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无线测力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29432发布日期:2019-08-13 21:32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携式无线测力仪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测力装置,具体的说是涉及便携式无线测力仪。



背景技术:

随着质量强国战略的建设与实施,计量检测作为工业性企业进行质量管控的关键环节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对计量技术机构的技术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标准器及配套装置是计量技术工作开展的核心工具,实现计量标准器的智能化、信息化乃至自动化是提升检定校准效率、准确度的必要手段。

目前,各计量技术机构及校准公司对各类试验机力值检定校准在标准器的选用是主要是以下两类:1.力值传感器+数显仪表,2.标准测力环+百分表。随着技术的发展,第二种标准器配置已经在计量技术机构中采用的越来越少了,同时,第一种标准器的配置随着数显仪表的多样化也逐渐以智能仪表或PC端为载体,但是都是以有线串口通信实现传感器信号与仪表交互。在检定校准方法上,检定员依据相应检定规程或校准规范,例如:《JJG 139-2014拉力压力和万能试验机》、《JJG 475-2008电子式万能试验机》等。但是不管是针对哪种试验机力值检定或选用哪一类标准器,计量检定人员的人工操作工作量都还是比较大的。

为了降低计量检定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检定校准的效率,实现检定数据的智能化记录处理。本发明人基于学习和从事计量和仪器仪表技术多年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理论知识,积极研究创新,探索解决方案,以期成果能够服务于企业,经过不断的学习、研究、改进,终于创造出具有实用价值的本发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无线测力仪,用于解决背景技术中的存在的人工操作工作量大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便携式无线测力仪,包含控制盒,在所述控制盒内部封装有PCB板,在所述PCB板上设有主控模块、5V转3.3V电平转换模块、ADC模块、力值信号采集模块、蓝牙模块、按键控制与电源管理模块、系统工作状态指示灯模块、电池电量采集与电压监测模块、8.4V锂电池充电模块、5V转10V升压模块、3.3V供电模块及5V供电模块;

在所述控制盒外壁上嵌设有USB充电接口、RS232-DB9接头及电源开关键;

在所述控制盒背面嵌设有电池盒,在所述电池盒内设有两颗串联的 3.7V可充电锂电池,所述两颗串联的3.7V可充电锂电池的正极端和负极端对应与所述电池盒内设置的电池正极端子及电池负极端子接触;

所述主控模块分别与所述5V转3.3V电平转换模块、蓝牙模块、按键控制与电源管理模块、系统工作状态指示灯模块及电池电量采集与电压监测模块连接,所述5V转3.3V电平转换模块与所述ADC模块连接,所述ADC 模块与所述力值信号采集模块连接,所述力值信号采集模块与所述 RS232-DB9接头连接;

所述电池盒的电池正极端子还分别与所述按键控制与电源管理模块、电池电量采集与电压监测模块及8.4V锂电池充电模块连接,所述8.4V锂电池充电模块与所述5V转10V升压模块连接,所述5V转10V升压模块与所述USB充电接口连接;

所述按键控制与电源管理模块还分别与所述电源开关键、3.3V供电模块及5V供电模块连接;

所述3.3V供电模块分别与所述主控模块及蓝牙模块连接;

所述5V供电模块分别与所述ADC模块及力值信号采集模块连接。

进一步,所述主控模块由集成电路U5构成;

所述5V转3.3V电平转换模块由集成电路U6构成;

所述ADC模块由集成电路U7构成;

所述力值信号采集模块由端口P1、电阻R17、电阻R18、电阻R19、电阻20、电阻R21、电阻R22、电阻R23、电容C32、电容C33、电容C34、电容C35、电容C36、运算放大器U8及运算放大器U9连接构成;

所述蓝牙模块由集成电路U10、电阻R24及发光二极管D7连接构成;

所述按键控制与电源管理模块由插座JP1、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源开关管Q1、三极管Q2连接构成;

所述系统工作状态指示灯模块由发光二极管D8、发光二极管D9、电阻 R25及电阻R26连接构成;

所述电池电量采集与电压监测模块由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16及三极管Q5连接构成;

所述8.4V锂电池充电模块由二极管D4、发光二极管D5、电阻R6、电阻RS、电阻R8、电阻R13、电容C11、电容C17、电容CT1、电容C19、三极管Q3、三极管Q4及集成电路U2连接构成;

所述5V转10V升压模块由二极管D6、电感L1、电阻R7、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12、集成电路U1、电容C12、电容C13、电容C14、电容C15、电容C16、电容C18、电容C20及电容C21连接构成;

所述3.3V供电模块由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电容C6及集成电路 U3连接构成;

所述5V供电模块由电容C7、电容C8、电容C9、电容C10及集成电路 U4连接构成;

其中,集成电路U5的引脚1为NRST引脚,集成电路U5的引脚28为 SWIM引脚,集成电路U5的引脚4为电池电压输入引脚BAT_SIG接电池电量采集与电压监测模块中三极管Q5的发射极,集成电路U5的引脚6为 VSS/REF-引脚数字接地,集成电路U5的引脚7为VDD/REF+引脚接3.3V供电模块输出的MCU_3V3信号,集成电路U5的引脚10为红色指示灯控制引脚RED_LED接系统工作状态指示灯模块中的电阻R25输出端,集成电路U5 的引脚11为绿色指示灯控制引脚GREEN_LED接系统工作状态指示灯模块中的电阻R26输出端,集成电路U5的引脚12为蓝牙唤醒控制引脚WAKE_SLEEP 接蓝牙模块中集成电路U10的引脚5,集成电路U5的引脚13为蓝牙数据接收状态检测引脚APP_DATA_REV接集成电路U10的引脚4,集成电路U5的引脚14为蓝牙模式控制引脚GFG_MODE接集成电路U10的引脚3,集成电路 U5的引脚15为蓝牙输出状态检测引脚CON_STATE通过电阻R24、发光二极管D7接入集成电路U10的引脚1,集成电路U10的引脚16为PWR_KEY引脚接按键控制与电源管理模块中二极管D2的阳极,集成电路U10的引脚17 为PWR_CTR引脚接按键控制与电源管理模块中电阻R5输入端,集成电路U5 的引脚18为SPI数据输入引脚MOSI接集成电路U6的引脚3,集成电路U5 的引脚19为SPI数据输出引脚MISO接集成电路U6的引脚4,集成电路U5 的引脚20为SPI时钟引脚SCK接集成电路U6的引脚5,集成电路U5的引脚21为BAT_SIG_CTR引脚接电池电量采集与电压监测模块中电阻R16的输入端,集成电路U5的引脚23为RXD引脚接蓝牙模块中集成电路U10的引脚9,集成电路U5的引脚24为TXD引脚接蓝牙模块中集成电路U10的引脚 10;

其中,集成电路U10的引脚2、引脚7均接MCU_3V3信号,集成电路 U10的引脚8数字接地;

其中,集成电路U6的引脚1、引脚8均接MCU_3V3信号,集成电路U6 的引脚7模拟接地,集成电路U6的引脚10接集成电路U7的引脚13,集成电路U6的引脚11接集成电路U7的引脚12,集成电路U6的引脚12接集成电路U7的引脚7,集成电路U6的引脚14接AD_5V信号;

其中,力值信号采集模块中端口P1的引脚1为拉压力传感器的正激励电源端,端口P1的引脚2为拉压力传感器的负激励电源端,端口P1的引脚5为拉压力传感器的屏蔽端,端口P1的引脚3及引脚4为拉压力传感器的两路差分信号输出端,端口P1的引脚3通过电阻R19输出信号AIN_P,信号AIN_P接运算放大器U8的引脚3,端口P1的引脚4通过电阻20输出信号AIN_N,信号AIN_N接运算放大器U9的引脚3,端口P1的引脚2和引脚3均还分别通过三个并联的电容C33、电容C34及电容C35模拟接地,运算放大器U8的引脚2通过电阻R17、电阻R18输出差分信号AOUT_N,运算放大器U9的引脚2通过电阻R22、电阻R23输出差分信号AOUT_P;

其中,集成电路U7的引脚1、引脚4、引脚8、引脚9、引脚10、引脚 11、引脚14及引脚16均模拟接地,集成电路U7的引脚2为VCC引脚接5V 供电模块输出的AD_5V信号,集成电路U7的引脚3为REF+引脚接VREF,集成电路U7的引脚4为REF-引脚,集成电路U7的引脚5为IN+引脚接力值信号采集模块输出的差分信号AOUT_P,集成电路U7的引脚5为IN-引脚接力值信号采集模块输出的差分信号AOUT_N,电阻R17与电阻R18串联,电阻R22与电阻R23串联,电阻R17的两端还分别与电阻R21一端及运算放大器U8的引脚6连接,电阻R22的两端还分别与电阻R21另一端及运算放大器U9的引脚6数字连接,电阻R18还通过电容C32接地,电阻R23还通过电容C36数字接地,运算放大器U8及运算放大器U9的引脚7均接5V供电模块的输出信号AD_5V,运算放大器U8及运算放大器U9的引脚4均数字接地;

其中,按键控制与电源管理模块中二极管D2的阴极接插座JP1输入端,插座JP1输出端接地,二极管D1阳极接电池盒的电池正极端输出信号8.4V,二极管D1阴极分别与电源开关管Q1的S极及电阻R3一端连接,电阻R3 另一端分别与电源开关管Q1的G极、二极管D3的阳极及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二极管D3的阴极接插座JP1输入端,电源开关管Q1的D极输出信号POWER_OUT,三极管Q2的基极与电阻R5输出端连接,三极管Q2的发射极通过电阻R4接地;

其中,系统工作状态指示灯模块中的电阻R25输入端接发光二极管D8 的阴极,电阻R26输入端接发光二极管D9的阴极,发光二极管D8的阳极与发光二极管D9的阳极并接MCU_3V3;

其中,电池电量采集与电压监测模块中电阻R16的输出端接三极管Q5 的基极,电阻R14的输入端接电池盒的电池正极端8.4V,电阻R14的输出端接三极管Q5的集电极,三极管Q5的发电极还通过电阻R15接地;

其中,集成电路U2的引脚1接电池盒的电池正极端8.4V,集成电路 U2的引脚7通过电阻R6、发光二极管D5接集成电路U2的引脚2,集成电路U2的引脚7还通过电容C17接三极管Q4的基极及集成电路U2的引脚6,集成电路U2的引脚7还通过电阻R8接三极管Q4的发射极及三极管Q3的基极,集成电路U2的引脚7还通过电阻RS1接三极管Q4的发射极及集成电路U2的引脚8,集成电路U2的引脚7还通过电容C11接地,集成电路 U2的引脚7还通过二极管D4接5V转10V升压模块输出端VCC_9V,集成电路U2的引脚3、引脚4及引脚5均接地,且集成电路U2的引脚3通过电容 C17接地,集成电路U2的引脚5通过电阻R13接地,三极管Q3的集电极接电池盒的电池正极端,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还通过电容C19接地,集电极接电池盒的电池负极端以及三极管Q4的集电极均接地;

其中,集成电路U1的引脚1通过电阻R9与集成电路U1的引脚11连接,集成电路U1的引脚10通过电容C16与集成电路U1的引脚11连接,集成电路U1的引脚11分别通过电感L1接集成电路U1的引脚7和引脚9,集成电路U1的引脚11还通过电感L1、电容C14接地,集成电路U1的引脚11还通过电感L1、二极管D6接5V,5V接USB充电接口,集成电路U1的引脚2通过电容C20接地,集成电路U1的引脚8通过电阻R12接地,集成电路U1的引脚4分别通过电容C18接地和通过电阻R11、电容C21接地,集成电路U1的引脚3分别通过电阻R10接地和通过电阻R7接VCC_9V,电阻R10与电阻R7串联,集成电路U1的引脚6与引脚5之间并接着电容C12、电容C13、电容C15连接,三个并接的电容C12、电容C13、电容C15的一端还接有VCC_9V,另一端还接地;

其中,3.3V供电模块中的电容C3与电容C4并联,电容C5与电容C6 并联,电容C3与电容C4的并联输入端接集成电路U3的引脚1及按键控制与电源管理模块中POWER_OUT信号输出端,电容C3与电容C4的并联输出端接集成电路U3的引脚2及电容C5与电容C6的并联输出端,集成电路U3 的引脚3接集成电路U3的引脚1,电容C5与电容C6的并联输入端接集成电路U3的引脚5,集成电路U3的引脚5输出信号MCU_3V3,电容C3与电容C4的并联输出端及电容C5与电容C6的并联输出端并联接地;

其中,5V供电模块中的电容C7与电容C8并联,电容C9与电容C10并联,电容C7与电容C8的并联输入端接集成电路U4的引脚2及按键控制与电源管理模块中的POWER_OUT信号输出端,电容C7与电容C8的并联输出端接集成电路U4的引脚4及电容C9与电容C10的并联输出端,集成电路 U4的引脚3接集成电路U4的引脚2,电容C9与电容C10的并联输入端接集成电路U4的引脚6,集成电路U4的引脚6输出信号AD_5V,电容C7与电容C8的并联输出端及电容C9与电容C10的并联输出端并联接地。

进一步,所述集成电路U1的型号为TPS61089。

进一步,所述集成电路U2的型号为LTC1231ES8-8.4。

进一步,所述集成电路U3的型号为TPS70933,所述集成电路U4的型号为LT1461。

进一步,所述集成电路U5的型号为STM8L151G4U6。

进一步,所述集成电路U6的型号为ADG3304BRUZ。

进一步,所述集成电路U7的型号为LTC2240。

进一步,所述运算放大器U8及运算放大器U9的型号均为LTC2057ISS。

进一步,所述集成电路U10的型号为HJ-580DA1458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结构简单,操作与携带方便;

(2)使用寿命长;

(3)系统能耗低;

(4)测试效率高,测量结果稳定、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应用实施例结构图;

图2为基于图1具体应用实施例的电路原理框图;

图3为基于图1具体应用实施例中的5V转10V升压模块的电路图;

图4为基于图1具体应用实施例中的8.4V锂电池充电模块的电路图;

图5为基于图1具体应用实施例中的按键控制与电源管理模块的电路图;

图6为基于图1具体应用实施例中的3.3V供电模块的电路图;

图7为基于图1具体应用实施例中的5V供电模块的电路图;

图8为基于图1具体应用实施例中的电池电量采集与电压监测模块的电路图;

图9为基于图1具体应用实施例中的主控模块与系统工作状态指示灯模块连接电路图;

图10为基于图1具体应用实施例中的5V转3.3V电平转换模块的电路图;

图11为基于图1具体应用实施例中的ADC模块的电路图;

图12为基于图1具体应用实施例中的力值信号采集模块的电路图;

图13为基于图1具体应用实施例中的蓝牙模块的电路图图;

图中:1、控制盒;2、PCB板;3、主控模块;4、5V转3.3V电平转换模块;5、ADC模块;6、力值信号采集模块;7、蓝牙模块;8、按键控制与电源管理模块;9、系统工作状态指示灯模块;10、电池电量采集与电压监测模块;11、8.4V锂电池充电模块;12、5V转10V升压模块;13、3.3V 供电模块;14、5V供电模块;15、USB充电接口;16、RS232-DB9接头;17、电源开关键;18、电池盒;19、3.7V可充电锂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是如何实施的。

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便携式无线测力仪,包含控制盒1,在控制盒1内部封装有PCB板2,在PCB板2上设有主控模块3、 5V转3.3V电平转换模块4、ADC模块5、力值信号采集模块6、蓝牙模块7、按键控制与电源管理模块8、系统工作状态指示灯模块9、电池电量采集与电压监测模块10、8.4V锂电池充电模块11、5V转10V升压模块12、3.3V 供电模块13及5V供电模块14;在控制盒1外壁上嵌设有USB充电接口15、 RS232-DB9接头16及电源开关键17;在控制盒1背面嵌设有电池盒18,在电池盒18内设有两颗串联的3.7V可充电锂电池19,两颗串联的3.7V可充电锂电池19的正极端和负极端对应与电池盒18内设置的电池正极端子及电池负极端子接触;

其中,主控模块3分别与5V转3.3V电平转换模块4、蓝牙模块7、按键控制与电源管理模块8、系统工作状态指示灯模块9及电池电量采集与电压监测模块10连接;5V转3.3V电平转换模块4与ADC模块5连接,ADC 模块5与力值信号采集模块6连接,力值信号采集模块6与RS232-DB9接头16连接;电池盒18的电池正极端子还分别与按键控制与电源管理模块8、电池电量采集与电压监测模块10及8.4V锂电池充电模块11)连接,8.4V 锂电池充电模块11与5V转10V升压模块12连接,5V转10V升压模块12 与所述USB充电接口15连接;按键控制与电源管理模块8还分别与电源开关键17、3.3V供电模块13及5V供电模块14连接;3.3V供电模块13分别与主控模块3及蓝牙模块7连接;5V供电模块14分别与ADC模块5及力值信号采集模块6连接。

以下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便携式无线测力仪的具体电路实施例:

如图3所示,5V转10V升压模块12由二极管D6、1.8μH的电感L1、 2.2μF的电容C14、100μF的电容C16、30k±1%的电阻R9、2.2μF的电容C20、集成电路U1、22μF的电容C12、22μF的电容C13、22μF的电容 C15、681k±1%的电阻R7、107k±1%的电阻R10、17.4k±1%的电阻R11、2.2 μF的电容C18、4.7nF的电容C21及127k±1%的电阻R12连接构成,其中,集成电路U1的型号为TPS61089,二极管D6的型号为MBRM120T3,二极管 D6的阳脚用于接5V的输入电压信号,二极管D6的阴脚分别接2.2μF的电容C14一端、1.8μH的电感L1一端及集成电路U1的引脚7和引脚9,2.2 μF的电容C14另一端接地,1.8μH的电感L1另一端分别接集成电路U1 的引脚11、100μF的电容C16一端及30k±1%的电阻R9一端,100μF的电容C16另一端接集成电路U1的引脚10,30k±1%的电阻R9另一端接集成电路U1的引脚1,集成电路U1的引脚2经过2.2μF的电容C20接地,集成电路U1的引脚8经过127k±1%的电阻R12接地,集成电路U1的引脚4 分别经过2.2μF的电容C18接地和经过17.4k±1%的电阻R11、4.7nF的电容C21接地,集成电路U1的引脚3接681k±1%电阻R7及107k±1%的电阻R10的一端,681k±1%的电阻R7另一端接VCC_9V,107k±1%的电阻R10的另一端接地,集成电路U1的引脚5和引脚6之间接入与三个并联的22μF 电容C12、22μF电容C13及22μF电容C15,三个并联的22μF的电容C12、 22μF的电容C13及22μF的电容C15一端输出VCC_9V信号,三个并联的 22μF的电容C12、22μF的电容C13及22μF的电容C15另一端接地;

如图4所示,8.4V锂电池充电模块11由二极管D4、发光二极管D5、 10k±1%的电阻R6、0.05R±1%的电阻RS1、10k±1%的电阻R8、19.6k±1%的电阻R13、10μF的电容C11、1nF的电容C17、100nF额电容CT1、10nF 的电容C19、三极管Q3、三极管Q4及集成电路U2连接构成;其中,集成电路U2的型号为LTC1231ES8-8.4,三极管Q3的型号为ZTX749,三极管Q4 的型号为2N5087,二极管D4的型号为MBRM120T3,发光二极管D5的型号为LED-F3-Y;二极管D4的阳脚接5V转10V升压模块12输出的VCC_9V信号,二极管D4的阴脚接集成电路U2的引脚7,集成电路U2的引脚7还分别经10μF电容C11接地、经1nF电容C17接三极管Q4的基极及集成电路 U2的引脚6、经10k±1%的电阻R8接三极管Q4的集电极及三极管Q3的基极、经0.05R±1%电阻RS1接集成电路U2的引脚8及三极管Q3的集电极、经10k±1%的电阻R6、发光二极管D5接集成电路U2的引脚2,集成电路 U2的引脚1接电池盒18的电池正极端,集成电路U2的引脚3接100nF的电容CT1接地,集成电路U2的引脚4接地,集成电路U2的引脚5经19.6k ±1%的电阻R13接地,三极管Q4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3的发射极经10nF 的电容C19接地,同时,三极管Q3的发射极还与电池盒18的电池正极端,电池盒18的电池负极端接地,电池盒18的电池正极端输出8.4V信号;

如图5所示,按键控制与电源管理模块8由插座JP1、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1M±1%的电阻R3、450k±1%的电阻R4、1k±1%的电阻R5、电源开关管Q1、三极管Q2连接构成;电源开关管Q1的型号为Si2323DS,三极管Q2的型号为8050,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的型号均为MBR0502;插座JP1的输出引脚接地,插座JP1的输入引脚与二极管D2的阴脚及二极管D3的阴脚连接,二极管D3的阳脚分别与电源开关管 Q1的G极、三极管Q2的集电极及1M±1%的电阻R3的一端连接,1M±1%的电阻R3的另一端经二极管D1接电池盒18的电池正极端输出的信号8.4V 及电源开关管Q1的S极,电源开关管Q1的D极输出信号POWER_OUT,三极管Q2的发射极经450k±1%的电阻R4接地,三极管Q2的基极经1k±1%的电阻R5接PWR_CTR,二极管D2的阳脚接PWR_KEY;

如图6所示,3.3V供电模块13由电容10μF的C3、104的电容C4、 10μF的电容C5、104的电容C6及集成电路U3连接构成,其中,集成电路 U3的型号为TPS70933;10μF的电容C5与104的电容C6并联,10μF的电容C3与104的电容C4的并联输入端接集成电路U3的引脚1及按键控制与电源管理模块8中输出的信号POWER_OUT,10μF的电容C3与104的电容C4的并联输出端接集成电路U3的引脚2及与10μF的电容C5与104的电容C6的并联输出端并接后数字接地,集成电路U3的引脚3接集成电路 U3的引脚1,10μF的电容C5与104的电容C6的并联输入端接集成电路 U3的引脚5并输出信号MCU_3V3;

如图7所示,5V供电模块14由10μF的电容C7、104的电容C8、10 μF的电容C9、104的电容C10及集成电路U4连接构成;其中,集成电路 U4的型号为LT1461;10μF的电容C7与电容C8并联,10μF的电容C9与 104的电容C10并联,10μF的电容C7与104的电容C8的并联输入端接集成电路U4的引脚2及按键控制与电源管理模块8中输出的POWER_OUT信号, 10μF的电容C7与104的电容C8的并联输出端接集成电路U4的引脚4以及10μF的电容C9与104的电容C10的并联输出端并接后接地,集成电路 U4的引脚3接集成电路U4的引脚2,10μF的电容C9与104的电容C10的并联输入端接集成电路U4的引脚6并输出信号AD_5V;

如图8所示,电池电量采集与电压监测模块10由200k±1%的电阻R14、100k±1%的电阻R15、1k±1%的电阻R16及三极管Q5连接构成,其中,三极管Q2的型号为8050,200k±1%的电阻R14一端接8.4V,200k±1%的电阻R14另一端接三极管Q5的集电极,1k±1%的电阻R16一端接BAT_SIG_CTR, 1k±1%的电阻R16另一端接三极管Q5的基极,三极管Q5的发射极接BAT_SIG 和经100k±1%的电阻R15接地;

如图9所示,主控模块3由集成电路U5构成,集成电路U5的型号为 STM8L151G4U6,集成电路U5的引脚1为NRST引脚,集成电路U5的引脚28 为SWIM引脚,集成电路U5的引脚4为电池电压输入引脚BAT_SIG接电池电量采集与电压监测模块10中三极管Q5的发射极,集成电路U5的引脚6 为VSS/REF-引脚数字接地,集成电路U5的引脚7为VDD/REF+引脚接3.3V 供电模块13输出的MCU_3V3信号,集成电路U5的引脚10为红色指示灯控制引脚RED_LED接系统工作状态指示灯模块9中的1k±5%的电阻R25输出端,集成电路U5的引脚11为绿色指示灯控制引脚GREEN_LED接系统工作状态指示灯模块9中的1k±5%的电阻R26输出端,集成电路U5的引脚12 为蓝牙唤醒控制引脚WAKE_SLEEP,集成电路U5的引脚13为蓝牙数据接收状态检测引脚APP_DATA_REV,集成电路U5的引脚14为蓝牙模式控制引脚 GFG_MODE,集成电路U5的引脚15为蓝牙输出状态检测引脚CON_STATE,集成电路U10的引脚16为PWR_KEY引脚接按键控制与电源管理模块8中二极管D2的阳极,集成电路U10的引脚17为PWR_CTR引脚接按键控制与电源管理模块8中1k±5%的电阻R5输入端,集成电路U5的引脚18为SPI数据输入引脚MOSI,集成电路U5的引脚19为SPI数据输出引脚MISO,集成电路U5的引脚20为SPI时钟引脚SCK,集成电路U5的引脚21为BAT_SIG_CTR 引脚接电池电量采集与电压监测模块10中k±1%的电阻R16的输入端,集成电路U5的引脚23为RXD引脚,集成电路U5的引脚24为TXD引脚;

系统工作状态指示灯模块9由发光二极管D8、发光二极管D9、1K±5%的电阻R25及1K±5%的电阻R26连接构成,发光二极管D8的阳脚与发光二极管D9的阳脚接MCU_3V3,发光二极管D8的阴脚经1K±5%的电阻R25接集成电路U5的引脚10,发光二极管D9的阴脚经1K±5%的电阻R26接集成电路U5的引脚11;

如图10所示,5V转3.3V电平转换模块4由集成电路U6构成,集成电路U7的型号为ADG3304BRUZ,如图11所示,ADC模块5由集成电路U7构成,集成电路U7的型号为LTC2240,集成电路U6的引脚1、引脚8接MCU_3V3, 集成电路U6的引脚2接集成电路U5的引脚18,集成电路U6的引脚3接集成电路U5的引脚19,集成电路U6的引脚4接集成电路U5的引脚20,集成电路U6的引脚7模拟接地,集成电路U6的引脚10接集成电路U7引脚 13,集成电路U6的引脚11接集成电路U7引脚12,集成电路U6的引脚12 接集成电路U7引脚7,集成电路U6的引脚14接AD_5V,集成电路U7的引脚1、引脚4、引脚8、引脚9、引脚14及引脚15均模拟接地,集成电路 U7的引脚2接AD_5V,集成电路U7的引脚2接VREF,集成电路U7的引脚5 为AOUT_P引脚,集成电路U7的引脚6为AOUT_N引脚;

如图12所示,力值信号采集模块6由端口P1、4K99±0.1%的电阻R17、 1K±1%的电阻R18、300R±1%的电阻R19、300R±1%的电阻20、100R±0.1%的电阻R21、4K99±0.1%的电阻R22、1K±1%的电阻R23、104±5%的电容 C32、10nF±10%的电容C33、103±5%的电容C34、103±5%的电容C35、104 ±5%的电容C36、运算放大器U8及运算放大器U9连接构成;其中,运算放大器U8及运算放大器U9的型号均为LTC2057ISS;端口P1的引脚1为拉压力传感器的正激励电源端,端口P1的引脚2为拉压力传感器的负激励电源端,端口P1的引脚5为拉压力传感器的屏蔽端,端口P1的引脚3及引脚4 为拉压力传感器的两路差分信号输出端,端口P1的引脚3通过300R±1%的电阻R19输出信号AIN_P,信号AIN_P接运算放大器U8的引脚3,端口 P1的引脚4通过300R±1%的电阻20输出信号AIN_N,信号AIN_N接运算放大器U9的引脚3,端口P1的引脚2和引脚3均还分别通过三个并联的10nF ±10%的电容C33、103±5%的电容C34及103±5%的电容C35模拟接地,运算放大器U8的引脚2通过4K99±0.1%的电阻R17、1K±1%的电阻R18输出差分信号AOUT_N接集成电路U7的引脚6,运算放大器U9的引脚2通过4K99 ±0.1%的电阻R22、1K±1%电阻R23输出差分信号AOUT_P接集成电路U7的引脚5,

4K99±0.1%的电阻R17与1K±1的%电阻R18串联,4K99±0.1%的电阻 R22与1K±1%的电阻R23串联,4K99±0.1%的电阻R17的两端还分别与00R ±0.1%的电阻R21一端及运算放大器U8的引脚6连接,4K99±0.1%的电阻 R22的两端还分别与00R±0.1%的电阻R21另一端及运算放大器U9的引脚6 数字连接,1K±1%的电阻R18还通过104±5%电容C32接地,1K±1%电阻 R23还通过104±5%的电容C36数字接地,运算放大器U8及运算放大器U9 的引脚7均接5V供电模块的输出信号AD_5V,运算放大器U8及运算放大器 U9的引脚4均数字接地;

如图13所示,蓝牙模块7由集成电路U10、10k±5%的电阻R24及发光二极管D7连接构成,集成电路U10的型号为HJ-580DA14580,发光二极管 D7的型号0805;10k±5%的电阻R24输入端接集成电路U5的引脚15,10k ±5%的电阻R24输出端经发光二极管D7接集成电路U10的引脚1,集成电路U10的引脚2、引脚7接MCU_3V3,集成电路U10的引脚3接集成电路U5 的引脚14,集成电路U10的引脚4接集成电路U5的引脚13,集成电路U10 的引脚5接集成电路U5的引脚12,集成电路U10的引脚8模拟接地,集成电路U10的引脚9接集成电路U5的引脚23,集成电路U10的引脚10接集成电路U5的引脚24。

最后说明,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