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环境检测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37396发布日期:2019-03-30 08:25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智能环境检测仪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境检测领域,具体的说,涉及了一种智能环境检测仪。



背景技术:

随着当下科技的发展,水、气、噪声等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阻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利用环境检测仪及时掌握环境各项信息,对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的环境检测仪设计结构复杂、成本较高,使用不便。

为了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人们一直在寻求一种理想的技术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从而提供一种设计科学、实用性强、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的智能环境检测仪。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智能环境检测仪,包括控制器、风速检测电路、风向检测电路、温湿度检测电路和电源转换电路,所述电源转换电路分别为所述控制器、所述风速检测电路、所述风向检测电路和所述温湿度检测电路提供电源;所述控制器分别控制连接所述风速检测电路、所述风向检测电路和所述温湿度检测电路;其中,所述温湿度检测电路包括电阻R21、电阻R27、电阻R24、电阻R63、电阻R64、电阻R66、电阻R33、电阻R36、三极管Q6、三极管Q9、三极管Q14和保险丝FU1,所述三极管Q6的发射极和所述电阻R21的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电源转换电路,所述电阻R2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6的基极,所述电阻R21的另一端还通过所述电阻R27连接所述三极管Q9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Q9的基极通过所述电阻R33连接所述控制器的28脚,所述三极管Q9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9的基极还通过所述电阻R33和所述电阻R36连接所述三极管Q9的发射极;所述三极管Q6的集电极通过所述保险丝FU1、所述电阻R63和所述电阻R64连接所述控制器的25脚,所述电阻R63和所述电阻R64的连接点处通过所述电阻R65连接所述三极管Q14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Q14的基极通过所述电阻R66连接所述控制器的26脚,所述三极管Q14的发射极,所述保险丝FU1与所述电阻R63的连接点处以及所述电阻R24的一端分别作为温湿度传感器的接入端,所述电阻R24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控制器的29脚。

基于上述,所述风向检测电路包括电阻R22、电阻R23、电阻R28、电阻R29、电阻R34、电阻R37、保险丝FU3、电容C6、三极管Q10和MOS管Q7,所述电阻R22的一端和所述MOS管Q7的源极分别连接所述电源转换电路,所述电阻R22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电阻R28连接所述三极管Q10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Q10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10的基极通过所述电阻R34连接所述控制器的32管脚,所述控制器的32管脚还通过所述电阻R37接地;所述电阻R22的另一端还连接所述MOS管Q7的栅极,所述MOS管Q7的漏极依次通过所述保险丝FU3、风向传感器、所述电阻R23和所述电阻R29接地,所述电容C6并联在所述电阻R29的两端,所述电阻R23和所述电阻R29的连接点处连接所述控制器的18管脚。

基于上述,所述风速检测电路包括电阻R20、电阻R26、电阻R25、电阻R30、电阻R32、电阻R35、保险丝FU2、电容C7、三极管Q8和MOS管Q5,所述电阻R20的一端和所述MOS管Q5的源极分别连接所述电源转换电路,所述电阻R20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电阻R25连接所述三极管Q8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Q8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8的基极通过所述电阻R32连接所述控制器的32管脚,所述控制器的32管脚还通过所述电阻R35接地;所述电阻R20的另一端还连接所述MOS管Q5的栅极,所述MOS管Q5的漏极依次通过所述保险丝FU2、风速传感器、所述电阻R26和所述电阻R30接地,所述电容C7并联在所述电阻R30的两端,所述电阻R26和所述电阻R30的连接点处连接所述控制器的16管脚。

基于上述,所述电源转换电路包括第一转换电路、第二转换电路和第三转换电路,所述第一转换电路包括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4、二极管D5、二极管D6、二极管D7、二极管D8、电容C8、电容C13、电阻R40、电阻R41、电阻R45、电阻R53、电阻R54、电阻R68、电感L1和降压电压调节器U3,所述降压电压调节器U3的1管脚连接电压源,所述降压电压调节器U3的1管脚还依次通过所述电阻R41和所述电阻R45接地,所述电阻R41和所述电阻R45的连接点处连接所述控制器的19管脚,所述降压电压调节器U3的1管脚还通过所述电容C8接地,所述降压电压调节器U3的1管脚还分别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阴极和所述二极管D5的阴极,所述二极管D2的阳极通过反接所述二极管D7接地,所述二极管D5的阳极通过反接所述二极管D6接地;所述降压电压调节器U3的4管脚通过所述电阻R54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阳极,所述电阻R68并联在所述电阻R54的两端,所述降压电压调节器U3的4管脚还通过所述电阻R53接地,所述降压电压调节器U3的2管脚依次通过所述电感L1、正接所述二极管D3和所述电阻R40连接所述二极管D4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1的阴极和所述二极管D4的阴极连接后作为所述第一转换电路的电压输出端,其中,所述电感L1的一端通过反接所述二极管D8接地,所述电感L1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电容C13接地,所述二极管D1的阳极和所述二极管D3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二转换电路包括电容C9、电容C11、电容C20、电阻R42、电阻R46、电阻R52、电感L3、二极管D10和降压转换器U5,所述降压转换器U5的5管脚连接所述第一转换电路的电压输出端,所述降压转换器U5的5管脚还通过所述电容C11连接所述降压转换器U5的2管脚并接地,所述降压转换器U5的4管脚连接所述控制器的45管脚并通过所述电阻R52接地,所述降压转换器U5的1管脚通过所述电容C9连接所述电感L3的一端,所述电感L3的一端还连接所述降压转换器U5的6管脚并通过反接所述二极管D10接地,所述电感L3的另一端作为所述第二转换电路的电压输出端并通过所述电容C20接地,所述电感L3的另一端还通过所述电阻R46连接所述降压转换器U5的3管脚,所述降压转换器U5的3管脚还通过所述电阻R42接地;所述第三转换电路包括电容C10、电容C12、电容C14、电阻R55、电阻R56、电阻R51、电阻R57、电感L2、二极管D9和降压转换器U6,所述降压转换器U6的5管脚连接所述第一转换电路的电压输出端,所述降压转换器U6的5管脚还通过所述电容C12连接所述降压转换器U6的2管脚并接地,所述降压转换器U6的4管脚通过所述电阻R51连接所述第一转换电路的电压输出端,所述降压转换器U6的1管脚通过所述电容C10连接所述电感L2的一端,所述电感L2的一端还连接所述降压转换器U6的6管脚并通过反接所述二极管D9接地,所述电感L2的另一端作为所述第三转换电路的电压输出端并通过所述电容C14接地,所述电感L2的另一端还通过所述电阻R56连接所述降压转换器U6的3管脚,所述降压转换器U6的3管脚还通过所述电阻R55接地,所述电阻R57并联在所述电阻R55的两端。

本实用新型相对现有技术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具体的说,本实用新型通过对风速检测电路、风向检测电路、温湿度检测电路和电源转换电路的简化设计,使其结构简单化,控制和检测方便,同时有效降低成本,其具有设计科学、实用性强、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温湿度检测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风向检测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风速检测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转换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转换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三转换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控制器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和图7所示,一种智能环境检测仪,包括控制器、风速检测电路、风向检测电路、温湿度检测电路和电源转换电路,所述电源转换电路分别为所述控制器、所述风速检测电路、所述风向检测电路和所述温湿度检测电路提供电源;所述控制器分别控制连接所述风速检测电路、所述风向检测电路和所述温湿度检测电路;其中,所述温湿度检测电路包括电阻R21、电阻R27、电阻R24、电阻R63、电阻R64、电阻R66、电阻R33、电阻R36、三极管Q6、三极管Q9、三极管Q14和保险丝FU1,所述三极管Q6的发射极和所述电阻R21的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电源转换电路,所述电阻R2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6的基极,所述电阻R21的另一端还通过所述电阻R27连接所述三极管Q9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Q9的基极通过所述电阻R33连接所述控制器的28脚,所述三极管Q9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9的基极还通过所述电阻R33和所述电阻R36连接所述三极管Q9的发射极;所述三极管Q6的集电极通过所述保险丝FU1、所述电阻R63和所述电阻R64连接所述控制器的25脚,所述电阻R63和所述电阻R64的连接点处通过所述电阻R65连接所述三极管Q14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Q14的基极通过所述电阻R66连接所述控制器的26脚,所述三极管Q14的发射极,所述保险丝FU1与所述电阻R63的连接点处以及所述电阻R24的一端分别作为温湿度传感器的接入端,所述电阻R24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控制器的29脚。温湿度传感器连接在RH_P和RH_S之间,实际中温湿度传感器还接地;控制器U4通过所述三极管Q9控制所述三极管Q6,并通过所述三极管Q14控制采样。

优选地,所述风向检测电路包括电阻R22、电阻R23、电阻R28、电阻R29、电阻R34、电阻R37、保险丝FU3、电容C6、三极管Q10和MOS管Q7,所述电阻R22的一端和所述MOS管Q7的源极分别连接所述电源转换电路,所述电阻R22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电阻R28连接所述三极管Q10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Q10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10的基极通过所述电阻R34连接所述控制器的32管脚,所述控制器的32管脚还通过所述电阻R37接地;所述电阻R22的另一端还连接所述MOS管Q7的栅极,所述MOS管Q7的漏极依次通过所述保险丝FU3、风向传感器、所述电阻R23和所述电阻R29接地,所述电容C6并联在所述电阻R29的两端,所述电阻R23和所述电阻R29的连接点处连接所述控制器的18管脚。控制器U4通过所述三极管Q10控制所述MOS管Q7,风向传感器连接在Wind_P和Wind_S之间。

优选地,所述风速检测电路包括电阻R20、电阻R26、电阻R25、电阻R30、电阻R32、电阻R35、保险丝FU2、电容C7、三极管Q8和MOS管Q5,所述电阻R20的一端和所述MOS管Q5的源极分别连接所述电源转换电路,所述电阻R20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电阻R25连接所述三极管Q8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Q8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8的基极通过所述电阻R32连接所述控制器的32管脚,所述控制器的32管脚还通过所述电阻R35接地;所述电阻R20的另一端还连接所述MOS管Q5的栅极,所述MOS管Q5的漏极依次通过所述保险丝FU2、风速传感器、所述电阻R26和所述电阻R30接地,所述电容C7并联在所述电阻R30的两端,所述电阻R26和所述电阻R30的连接点处连接所述控制器的16管脚。控制器U4通过所述三极管Q8控制所述MOS管Q5,风速传感器连接在Speed_P和Speed_S之间。

优选地,所述电源转换电路包括第一转换电路、第二转换电路和第三转换电路,所述第一转换电路包括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4、二极管D5、二极管D6、二极管D7、二极管D8、电容C8、电容C13、电阻R40、电阻R41、电阻R45、电阻R53、电阻R54、电阻R68、电感L1和降压电压调节器U3,所述降压电压调节器U3的1管脚连接电压源,所述降压电压调节器U3的1管脚还依次通过所述电阻R41和所述电阻R45接地,所述电阻R41和所述电阻R45的连接点处连接所述控制器的19管脚,所述降压电压调节器U3的1管脚还通过所述电容C8接地,所述降压电压调节器U3的1管脚还分别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阴极和所述二极管D5的阴极,所述二极管D2的阳极通过反接所述二极管D7接地,所述二极管D5的阳极通过反接所述二极管D6接地;所述降压电压调节器U3的4管脚通过所述电阻R54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阳极,所述电阻R68并联在所述电阻R54的两端,所述降压电压调节器U3的4管脚还通过所述电阻R53接地,所述降压电压调节器U3的2管脚依次通过所述电感L1、正接所述二极管D3和所述电阻R40连接所述二极管D4的阳极,所述二极管D1的阴极和所述二极管D4的阴极连接后作为所述第一转换电路的电压输出端,其中,所述电感L1的一端通过反接所述二极管D8接地,所述电感L1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电容C13接地,所述二极管D1的阳极和所述二极管D3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二转换电路包括电容C9、电容C11、电容C20、电阻R42、电阻R46、电阻R52、电感L3、二极管D10和降压转换器U5,所述降压转换器U5的5管脚连接所述第一转换电路的电压输出端,所述降压转换器U5的5管脚还通过所述电容C11连接所述降压转换器U5的2管脚并接地,所述降压转换器U5的4管脚连接所述控制器的45管脚并通过所述电阻R52接地,所述降压转换器U5的1管脚通过所述电容C9连接所述电感L3的一端,所述电感L3的一端还连接所述降压转换器U5的6管脚并通过反接所述二极管D10接地,所述电感L3的另一端作为所述第二转换电路的电压输出端并通过所述电容C20接地,所述电感L3的另一端还通过所述电阻R46连接所述降压转换器U5的3管脚,所述降压转换器U5的3管脚还通过所述电阻R42接地;所述第三转换电路包括电容C10、电容C12、电容C14、电阻R55、电阻R56、电阻R51、电阻R57、电感L2、二极管D9和降压转换器U6,所述降压转换器U6的5管脚连接所述第一转换电路的电压输出端,所述降压转换器U6的5管脚还通过所述电容C12连接所述降压转换器U6的2管脚并接地,所述降压转换器U6的4管脚通过所述电阻R51连接所述第一转换电路的电压输出端,所述降压转换器U6的1管脚通过所述电容C10连接所述电感L2的一端,所述电感L2的一端还连接所述降压转换器U6的6管脚并通过反接所述二极管D9接地,所述电感L2的另一端作为所述第三转换电路的电压输出端并通过所述电容C14接地,所述电感L2的另一端还通过所述电阻R56连接所述降压转换器U6的3管脚,所述降压转换器U6的3管脚还通过所述电阻R55接地,所述电阻R57并联在所述电阻R55的两端。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