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检测装置和搅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144531发布日期:2020-12-01 13:24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一种检测装置和搅拌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家电设备检测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检测装置和搅拌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搅拌机,一般包括底座、搅拌杯、及搅拌盖,搅拌机在开始工作前,由用户将搅拌杯放置在底座上,并将搅拌盖盖合在搅拌杯上,再接上电源,选择对应的搅拌功能后,搅拌机即开始执行相应的搅拌工作。

由于用户在放置搅拌杯、盖合搅拌盖时,会存在盖错或者盖不紧的情况,也有因错误动作导致未放置搅拌杯而误触发搅拌启动工作的情况发生,因此,为了保证搅拌机的工作安全,传统的搅拌机均会设置自动检测功能。

然而,传统的搅拌机只能简单的检测搅拌杯是否已放置在底座上,不能检测出是否盖错搅拌杯或者搅拌盖等,而且传统的搅拌机检测搅拌杯是否已放置在底座上,采用的方案中,搅拌杯、搅拌盖是带电的,而搅拌机在工作过程中,接入的是220v的强电,这极易产生触电危险,安全系数低,电路结构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检测装置和搅拌装置。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检测装置,包括:

用于产生振荡信号的振荡信号产生单元;

与所述振荡信号产生单元连接、接收所述振荡信号并将所述振荡信号进行转发的信号收发单元;

与所述信号收发单元连接、接收所述信号收发单元转发的振荡信号、并对所述振荡信号进行选频以输出选频信号至所述信号收发单元的选频单元;

与所述信号收发单元连接、接收所述选频信号并根据所述选频信号输出识别信号的控制单元。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振荡信号产生单元包括:源信号产生电路和振荡信号处理电路;

所述源信号产生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振荡信号处理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振荡信号处理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信号收发单元连接;

所述源信号产生电路用于产生源信号,所述振荡信号处理电路接收所述源信号并将所述源信号转换为所述振荡信号。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源信号产生电路包括:源信号控制芯片,所述源信号控制芯片包括时钟ic;

所述时钟ic的输出端作为所述源信号产生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振荡信号处理电路的输入端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源信号产生电路包括:源电感、第一源电容、第二源电容、第三源电容、源三极管、第一源电阻、第二源电阻和第三源电阻;

所述源电感的第一端接电源,所述源电感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源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二源电容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源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三源电容的第二端连接负端;

所述源电感的第二端还连接所述源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源三极管的发射极分别连接所述第三源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源电阻的第一端,所述源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源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源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二源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三源电阻的第二端接负端;所述第一源电阻的第一端连接电源,所述第一源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源电阻的第二端还连接所述振荡信号处理电路的输入端;所述第一源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源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一源电容的第二端连接负端;

所述第一源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源电阻的第二端的连接端为所述源信号产生电路的输出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源信号产生电路包括:单片机,所述单片机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振荡信号处理电路的输入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振荡信号处理电路包括: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一mos管、第二mos管;

所述第二mos管的漏极连接电源,所述第二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二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连接负端,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还连接所述源信号产生电路的输出端;

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二端接负端,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信号收发单元的输入端;

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的连接端为所述振荡信号处理电路的输入端,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为所述振荡信号处理电路的输出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信号收发单元包括:至少一路信号发射电路及与所述至少一路信号发射电路对应设置的信号接收电路;

所述信号发射电路的输入端作为所述信号收发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振荡信号产生单元的输出端,所述信号发射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选频单元的输入端;

所述信号接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选频单元的输出端,所述信号接收电路的输出端作为所述信号收发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控制单元。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信号发射电路包括至少一组第一lc振荡电路。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信号接收电路包括至少一组第二lc振荡电路。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选频单元包括至少两组第三lc振荡电路。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选频单元包括至少两组第四lc振荡电路和电磁铁。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至少一条选频通道;

每一条所述选频通道一端与所述信号接收电路的一端连接,所述选频通道另一端连接控制单元的选频控制端口。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选频通道包括调节电容,所述调节电容一端连接所述信号接收电路的一端,所述调节电容另一端连接所述控制单元的选频控制端口。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单元的选频控制端口与所述至少一条选频通道对应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至少一路接收信号处理电路,所述接收信号处理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信号收发单元的输出端,所述接收信号处理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控制单元。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接收信号处理电路包括:偏置电路、放大电路和比较电路;

所述偏置电路的输入端作为所述接收信号处理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信号收发单元的输出端,所述偏置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放大电路的输入端,所述放大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比较电路的输入端,所述比较电路的输出端作为所述接收信号处理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控制单元。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偏置电路包括: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第十二电阻、第四电容和第一三极管;

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信号收发单元的输出端,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和所述第十二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十二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电源,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还连接所述放大电路的输入端,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接负端;

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一端为所述偏置电路的输入端,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为所述偏置电路的输出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放大电路包括:放大器、第十三电阻、第十四电阻、第十五电阻和第五电容;

所述放大器的正输入端连接所述偏置电路的输出端,所述放大器的负输入端通过所述第十三电阻接负端,所述第十四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放大器的负输入端,所述第十四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放大器的输出端,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二端接负端,所述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十五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十五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比较电路的输入端;

所述放大器的正输入端为所述放大电路的输入端,所述第十五电阻的第二端为所述放大电路的输出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比较电路包括:比较器、第十六电阻、第十七电阻、第十八电阻和第六电容;

所述比较器的正输入端连接所述放大电路的输出端,所述比较器的负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十六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十七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十六电阻的第二端接负端,所述第十七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比较器的接地端连接负端,所述比较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十八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十八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十八电阻的第二端还连接所述控制单元,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二端连接负端;

所述比较器的正输入端为所述比较电路的输入端,所述第十八电阻的第二端为所述比较电路的输出端。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搅拌装置,包括以上所述的检测装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底座、搅拌本体以及盖合在所述搅拌本体上的盖体;所述检测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的振荡信号产生单元、信号收发单元以及控制单元,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搅拌本体和所述盖体上的选频单元;

所述振荡信号产生单元用于产生振荡信号,所述信号收发单元与所述振荡信号产生单元连接、接收所述振荡信号并将所述振荡信号转发至所述选频单元,所述选频单元接收所述振荡信号并根据所述选频信号输出选频信号至所述信号收发单元,以通过所述信号收发单元发送给所述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选频信号输出识别信号。

实施本发明的检测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检测装置通过设置选频单元对振荡信号进行选频以输出选频信号,并通过控制单元根据选频信号输出识别信号,由该识别信号可以有效检测出是否安装有被检测装置,也可以根据该识别信号确定被检测装置的类型,既能达到检测被检测装置是否已安装的效果,也能达到检测出被检测装置是否用错。

另外,该检测装置结构简单、被检测装置不带电,安全性高。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检测装置的原理框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选频单元、信号收发单元的电路原理图;

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源信号产生电路实施例一的电路原理图;

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源信号产生电路实施例二的电路原理图;

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源信号产生电路实施例三的电路原理图;

图6是本发明提供的接收信号处理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参考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检测装置的原理框图,该检测装置可以安装在搅拌机、豆浆机、破壁机等各种搅拌设备中。通过设置该检测装置可以有效检测被检测装置(如搅拌机的搅拌杯、搅拌盖等)通电后是否有搅拌杯、或者是否将搅拌盖盖合到搅拌杯上,还可以检测出被检测装置的类型,如检测出是哪款搅拌杯,从而可以判定是否有用错搅拌杯。另外,该检测装置结构简单、被检测装置不带电,安全性高。

具体的,如图1所示,该检测装置包括:振荡信号产生单元10、信号收发单元20、选频单元30和控制单元40。在实际应用中,如搅拌机,振荡信号产生单元10、信号收发单元20和控制单元40可以设置在搅拌机的底座100上,选频单元30可以设置在搅拌机的搅拌杯和/或者搅拌盖(及搅拌机的盖子)上。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振荡信号产生单元10,用于产生振荡信号的振荡信号产生单元10。该振荡信号产生单元10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产生振荡信号,例如,可以通过时钟ic产生振荡信号,或者通过单片机产生振荡信号,或者通过电容、电感相结合的方式产生振荡信号。当然,可以理解地,振荡信号产生单元10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产生振荡信号,不限于本发明描述的例子。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振荡信号产生单元10包括:源信号产生电路101和振荡信号处理电路102。源信号产生电路101的输出端与振荡信号处理电路102的输入端连接,振荡信号处理电路102的输出端与信号收发单元20连接;源信号产生电路101用于产生源信号,振荡信号处理电路102接收源信号并将源信号转换为振荡信号。

信号收发单元20,与振荡信号产生单元10连接、接收振荡信号并将振荡信号进行转发。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该信号收发单元20包括:至少一路信号发射电路201及与至少一路信号发射电路201对应设置的信号接收电路202。

其中,信号发射电路201的输入端作为信号收发单元20的输入端连接振荡信号产生单元10的输出端,信号发射电路201的输出端连接选频单元30的输入端;信号接收电路202的输入端连接选频单元30的输出端,信号接收电路202的输出端作为信号收发单元20的输出端连接控制单元40。

进一步地,该信号发射电路201可以通过lc振荡电路实现。具体的,该信号发射电路201可以包括至少一组第一lc振荡电路,即该信号发射电路201可以通过一组第一lc振荡电路实现,也可以通过多组lc振荡电路实现,具体根据产品设计需求确定。

进一步地,该信号接收电路202可以通过lc振荡电路。具体的,该信号接收电路202可以包括至少一组第二lc振荡电路,即该信号接收电路202可以通过一组第二lc振荡电路实现,也可以通过多组lc振荡电路实现,具体根据产品设计需求确定。

选频单元30,与信号收发单元20连接、接收信号收发单元20转发的振荡信号、并对振荡信号进行选频以输出选频信号至信号收发单元20。

进一步地,该选频单元30可以通过lc振荡电路实现。具体的,该信号发射电路201可以包括至少两组第三lc振荡电路,即该选频单元30至少需要两组第三lc振荡电路,当设置两组第三lc振荡电路时,一组第三lc振荡电路用于接收信号收发单元20发射的振荡信号,另一组第三lc振荡电路用于接收返回的振荡信号以输出选频信号。例如,在搅拌机应用中,选频单元30可以设置在搅拌机的搅拌杯中,在一个实施例中,选频单元30可以设置两组第三lc振荡电路,且该两组第三lc振荡电路均设置在搅拌杯的底部,该两组第三lc振荡电路在搅拌杯的顶部短接在一起;或者,在其他实施例,选频单元30可以设置两组第三lc振荡电路并配置电磁铁,此时该两组第三lc振荡电路均设置在搅拌杯的底部,且在搅拌杯的顶部未短接,电磁铁可以设置在搅拌机的杯盖上,当将杯盖盖合在搅拌杯上时,通过电磁铁的磁吸作用,可以将两组第三lc振荡电路在搅拌杯的顶部吸合,实现两组第三lc振荡电路的连通,如图2所示。或者,在其他实施例中,选频单元30可以设置多组第三lc振荡电路,例如,可以设置六组第三lc振荡电路,其中,两组第三lc振荡电路设置在搅拌杯的底部,两组第三lc振荡电路设置在搅拌杯的顶部,另外两组第三lc振荡电路设置在杯盖上。在该实施例中,设置在搅拌杯上的四组第三lc振荡电路形成两条通路,一条为信号传输通路,另一条为信号返回通路。即该两条通路不连通,可以采用左右对称的方式设置,在同一侧的两组第三lc振荡电路连通,而设置在杯盖上的两组第三lc振荡电路短接在一起。

进一步地,本发明实施例的信号发射电路201、信号接收电路202、选频单元30均采用lc振荡电路实现,因此,信号发射电路201与选频单元30之间、信号接收电路202与选频单元30之间均可以通过磁感应方式实现信号的发射、传输和接收。即本发明实施例被检测装置不需要带电即可以完成信号的传输和接收,安全高效。

进一步地,本发明实施例的信号收发单元20、选频单元30中所选择的lc振荡电路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lc振荡电路由电感和电容并联组成。

如图2所示,在该实施例中,信号发射电路201包括两组第一lc振荡电路,选频单元30包括两组第三lc振荡电路和电磁铁,信号接收电路202包括两组第二lc振荡电路。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控制单元40与信号收发单元20连接、接收选频信号并根据选频信号输出识别信号。本发明实施例中,信号收发单元20输出给控制单元40的选频信号包括单一电平信号(高电平信号或者低电平信号)或者方波信号,其中,当信号收发单元20输出的是单一电平信号时,则说明没有被检测装置,当信号收发单元20输出的是方波信号时,则说明有被检测装置。因此,控制单元40通过接收该选频信号,并对该选频信号进行处理,即可输出相应的识别信号。

具体的,当选频信号输出的是单一电平信号时,控制单元40根据该单一电平信号判定没有被检测装置,进而输出没有被检测装置的识别信号(例如,在具体应用中,可以通过0表示无被检测装置,通过1表示有被检测装置)。当选频信号输出的是方波信号,控制单元40根据该方波信号判定有被检测装置,此时,控制单元40为1的识别信号,并同时对所接收的方波信号进行处理,判断被检测装置的类型。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采用lc振荡电路,控制单元40通过对方波信号进行处理,获得选频单元30中第三lc振荡电路的频率,进而将该频率与预存频率进行比较判断,以确定被检测装置的类型。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该检测装置还包括:至少一条选频通道50。每一条选频通道50一端与信号接收电路202的一端连接,选频通道50另一端连接控制单元40的选频控制端口。通过设置选频通道50,可以使信号接收电路202可预设多种选频网络,可以实现对多种类型的被检测装置的检测和识别。其中,通过控制单元40控制选频控制端口,以轮流查询被检测装置的频率,以识别出不同被检测装置的类型。

本发明实施例的检测装置利用lc振荡电路的磁感应原理,以无线、无源的方式实现被检测装置的有无检测以及类型的自动识别。有效隔离强电,被检测装置不带电,安全性高,且结构简单,有效简化电路设计,成本低。

下面以具体实施例对各电路进行说明。

如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源信号产生电路101包括:源信号控制芯片(u4),源信号控制芯片包括时钟ic。该时钟ic的输出端作为源信号产生电路101的输出端与振荡信号处理电路102的输入端连接。该时钟ic可以为ne555。

进一步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该源信号产生电路101包括:源电感l11、第一源电容c11、第二源电容c12、第三源电容c13、源三极管t3、第一源电阻r29、第二源电阻r30和第三源电阻r31。

源电感l11的第一端接电源,源电感l11的第二端连接第二源电容c12的第一端,第二源电容c12的第二端连接第三源电容c13的第一端,第三源电容c13的第二端连接负端(-5v)。

源电感l11的第二端还连接源三极管t3的集电极,源三极管t3的发射极分别连接第三源电容c13的第一端和第三源电阻r31的第一端,源三极管t3的基极连接第一源电阻r29的第二端和第二源电阻r30的第一端,第二源电阻r30的第二端和第三源电阻r31的第二端接负端;第一源电阻r29的第一端连接电源,第一源电阻r29的第一端和第二源电阻r30的第二端还连接振荡信号处理电路102的输入端;第一源电容c11的第一端连接源三极管t3的基极,第一源电容c11的第二端连接负端;第一源电阻r29的第一端和第二源电阻r30的第二端的连接端为源信号产生电路101的输出端。

进一步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该源信号产生电路101包括:单片机(ic),单片机的输出端连接振荡信号处理电路102的输入端。

进一步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4和5所示,该振荡信号处理电路102包括: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一mos管t1、第二mos管t2。

第二mos管t2的漏极连接电源,第二mos管t2的源极连接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第二mos管t2的栅极连接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和第六电阻r6的第一端;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和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连接负端,第六电阻r6的第二端连接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第六电阻r6的第二端与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还连接源信号产生电路101的输出端。

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连接第八电阻r8的第一端和第一mos管t1的栅极,第八电阻r8的第二端和第九电阻r9的第二端接负端,第一mos管t1的源极连接第九电阻r9的第一端,第一mos管t1的漏极连接信号收发单元20的输入端;第六电阻r6的第二端与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的连接端为振荡信号处理电路102的输入端,第一mos管t1的漏极为振荡信号处理电路102的输出端。

如图2所示,选频通道50包括调节电容,调节电容(cx1/cx2)一端连接信号接收电路202的一端,调节电容另一端连接控制单元40的选频控制端口。在图2中,调节电容包括两个,结合信号接收电路202中的lc振荡电路,可以实现三个选频的检测。

其中,控制单元40的选频控制端口与至少一条选频通道50对应设置。

进一步地,如图6该检测装置还包括:至少一路接收信号处理电路60,接收信号处理电路60的输入端连接信号收发单元20的输出端,接收信号处理电路60的输出端连接控制单元40。由于信号接收电路202输出的选频信号较小,不易于控制单元40识别处理,因此,需要对信号接收电路202输出的选频信号进行处理,以获得可识别处理的信号。

进一步地,该接收信号处理电路60包括:偏置电路601、放大电路602和比较电路603。

偏置电路601的输入端作为接收信号处理电路60的输入端连接信号收发单元20的输出端,偏置电路601的输出端连接放大电路602的输入端,放大电路602的输出端连接比较电路603的输入端,比较电路603的输出端作为接收信号处理电路60的输出端连接控制单元40。

在一些实施例中,偏置电路601包括: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第四电容c4和第一三极管q1。

第十电阻r10的第一端连接信号收发单元20的输出端,第十电阻r10的第二端连接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连接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和第十二电阻r12的第二端,第十二电阻r12的第一端和第十一电阻r11的第一端连接电源,第十一电阻r11的第二端连接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还连接放大电路602的输入端,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负端;第十电阻r10的第一端为偏置电路601的输入端,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为偏置电路601的输出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放大电路602包括:放大器u5b、第十三电阻r13、第十四电阻r14、第十五电阻r15和第五电容c5。

放大器u5b的正输入端连接偏置电路601的输出端,放大器u5b的负输入端通过第十三电阻r13接负端,第十四电阻r14的第一端连接放大器u5b的负输入端,第十四电阻r14的第二端连接第五电容c5的第一端和放大器u5b的输出端,第五电容c5的第二端接负端,放大器u5b的输出端连接第十五电阻r15的第一端,第十五电阻r15的第二端连接比较电路603的输入端;放大器u5b的正输入端为放大电路602的输入端,第十五电阻r15的第二端为放大电路602的输出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比较电路603包括:比较器u5a、第十六电阻r16、第十七电阻r17、第十八电阻r18和第六电容c6。

比较器u5a的正输入端连接放大电路602的输出端,比较器u5a的负输入端连接第十六电阻r16的第一端和第十七电阻r17的第一端,第十六电阻r16的第二端接负端,第十七电阻r17的第二端和比较器u5a的接地端连接负端,比较器u5a的输出端连接第十八电阻r18的第一端,第十八电阻r18的第二端连接第六电容c6的第一端,第十八电阻r18的第二端还连接控制单元40(具体如图2所示,连接控制单元40的checkio检测口),第六电容c6的第二端连接负端;比较器u5a的正输入端为比较电路603的输入端,第十八电阻r18的第二端为比较电路603的输出端。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搅拌装置,包括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检测装置。其中,该搅拌装置可以为搅拌机、豆浆机、破壁机等各种搅拌类产品。

该搅拌装置还包括:底座、搅拌本体以及盖合在搅拌本体上的盖体;检测装置包括设置在底座上的振荡信号产生单元10、信号收发单元20以及控制单元40,还包括设置在搅拌本体和盖体上的选频单元30。

振荡信号产生单元10用于产生振荡信号,信号收发单元20与振荡信号产生单元10连接、接收振荡信号并将振荡信号转发至选频单元30,选频单元30接收振荡信号并根据选频信号输出选频信号至信号收发单元20,以通过信号收发单元20发送给控制单元40,控制单元40根据选频信号输出识别信号。

通过设置该检测装置,可以通过信号收发单元20输出的选频信号,获得相应的识别信号,并基于该识别信号确定上电后,底座100上是否有搅拌本体200(相当于具体应用,如搅拌机的搅拌杯),或者自动识别出搅拌杯的类型。

以上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此实施,并不能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跟本发明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均应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涵盖范围。

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