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棉花考种铃防错辅助采收取样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50957发布日期:2019-05-24 20:57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一种棉花考种铃防错辅助采收取样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试验用具技术领域,具体说,本实用新型具体涉及一种棉花考种铃收取装置领域。



背景技术:

在棉花科研工作中,田间试验参试材料吐絮期吐絮棉铃的收获考种工作非常重要。通过对一定数量吐絮棉铃的采收取样、称重、轧花、考种、测试,可以获得试验材料的铃重、衣分、纤维品质、纤维颜色、籽指、衣指、种子短绒着生情况、短绒色泽、种仁色素腺体等近二十项性状的大量试验数据,是棉花种质资源、新品种选育、栽培新技术研究等棉花科研工作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相关试验数据的准确和精确性对最终的试验结果至关重要。在田间对棉花试验材料吐絮考种铃的准确和精确收获是试验结果准确可靠的基本保证。

在实践中,当我们在田间进行吐絮考种铃的采收时,传统正式的方法是,由专门的试验人员按照具体的试验要求,徒手随机采收每一试验小区正常生长发育的棉株中部的正常吐絮棉铃,放入特制的尼龙网袋中,同时心中默记,采收达到一定数量后,一般是25个、50个或100个整数,将尼龙网袋封口然后进入考种室进行室内考种。在这个采收取样过程中,虽然是由受过专门训练的技术人员操作,但由于人的个体间的记忆力差异以及面对大量人工采收工作的记忆力疲劳,使得取样人员的记忆力下降,多收或者少收,造成考种铃数量的误差,采收精确性显著降低;同时,由于记忆力疲劳,极有可能误收邻近的试验材料,采收准确性也难以保证。采收效率也会明显下降。在进行大量多点多年的棉花田间试验考种铃采收取样时,这种情况更加突出。如何准确、精确和高效地对试验材料进行考种铃采收取样长期困扰着棉花科研人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在棉花田间试验考种铃采收取样工作中,长期以来完全依靠试验人员人工徒手采集,依靠人的经验、记忆力,按照具体试验要求,将特定参试材料、特定试验小区、生长发育正常的棉株中部正常吐絮的棉铃采收下来,并且心中默记,达到一定数量后,该小区采收取样完成,开始下一小区采收取样,在这个过程中,操作人员的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到对达到采收取样标准的吐絮棉铃的判断以及采收数量的记忆上,稍有不慎,极易造成数量误差,操作人员极易疲劳、工作效率难以提高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棉花考种铃防错辅助采收取样装置,针对棉花田间试验操作人员考种铃采收取样的记忆力疲劳这个产生误差问题的主要原因,用固定装置取代人的记忆力,即将固定数量的一定容积的方格纵横排列成一正方形盘体,将采收的考种铃直接放入盘体每一方格中,当所有的方格放满了采收到的考种铃后,本小区的采收取样结束。由于不需要试验人员对采收取样的考种铃数量进行专门记忆,使得试验人员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到对各试验小区达到采收取样标准的吐絮棉铃的判断和采收上,从根本上解决了因人为记忆误差所致的取样数量误差和记忆疲劳问题,显著提高试验准确性和工作效率,保证了试验的精确性,有效提高了棉花考种铃采收取样的精确性和准确性,防止采收取样过程中的考种铃数量误差和相邻试验材料的误收,显著降低采收取样操作人员记忆力疲劳,提高工作效率,在棉花田间试验考种铃采收取样工作中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棉花考种铃防错辅助采收取样装置,包括盘体和空格,盘体内设置若干空格,盘体相对的两侧设置卡槽一和卡槽二,卡槽一和卡槽二相适应的设置,可以进行两个盘体的级联。

本实用新型中,盘体一侧设置第一标签袋,第一标签袋和卡槽一设置在盘体相邻的侧面,空格上部一侧设置第二标签袋。

本实用新型中,盘体上卡槽一和卡槽二的两侧上部分别设置一个圆环,圆环上设置背带,背带和圆环通过挂钩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第二标签袋两侧通过铆钉固定在空格内壁,第二标签袋上部设置第一层袋,第一层袋呈梯形,第二标签袋下部设置第二层袋,第二层袋和第一层袋底边相等且相互连接密封,第一层袋和第二层袋两个斜边也相互连接密封,第二层袋梯形短边与第一层袋之间设有开口。

本实用新型中,盘体一侧设有上盖,上盖和盘体通过合页连接。

优选的,本实用新型中,盘体中设有空格,空格宽度4.0cm,高度4.0cm,长度4.0cm,方便一个棉铃存放和取出,使得棉铃既不容易掉出也不容易卡住。

优选的,本实用新型中,盘体中设有空格,空格有5行5列,不在需要通过数数确认需要采取或者已经采取的棉铃数。

优选的,本实用新型中,空格呈立方体型。

优选的,本实用新型中,空格呈圆柱形。

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标签袋开口向上,第一标签袋和第二标签袋开口中设有标签。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棉花考种铃防错辅助采收取样装置,简便实用,设计简单,从根本上解决了棉花考种铃采摘容易出错且劳动强度大的问题,装置设计简单,使用简便,无需学习培训,实用性强,从根本上解决以往棉花田间试验工作中存在的人为记忆力差异和记忆疲劳所致的试验误差,降低了试验操作的复杂性和工作强度。

实现了棉花考种铃采收低成本高效率,本实用新型装置制造容易成本低,工作效率提高显著,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棉花科研人员的考种铃采收取样数量误差问题,可广泛应用于棉花科研单位、棉花种子企业棉花考种铃采收取样工作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A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背带结构示意图。

图1-3中,1-盘体、2-上盖、3-卡槽一、4-卡槽二、5-第一标签袋、6-第二标签袋、7-空格、8-圆环、9-合页、10-铆钉、11-第一层袋、12-第二层袋、13-背带、 14-挂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3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不限于下述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中用到的盘体1、上盖2、合页9、铆钉10、第一标签袋5、第二标签袋6、背带13、挂钩14都可通过市场途径采购或者定制获得。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棉花考种铃防错辅助采收取样装置,包括盘体1和空格7,盘体1内设置若干空格7,盘体1相对的两侧分别设置卡槽一3和卡槽二4,卡槽一3和卡槽二4相适应设置。

本实用新型中,盘体1一侧设置第一标签袋5,第一标签袋5和卡槽一3设置在盘体1相邻的侧面,空格7上部一侧设置第二标签袋6。

本实用新型中,盘体1上卡槽一3和卡槽二4的两侧上部分别设置一个圆环8,圆环8上设置背带13,背带13和圆环8通过挂钩14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第二标签袋6两侧通过铆钉10固定在空格7内壁,第二标签袋6上部设置第一层袋11,第一层袋11呈梯形,第二标签袋6下部设置第二层袋12,第二层袋12和第一层袋11底边相等且相互连接密封,第一层袋11和第二层袋12两个斜边也相互连接密封,第二层袋12梯形短边与第一层袋11之间设有开口。

本实用新型中,盘体1一侧设有上盖2,上盖2和盘体1通过合页9连接。

优选的,本实用新型中,盘体1中设有空格7,空格7宽度4.0cm,高度4.0cm,长度4.0cm。

优选的,本实用新型中,盘体1中设有空格7,空格7有5行5列。

优选的,本实用新型中,空格7呈立方体型。

优选的,本实用新型中,空格7呈圆柱形。

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标签袋5开口向上,第一标签袋5和第二标签袋6开口中设有标签。

在适用本实用新型棉花考种铃防错辅助采收取样装置时,将用于盛放考种铃的尼龙网袋放置于将采收取样考种铃的试验小区的一端,根据具体试验要求,尼龙网袋中应放入用铅笔注明试验材料名称或试验小区号的标签,从试验小区的一端一侧,按照具体试验要求,开始采收考种铃,至另一端另一侧,继续返回采收至试验小区的开始端结束,在每一试验小区的采收过程中,左手手持本实用新型装置,右手将每一采收到的吐絮考种铃依次放入本实用新型装置对应的空格7内,至达到试验要求的数量后,本装置恰好所有空格7被填满,本试验小区采收取样结束;采收取样结束后返回放置有尼龙网袋的试验小区一端,将本实用新型装置中填满空格7的考种棉铃取出放入注明试验材料名称或试验小区号的尼龙网袋中,收紧袋口,一个试验小区的考种铃采收完毕。根据具体试验考种铃数量要求,当考种铃采收取样数量要求为100个或更多时,可将两个25个/盘的本实用新型装置通过侧面的卡槽相连形成一个整体,实现50个/ 盘,保证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装置从根本上解决了因人为记忆误差所致的棉花考种铃取样收获数量误差和记忆疲劳问题,显著提高试验准确性和工作效率,保证了试验的精确性,在棉花科研田间试验领域应用广泛。

本实用新型具体实验中,试验准确性是指在棉花田间试验吐絮考种铃采收取样过程中,对各试验小区准确判断区分,对正常生长棉株和中部正常吐絮棉铃的正确判断和采收。在在未使用本实用新型装置实际操作中,由于种种原因,可能将相邻试验小区的考种铃混收或采收了不符合要求的棉铃,使得试验准确性受到影响,和传统采摘方法相比准确性提交了20%以上,多次试验本实用新型装置的采收准确性达到了100%,而传统方法采收棉花考种铃准确性不到80%。

试验准确性是指在棉花田间试验吐絮考种铃采收取样过程中,对各试验小区考种铃数量的精确控制采收。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种种原因,可能实际采收考种铃数多于或少于试验要求的数量,使得试验精确性受到影响。

本实用新型选择的试验小区是在一定面积实验田内,按照一定要求播种出苗生长发育的全部棉株。

本实用新型所用的参试材料是已生长发育至吐絮期状态的棉花品种、品系、种质资源以及育种材料。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考种是吐絮棉铃采收取样后,在室内对试验参试材料铃重、衣分、子指、品质等性状进行综合评价。

如上所述,即可较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