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延长线卷绕抗疲劳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77906发布日期:2019-06-21 23:54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盒延长线卷绕抗疲劳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测试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电盒延长线卷绕抗疲劳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疲劳强度是指材料在无限多次交变载荷作用而不会产生破坏的最大应力,称为疲劳强度或疲劳极限。实际上,金属材料并不可能作无限多次交变载荷试验。而为了测量金属线缆的疲劳强度,一般都需要对线缆进行卷绕抗疲劳测试。

例如,中国发明专利公布号cn107328672a揭示了一种同轴线缆疲劳检测设备。该设备包括机架上分别设有弧形管、位于弧形管一端并用于驱动同轴线缆在弧形管中旋转的伺服电机、电源以及控制面板;所述伺服电机的转轴上设有用于连接同轴线缆的接口;弧形管的内径大于同轴线缆的外径。

然而,上述现有技术存在以下缺陷:该同轴线缆疲劳检测设备对线缆进行测试时,线缆并不带电,不能真实模拟线缆在实际使用的状态,从而影响疲劳测试的准确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准确度较高的电盒延长线卷绕抗疲劳测试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盒延长线卷绕抗疲劳测试装置,包括支撑架、第一惰轮、第二惰轮、滑行架、驱动件与插电座,所述第一惰轮与所述第二惰轮分别设置于所述支撑架的相对两端,所述滑行架滑动地设置于所述支撑架上,所述滑行架上设置有卷绕组件,用于卷绕电盒延长线,所述驱动件安装于所述支撑架上并与所述滑行架连接,以驱动所述滑行架沿所述支撑架往复移动,所述插电座安装于所述支撑架上,用于向所述电盒延长线供电。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电盒延长线卷绕抗疲劳测试装置在使用时,将所述电盒延长线依次绕设于所述第一惰轮、所述滑行架的卷绕组件、所述第二惰轮上,利用所述插电座给所述电盒延长线供电。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滑行架带动所述卷绕组件于所述支撑架上往复移动,进而实现对带电的电盒延长线的卷绕与拉扯,进行疲劳测试。由于所述电盒延长线在进行抗疲劳测试时是处于带电状态下,因此模拟了真实的使用场景,提高了其测试精度。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架包括支撑板与两个安装板,所述两个安装板分别安装于所述支撑板的相对两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利用所述两个安装板对所述支撑板进行支撑。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板包括相对设置的顶面与底面,所述两个安装板垂直安装于所述支撑板的底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方便将所述两个安装板安装固定于所述支撑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架还包括横板,所述横板的相对两端分别穿设于所述两个安装板上,并凸伸于所述安装板外以形成支撑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利用所述两个支撑端来对支撑两个插电位。

进一步地,所述插电座包括两个插电位,所述两个插电位分别设置于所述两个支撑端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方便使所述电盒延长线接通电流。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件安装于所述支撑板的底面,所述驱动件为驱动气缸。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采用所述驱动气缸,可以降低成本。

进一步地,所述横板上设置有电流调节器,所述电流调节器与所述两个插电位电性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所述电流调节器可以调节所述电盒延长线上的电流,进而实施不同状态下的抗疲劳试验。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板的相对两端分别凸设有第一安装柱与第二安装柱,所述第一惰轮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柱上,所述第二惰轮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柱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将所述第一惰轮与所述第二惰轮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柱与所述第二安装柱上,方便所述第一安装柱与所述第二安装柱的安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惰轮的周面及所述第二惰轮的周面上均设置有环形驱动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方便所述第一惰轮的环形驱动面及所述第二惰轮的环形驱动面驱动并卷绕所述电盒延长线。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惰轮的直径与所述第二惰轮的直径相等,所述环形驱动面上设置有摩擦纹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所述摩擦纹路,使得所述电盒延长线不至于滑脱。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所述插电座的设置,在使用时,将所述电盒延长线依次绕设于所述第一惰轮、所述滑行架的卷绕组件、所述第二惰轮上,利用所述插电座给所述电盒延长线供电。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滑行架带动所述卷绕组件于所述支撑架上往复移动,进而实现对带电的电盒延长线的卷绕与拉扯,进行疲劳测试。由于所述电盒延长线在进行抗疲劳测试时是处于带电状态下,因此模拟了真实的使用场景,提高了其测试精度;

2.通过所述电流调节器的设置,可以利用所述电流调节器可以调节所述电盒延长线上的电流,进而实施不同状态下的抗疲劳试验。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的电盒延长线卷绕抗疲劳测试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电盒延长线卷绕抗疲劳测试装置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一实施例的滑行架、张紧组件及调节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4图3所示滑行架、张紧组件及调节组件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中,100、电盒延长线卷绕抗疲劳测试装置;10、支撑架;11、支撑板;113、第一安装柱;115、第二安装柱;118、滑行槽;12、安装板;13、横板;135、支撑端;136、电流调节器;18、配重块;20、第一惰轮;25、环形驱动面;30、第二惰轮;40、滑行架;41、滑行条;42、安装条;425、导向槽;428、枢轴;43、支持条;44、转动条;445、滑行通槽;45、卷绕组件;451、卷绕轮;4515、转轴;50、驱动件;60、插电座;61、插电位;65、张紧组件;651、装设杆;653、弹性推抵杆;70、调节组件;71、导向架;711、限位槽;72、张力架;721、滑行板;723、刚性翘曲板;725、弧形翘曲部;73、第三惰轮;735、穿设杆;74、弧形定位条;745、弧形定位槽;748、定位插槽;75、第四惰轮;78、插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及图2,一种电盒延长线卷绕抗疲劳测试装置100,包括支撑架10、第一惰轮20、第二惰轮30、滑行架40、驱动件50与插电座60,所述第一惰轮20与所述第二惰轮30分别设置于所述支撑架10的相对两端,所述滑行架40滑动地设置于所述支撑架10上,所述滑行架40上设置有卷绕组件45,用于卷绕电盒延长线,所述驱动件50安装于所述支撑架10上并与所述滑行架40连接,以驱动所述滑行架40沿所述支撑架10往复移动,所述插电座60安装于所述支撑架10上,用于向所述电盒延长线供电。

所述电盒延长线卷绕抗疲劳测试装置100在使用时,将所述电盒延长线依次绕设于所述第一惰轮20、所述滑行架40的卷绕组件45以及所述第二惰轮30上,利用所述插电座60给所述电盒延长线供电。所述驱动件50驱动所述滑行架40带动所述卷绕组件45于所述支撑架10上往复移动,进而实现对带电的电盒延长线的卷绕与拉扯,进行疲劳测试。由于所述电盒延长线在进行抗疲劳测试时是处于带电状态下,因此模拟了真实的使用场景,提高了其测试精度。

所述支撑架10包括支撑板11与两个安装板12,所述两个安装板12分别安装于所述支撑板11的相对两端。所述支撑板11包括相对设置的顶面与底面,所述两个安装板12垂直安装于所述支撑板11的底面。所述支撑架10还包括横板13,所述横板13的相对两端分别穿设于所述两个安装板12上,并凸伸于所述安装板12外以形成支撑端135。所述插电座60包括两个插电位61,所述两个插电位61分别设置于所述两个支撑端135上。所述驱动件50安装于所述支撑板11的底面,所述驱动件50为驱动气缸。所述横板13上设置有电流调节器136,所述电流调节器136与所述两个插电位61电性连接。所述支撑板11的相对两端分别凸设有第一安装柱113与第二安装柱115,所述第一惰轮20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柱113上,所述第二惰轮30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柱115上。所述第一惰轮20的周面及所述第二惰轮30的周面上均设置有环形驱动面25。所述第一惰轮20的直径与所述第二惰轮30的直径相等,所述环形驱动面25上设置有摩擦纹路。

利用所述两个安装板12可以对所述支撑板11进行支撑,所述两个安装板12安装固定于所述支撑板11上较为方便。利用所述两个支撑端135可以支撑两个插电位61,方便使所述电盒延长线接通电流。通过采用所述驱动气缸,可以降低成本。利用所述电流调节器136可以调节所述电盒延长线上的电流,进而实施不同状态下的抗疲劳试验。将所述第一惰轮20与所述第二惰轮30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柱113与所述第二安装柱115上,方便所述第一安装柱113与所述第二安装柱115的安装。所述环形驱动面25的设置,则方便所述第一惰轮20的环形驱动面25及所述第二惰轮30的环形驱动面25驱动并卷绕所述电盒延长线。通过设置所述摩擦纹路,使得所述电盒延长线不至于滑脱。

所述电盒延长线卷绕抗疲劳测试装置100还包括两个配重块18,所述两个配重块18分别固定于所述电盒延长线的相对两端,并分别邻近所述两个插电位61。请一并参阅图3及图4,所述卷绕组件45包括两个卷绕轮451,所述两个卷绕轮451均转动地安装于所述滑行架40上,所述电盒延长线的中部绕设于所述两个卷绕轮451上。所述支撑板11上形成有滑行槽118,所述滑行槽118沿所述支撑板11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滑行槽118的底部贯通开设有穿设狭槽,所述穿设狭槽的宽度小于所述滑行槽118的宽度,所述滑行架40包括滑行条41、安装条42、支持条43与转动条44,所述滑行条41滑动地设置于所述滑行槽118内,所述滑行条41的底部凸设有配合凸条(图未示),所述配合凸条滑动地设置于所述支撑板11的穿设狭槽内,所述配合凸条连接于所述驱动件50上,所述安装条42倾斜地设置于所述滑行条41的中部,所述安装条42上设置有导向槽425,所述导向槽425沿所述安装条42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两个卷绕轮451的中部均穿设有转轴4515,所述转轴4515的一端设置有矩形端部,所述矩形端部穿设于所述安装条42的导向槽425中,所述矩形端部使得所述转轴4515仅能相对所述安装条42直线滑行,而不能转动。所述卷绕轮451转动地套设于所述转轴4515上。所述安装条42与所述滑行条41之间的夹角为45-80度。所述支持条43连接于所述滑行条41的一端并倾斜朝向所述安装条42的中部延伸,所述支持条43的顶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安装条42上,所述支持条43与所述滑行条41之间的夹角为25-45度,所述支持条43、所述安装条42与所述滑行条41构成一个三角形。所述安装条42的顶端设置有枢轴428,所述转动条44的端部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枢轴428上。所述转动条44远离所述枢轴428的方向朝所述滑行条41的端部延伸,所述转动条44与所述滑行条41垂直。通过设置所述滑行槽118,从而方便所述滑行架40的滑动,而所述支持条43的设置,则方便对所述安装条42进行支撑和固定。

为了便于调节所述两个卷绕轮451的相对位置,以进行不同力度的卷绕测试,所述电盒延长线卷绕抗疲劳测试装置100还包括两个张紧组件65与一个调节组件70,所述两个张紧组件65分别设置于所述安装条42的相对两端。每个所述张紧组件65包括装设杆651与弹性推抵杆653,所述两个张紧组件65的装设杆651分别连接于所述安装条42的相对两端。所述弹性推抵杆653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装设杆651上,另一端连接于对应的卷绕轮451的转轴4515上。所述两个张紧组件65用于驱动所述两个卷绕轮451相向移动。所述两个张紧组件65的弹性推抵杆653均沿所述安装条42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调节组件70包括导向架71与张力叉72,所述导向架71凸设于所述滑行条41的端部并朝所述枢轴428延伸,所述导向架71的顶端开设有限位槽711,所述张力叉72滑动地穿设于所述限位槽711中。所述张力叉72包括滑行板721与两个刚性翘曲板723,所述滑行板721滑动地穿设于所述导向架71的限位槽711内,所述滑行板721的滑行方向与所述滑行条41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两个刚性翘曲板723相互倾斜设置并均设置于所述滑行板721的端部。所述两个刚性翘曲板723均位于所述两个卷绕轮451的转轴4515之间,并分别抵持于所述两个转轴4515上。所述两个刚性翘曲板723之间的距离沿远离所述滑行板721的方向逐渐增大。每个所述刚性翘曲板723的末端形成有弧形翘曲部725,用于贴设于对应的转轴4515上。通过推动所述张力叉72横向移动,可以利用所述两个刚性翘曲板723抵持所述两个转轴4515,进而调整所述两个卷绕轮451之间的距离,调整所述两个卷绕轮451对所述电盒延长线的卷绕力。

例如,所述电盒延长线从所述第一惰轮20处伸出,并依次绕设于处于顶部的所述卷绕轮451的顶部、所述卷绕轮451远离所述第一惰轮20的一侧,然后延伸至所述两个卷绕轮451之间,并依次绕设于处于底部的所述卷绕轮451朝向所述第一惰轮20的一侧,所述卷绕轮451的底部,所述电盒延长线施加于所述两个卷绕轮451上的张紧力迫使所述两个卷绕轮451相互靠近,所述两个卷绕轮451受所述两个刚性翘曲板723的抵持,而不能继续移动。

为了便于改变张紧力度,所述转动条44上开设有滑行通槽445,所述转动条44远离所述枢轴428的一端开设有插设圆槽。所述调节组件70还包括第三惰轮73、弧形定位条74、第四惰轮75与插杆78,所述第三惰轮73的中部设置有穿设杆735,所述穿设杆735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滑行板721远离所述两个刚性翘曲板723的一端,另一端滑动地穿设于所述转动条44的滑行通槽445内。所述弧形定位条74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滑行条41的端部,所述弧形定位条74以所述枢轴428为圆心,所述弧形定位条74上开设有弧形定位槽745,所述弧形定位槽745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定位插槽748。所述第四惰轮75安装于所述弧形定位条74远离所述滑行条41的一端。

所述电盒延长线从所述两个卷绕轮451处延伸出来后,绕设于所述第三惰轮73的底部、所述第四惰轮75的上部,最终延伸至所述第二惰轮30处。所述转动条44用于绕所述枢轴428旋转,进而带动所述第三惰轮73及所述张力叉72横向移动,以调节所述两个卷绕轮451之间的距离,并调节所述第三惰轮73的横向位置,所述转动条44上的插设圆槽对准所述弧形定位条74上的一个定位插槽748,所述插杆78插设于所述转动条44上的插设圆槽与所述弧形定位条74上的定位插槽748中,以固定所述转动条44与所述弧形定位条74。而当需要改变所述两个卷绕轮451的张紧力时,拔出所述插杆78并驱动所述转动条44旋转,从而调节所述两个卷绕轮451之间的距离,再次将所述插杆78插设于所述转动条44上的插设圆槽与所述弧形定位条74上对应的定位插槽748中,可以再次固定所述转动条44与所述弧形定位条74。通过设置所述转动条44与所述张力叉72,方便调节所述两个卷绕轮451之间的距离并调节所述第三惰轮73的横向位置,而所述插杆78则方便所述转动条44相对所述弧形定位条74的定位。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