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F6气体收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64551发布日期:2018-11-07 20:18阅读:467来源:国知局
SF6气体收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SF6气体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在进行SF6气体试验的试验过程中,试验仪器都需要释放SF6气体进行管路及试验仪器传感器的吹扫,因此,每次试验都要放出至少1500ml的SF6气体。

SF6气体密度较大,为空气的5.1倍,释放到空气中已沉积于底层空间,不易散发,容易造成局部缺氧,使人窒息。SF6气体中可能含有在电弧、电晕、火花放电、局部放电和高温等因素下的高毒性分解物,如SF4、S2F2、S2F10、HF及SO2等,这些物质还具有腐蚀性,会刺激皮肤、眼睛、粘膜,如果吸入量大,还会引起头晕和肺水肿,甚至致人死亡。

并且,SF6气体也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效应气体,其单分子的温室效应是CO2的2.39万倍,是《京都议定书》中被禁止排放的六种温室气体之一。通过对SF6气体及其酸性、腐蚀性分解物的收集,可减少温室效应的发生,同时避免有害气体排放到大气中造成大气污染。

但是,由于在日常工作中,检修人员对SF6气体认识不够,加之现场收集处理设备的欠缺,造成检修过程中SF6气体任意排放的现象出现。

因此,如何设置一种SF6气体收集装置,以避免SF6气体的任意排放,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SF6气体收集装置,能够及时有效的收集SF6气体及其分解物,降低SF6气体对人体和环境造成损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SF6气体收集装置,包括集气袋和设于所述集气袋的气嘴,所述集气袋和所述气嘴均采用耐腐蚀材料制成,所述集气袋具有用于收容SF6气体的容腔,所述气嘴设有与所述容腔连通的进气口和用于启闭所述进气口的气塞,所述进气口用于与输送SF6气体的排气管连通。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气体收集装置,用于收集试验过程中排放的SF6气体,避免了SF6气体的任意排放给环境和人体造成的损伤;尤其是,该收集装置设有与收容SF6气体的集气袋连通的气嘴,该气嘴与SF6气体的排气管连通,以便于通过排气管引出的SF6气体经由气嘴进入集气袋内,并在完成气体收集后塞入气塞而封闭气嘴,实现集气袋的密封,提高了收集后存储的安全性。

可选地,所述气嘴还设有止回件,用于保证SF6气体由所述进气口向所述容腔单向流动。

可选地,所述气嘴设有与所述进气口连通的进气管,所述进气管伸入所述容腔的一端封堵,并在靠近封堵端的位置设置侧切口,所述侧切口在进气压力作用下开启,并在进气压力低于预定值时关闭,以作为所述止回件。

可选地,所述侧切口的口径为所述气嘴的内径的2/3。

可选地,所述集气袋的容积至少为1.5升。

可选地,还包括用于监测SF6气体的进气压力的监测件。

可选地,所述监测件是带有压力监测装置的双通气体阀,所述双通气体阀与所述排气管和所述进气口连通。

可选地,所述压力监测装置是用于指示压力信号的压力表。

可选地,所述集气袋还设有提手。

可选地,所述集气袋、所述气嘴和所述提手均采用PVC材质,以便通过高温压合进行密封连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SF6气体收集装置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SF6气体收集装置中气嘴的结构示意图。

图1-图2中:

集气袋1、气嘴2、进气口3、气塞4、止回件5、进气管6、提手7。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介绍,以便本领域技术人员准确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诚如背景技术所述,SF6气体(中文名六氟化硫,英文名sulfur hexafluoride)及其分解物具有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等有害作用,本申请就提供了一种该气体的收集装置,以便将试验中的SF6气体收集,避免该气体的直接排放。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的收集装置所收集的不限于SF6气体,还包括其分解物。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SF6气体收集装置(以下简称收集装置或气体收集装置),包括集气袋1和设于集气袋1的气嘴2,由于SF6气体本身具有毒性,还会分解形成具有酸碱腐蚀性的物质,因此,集气袋1和气嘴2均采用耐腐蚀材料制成,以便于收集和储存SF6气体及其分解物;集气袋1具有用于收容SF6气体的容腔,气嘴2设有与容腔连通的进气口3和用于启闭进气口3的气塞4,进气口3用于与输送SF6气体的排气管连通,或者说,试验过程中产生的SF6气体经由排气管输送至气嘴2的进气口3,然后经由进气口3引入集气袋1,直至SF6气体完全被收集,关闭气塞4,以密封集气袋1,将收集的SF6气体储存于该集气袋1内。

可见,本实用新型用于收集试验过程中排放的SF6气体,避免了SF6气体的任意排放给环境和人体造成的损伤;尤其是,该收集装置设有与收容SF6气体的集气袋1连通的气嘴2,该气嘴2与SF6气体的排气管连通,便于排气管以插入等方式接入气嘴2,提高SF6气体的收集效率;并且,可以在完成气体收集后塞入气塞4而封闭气嘴2,实现集气袋1的密封,提高了收集后存储的安全性。

如图2所示,气嘴2还设有止回件5,用于防止SF6气体由集气袋1逆向回流到气嘴2,即防止集气袋1内收集的气体外泄,进而保证SF6气体由进气口3向集气袋1的容腔的单向流动。

止回件5的结构形式多样,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气嘴2还可以设有与进气口3连通的进气管6,该进气管6可以为一端封堵、另一端开口的盲管,进气管6的开口端与进气口3连通,封堵端伸入集气袋1的容腔,并且,进气管6在靠近封堵端的位置设置侧切口,以该侧切口作为止回件5。详细地,当排气管与进气口3连通时,在进气压力的作用下,该侧切口开启,以连通进气口3和集气袋1的容腔,使得SF6气体经由进气口3、进气管6和侧切口进入容腔,当SF6气体完全排出后,进气压力基本为零,侧切口自动封闭,避免气体外泄,实现止回功能。

或者,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设置侧切口的关闭压力,以便进气压力在低于预定值时即可关闭,以提高侧切口的启闭灵活性,无需等到进气压力为零,即可根据需要关闭侧切口。

具体而言,为实现侧切口与气嘴2的配合,侧切口的口径可以为气嘴2的内径的2/3。例如,气嘴2的内径可以设置为4.5mm,处于进气管6的封闭端的侧切口可以约为3mm,此时,进气管6可以设置为由进气口3向容腔的方向等径设置的直管,其开口端与进气口3连通,封堵端的侧面设置侧切口形成出气口,与集气袋1的容腔连通;并且,该侧切口可以通过进气压力的有无控制启闭,实现自动止回功能。

此处所述的靠近封堵端的位置设置侧切口是指,侧切口处于封堵端的侧面,并且与封堵端的端面在进气管6的延伸方向上的距离处于预定范围内,该预定范围可以根据需要定义,例如,可以将由封堵端向开口端方向的延伸长度占进气管6总长度的1/3的范围定义为预定范围,该预定范围一方面要满足排气管与进气口3的连接需求,另一方面要满足对气体的输送需求,将气体顺利引导进入集气袋1的容腔中,再一方面还要满足止回的需求。

此外,集气袋1应该具有足够的容积,足以容纳试验排出的SF6气体,避免在收集气体的过程中更换集气袋1或者存在剩余的SF6气体没有被收集。本实施例中,申请人根据试验得出,集气袋1的容积可以至少为1.5升。根据使用需要,集气袋1可以设置为各种结构形式,如长方形、正方形或者圆形等。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具体可以采用长方形的集气袋1,该集气袋1的尺寸可以为20×30cm,完全可以容纳一次试验(如微水试验)所排放的SF6气体。

为提高本申请的使用便捷性,如图1所示,集气袋1还可以设有提手7,以便于携带。

此时,集气袋1、气嘴2和提手7均可以采用PVC材质,以便通过高温压合进行密封连接,便于加工。同时,PVC材质还具有耐酸碱、抗腐蚀、隔热和防潮等优良性能,且成本低廉。

在上述基础上,本申请的收集装置还可以包括用于监测SF6气体的进气压力的监测件,当监测件显示进气压力基本为零时,说明试验排出的SF6气体已经被全部收集,可以塞入气塞4,封闭集气袋1,结束一次气体的收集;如果监测件显示进气压力还较大,说明气体未被完全收集,此时可以继续进行集气,避免收集不完全。

监测件的结构形式多样,具体可以是带有压力监测装置的双通气体阀,该双通气体阀与用于输送试验输出的SF6气体的排气管和气嘴2的进气口3连通,或者说可以设置在排气管与进气口3的连通管路,以便对进气压力进行有效监测。

采用双通气体阀的结构形式,一方面不会影响气体输送的气密性,即避免气体在输送过程中泄露,另一方面,在气体的输送过程中进行直接监测,提高了监测的可靠性,再者,无需进行取样即可实现监测,结构简单,操作也更为便捷。

其中,压力监测装置可以是用于指示压力信号的压力表,双通气体阀用于将微水试验的SF6气体的排气管与集气袋1的气嘴2相连接,该压力监测装置主要用于监测的SF6气体的进气情况,当SF6气体开始进行收集时,观察压力表,如果出现指针偏转则证明气路通畅,气体开始进行收集;待压力表的指针归零,则证明SF6气体收集完毕,即可完成此次收集工作,有效避免了在气体未完成收集时提前取下收集装置而造成气体收集不完全所导致的气体泄漏。

可以理解的是,监测件不限于双通气体阀,凡是能够实现压力监测的部件都可以作为本申请的监测件,监测件的设置位置也不限于排气管与进气口3的连通管路,还可以单独引出一个支路设置监测件,但采用上述双通气体阀的结构形式具有结构简单、监测可靠性高等优点。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排气管属于与本申请的收集装置相连的管件,因此在图1和图2中没有示出,同理,也没有示出监测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现有技术设置监测件以及排气管,此处不再详述。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SF6气体收集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