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测绘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05017发布日期:2019-06-14 22:03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携式测绘仪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测绘仪本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携式测绘仪。



背景技术:

测绘仪本体是在工程建设中规划设计、施工及经营管理阶段进行测量工作所需用的各种定向、测距、测角、测高、测图以及摄影测量等方面的仪器,在进行测量作业时,测绘仪本体通常需要借助测绘仪本体支架才能完成最终的测量工作。

现有的测绘仪本体在太阳光下使用时,由于光线过于刺眼测量者很难读取准确的数值,同时测绘仪本体长期暴晒在烈日下,容易导致测绘仪本体的使用寿命降低;另外在下雨天中,仪器放置在测绘支架上,通常需要额外在测绘支架上捆绑一把伞,用以遮挡雨水,防止雨水进入到仪器中而造成仪器故障,操作繁琐,费时费力。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便携式测绘仪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便于在强光和下雨天使用的便携式测绘仪。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携式测绘仪,包括:固定盘;第一支撑脚,所述第一支撑脚与所述固定盘的底部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一支撑脚包括第一凹槽和第一转轴;所述第一凹槽开设于所述第一支撑脚的表面,且所述第一凹槽的内部设有所述第一转轴;第二支撑脚,所述第二支撑脚与所述固定盘的底部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二支撑脚与所述第一支撑脚的结构相同;第三支撑脚,所述第三支撑脚与所述固定盘的底部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三支撑脚与所述第一支撑脚的结构相同;第一伞骨,所述第一伞骨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转轴的表面,且所述第一伞骨的表面开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伞骨的表面固定有夹持机构,且所述夹持机构包括第二转轴、夹板以及扭簧;所述第二转轴固定于所述第一伞骨的表面,且所述第二转轴通过所述扭簧与所述夹板转动连接;所述夹板为L型结构,且所述夹板的顶端为锯齿形结构;所述夹板与所述第二凹槽卡合连接;第二伞骨,所述第二伞骨与所述第二支撑脚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二伞骨与所述第一伞骨的结构相同;第三伞骨,所述第三伞骨与所述第三支撑脚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三伞骨与所述第一伞骨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伞骨、所述第二伞骨以及所述第三伞骨的顶端交汇于一点。

优选的,所述第一凹槽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伞骨的长度,且所述第一凹槽的体积大于所述第一伞骨的体积。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脚、所述第二支撑脚以及所述第三支撑脚的长度相同,且所述第一支撑脚、所述第二支撑脚以及所述第三支撑脚呈环形阵列分布于所述固定盘的底部。

优选的,所述固定盘的底面固定有测绘仪本体,且所述测绘仪本体的底面面积小于所述固定盘的顶面面积。

优选的,所述第一伞骨、所述第二伞骨以及所述第三伞骨的长度相同,且所述第一伞骨、所述第二伞骨以及所述第三伞骨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转轴到所述测绘仪本体的间距。

优选的,所述夹板位于所述测绘仪本体的上方,且所述夹板的顶端弯曲部分的长度等于所述第二凹槽的深度。

优选的,所述第一伞骨、所述第二伞骨以及所述第三伞骨的顶端交汇处设有套筒,且所述套筒为顶面开口的空腔圆柱体结构;所述套筒的顶部螺纹连接有盖子。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携式测绘仪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携式测绘仪,通过在各伞骨的表面设置所述夹持机构对雨布进行固定,且通过雨布保护所述测绘仪本体,避免在太阳光下,由于光线过于刺眼测量者很难读取准确数值的问题,同时解决了在下雨天中,对仪器进行保护,避免每次下雨都要在支架上捆绑一把伞,操作繁琐,费时费力的问题;通过设置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夹板卡合连接的方式,增大所述夹板与雨布的接触面积,且由于所述夹板的顶端为锯齿形结构,增大了所述夹板与雨布之间的摩擦力,使得所述夹板与雨布夹持的更为稳固,有利于对所述测绘仪本体的保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携式测绘仪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第一伞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套筒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固定盘,2、第一支撑脚,21、第一凹槽,22、第一转轴,3、第二支撑脚,4、第三支撑脚,5、第一伞骨,51、第二凹槽,52、夹持机构,521、第二转轴,522、夹板,523、扭簧,6、第二伞骨,7、第三伞骨,8、测绘仪本体,9、套筒,91、盖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请结合参阅图1、图2、图3以及图4,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携式测绘仪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第一伞骨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的套筒结构示意图。便携式测绘仪包括:固定盘1;第一支撑脚2,所述第一支撑脚2与所述固定盘1的底部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一支撑脚2包括第一凹槽21和第一转轴22;所述第一凹槽 21开设于所述第一支撑脚2的表面,且所述第一凹槽21的内部设有所述第一转轴22;第二支撑脚3,所述第二支撑脚3与所述固定盘1 的底部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二支撑脚3与所述第一支撑脚2的结构相同;第三支撑脚4,所述第三支撑脚4与所述固定盘1的底部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三支撑脚4与所述第一支撑脚2的结构相同;第一伞骨 5,所述第一伞骨5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转轴22的表面,且所述第一伞骨5的表面开有第二凹槽51;所述第一伞骨5的表面固定有夹持机构52,且所述夹持机构52包括第二转轴521、夹板522以及扭簧 523;所述第二转轴521固定于所述第一伞骨5的表面,且所述第二转轴521通过所述扭簧523与所述夹板522转动连接;所述夹板522 为L型结构,且所述夹板522的顶端为锯齿形结构;所述夹板522 与所述第二凹槽51卡合连接;第二伞骨6,所述第二伞骨6与所述第二支撑脚3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二伞骨6与所述第一伞骨5的结构相同;第三伞骨7,所述第三伞骨7与所述第三支撑脚4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三伞骨7与所述第一伞骨5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伞骨5、所述第二伞骨6以及所述第三伞骨7的顶端交汇于一点。

为了使得所述第一伞骨5能储存于所述第一凹槽21的内部,便于携带使用,所述第一凹槽21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伞骨5的长度,且所述第一凹槽21的体积大于所述第一伞骨5的体积。

为了使得三脚架放置于地面不致倾倒,所述第一支撑脚2、所述第二支撑脚3以及所述第三支撑脚4的长度相同,且所述第一支撑脚 2、所述第二支撑脚3以及所述第三支撑脚4呈环形阵列分布于所述固定盘1的底部。

为了实现测绘功能,且使得结构更为稳固,所述固定盘1的底面固定有测绘仪本体8,且所述测绘仪本体8的底面面积小于所述固定盘1的顶面面积。

为了各伞骨能交汇于一点,且使得结构更为合理,所述第一伞骨 5、所述第二伞骨6以及所述第三伞骨7的长度相同,且所述第一伞骨5、所述第二伞骨6以及所述第三伞骨7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转轴 22到所述测绘仪本体8的间距。

为了避免所述测绘仪本体8受到雨布的遮挡,且使得结构更为合理,所述夹板522位于所述测绘仪本体8的上方,且所述夹板522的顶端弯曲部分的长度等于所述第二凹槽51的深度。

为了对各伞骨进行进一步固定,且对雨布进行储存,所述第一伞骨5、所述第二伞骨6以及所述第三伞骨7的顶端交汇处设有套筒9,且所述套筒9为顶面开口的空腔圆柱体结构;所述套筒9的顶部螺纹连接有盖子91。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携式测绘仪的使用原理为:将所述第一伞骨 5沿所述第一转轴22转动至所述测绘仪本体8的正上方,同理将所述第二伞骨6、所述第三伞骨7转动至与所述第一伞骨5交汇于一点,然后将雨布覆盖在各伞骨的外表面,转动打开所述夹板522,将雨布置于所述夹板522与所述第二凹槽51之间,然后松开夹板522,在所述扭簧523的作用下,所述夹板522沿所述第二转轴521转动至与所述第二凹槽51卡合,对雨布的一侧进行夹持,同理将雨布与所述第二伞骨6、所述第三伞骨7进行连接,完成对雨布的固定;然后将所述套筒9套接于所述第一伞骨5、所述第二伞骨6以及所述第三伞骨7的交汇处,对雨布进行进一步的固定;当使用完成后,将雨布放置于所述套筒9的内部,盖上所述盖子91进行储存。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携式测绘仪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携式测绘仪,通过在各伞骨的表面设置所述夹持机构52对雨布进行固定,且通过雨布保护所述测绘仪本体8,避免在太阳光下,由于光线过于刺眼测量者很难读取准确数值的问题,同时解决了在下雨天中,对仪器进行保护,避免每次下雨都要在支架上捆绑一把伞,操作繁琐,费时费力的问题;通过设置所述第二凹槽51与所述夹板522卡合连接的方式,增大所述夹板522与雨布的接触面积,且由于所述夹板522的顶端为锯齿形结构,增大了所述夹板522与雨布之间的摩擦力,使得所述夹板522与雨布夹持的更为稳固,有利于对所述测绘仪本体8的保护。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