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本悬液制备装置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060195发布日期:2019-11-06 01:42阅读:453来源:国知局
样本悬液制备装置及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检测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样本悬液制备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粪便检验是临床三大常规检验之一。粪便经过收集,稀释、搅拌、过滤从而制得粪便悬液,继而再将粪便悬液放置于自动检测仪上进行检测观察。由于粪便悬液制备的自动化仪器设备价格昂贵,在基层医疗机构普及程度较低,导致基层医疗机构人员需使用人工对粪便悬液进行制备。此种方式制备过程复杂,操作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粪便悬液制备操作不方便的问题,提供一种操作方便的样本悬液制备装置及方法。

一种样本悬液制备装置,包括:

一端开口的稀释管,具有稀释腔;

一端开口的收集管,具有收集腔;及

连接管盖,具有盖体、安装于所述盖体的采样件及过滤件,所述盖体上形成有悬液流道,所述稀释管及所述收集管分别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盖体相对的两侧,并通过所述悬液流道连通;

其中,所述采样件位于所述稀释腔或所述收集腔内,所述过滤件用于在所述稀释腔与所述收集腔之间实现过滤。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稀释腔内收容有起稀释作用的稀释液,所述采样件收容于所述收集腔内。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还包括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安装于所述悬液流道远离所述采样件的一端开口。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密封件为密封盖或密封膜。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盖体包括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所述稀释管与所述第一连接部或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任一个配合安装,所述收集管与所述第一连接部或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另一个配合安装。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盖体还包括主体座及设置于所述主体座上的溢流部及流道部,所述流道部上开设有悬液流道,所述溢流部与所述流道部间隔设置,并与所述溢流部的外壁及所述主体座围设形成溢流槽,所述过滤件包括过滤网,所述过滤网覆设于所述溢流槽的槽口。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过滤件还包括过滤网筒,所述过滤网筒与所述过滤网位于所述盖体的同一侧,并与所述过滤网围设形成连通所述悬液流道的过滤腔,所述过滤网筒的网孔直径大于所述过滤网的网孔直径。

一种样本悬液制备方法,包括:

采样件取样;

将附着有样本的所述采样件放入装有稀释液的稀释管或收集管中的任一个,且将盖体密封装有所述稀释液的所述稀释管或所述收集管中任一个的管口;

摇晃装有所述稀释液的所述稀释管或所述收集管中的任一个,制备样本悬液;

将所述稀释管或所述收集管中的另一个安装于盖体背向所述采样件的一侧,将所述收集管及所述稀释管倒置,所述样本悬液经过滤件过滤后从盖体上的悬液流道流入所述稀释管或所述收集管中的另一个内。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采样件取样的步骤后还包括向所述稀释管或者所述收集管中的任一个内注入稀释液。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摇晃装有所述稀释液的所述稀释管或所述收集管中的任一个,制备样本悬液的步骤后还包括打开密封于所述盖体上的悬液流道的一端的密封件。

上述样本悬液制备装置及方法,采样件对样本进行采集后,盖体与稀释管或者收集管中的任一个连接,以使采样件可容纳于与盖体安装连接的对应管体内。收纳采样件的管体内盛放有稀释液,样本与稀释液接触,并在摇晃后可形成样本悬液。进一步地,盖体与稀释管或者收集管中的另一个连接,将放置采样件的管体倒立,样本悬液流经悬液流道,并在过滤件的过滤作用下,进入至稀释管或者收集管中的另一个内收集。通过设置上述样本悬液制备装置,使得样本悬液的制备简单易行,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样本悬液制备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样本悬液制备装置的爆炸图;

图3为图1所示的样本悬液制备装置的使用过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本发明提供一种样本悬液制备装置100,用于制备样本悬液,以对样本进行检验观察。具体地,样本可以为粪便。样本悬液制备装置100包括稀释管110、连接管盖120及收集管130。

稀释管110为一端开口的中空结构,且具有稀释腔111。稀释管110可用于制备样本悬液或者用于收集样本悬液。

收集管130为一端开口的中空结构,且具有收集腔131。若稀释管110用于制备样本悬液,则收集管130用于收集样本悬液;若稀释管110用于收集样本悬液,则收集管130用于制备样本悬液。

连接管盖120具有盖体121、采样件122及过滤件123。盖体121上形成有悬液流道1211。具体地,盖体121包括主体座1212及流道部1218。流道部1218设置于主体座1212上,且流道部1218上形成有悬液流道1211。具体地,主体座1212的表面开设有避位孔1217,流道部1218穿设于主体座1212的避位孔1217,并卡持于避位孔1217内,且流道部1218相对的两端伸出至避位孔1217外。

流道部1218的一侧表面围设形成悬液流道1211。具体地,流道部1218可以为套筒。套筒的内表面围设形成悬液流道1211。因此,样本悬液仅能从套筒两端开口处流入或流出,以方便对样本悬液进行引流。

稀释管110及收集管130分别可拆卸地安装于盖体121相对的两侧,并通过悬液流道1211连通。

因此,样本悬液可在稀释腔111及收集腔131之间进行切换。

具体地,盖体121还包括第一连接部1213及第二连接部1214。第一连接部1213及第二连接部1214设置于主体座1212相对的两侧。稀释管110与第一连接部1213或第二连接部1214的任一个配合安装,收集管130与第一连接部1213或第二连接部1214的另一个配合安装。

具体地,第一连接部1213及第二连接部1214可以为螺纹结构、连接孔,定位柱或者其他结构,仅需保证第一连接部1213及第二连接部1214的结构及尺寸必须相等。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213及第二连接部1214均为内螺纹结构,稀释管110及收集管130的管口端均设置有结构及尺寸相同的外螺纹结构,稀释管110的外螺纹结构可与第一连接部1213及第二连接部1214中的任一个配合,收集管130的外螺纹结构可与第一连接部1213及第二连接部1214的另一个配合。

螺纹结构的设置,使得盖体121与稀释管110及收集管130的连接方式简单易行,且具有较佳的密封效果,可防止在样本悬液制备并收集的过程中,样本悬液从盖体121与稀释管110及收集管130的间隙处泄露。而且,将第一连接部1213及第二连接部1214设置为相同,且稀释管110及收集管130的管口端设置的外螺纹结构也相同,因此,即使将稀释管110及收集管130的位置进行互换,稀释管110及收集管130与盖体121也可进行配合固定,以满足更广泛的安装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213及第二连接部1214也可以为外螺纹结构,稀释管110及收集管130的管口端则均设置内螺纹结构。

具体地,盖体121还包括安装环套,主体座1212为板状结构,安装环套套设于主体座1212,并突出于主体座1212相对的两侧,且主体座1212的外周缘与安装环套1213的内壁抵接。安装环套位于主体座1212相对两侧的内壁形成第一连接部1213及第二连接部1214。具体地,流道部1218位于安装环套内,且流道部1218背向安装环套的一侧表面围设形成悬液流道1211。

由于稀释管110及收集管130均为管状,安装环套为套筒状,因此,当第一连接部1213及第二连接部1214与稀释管110及收集管130配合安装时,第一连接部1213及第二连接部1214可从稀释管110及收集管130的周向与稀释管110及收集管130进行固定,使得稀释管110及收集管130与盖体121的安装更牢固。

此外,盖体121还包括设置于主体座1212上的限位部1215及溢流部1216。限位部1215及溢流部1216突出于主体座1212,并均位于安装环套1213内。由主体座1212的外缘至中部依次为第一连接部1213(或第二连接部1214),再限位部1215、溢流部1216及流道部1218。相邻的两个部之间均为间隔设置。

限位部1215与稀释管110或收集管130背向第一连接部1213及第二连接部1214的一侧抵接。

具体地,限位部1215抵持于稀释管110或收集管130的内壁。当限位部1215抵持于稀释管110的内壁时,安装环套1213与限位部1215共同作用,以使得盖体121与稀释管110之间的固定更牢靠。当限位部1215抵持于收集管130的内壁时,安装环套1213与限位部1215共同作用,以使得盖体121与收集管130之间的固定更牢靠,密封效果更优。当然,在本实施例中,限位部1215也可以为两个,当稀释管110及收集管130与盖体121连接时,其中一个限位部1215与稀释管110抵接,另一个限位部1215与收集管130抵接。以使得稀释管110及收集管130与连接管盖120之间的安装更牢固。

具体地,限位部1215可以为杆状,片状或者环状。在一实施例中,限位部1215为环状,因此,限位部1215可从稀释管110与收集管130的周向对稀释管110与收集管130进行限位,使得稀释管110与收集管130与第一连接部1213及第二连接部1214之间的安装更牢固。

在一实施例中,稀释管110、收集管130及盖体121关于稀释管110或者收集管130的轴线均成轴对称分布。

因此,盖体121与稀释管110安装时,盖体121对稀释管110的作用力可均匀的分散至稀释管110上;同理,盖体121对收集管130的作用力可均匀的分散至收集管130上,故使得稀释管110及收集管130与盖体121之间的安装更牢固,以防止稀释管110及收集管130从盖体121上掉落。

采样件122安装于盖体121,并用于采集样本。具体地,采样件122包括采样柱1221及安装于采样柱1221一端的采样头1222。采样柱1221远离采样头1222的一端与盖体121连接。采样头1222用于采样。

采样件122位于稀释腔111或收集腔131内。

在一实施例中,稀释腔111内收容有起稀释作用的稀释液,采样件122收容于收集腔131内。

因为,可防止采样件122在未使用时长期浸泡于稀释液内而损坏。此外,还可保持采样件122初始状态的干燥,方便操作者操作采样件122进行采样。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收集腔131内收容有起稀释作用的稀释液,采样件122收容于稀释腔111内,仅需保证稀释液与采样件122在未使用前可分开即可。或者,也可以在稀释腔111或者收集腔131内均不收容稀释液,当采样件122采样需要制备样本悬液时,再向稀释腔111或者收集腔131内注入稀释液。

过滤件123安装于盖体121上。具体地,过滤件123与采样件122可安装于主体座1212相对的两侧。或者,过滤件123及采样件122可安装于主体座1212相同的一侧。稀释管110及收集管130分别可拆卸地安装于盖体121相对的两侧,并通过悬液流道1211连通。

过滤件123用于在稀释腔111与收集腔131之间实现过滤。

相较于传统的样本悬液制备而言,迫于自动化仪器设备昂贵的价格,基层医疗机构在制备样本悬液时仅能通过人工进行样本悬液的制备。在人工制备的过程中,需使用人工对样本进行采集、搅拌、制备悬液并过滤收集,而且,在制作的过程中需要更换多个不同的容器,此种制备方式过程复杂,操作不方便。而在本申请中,采样件122采集样本后,附着有样本的采样件122容纳于收容有稀释液的稀释管110或者收集管130中的任一个内,盖体121密封稀释管110或收集管130中的任一个的管口。

样本悬液制备装置还包括密封件140。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密封件140安装于悬液流道1211远离采样件122的一端开口。

当采样件122与稀释液接触之后,通过摇晃收容有稀释液的稀释管110或者收集管130可制备样本悬液。而密封件140覆设于悬液流道1211远离采样件122的一端开口,可防止在摇晃的过程中,稀释液溅出而污染操作环境。

进一步地,密封件140可以为密封盖,密封盖包括第一阶梯及设置于第一阶梯的第二阶梯,第二阶梯伸入至悬液流道1211内,并与悬液流道1211的内壁卡持,第一阶梯密封于悬液流道1211的开口。

具体地,第二阶梯与套筒的内壁相抵持,第一阶梯覆设于套筒的一端开口。此种方式即可方便密封件140的安装,也可增大密封件140与套筒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得密封件140与套筒之间的摩擦力越大,既可有效提升密封件140与套筒之间安装的稳定性,还可使得密封件140与套筒之间的密封效果更好。

具体地,密封件140还可以密封膜,密封膜具有交际的密封性能,且密封膜厚度较薄,当悬液流道1211无需密封时,直接将密封膜撕掉,便可实现稀释腔111与收集腔131的连通。

请一并参阅图3,以一实施例为例进行样本悬液制备过程的说明。在制备样本悬液前,采样件122收容于收集腔131内,稀释液收容于稀释腔111内,以实现采样件122与稀释液的分离。当需要制备样本悬液时,先将收集管130从连接管盖120上拆除,再将连接管盖120与稀释管110分离。进而,采样件122采样后,采样件122伸入至稀释腔111内,连接管盖120密封稀释管110,密封件140密封悬液流道1211,并摇晃稀释管110使得样本与稀释液充分接触,并稀释形成样本悬液。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盖体121上具有第一连接部1213及第二连接部1214,因此,当将采样件122从收集管130内转移并收容至稀释管111内时,连接管盖120与稀释管110及收集管130均可配合连接。而连接管盖120密封稀释管110,密封件140密封悬液流道1211,可防止稀释管110在摇晃的过程中,该稀释管110内的样本悬液从悬液流道1211的开口处溅射至稀释管110外。

进一步地,当样本稀释完毕,将密封件140拆卸,收集管130与盖体121背向采样件122的一侧连接,将稀释管110及收集管130倒置,样本悬液流经悬液流道1211,并在过滤件123的过滤作用下,进入至收集管130内收集,以备检测使用。通过设置上述样本悬液制备装置100,使得样本悬液的制备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完全使用人工进行搅拌、过滤、收集等步骤来说,操作更方便,使用更简单。当需要使用样本悬液时,直接将样本悬液从收集管130中倒出即可,使得样本悬液的使用也较为方便。或者,也可直接放收集管130放置于自动检测仪上进行自动吸样检测,以实现较佳的检测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为方便将样本悬液在稀释管110及收集管130之间进行流动转移,稀释管110及收集管130还可由具有一定刚度及弹性的材质制作而成。因此,当稀释管110中的样本向收集管130中转移并收集时,可通过挤压稀释管110的管壁,使得稀释腔111的容积减小,方便稀释腔111内的样本悬液在挤压的作用下流入至收集管130内收集。同理,当样本悬液从收集管130内流入至稀释管110内转移并收集时,也可通过挤压收集管130,以方便收集腔131内的样本悬液流入至稀释腔111内进行收集。

在一实施例中,过滤件123与采样件122位于主体座1212的同一侧。过滤件123包括过滤网1233及过滤网筒1232。

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过滤件123包括过滤网1233。盖体121的溢流部1216与流道部1218间隔设置,并与溢流部1216的外壁及主体座1212围设形成溢流槽1219。过滤件123的过滤网1233覆设于溢流槽1219的槽口。

具体地,溢流部1216可以为弧形的板状结构,也可以为片状,也可以为环套。在一实施例中,溢流部1216为环套,溢流部1216套设于套筒,并与套筒的外壁间隔设置。

过滤件123还包括连接采样件122及溢流部1216的过滤网筒1232。过滤网筒1232与过滤网1233位于盖体121的同一侧,并与过滤网1233围设形成连通悬液流道1211的过滤腔1231,过滤网筒1232的网孔直径大于过滤网1233的网孔直径。

具体地,过滤网筒1232与过滤网1233位于主体座1212的同一侧。过滤网筒1232的一端端面与溢流部1216远离主体座1212的一端端面抵接,过滤网筒1232的另一端端面与采样柱1221抵接。

过滤网筒1232的网孔直径以及网孔数目可根据需求进行设置。在一实施例中,当稀释管110内收容有稀释液,收集管130用于收集样本悬液时,若稀释管110及收集管130倒立,稀释腔111内的样本悬液可从过滤网筒1232的网格进入至过滤腔1231内。粒径大于网孔直径的样本阻挡于过滤腔1231外。因此,过滤网筒1232的设置可过滤样本悬液,使得进入至过滤腔1231中的悬液内的样本粒径为中等或较小。

当稀释腔111内的样本悬液经过滤网筒1232的过滤作用进入至过滤腔1231内后,由于检验所需的样本悬液最好为样本粒径适中,不易过小,也不易过大,因此,稀释管110倒立时,位于过滤腔1231内的部分粒径较小的样本可通过过滤网1233进入至溢流槽1219内,并收容于溢流槽1219内。进而,从过滤腔1231内通过悬液流道1211流出的悬液中的小粒径的样本数量较少,大部分为中等粒径的样本,从而可提升检测的精准度。

在一实施例中,过滤网筒1232具有大端及小端。过滤网筒1232的外径沿大端至小端的方向逐渐减小。大端与溢流部1216连接,小端与采样件122连接。

大端端面与溢流部1216远离主体座1212的一端端面连接,小端端面与采样柱1221远离采样头1222的一端端面连接。因此,当过滤网筒1232与采样柱1221连接并伸入至稀释腔111或者收集腔131内时,过滤网筒1232与稀释腔111或者收集腔131的内壁之间具有较大的间隙,可方便过滤网筒1232穿设于稀释管110或收集腔131的开口并沿稀释管110或收集腔131开口的轴线方向滑动。进而,过滤网筒1232可伸入至稀释腔111或收集腔131内进行固定,以实现其过滤作用。

上述样本悬液制备装置100,采样件122对样本进行采集后,盖体121与稀释管110或者收集管130中的任一个连接,以使采样件122可容纳于与盖体121安装连接的对应管体内。收纳采样件122的管体内盛放有稀释液,样本与稀释液接触,并在摇晃后可形成样本悬液。进一步地,盖体121与稀释管110或者收集管130中的另一个连接,将放置采样件122的管体倒立,样本悬液流经悬液流道,并在过滤件123的过滤作用下,进入至稀释管110或者收集管130中的另一个内收集。通过设置上述样本悬液制备装置100,使得样本悬液的制备简单易行,操作方便。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样本悬液制备方法。具体步骤为:

采样件取样;

将附着有样本的采样件放入装有稀释液的稀释管或收集管中的任一个,且将盖体密封装有稀释液的稀释管或收集管中任一个的管口;

摇晃装有稀释液的稀释管或收集管中的任一个,制备样本悬液;

将稀释管或收集管中的另一个安装于盖体背向采样件的一侧,将收集管及稀释管倒置,样本悬液经过滤件过滤后从盖体上的悬液流道流入稀释管或收集管中的另一个内。

具体地,采样件用于采样。

采样件采样后,将采样件放入装有稀释液的稀释管或收集管中的任一个内,使得样本可与稀释液充分接触。进而盖体密封装有稀释液的稀释管或收集管中任一个的管口,以密封装有稀释液的管口。摇晃装有稀释液的稀释管或收集管中的任一个,样本可与稀释液充分接触,并制备样本悬液。

进而,将稀释管或收集管中的另一个安装于盖体背向采样件的一侧,将收集管及稀释管倒置,样本悬液经过滤件过滤后从盖体上的悬液流道流入稀释管或收集管中的另一个内。

具体地,若稀释管内装有稀释液,则采样件在采样后放入至稀释管内,盖体覆设于稀释管的管口。在摇晃样本悬液后,收集管设置于盖体背向采样件的一侧,样本悬液经过位于稀释管或收集管内的过滤件及悬液流道后进入至收集管内收集。

若收集管内装有稀释液,则采样件在采样后放入至收集管内,盖体覆设于收集管的管口。在摇晃制备样本悬液后,稀释管设置于盖体背向采样件的一侧,样本悬液经过位于收集管或稀释管内的过滤件及悬液流道后进入至稀释管内收集。

具体地,过滤件收容于稀释管或者收集管内,样本悬液可在通过悬液流道之前过滤,进而通过悬液流道进入至稀释管或收集管中的另一个内进行收集;或者,样本悬液也可在通过悬液流道之后过滤,通过悬液流道的样本悬液在经过过滤件的过滤作用后进入至稀释管或收集管中的另一个内进行收集。经过过滤后的样本悬液,其样本粒径符合检测需求。

具体地,过滤包括一次过滤及二次过滤,对应的,过滤件包括第一过滤件及第二过滤件,第一过滤件的网孔直径大于第二过滤件的网孔直径。第一过滤件用于过滤粒径较大的样本,第二过滤件用于过滤粒径较小的样本。具体地,经过第一过滤件过滤后,粒径较大的样本留在装有稀释液的稀释管或收集管中的任一个内。经过第二过滤件过滤后,大部分粒径较小的样本被隔离在稀释管或收集管中的另一个外,使得进入至稀释管或收集管另一个内的样本悬液粒径基本维持在中等,以满足检测的需求。

当然,若检测需求发生变化,例如,检测的样本悬液,其内的样本粒径应该较小。则第二过滤件设置为可过滤粒径为中等的样本,使得最终进入至稀释管或收集管中另一个内的为样本粒径较小的样本悬液。

通过此种方法制备样本悬液,使得样本悬液的制备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完全使用人工进行搅拌、过滤、收集等步骤来说,操作更方便,使用更简单。当需要使用样本悬液时,直接将样本悬液从稀释管或收集管中的另一个倒出即可,使得样本悬液的使用也较为方便。或者,也可将稀释管或收集管中的另一个直接放置于自动检测仪进行自动吸样检测,以实现较佳的检测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采样件取样的步骤后还包括向稀释管或者收集管中的任一个内注入稀释液。

此处表示在稀释管或者收集管内初始时均不具备稀释液,因此,在未制备样本悬液之前,无论采样件收容于稀释管或者收集管内,都可防止采样件浸泡于稀释液内而泡坏。

在一实施例中,摇晃装有稀释液的稀释管或收集管中的任一个,制备样本悬液的步骤后还包括打开密封于盖体上的悬液流道的一端的密封件。

具体地,密封件密封于悬液流道远离采样件的一端。密封件的设置,可防止在摇晃制备样本悬液的过程中,样本悬液从悬液流道的一端溅射至操作环境,导致操作环境内沾染样本悬液。当需对样本悬液进行收集时,打开密封盖,制备好的样本悬液可通过悬液流道从稀释管或者收集管中的任一个内流入至稀释管或者收集管中的另一个内进行收集。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