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鹰嘴扭力测试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68417发布日期:2018-12-07 21:45阅读:246来源:国知局
用于鹰嘴扭力测试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工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鹰嘴扭力测试的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家用空调全封闭内机机型的推广和应用,推出机构导风板的应用量逐年增加,目前市面上该类导风板的一端为十字槽,通过相关运动部件与电机配合,驱动导风板运动;一端为鹰嘴结构,为半开口结构,该结构方便安装,但是结构强度要求较高。

为了增大送风角度和送风距离,提高空调舒适性,家用空调全封闭内机的导风板结构宽度、长度等尺寸均有增加,质量也随之增加,推出机构导风板鹰嘴结构的结构强度要求随之增加。鹰嘴结构作为该类导风板强度最弱的受力结构,其强度成为评价该零件可靠性的重要指标,但是行业内缺乏较为规范的测试用装置,导致测试结果的可靠性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鹰嘴扭力测试的装置,简化鹰嘴结构的扭力测试过程,有利于提高测试结果的可靠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鹰嘴扭力测试的装置,包括板体、卡位部件,所述板体具有鹰嘴定位孔,所述卡位部件与所述板体连接,所述板体具有彼此相对设置的第一面、第二面,当进行导风板鹰嘴扭力测试时,导风板的鹰嘴结构能够插入所述鹰嘴定位孔并伸出于所述第一面,所述卡位部件能够将所述导风板固定于所述第二面。

优选地,所述鹰嘴定位孔为长方形孔,所述长方形孔的长边与所述导风板的宽度方向平行。

优选地,所述长方形孔的长边侧的两端具有让位缺口。

优选地,所述板体还具有滑槽,所述卡位部件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滑槽中,当对所述导风板进行卡位时,所述卡位部件能够沿所述导风板的宽度方向移动。

优选地,所述卡位部件包括卡板,所述卡板包括第一板体、第二板体、第三板体,所述第二板体的两侧相对侧分别与所述第一板体、第三板体连接,所述第一板体的板体平面与所述第三板体的板体平面平行,所述第三板体与所述板体栓接,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板体之间形成所述导风板的卡装空间。

优选地,所述卡板的数量为两组,两组所述卡板关于所述导风板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对称地栓接于所述板体上。

优选地,所述板体还具有固定连接部,用于在进行导风板鹰嘴扭力测试时对所述装置的固定。

优选地,所述固定连接部为沿着拉伸方向延伸的棱柱结构。

优选地,所述棱柱结构的棱柱面上具有固定定位孔。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鹰嘴扭力测试的装置,对所述板体、导风板、鹰嘴结构进行了可靠的位置限定,采用现有的拉力计的拉力作用就可以实现对鹰嘴结构的扭转强度进行精确测定,简化了鹰嘴结构的扭力测试过程,有利于提高测试结果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鹰嘴扭力测试的装置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板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鹰嘴扭力测试的装置与导风板的组装定位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鹰嘴扭力测试的装置在测试示意图。

附图标记表示为:

1、板体;11、鹰嘴定位孔;12、第一面;13、第二面;14、滑槽;15、固定连接部;16、让位缺口;17、固定定位孔;2、卡位部件;21、卡板;211、第一板体;212、第二板体;213、第三板体;100、导风板;101、鹰嘴结构;200、拉力计;201、连接绳索;300、外部固定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参见图1至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鹰嘴扭力测试的装置,包括板体1、卡位部件2,所述板体1具有鹰嘴定位孔11,所述卡位部件2与所述板体1连接,所述板体1具有彼此相对设置的第一面12、第二面13,当进行导风板鹰嘴扭力测试时,导风板100的鹰嘴结构101能够插入所述鹰嘴定位孔11并伸出于所述第一面12,所述卡位部件2能够将所述导风板100固定于所述第二面13。该技术方案的用于鹰嘴扭力测试的装置在具体运用时,将所述导风板100的鹰嘴结构101插入所述鹰嘴定位孔11中,此时,所述鹰嘴结构101的末端将凸出于所述第一面12,然后通过所述卡位部件2将所述导风板100与所述板体1固定为一体,对所述板体1进行必要的外部固定,使所述板体1与导风板100的位置相对固定,将拉力计200通过连接绳索201与所述鹰嘴结构101的末端连接后,拉伸所述拉力计200对所述鹰嘴结构101施加拉力,随着所述拉力计200的拉力产生的位移作用,所述鹰嘴结构101的外周侧将与所述鹰嘴定位孔11的孔壁直接紧密抵接,随着拉力计200的拉力增大,将迫使所述鹰嘴结构101最终发生塑性变形(如损坏性的断裂),此时拉力计200将实时记录对所述鹰嘴结构101的塑性变形(或破坏)时的拉力值,所述拉力计200的施力模拟了对鹰嘴结构101的扭转力,也即此时拉力计200测得的拉力值与鹰嘴结构101的抗扭转强度(扭转力值)一致。由此可见,该技术方案中,用于鹰嘴扭力测试的装置对所述板体1、导风板100、鹰嘴结构101进行了可靠的位置限定,采用现有的拉力计200的拉力作用就可以实现对鹰嘴结构101的扭转强度进行精确测定,简化了鹰嘴结构101的扭力测试过程,有利于提高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另外,为了保证所述连接绳索201与所述鹰嘴结构101末端的连接可靠性,在套装所述连接绳索201至所述鹰嘴结构101末端时,可在所述鹰嘴结构101末端进行点胶处理,使鹰嘴结构101末端形成一个能够防止所述连接绳索201脱出的凸点。

优选地,所述鹰嘴定位孔11为长方形孔,所述长方形孔的长边与所述导风板100的宽度方向平行,将所述鹰嘴定位孔11设置为长方形孔,与所述鹰嘴结构101的形状匹配性更高,能够方便鹰嘴结构101的嵌装过程。

为了保证所述长方形孔在宽度上尽可能地与所述鹰嘴结构101的厚度相匹配,考虑到鹰嘴结构101在尺寸上可能存在的不均匀性,此时在所述长方形孔的长边侧的两端设置让位缺口16,这一方面有利于所述鹰嘴结构101在厚度尺寸上不均匀时仍能够将所述鹰嘴结构101嵌装于所述鹰嘴定位孔11中,另一方面,也能够保证了所述长方形孔在宽度上尽可能与所述鹰嘴结构101接触处厚度的匹配,具体的,在所述拉力计200施加拉力于所述鹰嘴结构101的末端时,所述鹰嘴结构101在所述鹰嘴定位孔11中的相对位置更加稳定,不会由于所述鹰嘴结构101与所述鹰嘴定位孔11在拉伸方向上存在间隙导致的鹰嘴结构101的位置变动(若所述鹰嘴结构101在拉伸方向上与所述鹰嘴定位孔11位置发生变动,导风板100必然与所述板体1之间克服彼此之间的摩擦力做功),从而保证了拉力值测定的可靠性。

对于不同的导风板100,型号不同,其在宽度上也可能存在差异,当然,作为实验来讲,可能将所述的导风板100进行必要的尺寸消减,以适应所述用于鹰嘴扭力的装置的尺寸,这个方式是可行的,但这无疑提高了给扭力测试的成本,因此,优选地,所述板体1还具有滑槽14,所述卡位部件2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滑槽14中,当对所述导风板100进行卡位时,所述卡位部件2能够沿所述导风板100的宽度方向移动。此时,通过调整所述卡位部件2在所述滑槽14中的位置来适应所述导风板100的尺寸需求,因此可以兼容不同类型鹰嘴结构的扭力测试实验条件及测试要求。

所述卡位部件2与所述板体1之间可以采用固定连接的方式,优选地,采用可拆卸的连接方式,作为所述卡位部件2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优选地,所述卡位部件2包括卡板21,所述卡板21包括第一板体211、第二板体212、第三板体213,所述第二板体212的两侧相对侧分别与所述第一板体211、第三板体213连接,所述第一板体211的板体平面与所述第三板体213的板体平面平行,所述第三板体213与所述板体1栓接。该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板体211用于对导风板100进行其厚度方向的限位,所述第二板体212用于对所述导风板100宽度方向的限位,而第三板体213则用于与所述板体1的连接,,所述第一板体211与所述板体1之间形成所述导风板100的卡装空间,该技术方案简单可行,实施方便。

为了提高所述导风板100与所述板体1的限位可靠性,优选地,所述卡板21的数量为两组,两组所述卡板21关于所述导风板100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对称地栓接于所述板体1上,此时,两组所述的卡板21皆能够在相应的滑槽14中移动,具体的可以在导风板100的宽度方向上移动,两组所述卡板21彼此配合的去适应所述导风板100的宽度,保证对所述导风板100定位的可靠性。

如上所述,在具体测试实验过程中,需要保证所述板体1的位置相对固定,对于板体1的固定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简易的,如采用车间最为常见的台钳将所述板体1夹持住即可,而更为优选地,所述板体1还具有固定连接部15,用于在进行导风板鹰嘴扭力测试时对所述装置的固定,在进行鹰嘴扭力测试前,可将固定连接部15嵌装于外部固定部件300中,简单易行,更进一步的,所述固定连接部15为沿着拉伸方向延伸的棱柱结构,棱柱结构更容易实现与外部固定部件300的夹紧固定。当然,为了保证所述外部固定部件300与所述固定连接部15的连接可靠性,最好是在所述棱柱结构的棱柱面上设置固定定位孔17,此时可以在所述固定定位孔17中设置插销件或者螺栓,从而使所述外部固定部件300与所述固定连接部15的连接具备双重保险。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有利方式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