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反应杯加载系统及带有该系统的光激化学发光检测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77401发布日期:2018-09-07 23:37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反应杯加载系统及带有该系统的光激化学发光检测仪,属于医疗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体外诊断行业,化学发光检测仪器通常应用于各种待测物质的检测,其主要是利用待测物质与试剂反应后的化学发光进行检测的,一般选择反应杯作为待测物质与试剂的反应容器。由于采用注塑模具制成的反应杯通常显得杂乱无章,而且直接装袋,因此在检测过程中需要把杂乱无章的反应杯整齐划一,并及时输送给检测仪器进行试验。

目前,化学发光检测仪器大都采用手动排列装盒,接着再一盒盒的供给给检测仪器使用。此种方式效率较低,人力成本较大,且较易出现供给不及时的情况,结果导致检测终止。

出于这种考虑,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进行了研究,目的是解决相关领域现有技术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期望提供一种能够自动加载反应杯且效率较高的反应杯加载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反应杯加载系统,其能够实现自动加载反应杯,有效降低解决卡杯故障的难度;在机电发生故障时,其也能够实现手动上杯,提高检测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反应杯加载系统,其包括用于盛放反应杯的装杯部,在装杯部的底部设置有排杯装置,所述排杯装置包括转动盘,在所述转动盘顶部的周向边缘位置设置有与所述反应杯相配合的杯槽。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排杯装置包括用于驱动所述反应杯排出所述杯槽的驱动部,所述驱动部设置在所述转动盘的一侧,所述驱动部包括用于驱动所述反应杯排出所述杯槽的拨轮,在所述拨轮上设置有与所述反应杯相配合的第一排杯凹槽。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驱动部包括用于驱动所述反应杯排出所述杯槽的排杯件,所述排杯件与所述拨轮之间通过第一连接轴连接,所述排杯件上设置有与所述反应杯相配合的第二排杯凹槽,所述第二排杯凹槽与所述第一排杯凹槽呈平行设置。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排杯凹槽与所述反应杯的顶部环形凸缘相配合,所述第二排杯凹槽与所述反应杯杯体的底部相配合。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驱动部包括用于驱动所述拨轮周期性转动的连杆机构。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在所述转动盘底部的周向边缘设置有与所述杯槽相对应的拨动槽,所述连杆机构包括:第一拨杆,所述第一拨杆的第一端滑动设置在所述拨动槽内;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紧固连接所述第一拨杆的第二端,所述第一转轴转动连接在反应杯滑道基座上,所述反应杯滑道基座固定设置在所述转动盘的一侧;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紧固连接在所述第一转轴上;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紧固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杆的自由端,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二端通过第二连接轴连接所述拨轮。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连接轴上套设有用于实现所述拨轮自动复位的扭簧,所述扭簧的第一端紧固连接在所述反应杯滑道基座上,所述扭簧的第二端紧固连接在所述拨轮上。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在所述拨轮上设置有用于保证所述拨轮正常复位的限位杆。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转动盘转动设置在托盘内,所述托盘与所述反应杯滑道基座紧固连接,在所述托盘的底部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转动盘转动的第一驱动装置。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包括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紧固连接第一转轮,所述第一转轮连接第二转轮,所述第二转轮远离所述托盘的一侧紧固连接摩擦离合器的第一端,所述摩擦离合器的第二端紧固连接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的第一端穿过所述第二转轮与所述转动盘紧固连接。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转轴的第二端伸出所述摩擦离合器的第二端且紧固连接手轮。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反应杯滑道基座的内部设置有与所述杯槽连通的反应杯滑道,在所述反应杯滑道上设置有纵向导向槽,在所述纵向导向槽末端的所述反应杯滑道上设置有横向导向槽。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在所述反应杯滑道基座上靠近所述横向导向槽的位置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反应杯由所述横向导向槽的始端移动至所述横向导向槽末端的第二驱动装置。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包括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连接用于控制所述反应杯运动的摩擦轮,所述摩擦轮滑动设置在凹槽内,所述凹槽设置在所述反应杯滑道基座上靠近所述横向导向槽的位置。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电机的底部紧固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二电机横向移动的第二拨杆,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穿过所述第二拨杆紧固连接在所述摩擦轮上,所述第二拨杆的第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反应杯滑道基座上。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拨杆的第二端靠近所述第二电机的一侧通过弹簧连接第一限位部,在所述第二拨杆的第二端设置有开口槽,所述开口槽内设置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间隔固定设置在所述反应杯滑道基座上。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在所述横向导向槽末端的所述应杯滑道基座上设置有能够沿所述横向导向槽移动的电磁铁导向部,在所述电磁铁导向部上靠近所述横向导向槽的一侧设置有接触传感器。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在所述反应杯滑道基座内部的侧壁上靠近所述纵向导向槽的位置设置有满杯传感器。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装杯部呈倾斜设置,所述装杯部的底部紧固连接在所述托盘上,在所述装杯部的一侧设置有敞口,所述敞口沿所述装杯部一侧的顶部延伸至底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光激化学发光检测仪,其包括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反应杯加载系统。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取以上技术方案,其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反应杯加载系统能够快速地将杂乱无章的反应杯整齐划一地整理到反应杯滑道内,并通过其他机械结构及时输送给本实用新型的光激化学发光检测仪进行试验,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自动加载反应杯,能够将反应杯依次、整齐划一排出杯槽至反应杯滑道上,当转动盘发生卡杯故障时,第一电机空转,可以保护电机,防止机构抱死,从而能够保护系统装置,转动盘停止运动后,能够快速地取出转动盘内的卡杯,从而能够有效地解决卡杯故障,在机电发生故障时,也能够实现手动上杯,提高检测效率,在摩擦轮和拨杆的作用下,当反应杯尺寸有误差或问题导致反应杯被卡住时,可以通过手动调节拨杆使得反应杯正常且以正立姿态运动,不仅能够有效地解决卡杯故障,而且能够进一步有效地防止卡杯故障的发生,本实用新型能够降低解决卡杯故障的难度,并能够实现快速地将杂乱的反应杯理好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的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的附图做简单的介绍: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反应杯加载系统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排杯装置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连接轴连接排杯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驱动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连杆机构连接拨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拨杆设置在拨动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拨杆顺时针转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拨轮与反应杯相配合准备排杯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驱动装置通过同步带连接转动盘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二驱动装置控制反应杯沿横向导向槽运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反应杯;2-装杯部;21-敞口;3-排杯装置;31-托盘;32-转动盘;321-杯槽;33-驱动部;331-拨轮;3311-第一弧形排杯凹槽;332-排杯件;3321-第二弧形排杯凹槽;333-第一连接轴;334-连杆机构;3341-第一拨杆;3342-第一转轴;3343-第一连杆;3344-第二连杆;3345-第二连接轴;335-扭簧;336-限位杆;4-反应杯滑道基座;41-第一开口;42-第二开口;5-第一驱动装置;51-第一转轮;52-第二转轮;53-摩擦离合器;54-手轮;6-反应杯滑道;61-纵向导向槽;62-横向导向槽;7-第二驱动装置;71-第二电机;72-摩擦轮;73-第二拨杆;74-弹簧;75-第一限位部;76-第二限位部;8-凹槽;9-电磁铁导向部;91-接触传感器;10-满杯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借此对本实用新型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效果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需要说明的是,只要不构成冲突,本实用新型中的各个实施例以及各实施例中的各个特征可以相互结合,所形成的技术方案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反应杯加载系统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如图1所示,其包括倾斜设置的用于盛放反应杯1的装杯部2,在装杯部2的一侧设置有敞口21。敞口21沿装杯部2一侧的顶部延伸至底部。其中,敞口21沿装杯部2一侧的顶部至中部呈弧形过渡,以使装杯部2的顶部至中部的容积逐渐增大,不仅能够将大量的反应杯1同时放入装杯部2内,而且能够增加装杯部2的容积。装杯部2的内壁呈光滑设置,能够使反应杯1快速地进入至装杯部2的底部。在装杯部2的底部设置有排杯装置3。装杯部2的光滑内壁能够使反应杯1快速地进入排杯装置3内。反应杯1包括杯体11,在杯体11的顶部外侧设置有环形凸缘12(如图2所示),反应杯1顶部的外径大于反应杯1底部的外径。

如图2所示,排杯装置3包括紧固连接在装杯部2底部的托盘31和设置在托盘31内的转动盘32。在转动盘32顶部(转动盘32上接触反应杯1的位置)的周向边缘设置有与反应杯1相配合的杯槽321。在转动盘32的一侧设置有用于驱动反应杯1排出杯槽321的驱动部33。在转动盘32转动的作用下,装杯部2底部的反应杯1能够依次放置在杯槽321内,接着在驱动部33的作用下,将反应杯1排出杯槽321。

上述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驱动部33包括用于驱动反应杯1排出杯槽321的拨轮331,在拨轮331上设置有与反应杯1相配合的第一弧形排杯凹槽3311。在转动盘32转动的过程中,第一弧形排杯凹槽3311能够将反应杯1依次排出杯槽321。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驱动部33还包括用于驱动反应杯1排出杯槽321的排杯件332。排杯件332与拨轮331之间通过第一连接轴333连接(拨轮331的转动中心轴)。在排杯件332上设置有与反应杯1相配合的第二弧形排杯凹槽3321。第二弧形排杯凹槽3321与第一弧形排杯凹槽3311呈平行设置。在第二弧形排杯凹槽3321和第一弧形排杯凹槽3311共同作用下,能够将反应杯1平稳地排出杯槽321。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弧形排杯凹槽3311与反应杯1顶部的环形凸缘12相配合(如图2所示),第二弧形排杯凹槽3321与反应杯1杯体11的底部相配合(如图3所示)。在排出反应杯1的过程中,能够防止反应杯1发生倾斜,从而将反应杯1平躺且稳定地排出杯槽321。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轴333的第一端与拨轮331紧固连接(如图2所示),连接轴333的第二端与排杯件332紧固连接(如图3所示)。

上述实施例中,如图4~8所示,驱动部33还包括用于驱动拨轮331周期性转动的连杆机构334。在转动盘32逆时针转动的过程中,能够实现拨轮331周期性逆时针转动。

上述实施例中,在转动盘32底部的周向边缘设置有与杯槽321相对应的拨动槽322(如图6、图7所示)。如图4~8所示,连杆机构334包括第一端滑动设置在拨动槽322内的第一拨杆3341,第一拨杆3341的第二端紧固连接第一转轴3342,第一转轴3342转动连接在反应杯滑道基座4上,反应杯滑道基座4固定设置在转动盘32的一侧。在第一转轴3342上紧固连接第一连杆3343,在第一连杆3343的自由端紧固连接第二连杆3344的第一端,第二连杆3344的第二端通过第二连接轴3345连接拨轮331。转动盘32逆时针转动时,在拨动槽322的作用下,带动第一拨杆3341周期性顺时针转动。具体过程是:转动盘32逆时针转动,第一拨杆3341的第一端位于拨动槽322内且不与拨动槽322的槽壁接触时(如图6所示),第一拨杆3341不发生顺时针转动,第一拨杆3341的第一端碰触到拨动槽322的槽壁时(如图7所示),第一拨杆3341开始顺时针转动,到第一拨杆3341的第一端再次碰触拨动槽322的槽壁时,第一拨杆3341再次开始顺时针转动,从而实现第一拨杆3341周期性顺时针转动。第一拨杆3341顺时针转动时,带动第一转轴3342和第一连杆3343顺时针转动,第一连杆3343带动第二连杆3344平动,第二连杆3344通过第二连接轴3345带动拨轮331逆时针转动。第一拨杆3341周期性转动,从而能够带动拨轮331周期性转动。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4、图5所示,第二连接轴3345的第一端紧固连接第二连杆3344的第二端,第二连接轴3345的第二端紧固连接连接在拨轮331上。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4、图8所示,在第一连接轴333上套设有用于实现拨轮331自动复位的扭簧335,扭簧335的第一端紧固连接在反应杯滑道基座4上,扭簧335的第二端紧固连接在拨轮331上。拨轮331逆时针转动,带动第一弧形排杯凹槽3311和第二排杯凹槽324共同排出反应杯1,在扭簧335的作用下,能够使拨轮331顺时针回转复位。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2、图4、图8所示,在拨轮331上还设置有用于保证拨轮331正常复位的限位杆336。当拨轮331顺时针回转到正常状态时,限位杆336的自由端抵挡在反应杯滑道基座4的侧壁上,从而能够防止拨轮331在顺时针回转复位过程中越位。

上述实施例中,反应杯滑道基座4与托盘31的底部紧固连接,托盘31的盘壁与装杯部2的底部侧壁紧固连接。反应杯滑道基座4能够支撑托盘31和装杯部2。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反应杯滑道基座4的侧壁上设置有与拨轮331相配合的第一开口41和反应杯1相配合的第二开口42。在转动盘32转动的过程中,在第一开口41和第二开口42的作用下,能够使杯槽321内反应杯4顺利地进入反应杯滑道基座4的顶部(反应杯滑道基座4靠近转动盘32的位置)内,以便于排杯。

上述实施例中,在托盘31的底部设置有用于驱动转动盘32转动的第一驱动装置5(如图9所示),能够实现转动盘32转动,转动盘32转动包括逆时针和顺时针转动。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第一驱动装置5包括第一电机,第一电机的输出轴紧固连接第一转轮51,第一转轮51连接第二转轮52,第二转轮52的一侧紧固连接摩擦离合器53的第一端,摩擦离合器53的第二端紧固连接第二转轴,第二转轴的第一端穿过第二转轮52与转动盘32紧固连接。第二转轮52转动时,第二转轮52带动摩擦离合器53转动,摩擦离合器53带动第二转轴转动,从而带动转动盘32转动。转动盘32停止转动时,在摩擦离合器53的作用下,能够实现第一电机的空转,从而保护第一电机,防止机构抱死。当转动盘32上发生卡杯故障时,转动盘32停止转动,利用装杯部2底部的敞口21能够直接将转动盘32内卡住的反应杯1取出,有效地降低解决卡杯故障的难度。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二转轴的第二端伸出摩擦离合器53的第二端且紧固连接手轮54(如图9所示)。当机电发生故障即第一电机停止转动时,手动转动手轮54,手轮54带动第二转轴转动,在摩擦离合器53的作用下,第二转轴带动转动盘32转动,从而实现手动上杯。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第一电机(图中未视出,被连接件55遮挡)通过连接件55与托盘31的底部连接。第一转轮51通过同步带56连接第二转轮52。在同步带56的作用下,能够实现实现第一转轮51与第二转轮52同步运动。

在另一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转轮51与第二转轮52之间啮合,能够实现第一转轮51带动第二转轮52同步运动的目的。

上述实施例中,如图2、图8所示,反应杯滑道基座4内设置有与杯槽321连通的反应杯滑道6。在反应杯滑道6上设置有纵向导向槽61,在纵向导向槽61末端的反应杯滑道6上设置有横向导向槽62(如图10所示)。反应杯1排出杯槽321后,平躺、稳定地进入反应杯滑道6,而后进入纵向导向槽61内,凸缘12的底部卡设在纵向导向槽61的两侧槽沿上,反应杯1在重力的作用下依次沿纵向导向槽61向其末端滑动,继而进入横向导向槽62内。

上述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在反应杯滑道基座4的底部靠近横向导向槽62的位置设置有用于控制反应杯1由横向导向槽62的始端移动至末端的第二驱动装置7。第二驱动装置7能够控制反应杯1依次、以正立姿态整齐划一地由横向导向槽62的始端移动至其末端。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第二驱动装置7包括第二电机71,第二电机71的输出轴连接用于控制反应杯1运动的摩擦轮72,摩擦轮72滑动设置在凹槽8内,凹槽8设置在反应杯滑道基座4上靠近横向导向槽62的位置。第二电机71带动摩擦轮72转动,在摩擦轮72转动的过程中,摩擦轮72的周侧表面与反应杯1的凸缘12的接触,利用摩擦轮72与反应杯1之间的作用力带动反应杯1沿横向导向槽62以正立姿态向其末端运动。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在第二电机71的底部紧固连接用于控制第二电机71横向移动的第二拨杆73,第二电机71的输出轴穿过第二拨杆73紧固连接在摩擦轮72上。第二拨杆73的第一端转动连接在反应杯滑道基座4上。移动第二拨杆73能够实现第二电机71和摩擦轮72在凹槽8内横向移动。当反应杯1的尺寸与标准反应杯存在误差或问题导致反应杯1被卡住时,可以通过手动调节拨杆73使得反应杯1正常运动。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第二拨杆73的第二端靠近所述第二电机的一侧通过弹簧74连接第一限位部75。在第二拨杆73的第二端设置有开口槽731,开口槽731内设置有第二限位部76。其中,第一限位部75和第二限位部76间隔固定设置在反应杯滑道基座4上。当反应杯1的体积小于标准反应杯时,手动拨动第二拨杆73的第二端,第二拨杆73带动摩擦轮72靠近横向导向槽62,能够减小摩擦轮72与横向导向槽62之间的距离,以保证摩擦轮72与小体积反应杯1接触,从而控制小体积的反应杯1顺利沿横向导向槽62向其末端运动。当反应杯1的体积大于标准反应杯时,手动反方向拨动第二拨杆73的自由端,第二拨杆73带动摩擦轮72远离横向导向槽62,能够增大摩擦轮72与横向导向槽62之间的距离,以保证摩擦轮72与大体积反应杯1接触,从而控制大体积的反应杯1顺利沿横向导向槽62向其末端运动。从而能够进一步防止横向导向槽62内发生卡杯故障。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在横向导向槽62末端的应杯滑道基座4上设置有能够沿横向导向槽62移动的电磁铁导向部9,在电磁铁导向部9上靠近横向导向槽62的一侧设置有接触传感器91。具体的,当电磁铁导向部9向靠近反应杯1的方向移动,第一传感器91触碰到反应杯1时,第一传感器91发出信号,控制器(图中未显示)控制第二拨杆73停止工作,从而摩擦轮72停止转动,第二驱动装置7不再向横向导向槽62供应排列整理后的反应杯1,第二拨杆73停止工作的同时,电磁铁导向部9向反方向移动以与反应杯1分离。然后,反应杯1被移动离开横向导向槽62。当反应杯1被移动离开横向导向槽62的同时,第二驱动装置7重新启动,使得后续的反应杯1向横向导向槽62末端运动,电磁铁导向部9重新向靠近反应杯1的方向移动,使得第一传感器91触碰到后续的一个反应杯1,第二驱动装置7停止运动,电磁铁导向部9向反方向移动以与该反应杯1分离,该反应杯1被移动离开横向导向槽62。依次重复上述运动,从而完成反应杯1的有序加载。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在反应杯滑道基座4内部的侧壁上靠近纵向导向槽61的位置设置有满杯传感器10。当纵向导向槽61内反应杯1的位置到达部件满杯传感器10的位置时,转动盘32停止转动。

上述实施例中,装杯部2为反应杯桶。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光激化学发光检测仪。光激化学发光检测仪包括上述各实施例中所述的反应杯加载系统。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先将反应杯1通过敞口21放置在装杯部2内,第一电机带动转动盘32逆时针转动,装杯部2内的反应杯1依次进入杯槽321内。转动盘32逆时针转动,带动拨轮331(如图2所示)周期性逆时针转动,能够将杯槽321内的反应杯1依次、平躺、整齐划一输送至反应杯滑道6上,接着反应杯依次进入纵向导向槽61和横向导向槽62内。当转动盘32发生卡杯故障时,在摩擦离合器53的作用下,实现第一电机空转,能够方便地取出转动盘32上卡住的反应杯1。纵向导向槽61内反应杯1的位置到达满杯传感器10的位置时,转动盘32停止转动。第二电机71带动摩擦轮72运动,并保证摩擦轮72与反应杯1接触(如图10所示),控制反应杯1由横向导向槽62的始端依次、以正立姿态、整齐划一地运动至末端。位于横向导向槽62末端的反应杯1在碰到接触传感器91后,第二拨杆73停止工作,接着反应杯1被移动离开横向导向槽62,从而能够实现将杂乱的反应杯1理好的目的。

当机电发生故障时,手动转动手轮54(如图9所示),手轮54带动第二转轴转动,在摩擦离合器53的作用下,第二转轴带动转动盘32转动,从而实现手动上杯。

虽然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实施方式如上,但所述的内容只是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的形式上及细节上作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