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多功能2M线缆检测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39831发布日期:2019-06-06 00:03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便携式多功能2M线缆检测工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便携式多功能2M线缆检测工具,属于电力通信作业领域。



背景技术:

2M线缆广泛应用于电力行业的保护、通信、自动化等专业,在各业务正式投运前都要对2M线缆做细致检测,以确保电网业务的安全稳定运行。目前2M线缆主要使用的是 L9-L9接头的2M线缆及L9-Rj48接头的2M线缆。对于L9-L9接头的2M线缆主要使用带短路检测功能的万用表,而对于L9-Rj48接头的2M线缆目前暂时无法检测。使用万用表检测操作繁复,一人操作易出错,两人操作时费时费工,效率低下,万用表体积较大,针对此项工作不易携带,而对于L9-Rj48接头的2M线缆没有检测的方法,仅靠业务的通断来判断,可靠性较低,存在运行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携式多功能2M线缆检测工具,解决了L9-L9 接头的2M线缆及L9-Rj48接头的2M线缆的检测问题,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及检测的效率,并解决L9-Rj48接头的2M线缆目前无法检测的问题,有效降低了线缆造成电网业务中断、误码的风险,提高了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的便携式多功能2M线缆检测工具,包括单刀双掷开关K1、单刀双掷开关K2、单刀单掷开关K3、电阻器R1、三极管VT、蜂鸣器和电源;

单刀双掷开关K1、单刀双掷开关K2分别与2M线缆接头连接,单刀双掷开关K1与电阻器R1串联后与三极管VT的b端连接,三极管VT的c端接至单刀双掷开关K2和单刀单掷开关K3之间,三极管VT的e端接至蜂鸣器的一端,蜂鸣器的另一端接至电源的负极,电源的正极接至单刀单掷开关K3。

进一步,所述2M线缆接头为L9型2M接头或Rj48型2M接头。

进一步,所述检测工具还包括远端回环工具,用于已布放线缆及长线缆的检测。

进一步,所述远端回环工具为引脚互联的Rj48型接头,其引脚1接至引脚4,引脚2接至引脚5。

进一步,所述电阻器R1=68Ω,电源电压为3V,三极管VT型号为9014。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解决了2M线缆的快速检测问题,对于L9-L9接头的2M线缆,提高了检测效率及准确性,减少工时;对于L9-Rj48接头的2M线缆,提供了可靠的检测方法;

(2)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紧凑、体积小、重量轻,携带方便,工作效率高,且配合设计的远端回环工具(引脚互联的Rj48型接头)可实现已布放线缆及长线缆的检测;

(3)本实用新型避免了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资源的浪费。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对下文的考察研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以从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中得到教导。本实用新型的目标和其他优点可以通过下面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路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应当理解,优选实施例仅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便携式多功能2M线缆检测工具,包括单刀双掷开关K1、单刀双掷开关K2、单刀单掷开关K3、电阻器R1、三极管VT、蜂鸣器、电源和远端回环工具(引脚互联的Rj48 型接头)。

单刀双掷开关K1、单刀双掷开关K2分别与2M线缆接头连接,单刀双掷开关K1与电阻器R1串联后与三极管VT的b端连接,三极管VT的c端接至单刀双掷开关K2和单刀单掷开关K3之间,三极管VT的e端接至蜂鸣器的一端,蜂鸣器的另一端接至电源的负极,电源的正极接至单刀单掷开关K3,Rj48型接头的引脚1接至引脚4,引脚2接至引脚5。

2M线缆接头为L9型2M接头或Rj48型2M接头。

检测工具还包括远端回环工具,用于已布放线缆及长线缆的检测。本实施例中,远端回环工具为引脚互联的Rj48型接头,其引脚1接至引脚4,引脚2接至引脚5。

另外,本实施例中,各元件的参数如下:电阻器R1=68Ω,电源电压为3V,三极管VT 型号为9014。

本实用新型采用三极管开关电路的特性结合蜂鸣器,通过声音的方式直观告知线缆的通断;通过2个拨动开关,方便快捷地完成线缆的四项检测;结构紧凑,体积小巧,携带便利;线缆检测方便,设计有远端回环工具(引脚互联的Rj48型接头),适用于已经布放的线缆和较长线缆的检测,方便快捷。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