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水温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93536发布日期:2018-11-09 20:41阅读:651来源:国知局
汽车水温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尤其涉及一种汽车水温传感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汽车生产量和销售量也与日俱增,汽车领域逐渐向着安全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等方向发展,传感器技术在汽车领域的使用也较为普遍。汽车水温传感器是发动机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现有的汽车水温传感器的结构包括阶梯式渐缩圆柱金属壳体,壳体外部设有与汽车发动机配合连接的螺纹,壳体内部设有热敏电阻、以及连接热敏电阻和外部设备的插接件。但是,被测水在加热过程中会产生坚硬的方解石状水垢,并附着于壳体外表面。而该水垢具有一定的隔热效果,致使被测水的温度无法精确的传递到热敏电阻上。最终导致汽车控制系统无法获取精确的水温数据,提前对发动机进行操作,而造成不必要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检测水温更加精确的汽车水温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汽车水温传感器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水温传感器,包括阶梯式渐缩圆柱金属壳体,所述壳体外径较大端为六方基座结构且设有插接件,所述壳体外径较小端为密封结构且内部设有热敏电阻,所述插接件与热敏电阻相连,靠近所述六方基座外壁设有螺纹,所述壳体的阶梯面呈一环形台状,所述环形台面上设有多跟导电柱,所述导电柱内部设有直流电输电线,所述直流电输电线两端分别连接插接件和导电柱。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直流电输电线的电压范围为6.5V至7.5V。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直流电输电线的电流密度为91mA/m至94mA/m。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导电柱的数量至少为3根。

作为优选方案,多跟所述导电柱以热敏电阻为中心等间距环绕排布。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螺纹上设有螺纹胶。

作为优选方案,还包括一垫圈,所述垫圈套设于壳体上,所述垫圈外径小于六方基座外径。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汽车水温传感器的有益效果是:环形台面上设有多跟导电柱,导电柱内部设有直流电输电线,直流电输电线两端分别连接插接件和导电柱;直流电输电线将外部直流电通过导电柱导入水中,带电的电子水可以使较为坚硬的方解石状水垢转化为文石状水垢,文石状水垢质地较为松软,无法贴附于壳体外表面,从而使热敏电阻检测到的水温更加精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汽车水温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汽车水温传感器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汽车水温传感器垫圈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阐述和说明:请参考图1和图2,一种汽车水温传感器,包括壳体10、插接件20、热敏电阻30、多根导电柱40和直流电输电线50。

壳体10为阶梯式渐缩圆柱金属体。

壳体10外径较大端为六方基座11结构,插接件20设于壳体10外径较大端;壳体10外径较小端为密封结构,热敏电阻30设于壳体10外径较小端内部;插接件20与热敏电阻30相连;靠近六方基座11外壁设有螺纹12。

壳体10的阶梯面呈一环形台13状,导电柱40设于环形台13面上,直流电输电线50设于导电柱40内部,直流电输电线50两端分别连接插接件20和导电柱40。

直流电输电线50将外部直流电通过导电柱导入水中,带电的电子水可以使较为坚硬的方解石状水垢转化为文石状水垢,文石状水垢质地较为松软,无法贴附于壳体10外表面,从而使热敏电阻30检测到的水温更加精确。

通常被测水为自来水,国内的自来水硬度通常为400mg/L,直流电输电线50通道直流电的电压和电流密度均会影响阻垢效果,具体参数请参考表1。

表1 硬度为400mg/L水样的阻垢实验结果:由表1可知,直流电输电线50输出直流电的电压范围为6.5V至7.5V阻垢效果最佳;直流电输电线50输出直流电的电流密度为91mA/m至94mA/m阻垢效果最佳。

导电柱40的数量至少为3根,多跟导电柱40以热敏电阻30为中心等间距环绕排布。使壳体10外径较小端周围形成一环形电场,因此阻垢效果更佳。

螺纹12上设有螺纹胶,使汽车水温传感器固定于发动机上的紧固性更佳。

请参考图3,本技术方案还包括一垫圈60,垫圈60套设于壳体10上,垫圈60外径小于六方基座11外径,防止汽车水温传感器因外部震动而相对于发动机转动。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水温传感器,环形台面上设有多跟导电柱,导电柱内部设有直流电输电线,直流电输电线两端分别连接插接件和导电柱;直流电输电线将外部直流电通过导电柱导入水中,带电的电子水可以使较为坚硬的方解石状水垢转化为文石状水垢,文石状水垢质地较为松软,无法贴附于壳体外表面,从而使热敏电阻检测到的水温更加精确。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