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运动感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78355发布日期:2018-09-18 22:00阅读:80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传感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旋转运动感应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红外人体感应传感器逐渐应用于空调等家电领域,也出现了多种走线方式,对于固定式的红外人体感应传感器,走线受限的因素较少,一般空间上满足要求即可,所以这类比较容易步线。对于如旋转运动等运动类型的红外人体传感器的布线,除了考虑空间是否足够外,由于受运动影响,还需考虑应力集中、磨线扭断、外观等问题,目前旋转运动红外人体感应传感器常采用的走线方式有轴心走线,背部立式针座走线。轴心走线需要轴向有一定的空间且无其他遮挡,便于走线;背部立式针座走线适用于结构不外露,且旋转运动角度不超过180°情况,若旋转运动超过180°且结构外露,该走线会使电线也出现外露,既影响外观也可能导致电气安全问题,此外,当电线旋转角度过大时,会使得电线与针座的连接位置处的扭转应力集中,严重时会导致电线从针座上脱落。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旋转运动感应装置,能够减小电线旋转运动过程中的应力集中问题,避免电线从针座上脱落。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旋转运动感应装置,包括外壳、传感电线和可转动地设置在外壳内的转动组件,转动组件包括感应传感器和针座,传感电线包括第一端连接至针座,并随针座转动的随动段,以及第一端连接至外壳,第二端连接至随动段的第二端的折弯段。

优选地,转动组件还包括第一固定点,第一固定点设置在转动组件的出线口,随动段的第二端由第一固定点限位。

优选地,第一固定点设置有套管,随动段的第二端套设在套管内;和/或,随动段的中心轴线与转动组件的转动轴线相平行。

优选地,套管为柔性套管;和/或,套管固定设置在出线口。

优选地,随动段的第二端外套设有弹性缓冲件。

优选地,折弯段的第二端为剥线段。

优选地,外壳上设置有线卡,折弯段的第一端卡设在线卡内。

优选地,外壳包括固定连接的上固定座和下固定座,转动组件沿转动轴向方向的第一端与上固定座转动连接,转动组件沿轴向方向的第二端与下固定座转动连接。

优选地,外壳内还设置有用于驱动转动组件相对于外壳转动的驱动单元。

优选地,驱动单元包括固定设置在下固定座内的驱动电机和设置在驱动电机的输出端的主动齿轮,转动组件的端部设置有与主动齿轮相啮合的从动齿轮。

优选地,转动组件还包括前盖和后盖,前盖和后盖固定连接,并形成容纳腔,感应传感器和针座固定设置在容纳腔内。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旋转运动感应装置,包括外壳、传感电线和可转动地设置在外壳内的转动组件,转动组件包括感应传感器和针座,传感电线包括第一端连接至针座,并随针座转动的随动段,以及第一端连接至外壳,第二端连接至随动段的第二端的折弯段。在旋转运动感应装置的转动组件转动过程中,由于与针座连接的随动段是随针座转动的,因此能够改善与针座连接位置处的传感电线的应力集中状况,使得传感电线与针座之间能够保持良好的连接结构,此外,由于传感电线通过折弯段与外壳实现连接,因此可以利用折弯线长形成一定的摆动幅度,从而进一步减小传感电线的应力集中情况,有效防止传感电线在转动组件反复摆动的过程中应力集中而造成传感电线脱落的情况,提高旋转运动感应装置工作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旋转运动感应装置的剖视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旋转运动感应装置的左视结构图。

附图标记表示为:

1、感应传感器;2、针座;3、随动段;4、折弯段;5、套管;6、弹性缓冲件;7、线卡;8、上固定座;9、下固定座;10、驱动电机;11、主动齿轮;12、从动齿轮;13、前盖;14、后盖;15、接线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参见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旋转运动感应装置包括外壳、传感电线和可转动地设置在外壳内的转动组件,转动组件包括感应传感器1和针座2,传感电线包括第一端连接至针座2,并随针座2转动的随动段3,以及第一端连接至外壳,第二端连接至随动段3的第二端的折弯段4。感应传感器1和针座2分别焊接在控制板上,针座2上设置有接线端子15,传感电线的随动段3的第一端通过接线端子15连接到针座2上。

在旋转运动感应装置的转动组件转动过程中,由于与针座2连接的随动段3是随针座2转动的,因此能够改善与针座2连接位置处的传感电线的应力集中状况,使得传感电线与针座2之间能够保持良好的连接结构,此外,由于传感电线通过折弯段4与外壳实现连接,因此可以利用折弯线长形成一定的摆动幅度,实现钟摆走线方式,从而进一步减小传感电线的应力集中情况,有效防止传感电线在转动组件反复摆动的过程中应力集中而造成传感电线脱落的情况,提高旋转运动感应装置工作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通过将传感电线分成随动段3和折弯段4两个部分,可以加大转动组件的旋转角度,并从整体上减小传感电线运动过程中的应力集中,从而使得旋转运动感应装置在小空间内实现超过180°的旋转运动,且不影响外观,使得外观设计有更多的发挥空间。

转动组件还包括第一固定点,第一固定点设置在转动组件的出线口,随动段3的第二端由第一固定点限位。随动段的第二端通过第一固定点进行限位,可以更加有效地保证随动段3随着转动组件一同转动,从而避免随动段3相对于转动组件扭动所造成的应力集中问题,避免随动段3出现扭断现象。

第一固定点设置有套管5,随动段3的第二端套设在套管5内。该套管5能够对随动段3形成保护,并且能够对随动段3形成限位,并带动随动段3随着转动组件一同转动,从而减小或者避免随动段3相对于转动组件发生转动,产生较大应力集中而导致随动段3从转动组件上脱落,进一步提高随动段3与转动组件之间连接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高旋转运动感应装置的使用寿命。

优选地,随动段3的中心轴线与转动组件的转动轴线相平行,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小随动段3相对于转动组件的运动,使得随动段3的应力集中现象大幅减小,甚至消除,更加有效地避免出现传感电线扭断现象。

套管5为柔性套管;和/或,套管5固定设置在出线口。该套管5例如为塑料套管。

随动段3的第二端外套设有弹性缓冲件6。该弹性缓冲件6例如为橡胶圈。橡胶圈固定设置在转动组件上,然后套管5套设在橡胶圈内,随动段3穿设在套管5内,从而可以通过橡胶圈形成缓冲作用,更加有效地避免应力集中问题。由于橡胶圈、塑料套管均为柔性结构,因此不仅可以保证对传感电线的固定效果,而且还能够避免对传感电线造成割伤,更加有效地保护传感电线。

优选地,折弯段4的第二端为剥线段,可以在传感电线的摆动段形成松散的细线,降低传感电线的硬度,提高传感电线的柔性,并且使得各个细线的应力作用更加分散,摆动时所受到的作用力方向各不相同,摆动阻力更小,扭力更小,更加不易发生扭断现象。

传感电线可以整体为剥线结构,由于处于随动段的剥线结构整体与转动组件的转动轴线相平行,因此不会造成随动段3出现电线散乱的情况,能够减小随动段3的空间占用,避免散线造成线路混乱,导致部件干涉的问题。随动段3的散线在套管5处进行收束,从而使得整个随动段3的电线整齐有序。当然,随动段3的电线也可以为带有线皮的整体式结构,只有折弯段4为剥线段。

外壳上设置有线卡7,折弯段4的第一端卡设在线卡7内,从而形成第二固定点。折弯段4的第一端通过线卡7卡设在外壳上,能够保证传感电线在外壳上安装结构的稳定性,并且便于实现折弯段4在外壳上的安装和拆卸。该线卡例如为塑料线卡。

外壳包括固定连接的上固定座8和下固定座9,转动组件沿转动轴向方向的第一端与上固定座8转动连接,转动组件沿轴向方向的第二端与下固定座9转动连接。将外壳分成固定连接的上固定座8和下固定座9,可以方便实现内部部件的安装,且成型结构更加简单,加工效率更高,加工成本更低。优选地,上固定座8和下固定座9之间为卡接固定,固定方式更加简单方便,便于进行装拆。当然,上固定座8和下固定座9之间也可以通过螺栓连接等方式实现固定连接。

外壳内还设置有用于驱动转动组件相对于外壳转动的驱动单元。该驱动单元可以驱动转动组件相对于外壳转动,从而使得旋转运动感应装置能够起到较好的转动感应效果。

驱动单元包括固定设置在下固定座9内的驱动电机10和设置在驱动电机10的输出端的主动齿轮11,转动组件的端部设置有与主动齿轮11相啮合的从动齿轮12。该驱动电机10例如为步进电机,转动控制更加精确,感应结果更加精确。主动齿轮11和从动齿轮12这里主要起到传动效果,可以使得驱动电机10方便地驱动转动组件进行转动。

转动组件还包括前盖13和后盖14,前盖13和后盖14固定连接,并形成容纳腔,感应传感器1和针座2固定设置在容纳腔内。前盖13和后盖14均为球状,形成球形空腔,感应传感器1和针座2均固定设置在控制板上,然后共同设置在球形空腔内。情形空腔占用空间更小,且可以方便地实现转动控制。优选地,前盖13和后盖14之间也是通过卡接方式进行固定,也可以通过螺接等方式实现固定连接。

在前盖13和后盖14之间,或者是前盖13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橡胶圈的卡槽,橡胶圈先固定在前盖的卡槽内后,套管卡入到橡胶圈内,然后前后盖压紧,对橡胶圈进行固定,进而通过橡胶圈对套管5进行固定。

当驱动电机10通过齿轮传动带动前后盖进行180°以上的旋转运动时,在第一固定点上端部分即随动段3与前后盖一起运动,处于随动段3与前后盖相对不动的状态,该随动段3的传感电线就不会出现扭断的现象,而第一固定点下端到第二固定点之间的剥线会跟随前后盖在上固定座8和下固定座9之间的空间内进行左右摆动,类似钟摆,由于该段剥线具有一定的折弯线长,也不会出现扭断。该摆动方式能够实现在上下固定座之间的有限空间内进行超过180°的旋转,也不外漏影响外观。

其中图2中的三个传感电线代表的是传感电线在不同位置时的示意图。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有利方式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