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鱼类形态测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86576发布日期:2019-08-21 00:15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一种鱼类形态测量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鱼类形态指标测量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鱼类形态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鱼类的形态特征是鱼类鉴别最为重要的分类学指标之一,也是鱼类最为直接的生长监测指标。鱼类形态测量是鱼类资源调查以及水产养殖日常管理过程中最为基本的工作。然而,鱼类形态测量过程中常面临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鱼类形态指标较多,采用测量工具测量一一测量较为耗时,工作量繁重;二、野外调查不便携带过于精密繁重的仪器设备,通常要求活体快速测量;三、鱼类活体测量时,鱼类应激反应较大,容易乱蹦导致失控,甚至发生逃逸事件,影响测量效率;四、鱼类形态多样,测量工具适应性较差,影响测量精度;五、部分鱼类(如鲿科鱼类)的硬刺或硬棘有毒,测量过程中容易扎伤操作者,造成剧痛。

为了解决鱼类形态测量工作过鱼于繁重的问题,有学者提出了一种鱼类体型测量器,能够一步到位测量鱼类体长、体高等形态指标,并且精度较高。但该测量装置不太适合野外鱼类资源调查,特别是开展活体测量。为了适应野外工作,有学者提出了具有可折叠便携功能测量装置,这种装置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便于野外携带,但测量指标有限,且无相应的防逃及保护装置。随后,一些学者为了解决测量过程中鱼类逃逸的问题提出了具有防逃网的测量装置,但这种装置仍然存在适用范围较窄的问题。随后又有学者提出了一种便于鱼类注射和测量的操作台,这个装置很好的解决了测量过程中鱼类的逃逸问题,并且能适应各种体型鱼类的体长测量,但这种操作台测量指标有限,且操作过程中仍存在易被有毒刺鱼类扎伤的问题。整体而言,鱼类测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全面的解决,鱼类形态测量工作,尤其是针对鲿科鱼类等具有毒刺的鱼类的活体测量,仍有待进一步改进完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鱼类形态测量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鱼类形态测量装置,包括测量平台,所述测量平台的四周边缘上均设有凸起以形成测量腔,所述测量平台上设有测量尺、挡板和固定支架,所述测量平台上设有用于安装测量尺的内卡槽,所述挡板与测量尺的刻度起始端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支架与测量平台垂直并可拆卸地滑动连接在测量平台上,所述固定支架的滑动方向与测量尺的长度方向一致,所述固定支架上设有两根可移动的固定杆,两根所述固定杆的移动方向与测量尺的长度方向互相垂直,所述固定支架上设有可测量两根固定杆之间的距离的测距工具,至少一根所述固定杆上设有刻度。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支架包括一根横梁和两根支撑杆,两根所述支撑杆分别与横梁的两端固定连接,两根所述支撑杆的底端分别与测量平台的两侧滑动连接。

进一步地,两根所述支撑杆的底端均设有滑轮,所述测量平台的两侧各设有用于安装滑轮的外卡槽。

进一步地,所述横梁上套接有两个滑索套,两个所述滑索套的下端分别与一根固定杆固接。

进一步地,所述测距工具为横梁,所述横梁上设置有刻度。

进一步地,所述挡板与测量尺之间的连接方式为铆接。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鱼类形态测量装置充分考虑了鲿科鱼类的体型特征,通过利用固定杆固定胸鳍带毒硬刺,能有效避免待测鱼体挣扎造成的逃逸和扎伤事件,从而进行准确测量。可移动的固定杆灵活性极强,操作便捷高效,固定支架可拆卸,便于野外携带。除了用于鲿科鱼类的测量外,本实用

新型还可以用于其他体型鱼类的测量,并且通过测量尺、固定支架上的侧距工具以及设有刻度的固定杆实现了多种形态指标测量。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鱼类形态测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使用本实用新型一种鱼类形态测量装置测量鲿科鱼类等具有带毒硬刺的鱼类时的测量示意图;

图3为使用本实用新型一种鱼类形态测量装置测量侧扁型鱼类时的测量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一种鱼类形态测量装置,其包括测量平台1,测量平台1的四周边缘上均设有凸起以形成测量腔,具体地,测量平台1由五块透明的塑料板制作而成,塑料板通过粘胶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形成内凹的长方形平台,测量平台1的内高度为2~5mm,因此能够盛放一定水体以维持待测鱼体存活。测量平台1上设有测量尺2、挡板3和固定支架,测量平台1上设有用于安装测量尺2的内卡槽5,测量尺2采用最小刻度为1mm的不锈钢直尺,其厚度略小于内卡槽5,测量尺2的刻度起始端从测量平台的一端插入内卡槽5并与挡板3固定连接,因此能够通过推动挡板实现测量尺2在测量平台1中滑动。挡板3采用塑料制作而成,其高度6~10cm,厚度1~2cm,宽度略小于测量平台1的内宽。固定支架与测量平台1垂直并可拆卸地滑动连接在测量平台1上,固定支架的滑动方向与测量尺2的长度方向一致,固定支架上设有两根可移动的固定杆41,两根固定杆41的移动方向与测量尺2的长度方向互相垂直,固定支架上设有可测量两根固定杆41之间的距离的测距工具,至少一根固定杆41上设有刻度。固定杆41为不锈钢管,垂直于测量平台1,其下端贴近测量平台1的内面但不接触,相距2m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固定支架包括一根横梁42和两根支撑杆43,两根支撑杆43分别与横梁42的两端固定连接,两根支撑杆43的底端分别与测量平台1的两侧滑动连接。具体地,两根支撑杆43的底端均设有滑轮44,测量平台1与测量尺2平行的两侧各设有一道用于安装滑轮44的外卡槽6。此外,横梁42上设置有刻度以作为测量两根固定杆41之间的距离的测距工具。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横梁42上套接有两个滑索套45,两个滑索套45的下端分别与一根固定杆41固接,固定杆41通过滑索套45以实现沿横梁42移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挡板3与测量尺2之间的连接方式为铆接。使用铆钉31将挡板3与测量尺2紧紧连接在一起,使测量尺2可随挡板3一起移动。

实施例1:

参照图2,使用本实用新型一种鱼类形态测量装置测量鲿科鱼类等具有带毒硬刺的鱼类(本实施例对黄颡鱼进行测量)时,可参照以下步骤进行:

1)在测量腔中盛放少量清水,根据黄颡鱼的活跃程度决定是否要往清水中添加少量麻醉剂,若待测量的黄颡鱼过于活跃,则添加少量麻醉剂使其下来,避免它的带毒硬刺扎伤测量人员,若待测量的黄颡鱼较安静,则无需添加麻醉剂,然后用抄网将待测量的黄颡鱼放进测量腔中,使其头部朝向测量尺2的刻度起始端;

2)通过滑动滑索套45调节两根固定杆41之间的间距,使黄颡鱼位于两根固定杆41之间;

3)一只手固定黄颡鱼,另一只手推动挡板3,使测量尺2的刻度起始端与黄颡鱼的吻部对齐,然后调节固定支架和固定杆41的位置,使两根固定杆41分别与黄颡鱼的背部最高点和腹部最低点对齐,即两根固定杆41正好卡在黄颡鱼的两根胸鳍硬刺之间,从而实现鱼体控制,然后通过测量尺2读取黄颡鱼的吻部到尾部的距离,从而完成体长数据测量;

4)通过横梁42上的刻度来读取两根固定杆41之间的距离,从而完成体高数据测量;

5)采用水平尺等工具得到黄颡鱼平躺在测量腔时黄颡鱼的最高点对应固定杆41上的刻度,从而得到黄颡鱼的体宽数据,完成体宽数据测量,将黄颡鱼放回原处并开始对下一条黄颡鱼的测量。

实施例2:

参照图3,使用本实用新型一种鱼类形态测量装置测量侧扁型鱼类时,可参照以下步骤进行:

1)在测量腔中盛放少量清水,然后用抄网将待测量的待测鱼体放进测量腔中,使其头部朝向测量尺2的刻度起始端;

2)通过滑动滑索套45调节两根固定杆41之间的间距,使待测鱼体位于两根固定杆41之间;

3)一只手固定待测鱼体,另一只手推动挡板3,使测量尺2的刻度起始端与待测鱼体的吻部对齐,然后调节固定支架和固定杆41的位置,使两根固定杆41分别与待测鱼体的背部最高点和腹部最低点对齐,然后通过测量尺2读取待测鱼体的吻部到尾部的距离,从而完成体长数据测量;

4)通过横梁42上的刻度来读取两根固定杆41之间的距离,从而完成体高数据测量;

5)采用水平尺等工具得到待测鱼体平躺在测量腔时待测鱼体的最高点对应固定杆41上的刻度,从而得到待测鱼体的体宽数据,完成体宽数据测量,将待测鱼体放回原处并开始对下一条待测鱼体的测量。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鱼类形态测量装置充分考虑了鲿科鱼类的体型特征,通过利用固定杆41固定胸鳍带毒硬刺,能有效避免待测鱼体挣扎造成的逃逸和扎伤事件,从而进行准确测量。可移动的固定杆41灵活性极强,操作便捷高效,固定支架可拆卸,便于野外携带。除了用于鲿科鱼类的测量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用于其他体型鱼类(如侧偏型鱼类)的测量,并且通过测量尺2、带有刻度的横梁42以及设有刻度的固定杆41实现了多种形态指标测量。此外,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操作简单、高效,步骤少、测量速度效率高。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所述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