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座椅抗移动行李冲击试验的行李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41779发布日期:2019-03-19 21:43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座椅抗移动行李冲击试验的行李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安全的模拟碰撞测试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座椅抗移动行李冲击试验的行李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实车碰撞试验是检验车辆安全性能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测试方法,但因其昂贵的开发成本及漫长的开发周期,一般不用于产品研发阶段。而模拟碰撞台车技术不考虑因碰撞产生的结构破坏效应,通过模拟实车碰撞过程的惯性加速度,从而复现实车的碰撞环境,加上其具有低廉的成本,因此目前模拟碰撞台车试验已经成为座椅研发过程中的重要手段。

按照GB15083-2006《汽车座椅、座椅固定装置及头枕强度要求和试验方法》开展乘用车的行李箱冲击试验,其试验可选择将座椅装在白车身上或工装上进行。

在进行强检试验时,由于座椅的车辆固定件作为考核的一部分,座椅只能装在白车身上进行,而在进行研发委托试验时,座椅企业主要是为了考核座椅本体的行李箱冲击防护性能,很难提供白车身,只能选择将座椅装在工装上进行试验。开展此类委托试验,则需要座椅企业或检测机构根据其所配置的车型行李舱垫板与座椅某固定点的 Z向相对位置关系,设计加工用于安放行李块的试验装置。

现有技术通常将行李块安放于框架滑槽内,靠三角连接件调整行李块的高度。三角连接件用T型螺栓连接在框架滑槽中,通过松紧T 型螺栓,人为上下移动平台到指定位置,再拧紧螺栓,从而实现高度调节功能。

本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存在以下问题:

现有技术中,座椅与实车行李舱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时,操作人员需借助工具通过调节松紧T型螺栓来调整行李块和座椅的相对位置,其调节方式极不方便,试验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座椅抗移动行李冲击试验的行李支撑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操作人员需借助工具调节行李块和座椅的相对位置,试验效率低,操作复杂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结构简单、成本低、使用方便)详见下文阐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座椅抗移动行李冲击试验的行李支撑装置,包括高度调节机构和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一面形成能放置行李块的支撑面,所述高度调节机构包括操作手柄和调节部,所述操作手柄和所述调节部连接,所述调节部与所述支撑面相连接,操作者作用于所述操作手柄上时,所述操作手柄能通过所述调节部带动所述支撑面移动以调节所述支撑面距离水平地面的距离。

优选地,所述调节部包括升降梁和转动杆,所述升降梁和所述转动杆连接,所述操作手柄设置于所述转动杆上远离地面的一端,所述支撑架包括支撑板和支撑框,所述支撑面为所述支撑板远离地面的一面,所述转动杆和所述支撑框活动连接,所述支撑板和所述升降梁连接,所述转动杆转动带动所述升降梁沿着所述转动杆的表面移动,所述支撑板在所述升降梁的作用下移动。

优选地,所述支撑框由两个侧框和设置于两个侧框之间的挡框连接构成,所述支撑板设置于所述挡框和两个所述侧框围合的工作空间内且所述支撑板在所述升降梁的带动下能在所述工作空间内上下移动。

优选地,所述支撑框上设置有直线导轨,所述直线导轨上设置有滑块,所述升降梁的端头与所述滑块连接,所述滑块和所述直线导轨滑动连接,所述转动杆转动带动所述升降梁在所述支撑框上移动且使所述滑块沿着所述直线导轨移动。

优选地,所述高度调节机构设置有两个,两个侧框上分别设置有一个所述高度调节机构,所述支撑板的两端上分别连接有一个所述升降梁。

优选地,两个所述转动杆上远离操作手柄的一端上均设置有转动齿轮,两个所述转动齿轮通过链条连接,任意一个所述转动杆转动带动另一个所述转动杆转动。

优选地,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主梁、设置于所述主梁左部和右部的侧向限位块和设置有所述主梁中部的中间定位块,所述行李块放置于所述侧向限位块和所述中间定位块之间。

优选地,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垂直于地面的刻度尺,所述刻度尺上带有刻度。

优选地,所述挡框由两个连接横梁和设置于两个连接横梁之间的织带连接构成,两个所述连接横梁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侧框上。

优选地,所述升降梁上设置有所述转动杆穿过的孔道,所述孔道内设置有内螺纹或丝杠螺母,所述转动杆穿过所述孔道与所述内螺纹或所述丝杆螺母匹配,使所述转动杆和所述升降梁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座椅抗移动行李冲击试验的行李支撑装置,包括高度调节机构和支撑架,支撑架的一面形成能放置行李块的支撑面,高度调节机构包括操作手柄和调节部,操作手柄和调节部连接,调节部与支撑面相连接,操作者作用于操作手柄上时,操作手柄能通过调节部带动支撑面移动以调节支撑面距离水平地面的距离使行李块的高度发生改变,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操作人员需借助工具调整行李块支撑板和座椅的相对高度位置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可调式行李支撑装置的结构图。

图中1、高度调节机构;11、操作手柄;12、调节部;121、转动杆;122、升降梁;2、支撑架;21、支撑框;22、支撑板;211、织带;3、限位机构;4、链条;5、直线导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座椅抗移动行李冲击试验的行李支撑装置,可调式行李支撑装置设置于座椅的后方,可调式行李支撑装置使用时能够根据座椅和可调节行李支撑装置的相对距离,调节行李块位于可调节行李支撑装置的高度。

如图1所示,可调式行李支撑装置包括高度调节机构1和支撑架 2,高度调节机构1和支撑架2连接,支撑架2的一面形成能放置行李块的支撑面,行李块放置于支撑面上,高度调节机构1工作能够使支撑架2上的支撑板22的高度发生改变,从而使行李块的高度发生改变。

高度调节机构1包括操作手柄11和调节部12,操作手柄11和调节部12连接,调节部12与支撑面相连接,操作者作用于操作手柄 11上时,操作手柄11能通过调节部12带动支撑面移动以调节支撑面距离水平地面的距离。

调节部12包括升降梁122和转动杆121,升降梁122和转动杆 121连接,操作手柄11设置于转动杆121上远离地面的一端。

支撑架2包括支撑板22和支撑框21,支撑面为支撑板22上远离地面的一面,行李块放置于支撑板22上,支撑板22移动带动滑块移动。

支撑框21上设置有转动杆121穿过的孔道,转动杆121穿过孔道和支撑框21活动连接,转动杆121可在支撑框21上转动。支撑板 22和升降梁122连接,转动杆121转动带动升降梁122沿着转动杆 121的表面移动,支撑板22在升降梁122的作用下移动。

进一步的,转动杆121上套置有用于使支撑架2和转动杆121的位置相对固定的卡套,卡套呈柱状,卡套的半径的长度大于孔道的半径的长度,卡套分别设置于孔道的上端和下端处。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转动杆121设置为转动丝杠,升降梁122 上设置有转动丝杆穿过的孔道且孔道内设置有连接升降梁122和转动杆121的丝杠螺母,丝杠螺母与转动丝杠相互匹配,使转动丝杠转动带动所述升降梁122沿着所述转动丝杆轴向方向移动,转动丝杠与丝杠螺母在非转动情况下对升降梁有自锁功能

或者,转动杆121设置为转动螺杆,升降梁122上设置有转动螺杆穿过的孔道且孔道内设置有匹配转动丝杠的外螺纹的内螺纹,使转动螺杆和升降梁122连接,转动螺杆转动带动升降梁122沿着转动螺杆轴向方向移动。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支撑框21由两个侧框和设置于两个侧框之间的挡框连接构成,支撑板22设置于挡框和两个侧框围合的工作空间内且垂直于挡框和侧框。在高度调节机构1的带动下,支撑板 22能在工作空间内移动。

进一步的,挡框包括连接横梁和织带211,连接横梁设置有两个,两个连接横梁之间构成了织带211的排布空间。两个连接横梁相对的面上设置有多个条形孔,织带211穿过多个条形孔,上下交叉缠绕排列,织带211在试验中对行李块的反弹具有缓冲作用。

侧框由两个横梁和设置于两个横梁两端的立柱围合而成,侧框的侧面上设置有斜柱,斜柱、立柱和地面配合构成了三角形,提升稳定性。横梁或立柱上与连接横梁的接触面上设置有连接连接横梁的连接孔,连接横梁的两端分别插入连接孔内,使挡框和侧框固定。两个连接横梁和设置于两个连接横梁之间的织带211连接构成,两个连接横梁的两端分别固定于侧框上。

两个连接横梁的长度大于或者等于700mm。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支撑板22呈板状,支撑板22上设置有限位机构3,限位机构3包括主梁、设置于主梁左部和右部的侧向限位块和设置有主梁中部的中间定位块,主梁的端头固定于高度调节机构 1上,限位机构3呈倒“E”形,行李块放置于呈倒“E”形的开口内,限位机构3的开口对准支撑架2上远离挡板的一端,限位机构3凸出于支撑板22,用于防止可调式行李支撑装置在加速过程中,行李块发生侧向移动和后向移动。

中间定位块的宽度为50mm,侧向限位块与中间定位块的间距为 302mm,相当于限位块与行李块之间设置2mm的间隙。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支撑架2上设置有垂直于地面的刻度尺,刻度尺上带有刻度,用于显示升降平台的离地高度。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支撑框21上设置有直线导轨5,升降梁 122的端头上安装有滑块,滑块和直线导轨5滑动连接,转动杆121 转动带动升降梁122在支撑框21上移动且使滑块沿着直线导轨5移动。

进一步的,滑块套置于所述直线导轨5上。

两个侧框上分别设置有一个高度调节机构1,支撑板22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一个高度调节机构1的升降梁122。

升降梁122位于侧框内,转动杆121穿过侧框和升降梁122使转动杆121和侧框活动连接、转动杆121和升降梁122滑动连接,侧框的立柱上设置有直线导轨5,升降梁122的端头上固定有滑块,滑块和直线导轨5滑动连接,转动杆121转动带动升降梁122沿着直线导轨5的轨迹方向移动带动支撑板22移动,滑块和直线导轨5配合限定支撑板22的活动范围。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两个转动杆121上远离操作手柄11的一端上均设置有转动齿轮,两个转动齿轮通过链条4连接,任意一个转动齿轮转动带动另一个转动齿轮转动。旋转单一的操作手柄11就可以实现两个转动杆121的同步运行,两侧升降梁122同步沿着导轨上下移动,从而使支撑板22平稳的沿着支撑架2移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座椅抗移动行李冲击试验的行李支撑装置的使用方法:

第一步:将试验座椅及其工装固定在滑台上,调整座椅靠背角度到设计角度。

第二步:将该支撑装置放置在座椅靠背后方,调整其中垂面与座椅中垂面基本重合,然后固定在滑台上。

第三步:将用于确保摩擦系数与实车一致的垫板放置于支撑板 22上。

第四步:根据要求,在滑台上首先测量座椅某固定点离滑台高度,并计算出支撑板22的离滑台高度,然后用手旋转该支撑装置两侧的操作手柄11,使得支撑板22调整到对应高度位置。

第五步:将两个行李块放置在支撑板22上,以座椅中垂面为对称面,先调整行李块之间的间距为50mm,然后调整行李块与座椅靠背的间距为200mm。

第六步:在行李块后方放限位装置,限位装置两端固定在支撑板 22上,以确保在试验加速过程中,行李块不侧向及后向移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