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线固定引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22942发布日期:2018-09-25 20:06阅读:41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天线保护套的技术领域,是一种天线固定引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近几年国家电网对智能电网投资的加大,各类采集终端应用广泛,终端设备的天线大多在表箱外悬挂,现有的天线都是通过底部的磁石吸附在电能表计量箱上的,但是这样的固定方式会经常出现以下情况:一是在大风天气,很容易将电能表计量箱外的天线吹倒、甚至吹飞,造成采集终端无法稳定正常的工作;二是天线使用的材料大都为铁质,虽然在外面附了一层绝缘漆,但是遇到下雨天气,在空气中将会产生氧化反应,致使天线底部生锈,最终导致天线的损毁;三是现有的天线缺乏保护装置,很容易被人为干扰、破坏,因为现有的天线只是利用磁石吸附在电能表计量箱上,因此很容易会被好事儿的人挪走、破坏,以致采集系统无法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天线固定引出装置,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能有效解决现有采集终端系统的天线由于采用磁石吸附的方法固定在电能表计量箱外,因而使天线固定不牢靠,容易被大风或人为移动破坏的问题,此外还能有效解决天线直接暴露在外,长期受雨雪侵蚀而容易损毁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天线固定引出装置,包括固定筒、外桶,外桶包括桶体、外侧限位环片、内侧限位片,在桶体上端外侧固定有外侧限位环片,在桶体的上端内壁上沿水平圆周方向至少设置有两个内侧限位片,内侧限位片的外侧与桶体的上端内壁固定,内侧限位片的内侧呈圆弧状,固定筒包括柱体、帽体,柱体设置在桶体内,帽体固定连接在柱体的上端面上,帽体沿水平圆周方向上设置有外伸至外侧限位环片上方的帽檐,帽檐下方的柱体外侧面上设置有与内侧限位片相配合的卡槽,卡槽与帽檐的下端面之间设置有一段夹持间距,卡槽下方的柱体外侧面上设置有与内侧限位片宽度相对应的滑槽,滑槽的下端延伸至柱体的下端面上,滑槽的上端与卡槽连通,柱体的内部设置有天线安装腔室,天线安装腔室在帽体的上端面上形成天线出口,天线安装腔室在柱体的下端面上形成天线入口,在柱体下端的外侧面上设置有与天线安装腔室一侧连通的内侧过线缺口,在桶体的侧壁上设置有与内侧过线缺口相对应的外侧过线缺口。

下面是对上述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上述内侧过线缺口呈拱形门状。

上述外侧过线缺口包括横向缝隙、纵向缝隙,纵向缝隙设置在横向缝隙的一侧,纵向缝隙的下端与横向缝隙连通,纵向缝隙的上端延伸至外侧限位环片的上端面。

上述桶体的上端内壁沿圆周方向均布有三个内侧限位片。

上述帽体与帽檐一体连接成伞状的组合体。

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而紧凑,通过在天线的外侧设置有包裹天线的固定筒与外桶,可以将天线稳定的固定在电能表计量箱的上部,避免了大风天气与人为的移动破坏,使采集系统能够稳定、正常的工作,由于本实用新型是套装在天线的外部,因此能对天线形成有效的外部保护,天线不会直接暴露在雨雪天里,减弱了雨雪对天线的氧化作用,延长了天线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附图1中的A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固定筒的轴侧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外桶的轴侧结构示意图。

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在使用时A向的剖视示意图。

附图中的编码分别为:1为桶体,2为外侧限位环片,3为内侧限位片,4为柱体,5为帽体,6为帽檐,7为夹持间距,8为卡槽,9为滑槽,10为天线安装腔室,11为天线出口,12为天线入口,13为内侧过线缺口,14为横向缝隙,15为纵向缝隙,16为天线的底座主体,17为天线信号发出端,18为电能表计量箱的上端箱壁,19为电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式来进行描述的,如:上、下、左、右等的位置关系是依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向来确定的。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附图1、2、3、4、5所示,该天线固定引出装置包括固定筒、外桶,外桶包括桶体1、外侧限位环片2、内侧限位片3,在桶体1上端外侧固定有外侧限位环片2,在桶体1的上端内壁上沿水平圆周方向至少设置有两个内侧限位片3,内侧限位片3的外侧与桶体1的上端内壁固定,内侧限位片3的内侧呈圆弧状,固定筒包括柱体4、帽体5,柱体4设置在桶体1内,帽体5固定连接在柱体4的上端面上,帽体5沿水平圆周方向上设置有外伸至外侧限位环片2上方的帽檐6,帽檐6下方的柱体4外侧面上设置有与内侧限位片3相配合的卡槽8,卡槽8与帽檐6的下端面之间设置有一段夹持间距7,卡槽8下方的柱体4外侧面上设置有与内侧限位片3宽度相对应的滑槽9,滑槽9的下端延伸至柱体4的下端面上,滑槽9的上端与卡槽8连通,柱体4的内部设置有天线安装腔室10,天线安装腔室10在帽体5的上端面上形成天线出口11,天线安装腔室10在柱体4的下端面上形成天线入口12,在柱体4下端的外侧面上设置有与天线安装腔室10一侧连通的内侧过线缺口13,在桶体1的侧壁上设置有与内侧过线缺口13相对应的外侧过线缺口。

在使用时需要在电能表计量箱的上箱盖上开一个洞,然后将柱体4插入到洞中,然后将天线的底座主体16从天线入口12处放入到柱体4内部的天线安装腔室10内,棒状的天线信号发出端17从帽体5上的天线出口11穿出、并外露到电能表计量箱的外侧,接着将桶体1内壁上的内侧限位片3对准柱体4上的滑槽9,使得桶体1能够沿着滑槽9套装到柱体4上,然后旋转桶体1,使内侧限位片3顺利片地进入到卡槽8内,完成固定筒与外桶间的配合安装,进而使电能表计量箱的上端箱壁18被限定在帽檐6与外侧限定片之间的夹持间距7内,使本实用新型将天线牢固地固定在电能表计量箱上,避免了大风天气与人为的移动破坏,使采集系统能够稳定、正常的工作,由于本实用新型是套装在天线的外部,因此能对天线形成有效的外部保护,天线不会直接暴露在雨雪天里,减弱了雨雪对天线的氧化作用,延长了天线的使用寿命。

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天线固定引出装置作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如附图3所示,内侧过线缺口13呈拱形门状。天线的底座主体16上连有电线19,内侧过线缺口13的设置可以使电线19从天线安装腔室10内顺利穿出,避免电线19在固定筒与外桶的安装过程中被卡坏,保证了电线19的安全,除此之外,其它形式的内侧过线缺口13,只要能满足过线需求,也是可以的。

如附图1、2、4、5所示,外侧过线缺口包括横向缝隙14、纵向缝隙15,纵向缝隙15设置在横向缝隙14的一侧,纵向缝隙15的下端与横向缝隙14连通,纵向缝隙15的上端延伸至外侧限位环片2的上端面。

固定筒与外桶间的安装过程需要套装与旋转两步,纵向缝隙15的设置就是要保证固定筒与外桶在套装时,桶体1不会阻碍天线的电线19从天线安装腔室10内穿出到桶体1的外侧,横向缝隙14的设置就是为了保证固定筒与外桶在旋转安装时,电线19不会被卡住,保证了电线19的安全,除此之外,其它形式的外侧过线缺口,只要能满足过线需求,也是可以的。

如附图4所示,桶体1的上端内壁沿圆周方向均布有三个内侧限位片3。通过桶体1上的内侧限位片3与柱体4上的卡槽8,固定筒与外桶之间能形成牢固的配合且桶体1在内侧限位片3的一侧受力均匀,不易损坏。

如附图1、2、3、5所示,帽体5与帽檐6一体连接成伞状的组合体。这样在雨雪天气,本实用新型的上端就不易形成水分的聚集,水分不易进入到本实用新型内,进而对天线造成侵蚀破坏,能够有效保护天线,延长了天线的使用寿命。

以上技术特征构成了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最佳实施效果,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非必要的技术特征,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