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汽轮机热力性能试验过程中的测温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84439发布日期:2019-06-22 00:18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一种应用于汽轮机热力性能试验过程中的测温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测温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应用于汽轮机热力性能试验过程中的测温结构。



背景技术: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温度是需要测量和控制的重要参数之一。在温度测量中,热电偶的应用极为广泛,它是工业上最常用的测温元件,它是将温度信号转换成热电动势信号,通过电气仪表(二次仪表)和采集系统,最终得出被测介质的温度。常用的接触式测温元件种类有:热电偶、热电阻和水银温度计。在热力试验中普遍采用K型热电偶、T型热电偶和pt100热电阻。

汽轮机热力性能试验过程中,由于试验介质都是高温高压的水或蒸汽,一般在试验过程中为确保安全,不对介质进行直接测量,而是在介质流动的管道内安装温度套管,通过温度套管测量。测温元件应插入温度套管内部并贴紧其底部,始终与温度套管内壁底部紧紧接触。

汽轮机热力性能试验服务的对象为各大发电企业。由于每个发电企业内部管理和要求不同,温度套管的规格也不尽相同。作为汽轮机性能试验单位,试验采用的都是高精度仪表,价格昂贵,无法为每个发电企业的不同规格的温度套管而采用不同的规格的试验仪表。这就要求采用的仪表具有通用性。一般采用的是K型(高温)和T型(低温)两种针式热电偶。这两种热电偶具有直径小,长度长,可弯曲的特点,可满足任何型式的温度套管,具有较强的通用性。但目前这类测温元件上没有紧固装置,如果温度套管水平或者垂直向下安装,则在管道振动的影响下,无法保证元件和温度套管内壁紧密接触。试验时,经常出现温度信号异常和跳变,影响试验进程。

如果测温元件和温度套管不紧固,如果温度套管水平或者垂直向下安装,则在管道振动的影响下,测温元件和温度套管一直处于接触、弹开、再接触、再弹开的周期性变化状态中;长时间的试验时,可能出现测温元件和温度套管连接松动,之间出现空隙的情况,导致测量结果出现偏差。以某660WM电厂为例,若主蒸汽温度偏差一度,对热耗率的影响接近10kJ/kWh。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应用于汽轮机热力性能试验过程中的测温结构,其采用紧固结构,可以使测温元件的末端始终与温度套管内壁底部紧密接触,以解决温度测量结果波动的问题,能准确、连续地反映出测量介质的特性。

为此,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应用于汽轮机热力性能试验过程中的测温结构,包括测温元件,所述测温元件的外端上设有定位环,该定位环上安装一用于将其连接在固定物(如介质管道或其他固定物)上的弹簧;测温元件的内端置于一温度套管内壁中,通过弹簧使测温元件的末端始终与温度套管内壁底部紧密接触。

本实用新型中,弹簧的弹性保证测温元件和温度套管紧密接触,防止测量元件末端和温度套管内壁底部之间出现空隙的现象。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补充,所述的弹簧优选为拉簧。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补充,所述弹簧的两端均形成与其一体的拉钩,拉钩方便拆装。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补充,所述的测温元件为热电偶、热电阻或水银温度计,所述的定位环安装在热电偶、热电阻或水银温度计的保护套管外壁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补充,所述的弹簧与测温元件成15-45度的安装角β,此角度范围在实际使用中较合理。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实用新型采用紧固结构对测温元件进行紧固,使测温元件的末端始终与温度套管内壁底部紧密接触,解决了温度测量结果波动的问题,能准确、连续地反映出测量介质的特性,对后续的汽轮机热力性能试验具有很大的帮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使用时的示意图。

图中,1-测温元件,2-定位环,3-弹簧,4-温度套管,5-拉钩,6-介质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2所示的一种应用于汽轮机热力性能试验过程中的测温结构,测温元件1的外端上设有定位环2,该定位环2上安装一用于将其连接在介质管道6上的弹簧3。测温元件1的内端置于温度套管4内壁中,通过弹簧3使测温元件1的末端始终与温度套管4内壁底部紧密接触。弹簧3优选为拉簧。弹簧3的两端均形成与其一体的拉钩5。本实施例中的测温元件1为热电偶,所述的定位环2安装在热电偶的保护套管外壁上。所述的弹簧3与测温元件1成15-45度的安装角β。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