交变试验箱、恒温机或恒温恒湿箱,用于检测材料在各种环境下性能的设备及试验各种材料耐热、耐寒、耐干、耐湿性能。适合电子、电器、手机、通讯、仪表、车辆、塑胶制品、金属、食品、化学、建材、医疗、航天等制品检测质量之用。它能够根据温度、湿度等参数的设定值在其有效的工作区产生符合要求的恒定的温湿度环境。为了确保恒温恒湿箱在工作过程中产生恒定且均匀的温湿度环境,需要对恒温恒湿箱进行定期校准。温湿度均匀度、波动度和变化率是衡量恒温恒湿箱的主要技术指标。

在对恒温恒湿箱进行校准时,需要在恒温恒湿箱内设置多个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且根据多个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采用水平分层布点方式布置,根据恒温恒湿箱的有效工作区高度及恒温恒湿箱体积,布点方式可分为9点、15点等。目前,在对恒温恒湿箱进行校准时,各个点的布置及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在各个点的固定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个难题,往往需要技术人员多次重复操作,而且,当测试点数量较多时,往往需要多次操作才能完成整个测试校准过程,操作人员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多次操作也影响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技术实现要素:

综上所述,为了克服现有技术问题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恒温恒湿箱温湿度检测校准用多传感器布置装置及方法,它是设计一个多层塔状的传感器布置架,可根据恒温恒湿箱的需要调整尺寸,能够一次将多层多点布置的传感器布置在恒温恒湿箱内,实现恒温恒湿箱校准时传感器的快速布置,能够有效的提高校准效率,降低劳动强度,保证校准结果准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恒温恒湿箱温湿度检测校准用多传感器布置装置,其中:包括底座、立柱、支撑座、悬臂、延伸臂及传感器支架,所述的底座上设置有立柱,所述的立柱上穿装有支撑座,支撑座能够沿立柱上下滑动,并通过顶丝与立柱紧固连接,所述的支撑座上设置有多个转轴,所述的悬臂的一端套装在转轴上,悬臂能够相对转轴水平转动,并通过顶丝与转轴紧固连接,所述的悬臂为可伸缩悬臂,悬臂的另一端与延伸臂的一端铰接,延伸臂为可伸缩延伸臂,延伸臂的另一端连接块的一端铰接,连接块的另一端铰接有传感器支架,所述的传感器支架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温度传感器及湿度传感器的安装孔。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这样实现的:所述的底座下端设置有万向滚轮,所述的底座上设置有可升降的支撑杆,所述的支撑杆上沿其高度方向设置有刻度线。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这样实现的:所述的悬臂包括内臂及外臂,内臂穿装在外臂内,且相对外臂滑动,所述的外臂的截面形状为下端开口的方框形结构,其两侧板的内壁上设置有悬臂滑槽,所述的外臂的一端下部设置有用于插装转轴用的套管,所述的套管上设置有顶丝,所述的外臂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固定内臂用的顶丝,所述的内臂的截面形状为下端开口的方框形结构,其两侧板的外壁上设置有悬臂滑块,悬臂滑块与外臂内的悬臂滑槽相互配合,所述的内臂的一端穿装在外臂内,其另一端上部设置有与延伸臂铰接用的铰接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这样实现的:所述的外臂的下端开口及内臂的下端开口上均设置有卡板,所述的卡板与外臂或内臂卡装连接,所述的卡板上设置有线卡。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这样实现的:所述的延伸臂包括内延伸臂及外延伸臂,所述的外延伸臂的截面形状为下端开口的方框型结构,其两侧板的内壁上设置有延伸滑槽,所述的外延伸臂的一端设置有与悬臂的内臂铰接用的铰接块,所述的外延伸臂的另一端设置有顶丝,所述的内延伸臂的截面形状为下端开口的方框型结构,其两侧板的外壁上设置有延伸滑块,延伸滑块与外延伸臂内的延伸滑槽相互配合,所述的内延伸臂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铰接连接块用的铰接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这样实现的:所述的外延伸臂的下端开口及内延伸臂的下端开口上均设置有卡板,所述的卡板与内延伸臂或外延伸臂卡装连接,所述的卡板上设置有线卡。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这样实现的:所述的立柱由多个短管依次连接而成,所述的短管下端设置外螺纹,短管上端设置连接内螺纹,所述的短管的外壁上,沿其高度方向设置有高度刻度线。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这样实现的:所述的支撑座上设置有五个转轴,每个转轴上均连接一个悬臂,其中四个转轴以支撑座的中心均匀布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这样实现的:所述的支撑座上方的立柱上设置有伸缩尺,所述的伸缩尺包括尺套、外尺管、内尺管及滑尺,所述的尺套为中空管状结构,尺套套装在立柱上并通过顶丝与立柱紧固连接,所述的尺套上设置有外尺管,所述的外尺管与尺套垂直布置,外尺管内穿装有内尺管,所述的内尺管相对外尺管伸缩,所述的外尺管及内尺管外均设置有刻度线,刻度线的0点位于内尺管的最外端,所述的内尺管上套装有滑套,所述的滑套的截面形状为内圆外方形结构,其内孔套装在内尺管上,所述的滑套能够沿内尺管滑动,且能够相对内尺管转动,并滑套通过顶丝与内尺管锁紧,所述的滑套上设置有滑尺,所述的滑尺与内尺管垂直布置,所述的滑尺为可伸缩滑尺,所述的滑尺上设置有刻度线,其刻度线的0点位于滑尺的外端,所述的尺套的高度为b,b与安装孔到支撑座顶面的距离a相等。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这样实现的:所述的立柱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支撑座。

一种恒温恒湿箱温湿度检测校准用多传感器布置方法,其中:包括以下工艺步骤:

第一步,测量待校准的恒温恒湿箱的内部空间尺寸

通过刻度尺测量待校准的恒温恒湿箱的内腔的高度尺寸h、长度尺寸c及宽度尺寸d;

第二步,设计检测点

当待校准的恒温恒湿箱的内部容积小于等于2立方米时,检测点的数量为9个,9个检测点布置9个温度传感器及3个湿度传感器,9个检测点分上、中、下三层布置,上层与恒温恒湿箱内顶面之间的距离=1/10h~1/10h+5cm,中层位于恒温恒湿箱高度的中心,下层与恒温恒湿箱内底面之间的距离=1/10h~1/10h+5cm,所述的上层布置4个检测点,4个检测点位于恒温恒湿箱上部四角,且在恒温恒湿箱的长度方向,检测点与恒温恒湿箱的内壁之间的距离=1/10c~1/10c+5cm,在恒温恒湿箱的宽度方向,检测点与恒温恒湿箱的内壁之间的距离=1/10d~1/8d+5cm,4个测试点中3个测试点设置温度传感器,另一个测试点设置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所述的中层布置一个检测点,该测试点位于恒温恒湿箱内腔的几何中心,该测试点设置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所述的下层布置4个检测点,4个检测点位于恒温恒湿箱下部四角,且在恒温恒湿箱的长度方向,检测点与恒温恒湿箱的内壁之间的距离=1/10c~1/10c+5cm,在恒温恒湿箱的宽度方向,检测点与恒温恒湿箱的内壁之间的距离=1/10d~1/10d+5cm,4个测试点中3个测试点设置温度传感器,另一个测试点设置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

当待校准的恒温恒湿箱的内部容积大于2立方米时,检测点的数量为15个,15个检测点布置15个温度传感器及4个湿度传感器,15个检测点分上、中、下三层布置,上层与恒温恒湿箱内顶面之间的距离=1/10h~1/10h+5cm,中层位于恒温恒湿箱高度的中心,下层与恒温恒湿箱内底面之间的距离=1/10h~1/10h+5cm,

所述的上层布置5个检测点,5个检测点中的4个测试点位于恒温恒湿箱上部四角,且在恒温恒湿箱的长度方向,检测点与恒温恒湿箱的内壁之间的距离=1/10c~1/10c+5cm,在恒温恒湿箱的宽度方向,检测点与恒温恒湿箱的内壁之间的距离=1/10d~1/10d+5cm,5个检测点中的另一个测试点位于恒温恒湿箱的上部中心,5个检测点均设置温度传感器,位于恒温恒湿箱的上部四角的4个测试点中的一个即设置温度传感器又设置湿度传感器,

所述的中层布置5个检测点,5个检测点中的4个测试点位于恒温恒湿箱中部四角,且在恒温恒湿箱的长度方向,检测点与恒温恒湿箱的内壁之间的距离=1/10c~1/10c+5cm,在恒温恒湿箱的宽度方向,检测点与恒温恒湿箱的内壁之间的距离=1/10d~1/10d+5cm,5个检测点中的另一个测试点位于恒温恒湿箱的几何中心,5个检测点均设置温度传感器,位于恒温恒湿箱的上部四角的4个测试点中的一个即设置温度传感器又设置湿度传感器,位于恒温恒湿箱的几何中心的测试点即设置温度传感器又设置湿度传感器,

所述的下层布置5个检测点,5个检测点中的4个测试点位于恒温恒湿箱下部四角,且在恒温恒湿箱的长度方向,检测点与恒温恒湿箱的内壁之间的距离=1/10c~1/10c+5cm,在恒温恒湿箱的宽度方向,检测点与恒温恒湿箱的内壁之间的距离=1/10d~1/10d+5cm,5个检测点中的另一个测试点位于恒温恒湿箱的下部中心,5个检测点均设置温度传感器,位于恒温恒湿箱的上部四角的4个测试点中的一个即设置温度传感器又设置湿度传感器;

第三步,在待校准恒温恒湿箱内布置传感器

(1)根据第二步,设计检测点,确定下层各个检测点的坐标位置,

选定一个下层检测点p,检测点p的空间坐标为(x,y,z);其中:x表示:待校准恒温恒湿箱长度方向上,检测点p的中心与左箱壁或者右箱壁的水平距离;y表示:待校准恒温恒湿箱宽度方向上,检测点p的中心与前箱壁或者后箱壁的水平距离;z表示:待校准恒温恒湿箱的高度方向上,检测点p的中心与待校准恒温恒湿箱的的内底面的垂直距离;

(2)根据待校准的恒温恒湿箱的高度h确定立柱的高度及组成立柱的短管的数量,将短管首尾相连组成立柱,并将立柱与底座连接;

(3)将立柱及底座推入待校准的恒温恒湿箱内,并根据恒温恒湿箱的长度及宽度,将底座放置在恒温恒湿箱的内底面中心位置,调整支撑杆,支撑杆支撑底座,使底座固定,根据支撑杆上的刻度线,记录底座顶面与恒温恒湿箱的内底面之间的距离e;

(4)根据第二步确定的下层的高度,在立柱上设置下层的支撑座;

将一个支撑座及伸缩尺依次穿装在立柱上,伸缩尺的下端面与支撑座的上端面接触,调整该支撑座的高度,在调整支撑座高度时,可根据立柱的短管上的刻度线调整,当伸缩尺的上端面与底座顶面之间的距离+步骤(2)中记录的底座顶面与恒温恒湿箱的内底面之间的距离e=下层的设计高度时,将该支撑座与立柱紧固连接;

(5)组装悬臂、延伸臂、连接块及传感器支架;

(6)将步骤(5)组装好的部件,安装在支撑座上;

(7)根据步骤(1)中确定的下层检测点的坐标位置,调整悬臂长度、伸缩臂的长度、悬臂与支撑座的转轴的角度、伸缩臂与悬臂的角度、连接块与伸缩臂的角度、传感器支架与连接块的角度,将传感器支架调整至设计位置附近;

(8)通过操作伸缩尺进行验证调整,将传感器支架调整至下层检测点的设计位置:

将伸缩尺的内尺管沿待校准的恒温恒湿箱的长度方向拉伸,并使内尺管的外端与待校准的恒温恒湿箱的长度方向上的左箱壁或者右箱壁接触,操作滑套,将滑套移动至步骤(1)确定的检测点p的x位置,之后将滑套与内尺管锁紧,然后沿待校准的恒温恒湿箱的宽度方向抽拉滑尺,使滑尺的外端与待校准的恒温恒湿箱的前箱壁或者后箱壁接触,在滑尺的刻度线上找出步骤(1)确定的检测点p的y位置,重复步骤(7),将传感器支架上的安装孔的位置调整至步骤(1)确定的位置;

重复步骤(7)、(8),完成下层的多个检测点的传感器支架的调整;

(9)将伸缩尺从立柱上取出;

(10)将温度传感器或/和湿度传感器装在传感器支架上的安装孔内,至此完成下层多个传感器的布置;

(11)重复步骤(1)到步骤(10),依次设置中层的多个传感器及上层的多个传感器;

至此完成待校准的恒温恒湿箱内的多个传感器的布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是设计一个多层塔状的传感器布置架,可根据恒温恒湿箱的需要调整尺寸,能够一次将多层多点布置的传感器布置在恒温恒湿箱内,实现恒温恒湿箱校准时传感器的快速布置,能够有效的提高校准效率,降低劳动强度,保证校准结果准确。

2、本发明布置装置的立柱由多个短管依次连接而成,所述的短管下端设置外螺纹,短管上端设置连接内螺纹,可根据待校准的恒温恒湿箱的高度调整短管的数量,使本发明适应不同高度的恒温恒湿箱的校准检测。本发明的悬臂为可伸缩悬臂,本发明的延伸臂为可伸缩延伸臂,在使用时,可根据恒温恒湿箱的长度及宽度调整悬臂及延伸臂的长度,从而使本发明适应不同长度及宽度的恒温恒湿箱的校准检测,通用性强,应用范围广。

3、本发明的布置装置的悬臂及延伸臂的下部均设置有卡板,卡板上设置有线卡,传感器的连接线可从悬臂及延伸臂内穿过,通过线卡卡装,从而方便传感器布线,避免校准现场混乱。

4、本发明的布置装置立柱上穿装有支撑座,支撑座能够沿立柱上下滑动,且支撑座的数量为至少一个,则在实际使用时,可根据恒温恒湿箱的检测点布点分层需要,在立柱上设置多个支撑座,且根据布点层之间的高度调整支撑座的位置,方便快捷布点。

5、本发明的布置装置的悬臂能够相对支撑座上的转轴转动,本发明的悬臂与延伸臂铰接转动,本发明的连接板与延伸臂铰接转动,本发明的传感器支架与连接板铰接,从而实现传感器安装后的角度调节。

6、本发明的布置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廉、能够实现恒温恒湿箱检测校准时传感器的多点快速布置,从而节约布点时间,提高校准效率,降低校准人员劳动强度,保证校准结果准确。

7、本发明的布置装置方法步骤简单、操作方便,能够一次布置所有的传感器,从而达到节约检测校准时间,提高检测校准效率,节省劳动力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立柱及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图3的a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悬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图5的b-b剖视示意图;

图7本发明的延伸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图7的c-c剖视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伸缩尺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图9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恒温恒湿箱校准的一种传感器布点示意图;

图12为恒温恒湿箱校准的另一种传感器布点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所示,一种恒温恒湿箱温湿度检测校准用多传感器布置装置,包括底座1、立柱2、支撑座3、悬臂4、延伸臂5及传感器支架7,所述的底座1下端设置有万向滚轮11,所述的底座1上设置有支撑杆12,所述的支撑杆12上沿其高度方向设置有刻度线。所述的底座1上设置有立柱2,所述的立柱2由多个短管21依次连接而成,所述的短管21下端设置外螺纹,短管21上端设置连接内螺纹。所述的短管21的外壁上,沿其高度方向设置有高度刻度线。所述的立柱2上穿装有三个支撑座3,支撑座3能够沿立柱2上下滑动,并通过顶丝与立柱2紧固连接,所述的支撑座3上设置有五个转轴9,每个转轴9上均连接一个悬臂4,所述的悬臂4的一端套装在转轴9上,悬臂4能够相对转轴9水平转动,并通过顶丝与转轴9紧固连接,所述的悬臂4为可伸缩悬臂4,悬臂4的另一端与延伸臂5的一端铰接,延伸臂5为可伸缩延伸臂5,延伸臂5的另一端连接块6的一端铰接,连接块6的另一端铰接有传感器支架7,所述的传感器支架7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温度传感器及湿度传感器的安装孔8。

所述的悬臂4包括内臂41及外臂42,内臂41穿装在外臂42内,且相对外臂42滑动,所述的外臂42的截面形状为下端开口的方框形结构,其两侧板的内壁上设置有悬臂滑槽43,所述的外臂42的一端下部设置有用于插装转轴9用的套管44,所述的套管44上设置有顶丝,所述的外臂42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固定内臂41用的顶丝,所述的内臂41的截面形状为下端开口的方框形结构,其两侧板的外壁上设置有悬臂滑块45,悬臂滑块45与外臂42内的悬臂滑槽43相互配合,所述的内臂41的一端穿装在外臂42内,其另一端上部设置有与延伸臂5铰接用的铰接座46。所述的外臂42的下端开口及内臂41的下端开口上均设置有卡板47,所述的卡板47与外臂42或内臂41卡装连接,所述的卡板47上设置有线卡48。

所述的延伸臂5包括内延伸臂51及外延伸臂52,所述的外延伸臂52的截面形状为下端开口的方框型结构,其两侧板的内壁上设置有延伸滑槽54,所述的外延伸臂52的一端设置有与悬臂4的内臂41铰接用的铰接块53,所述的外延伸臂52的另一端设置有顶丝,所述的内延伸臂51的截面形状为下端开口的方框型结构,其两侧板的外壁上设置有延伸滑块55,滑块与外延伸臂52内的延伸滑槽54相互配合,所述的内延伸臂51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铰接连接块6用的铰接座。所述的外延伸臂52的下端开口及内延伸臂51的下端开口上均设置有卡板47,所述的卡板47与内延伸臂51或外延伸臂52卡装连接,所述的卡板47上设置有线卡48。

所述的支撑座3上方的立柱2上设置有伸缩尺13,所述的伸缩尺13包括尺套131、外尺管132、内尺管133及滑尺135,所述的尺套131为中空管状结构,尺套131套装在立柱2上并通过顶丝与立柱2紧固连接,所述的尺套131上设置有外尺管132,所述的外尺管132与尺套131垂直布置,外尺管132内穿装有内尺管133,所述的内尺管133相对外尺管132伸缩,所述的外尺管132及内尺管133外均设置有刻度线,刻度线的0点位于内尺管133的最外端,所述的内尺管133上套装有滑套134,所述的滑套134的截面形状为内圆外方形结构,其内孔套装在内尺管133上,所述的滑套134能够沿内尺管133滑动,且能够相对内尺管133转动,并滑套134通过顶丝与内尺管133锁紧,所述的滑套134上设置有滑尺135,所述的滑尺135与内尺管133垂直布置,所述的滑尺135为可伸缩滑尺,所述的滑尺135上设置有刻度线,其刻度线的0点位于滑尺135的外端,所述的尺套131的高度为b,b与安装孔8到支撑座3顶面的距离a相等。

本实施例以恒温恒湿箱的容积小于2立方米为例,其传感器布置方法如下:

一种恒温恒湿箱温湿度检测校准用多传感器布置方法,其中:包括以下工艺步骤:

第一步,测量待校准的恒温恒湿箱的内部空间尺寸

通过刻度尺测量待校准的恒温恒湿箱的内腔的高度尺寸h、长度尺寸c及宽度尺寸d;

第二步,设计检测点

如图11所示,检测点的数量为9个,9个检测点布置9个温度传感器及3个湿度传感器,如图11所示,a、b、c、d、e、f、g、h、o为温度传感器检测点,甲、乙、丙为湿度传感器检测点,9个检测点分上、中、下三层布置,上层与恒温恒湿箱内顶面之间的距离=1/10h~1/10h+5cm,中层位于恒温恒湿箱高度的中心,下层与恒温恒湿箱内底面之间的距离=1/10h~1/10h+5cm,所述的上层布置4个检测点,4个检测点位于恒温恒湿箱上部四角,且在恒温恒湿箱的长度方向,检测点与恒温恒湿箱的内壁之间的距离=1/10c~1/10c+5cm,在恒温恒湿箱的宽度方向,检测点与恒温恒湿箱的内壁之间的距离=1/10d~1/10d+5cm,4个测试点中3个测试点设置温度传感器,另一个测试点设置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所述的中层布置一个检测点,该测试点位于恒温恒湿箱内腔的几何中心,该测试点设置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所述的下层布置4个检测点,4个检测点位于恒温恒湿箱下部四角,且在恒温恒湿箱的长度方向,检测点与恒温恒湿箱的内壁之间的距离=1/10c~1/10c+5cm,在恒温恒湿箱的宽度方向,检测点与恒温恒湿箱的内壁之间的距离=1/10d~1/10d+5cm,4个测试点中3个测试点设置温度传感器,另一个测试点设置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

第三步,在待校准的恒温恒湿箱内布置传感器

(1)根据第二步,设计检测点,确定下层各个检测点的坐标位置,

选定一个下层检测点p,检测点p的空间坐标为(x,y,z);其中:x表示:待校准恒温恒湿箱长度方向上,检测点p的中心与左箱壁或者右箱壁的水平距离;y表示:待校准恒温恒湿箱宽度方向上,检测点p的中心与前箱壁或者后箱壁的水平距离;z表示:待校准恒温恒湿箱的高度方向上,检测点p的中心与待校准恒温恒湿箱的的内底面的垂直距离;

(2)根据待校准的恒温恒湿箱的高度h确定立柱2的高度及组成立柱2的短管21的数量,将短管21首尾相连组成立柱2,并将立柱2与底座1连接;

(3)将立柱2及底座1推入待校准的恒温恒湿箱内,并根据恒温恒湿箱的长度及宽度,将底座1放置在恒温恒湿箱的内底面中心位置,调整支撑杆12,支撑杆12支撑底座1,使底座1固定,根据支撑杆12上的刻度线,记录底座顶面与恒温恒湿箱的内底面之间的距离e;

(4)根据第二步确定的下层的高度,在立柱上设置下层的支撑座;

将一个支撑座3及伸缩尺13依次穿装在立柱2上,伸缩尺13的下端面与支撑座3的上端面接触,调整该支撑座3的高度,在调整支撑座3高度时,可根据立柱2的短管上的刻度线调整,当伸缩尺13的上端面与底座1顶面之间的距离+步骤(2)中记录的底座1顶面与恒温恒湿箱的内底面之间的距离e=下层的设计高度时,将该支撑座3与立柱2紧固连接;

(5)组装悬臂4、延伸臂5、连接块6及传感器支架7;

(6)将步骤(5)组装好的部件,安装在支撑座3上;

(7)根据步骤(1)中确定的下层检测点的坐标位置,调整悬臂4长度、伸缩臂5的长度、悬臂4与支撑座3的转轴的角度、伸缩臂5与悬臂4的角度、连接块6与伸缩臂5的角度、传感器支架7与连接块6的角度,将传感器支架7调整至设计位置附近;

(8)通过操作伸缩尺13进行验证调整,将传感器支架7调整至下层检测点的设计位置:

将伸缩尺13的内尺管133沿待校准的恒温恒湿箱的长度方向拉伸,并使内尺管133的外端与待校准的恒温恒湿箱的长度方向上的左箱壁或者右箱壁接触,操作滑套134,将滑套134移动至步骤(1)确定的检测点p的x位置,之后将滑套134与内尺管133锁紧,然后沿待校准的恒温恒湿箱的宽度方向抽拉滑尺135,使滑尺135的外端与待校准的恒温恒湿箱的前箱壁或者后箱壁接触,在滑尺135的刻度线上找出步骤(1)确定的检测点p的y位置,重复步骤(7),将传感器支架7上的安装孔8的位置调整至步骤(1)确定的位置;

重复步骤(7)、(8),完成下层的多个检测点的传感器支架7的调整;

(9)将伸缩尺从立柱上取出;

(10)将温度传感器或/和湿度传感器装在传感器支架7上的安装孔8内,至此完成下层多个传感器的布置;

(11)重复步骤(1)到步骤(10),依次设置中层的多个传感器及上层的多个传感器;

至此完成待校准的恒温恒湿箱内的多个传感器的布置。

关闭恒温恒湿箱的箱门,根据国家颁布的jjf1101-2003环境试验设备温度、湿度校准规范,对恒温恒湿箱进行温湿度校准检测。

实施例二

如图12所示,重复实施例一,有以下不同点:如图12所示,a、b、c、d、e、f、g、h、i、j、k、l、m、n、o为温度传感器检测点,甲、乙、丙、丁为湿度传感器检测点,本实施例是针对内部容积大于2立方米的恒温恒湿箱进行校准检测,其检测点设计为:检测点的数量为15个,15个检测点布置15个温度传感器及4个湿度传感器,15个检测点分上、中、下三层布置,上层与恒温恒湿箱内顶面之间的距离=1/10h~1/10h+5cm,中层位于恒温恒湿箱高度的中心,下层与恒温恒湿箱内底面之间的距离=1/10h~1/10h+5cm。

所述的上层布置5个检测点,5个检测点中的4个测试点位于恒温恒湿箱上部四角,且在恒温恒湿箱的长度方向,检测点与恒温恒湿箱的内壁之间的距离=1/10c~1/10c+5cm,在恒温恒湿箱的宽度方向,检测点与恒温恒湿箱的内壁之间的距离=1/10d~1/10d+5cm,5个检测点中的另一个测试点位于恒温恒湿箱的上部中心,5个检测点均设置温度传感器,位于恒温恒湿箱的上部四角的4个测试点中的一个即设置温度传感器又设置湿度传感器。

所述的中层布置5个检测点,5个检测点中的4个测试点位于恒温恒湿箱中部四角,且在恒温恒湿箱的长度方向,检测点与恒温恒湿箱的内壁之间的距离=1/10c~1/10c+5cm,在恒温恒湿箱的宽度方向,检测点与恒温恒湿箱的内壁之间的距离=1/10d~1/10d+5cm,5个检测点中的另一个测试点位于恒温恒湿箱的几何中心,5个检测点均设置温度传感器,位于恒温恒湿箱的上部四角的4个测试点中的一个即设置温度传感器又设置湿度传感器,位于恒温恒湿箱的几何中心的测试点即设置温度传感器又设置湿度传感器。

所述的下层布置5个检测点,5个检测点中的4个测试点位于恒温恒湿箱下部四角,且在恒温恒湿箱的长度方向,检测点与恒温恒湿箱的内壁之间的距离=1/10c~1/10c+5cm,在恒温恒湿箱的宽度方向,检测点与恒温恒湿箱的内壁之间的距离=1/10d~1/10d+5cm,5个检测点中的另一个测试点位于恒温恒湿箱的下部中心,5个检测点均设置温度传感器,位于恒温恒湿箱的上部四角的4个测试点中的一个即设置温度传感器又设置湿度传感器。

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是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说明而非限制,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等同替换或者根据现有技术而做的其它修改,只要没超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思路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所要求的权利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