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浆液密度测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57872发布日期:2019-02-22 22:33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一种浆液密度测量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密度测量设备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浆液密度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环保形势日益严峻,现代大型火力发电厂多数对排放烟气加装湿法脱硫工艺控制系统,通过在线测量石灰石浆液的密度来控制SO2的转化率,可以提高脱硫系统的经济性和运作效率。因此,精确、稳定的在线密度测量仪表对于湿法脱硫转化率的控制至关重要。目前较为主流的测量方式:

1、采用在吸收塔壁上开上、下两个孔,在两个开孔上安装压力传感器,测量一定高度的浆液差压换算出浆液密度,此方法经济但不可靠,浆液易造成管路的磨损、堵塞等问题,另外机组正常运行过程中吸收塔浆液受搅拌器、泡沫、含尘量、氧化风、浆液循环泵吸入口旋流和冲洗水的影响,差压信号会出现跃变、尖波和突然增大现象;

2、采用质量密度测量装置,此方法测量准确可靠,但设备价格高昂,且设备寿命不长。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浆液密度测量装置,以解决现有浆液密度测量易造成管路磨损及堵塞且测量结果不准确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浆液密度测量装置,包括设有预设容积的筒体,所述筒体的上方挂设有用于测量所述筒体的重量的重力测量装置,所述筒体上设有用于浆液进入所述筒体且可至所述预设容积的入口管道,所述入口管道上设有用于开关的第一阀门,所述筒体的底部设有用于对浆液进行排空的排空管路。

优选地,所述筒体的上方还设有用于对浆液进行冲洗的冲洗管路,所述冲洗管路上设有用于开关的第二阀门。

优选地,所述筒体的所述预设容积对应的高度处设有用于保证液面高度的溢流管路,所述溢流管路与所述排空管路连通。

优选地,所述重力测量装置上设有用于与所述筒体连接的固定环,所述筒体上设有与所述固定环连接的挂索,所述挂索沿所述筒体的周向均匀设置。

优选地,所述溢流管路沿所述筒体的中心轴线两侧对称设置。

优选地,所述筒体的上方设有用于防止浆液和冲洗水飞溅的阔口部,所述入口管道和所述冲洗管路的出液口分别设置在所述阔口部内。

优选地,所述阔口部具体为阔口漏斗,所述阔口部的顶部设有顶盖。

优选地,所述排空管路上设有用于开关的第三阀门。

优选地,所述排空管路的底部设有用于承接浆液的出口漏斗。

优选地,所述预设容积为50L。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浆液密度测量装置,包括设有预设容积的筒体,筒体的上方挂设有用于测量筒体的重量的重力测量装置,筒体上设有用于浆液进入筒体且可至预设容积的入口管道,入口管道上设有用于开关的第一阀门,筒体的底部设有用于对浆液进行排空的排空管路。

应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浆液密度测量装置,打开第一阀门,浆液通过入口管道进入至筒体,重力测量装置检测筒体内的浆液的重量,根据公式可得到浆液的密度,相比于现有技术,该装置采用塔外称重法测量,消除塔内浆液漩涡的扰动,通过预设容积,测量重量推算浆液密度,算法简单且满足测量精度要求,且装置结构简单便于设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浆液密度测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如下:

重力测量装置1、入口管道2、冲洗管路3、溢流管路4、筒体5、排空管路6。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浆液密度测量装置,以解决现有浆液密度测量易造成管路磨损及堵塞且测量结果不准确的问题。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浆液密度测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浆液密度测量装置,包括设有预设容积的筒体5,筒体5的上方挂设有用于测量筒体5的重量的重力测量装置1,筒体5上设有用于浆液进入筒体5且可至预设容积的入口管道2,入口管道2上设有用于开关的第一阀门,筒体5的底部设有用于对浆液进行排空的排空管路6。

重力测量装置1挂设在筒体5的上方,优选为可拆卸的固定连接,入口管道2的出液口可设置在筒体5的预设容积所对应的高度的相应位置处,入口管道2设有第一阀门,第一阀门优选为与控制器连接的电动阀,通过控制器可实现第一阀门的远程控制,控制器与电动阀的结构及连接关系可参考现有技术。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阀门也可以设置为手动阀,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筒体5的底部设有排空管路6,排空管路6上设有第三阀门,第三阀门为电动阀或手动阀,可自行进行设置。

应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浆液密度测量装置,打开第一阀门,浆液通过入口管道2进入至筒体5,重力测量装置1检测筒体5内的浆液的重量,根据公式可得到浆液的密度,相比于现有技术,该装置采用塔外称重法测量,消除塔内浆液漩涡的扰动,通过预设容积,测量重量推算浆液密度,算法简单且满足测量精度要求,且装置结构简单便于设置。

具体的,筒体5的上方还设有用于对浆液进行冲洗的冲洗管路3,冲洗管路3上设有用于开关的第二阀门。当完成对浆液的密度测量后,可通过控制器控制第二阀门打开,冲洗管路3的冲洗水对筒体5的内壁进行冲洗,防止浆液在管道上粘结,保证测量的准确性。

进一步地,筒体5的预设容积对应的高度处设有用于保证液面高度的溢流管路4,溢流管路4与排空管路6连通。由此设置以保证筒体5中的浆液达到筒体的预设容积,溢流管路4的溢流口设置在筒体5的相应高度处的侧壁上,溢流管路4和排空管路6连通以通过排空管路6将多余的浆液排出。

在一种实施例中,重力测量装置1上设有用于与筒体5连接的固定环,筒体5上设有与固定环连接的挂索,挂索沿筒体5的周向均匀设置。挂索可设置为三个,分别沿筒体5的周向均匀设置以保持筒体5的平衡及液面的水平。重力测量装置1的固定安装在现场牢固的钢支架上,可根据情况自行进行设置。

在一种实施例中,溢流管路4沿筒体5的中心轴线两侧对称设置,由此设置以避免筒体5的重心偏移,溢流管路4分为两个支路分别设置在筒体5的中心轴线的两侧,其溢流管路出口的主管路与排空管路6连接实现多余浆液的排出。

具体的,筒体5的上方设有用于防止浆液和冲洗水飞溅的阔口部,入口管道2和冲洗管路3的出液口分别设置在阔口部内。入口管道2和冲洗管路3的出液口分别设置在阔口部内。阔口部的直径大于筒体5的直径,入口管道2和冲洗管路3的液体分别通过出液口进入阔口部,以防止浆液和冲洗水的飞溅,优选地,阔口部具体为阔口漏斗,为了防止雨水及外部异物进入,在阔口部的顶部设置顶盖,且可通过设置支架对浆液密度测量装置进行固定,将筒体5通过卡箍固定在支架上以便于后期拆装维护,支架为4.5m*0.5m。

具体的,排空管路6的底部设有用于承接浆液的出口漏斗,浆液通过排空管路6先排至出口漏斗,再通过管道或地沟引至地坑,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管路排至地沟,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将吸收塔内浆液引至预设容积为50L的圆柱形筒体5中,标定容积后在筒体5上方的浆液的管道上开设溢流孔,保证容器中浆液容积准确,在筒体5的上方安装重量传感器,重量传感器将重量信息传至控制器,根据公式筒体5的体积一定,将浆液充满筒体5,称出浆液重量,计算出浆液密度,该装置只需将重力传感器固定在可承重150Kg的位置,下放留出测量装置空间即可,其他装置均无需固定。将浆液和冲洗水排出筒体5,在每次测量后进行冲洗。

相较于传统方式,采用塔外称重法测量,消除了塔内浆液旋涡的扰动,通过预设容积,测量重量推算石膏浆液密度,算法简单,满足了测量精度要求。合理的设计冲洗水回路,在保证了测量精度的前提下,解决了测量管的磨损和堵塞问题,节省维护成本。该测量装置整体对称布置,吊秤称量时采用三根悬挂钢索,避免发生倾斜,使被称重的装置始终保持水平状态。吊秤固定安装在现场牢固的钢结构上即可。将冲洗管路3的第二阀门、入口管道2的第一阀门和排空管路6的第三阀门的控制电缆引入DCS系统,阀门按顺序动作可以实现一键式测量。该装置具有结构简单,易于操作,安全可靠、节能高效的特点。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