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鲜肉新鲜度可视化标签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733638发布日期:2020-01-18 04:13阅读:401来源:国知局
一种冷鲜肉新鲜度可视化标签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9年03月15日、申请号为:2019101986773、名称为:一种通过颜色变化响应肉品腐败的显色体系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的分案申请。

本发明涉及食品质量监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冷鲜肉新鲜度可视化标签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食品质量检测和安全控制已成为全球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组成成分复杂以及高度的多样性,食品质量检测一直是一项重大挑战。近年来,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升和消费观念的变化,食物的消费种类和消费量迅速增加。可靠的传感器或检测系统已成为确认各类食品质量的先决条件,特别是针对果蔬、牛奶、海鲜、禽肉和畜肉等高度易腐产品。食品的质量取决于食品的种类、加工方式、运输和储存条件等因素。食品质量检测的传统方法有两种:①仪器检测、②专业人员进行感官评定,然而仪器检测耗时、设备昂贵且不能满足实时监测的需求;感官评价通常基于颜色、味道、粘度、和粘弹性,对测试人员要求较高且难以感知其新鲜度的微量变化。因此为了保证食品安全,即时、在线、快速、无损、灵敏、廉价、可靠的检测方式一直是人们对食品安全检测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冷鲜肉新鲜度可视化标签的制备方法。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阿拉伯树胶粉-纳米银显色体系,该显色体系通过如下方法制备得到:在硝酸银溶液中加入阿拉伯树胶粉溶液并搅拌均匀,之后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进行反应,反应结束后过滤即可得到阿拉伯树胶粉-纳米银显色体系;

其中所述的高温高压的条件是反应温度为100~150℃,反应压力为101~476kpa,反应时间为10~50min。

一种阿拉伯树胶粉-纳米银显色体系的制备方法,该方法是在硝酸银溶液中加入阿拉伯树胶粉溶液并搅拌均匀,之后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进行反应,反应结束后过滤即可得到阿拉伯树胶粉-纳米银显色体系;

其中所述的高温高压的条件是反应温度为100~150℃,反应压力为101~476kpa,反应时间为10~50min。

本发明技术方案中:硝酸银的浓度为0.1~3mmol/l,阿拉伯树胶粉溶液的浓度为0.1~3g/100ml。

作为优选:硝酸银的浓度为0.5~1.5mmol/l,阿拉伯树胶粉溶液的浓度为0.5~1.5g/100ml。

本发明技术方案中:硝酸银溶液和阿拉伯树胶溶液的体积比为1:0.1~3;优选:硝酸银溶液和阿拉伯树胶溶液的体积比为1:1。

本发明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阿拉伯树胶粉-纳米银显色体系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作为优选:所述的显色体系在检测肉品腐败方面的应用。

一种冷鲜肉新鲜度可视化标签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阿拉伯树胶粉溶液,聚乙烯吡咯烷酮溶液和硝酸银溶液混合后,经反应温度为100~150℃,反应压力为101~476kpa,反应时间为10~50min进行处理,处理后得到改性后的纳米银显色体系;

(2)将滤纸置于步骤(1)改性后的纳米银显色体系中,之后在该改性后的纳米银显色体系中加入琼脂粉并搅拌均匀,静置后得到水凝胶标签;

(3)将该水凝胶标签固定于包装盒内壁的顶部,放入肉制品后,进行包装。

上述冷鲜肉新鲜度可视化标签的制备方法中:阿拉伯树胶粉溶液的质量浓度为0.1~3g/100ml,聚乙烯吡咯烷酮溶液的质量浓度为0.1~5%,硝酸银溶液的摩尔浓度为0.1~3mmol/l;作为优选:阿拉伯树胶粉溶液的质量浓度为0.5~1.5g/100ml,聚乙烯吡咯烷酮溶液的质量浓度为0.1~5%,硝酸银溶液的摩尔浓度为0.5~1.5mmol/l。

上述冷鲜肉新鲜度可视化标签的制备方法中:阿拉伯树胶粉溶液,聚乙烯吡咯烷酮溶液和硝酸银溶液的体积比为1:1:0.1~3;优选:阿拉伯树胶粉溶液,聚乙烯吡咯烷酮溶液和硝酸银溶液的体积比为1:1:1。

本发明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压力为绝对压力。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与传统纳米银制备方法相比具有以下优点:遵循“绿色化学”的阿拉伯树胶粉-纳米银显色体系的制备方法表现出安全无毒、环境友好等优点,极大地减少了传统制备方法产生的毒害作用。通过选择食品级安全介质,降低对环境和生物体产生的潜在毒性。同时避免合成过程中产生的有毒物质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阿拉伯树胶粉-纳米银显色体系的tem图。

图2a为实施例1、2、3中不同阿拉伯树胶粉浓度制备得到的阿拉伯树胶粉-纳米银显色体系的紫外-可见(uv-vis)分光光谱图(实施例2:0.5g/100ml;实施例1:1g/100ml;实施例3:1.5g/100ml)。

图2b为实施例1、8、9、10、11、12、13、14中不同硝酸银浓度制备得到的阿拉伯树胶粉-纳米银显色体系的紫外-可见(uv-vis)分光光谱图(实施例14:0mmol/l;实施例8:0.1mmol/l;实施例9:0.2mmol/l;实施例10:0.4mmol/l;实施例11:0.8mmol/l;实施例1:1mmol/l;实施例12:2mmol/l;实施例13:3mmol/l)。

图2c为实施例1、4、5中不同温度制备得到的阿拉伯树胶粉-纳米银显色体系的紫外-可见(uv-vis)分光光谱图(实施例4:120℃;实施例1:125℃;实施例5:130℃)。

图2d为实施例1、6、7中不同高温处理时间制备得到的阿拉伯树胶粉-纳米银显色体系的紫外-可见(uv-vis)分光光谱图(实施例6:10min;实施例1:15min;实施例7:20min)。

图3a为实施例1、2、3中不同阿拉伯树胶粉浓度制备得到的阿拉伯树胶粉-纳米银显色体系(实施例2:0.5g/100ml;实施例1:1g/100ml;实施例3:1.5g/100ml)。

图3b为实施例1、8、9、10、11、12、13、14中不同硝酸银浓度制备得到的阿拉伯树胶粉-纳米银显色体系(实施例14:0mmol/l;实施例8:0.1mmol/l;实施例9:0.2mmol/l;实施例10:0.4mmol/l;实施例11:0.8mmol/l;实施例1:1mmol/l;实施例12:2mmol/l;实施例13:3mmol/l)。

图3c为实施例1、4、5中不同温度制备得到的阿拉伯树胶粉-纳米银显色体系(实施例4:120℃;实施例1:125℃;实施例5:130℃)。

图3d为实施例1、6、7中不同高温处理时间制备得到的阿拉伯树胶粉-纳米银显色体系(实施例6:10min;实施例1:15min;实施例7:20min)。

图4a为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阿拉伯树胶粉-纳米银显色体系暴露于不同浓度氨气的紫外-可见(uv-vis)分光光谱图。

图4b为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阿拉伯树胶粉-纳米银显色体系暴露于不同浓度二甲胺气体的紫外-可见(uv-vis)分光光谱图。

图4c为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阿拉伯树胶粉-纳米银显色体系暴露于不同浓度三甲胺气体的紫外-可见(uv-vis)分光光谱图。

图5a为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阿拉伯树胶粉-纳米银显色体系暴露于不同浓度氨气后产生的颜色变化。

图5b为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阿拉伯树胶粉-纳米银显色体系暴露于不同浓度二甲胺气体后产生的颜色变化。

图5c为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阿拉伯树胶粉-纳米银显色体系暴露于不同浓度三甲胺气体后产生的颜色变化。

图6为实施例15冷鲜肉新鲜度水凝胶可视化标签在4℃储藏条件下,水凝胶标签颜色变化图;

图7为实施例15水凝胶标签颜色参照比色卡;

图8为实施例15冷鲜肉新鲜度滤纸可视化标签在4℃储藏条件下,滤纸标签颜色变化图;

图9为实施例15中滤纸标签颜色参照比色卡;

图10为实施例15中气调冷鲜包装黄羽鸡在4℃储藏条件下的tvb-n含量的变化;

图11为实施例15中气调冷鲜包装黄羽鸡在4℃储藏条件下的菌落总数的变化。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

实施例1:配置100ml、1mmol/l的硝酸银溶液,100ml、1g/100ml的阿拉伯树胶粉溶液,磁力搅拌至完全溶解;酸银溶液和阿拉伯树胶溶液的体积比为1:1。将混合体系通过高温高压处理,高温高压条件为:125℃,232kpa,15min;将高温高压处理后的混合体系通过0.45um的水系滤膜滤除杂质,得到阿拉伯树胶粉-纳米银显色体系。制备完毕后,避光保存,纳米银显色体系用于紫外-可见(uv-vis)分光光谱测定(参见图2a),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合成纳米银的形状和结构。将纳米银显色体系分别暴露于浓度为0ppm、12.5ppm、25ppm、125ppm、250ppm、375ppm的氨气、二甲胺、三甲胺气体环境中,检测其颜色变化。检测结果如下:

(1)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用于观察样品中小于0.2um的亚显微结构或超微结构。tem可以探究阿拉伯树胶粉-纳米银显色体系中纳米银颗粒的形状、大小及均一性。如图1所示,选定样品的不同区域进行观察,该纳米颗粒均呈现均球状结构,纳米尺寸不超过100nm,且大小一致。这取决于阿拉伯树胶粉对银离子的高效还原作用及其对纳米银颗粒良好的稳定性作用,以及高温高压对纳米银前体的破碎作用。阿拉伯树胶粉分子内和分子间的氢键网络、阿拉伯树胶粉骨架上功能基团与银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阿拉伯树胶粉对纳米银的捕获作用均很好的避免由于高表面能导致的纳米银相互聚集。

(2)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是指光子与基本粒子作用后,粒子从基态跃迁至激发态选择性吸收某些频率的能量后所给出的光谱。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可观察能级结构的变化,通过吸收峰位置的变化,可以考察能级的变化。它是监测贵金属纳米微粒形成过程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典型的银纳米粒子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吸收峰在420nm附近,而且,吸收峰的位置、形状与粒子的大小、形状、分布状态及其表面环境等有关。

实施例2:配置100ml、1mmol/l的硝酸银溶液,100ml、0.5g/100ml的阿拉伯树胶粉溶液,磁力搅拌至完全溶解;酸银溶液和阿拉伯树胶溶液的体积比为1:1。将混合体系通过高温高压处理,高温高压条件为:125℃,232kpa,15min;将高温高压处理后的混合体系通过0.45um的水系滤膜滤除杂质,得到阿拉伯树胶粉-纳米银显色体系。制备完毕后,避光保存,纳米银显色体系用于紫外-可见(uv-vis)分光光谱测定(参见图2a)。

实施例3:配置100ml、1mmol/l的硝酸银溶液,100ml、1.5g/100ml的阿拉伯树胶粉溶液,磁力搅拌至完全溶解;酸银溶液和阿拉伯树胶溶液的体积比为1:1。将混合体系通过高温高压处理,高温高压条件为:125℃,232kpa,15min;将高温高压处理后的混合体系通过0.45um的水系滤膜滤除杂质,得到阿拉伯树胶粉-纳米银显色体系。制备完毕后,避光保存,纳米银显色体系用于紫外-可见(uv-vis)分光光谱测定(参见图2a)。

实施例4:配置100ml、1mmol/l的硝酸银溶液,100ml、1g/100ml的阿拉伯树胶粉溶液,磁力搅拌至完全溶解;酸银溶液和阿拉伯树胶溶液的体积比为1:1。将混合体系通过高温高压处理,高温高压条件为:120℃,198kpa,15min;将高温高压处理后的混合体系通过0.45um的水系滤膜滤除杂质,得到阿拉伯树胶粉-纳米银显色体系。制备完毕后,避光保存,纳米银显色体系用于紫外-可见(uv-vis)分光光谱测定。

实施例5:配置100ml、1mmol/l的硝酸银溶液,100ml、1g/100ml的阿拉伯树胶粉溶液,磁力搅拌至完全溶解;酸银溶液和阿拉伯树胶溶液的体积比为1:1。将混合体系通过高温高压处理,高温高压条件为:130℃,270kpa,15min;将高温高压处理后的混合体系通过0.45um的水系滤膜滤除杂质,得到阿拉伯树胶粉-纳米银显色体系。制备完毕后,避光保存,纳米银显色体系用于紫外-可见(uv-vis)分光光谱测定。

实施例6:配置100ml、1mmol/l的硝酸银溶液,100ml、1g/100ml的阿拉伯树胶粉溶液,磁力搅拌至完全溶解;酸银溶液和阿拉伯树胶溶液的体积比为1:1。将混合体系通过高温高压处理,高温高压条件为:125℃,232kpa,10min;将高温高压处理后的混合体系通过0.45um的水系滤膜滤除杂质,得到阿拉伯树胶粉-纳米银显色体系。制备完毕后,避光保存,纳米银显色体系用于紫外-可见(uv-vis)分光光谱测定。

实施例7:配置100ml、1mmol/l的硝酸银溶液,100ml、1g/100ml的阿拉伯树胶粉溶液,磁力搅拌至完全溶解;酸银溶液和阿拉伯树胶溶液的体积比为1:1。将混合体系通过高温高压处理,高温高压条件为:125℃,232kpa,20min;将高温高压处理后的混合体系通过0.45um的水系滤膜滤除杂质,得到阿拉伯树胶粉-纳米银显色体系。制备完毕后,避光保存,纳米银显色体系用于紫外-可见(uv-vis)分光光谱测定。

实施例8:配置100ml、0.1mmol/l的硝酸银溶液,100ml、1g/100ml的阿拉伯树胶粉溶液,磁力搅拌至完全溶解;酸银溶液和阿拉伯树胶溶液的体积比为1:1。将混合体系通过高温高压处理,高温高压条件为:125℃,232kpa,15min;将高温高压处理后的混合体系通过0.45um的水系滤膜滤除杂质,得到阿拉伯树胶粉-纳米银显色体系。制备完毕后,避光保存,纳米银显色体系用于紫外-可见(uv-vis)分光光谱测定。

实施例9:配置100ml、0.2mmol/l的硝酸银溶液,100ml、1g/100ml的阿拉伯树胶粉溶液,磁力搅拌至完全溶解;酸银溶液和阿拉伯树胶溶液的体积比为1:1。将混合体系通过高温高压处理,高温高压条件为:125℃,232kpa,15min;将高温高压处理后的混合体系通过0.45um的水系滤膜滤除杂质,得到阿拉伯树胶粉-纳米银显色体系。制备完毕后,避光保存,纳米银显色体系用于紫外-可见(uv-vis)分光光谱测定。

实施例10:配置100ml、0.4mmol/l的硝酸银溶液,100ml、1g/100ml的阿拉伯树胶粉溶液,磁力搅拌至完全溶解;酸银溶液和阿拉伯树胶溶液的体积比为1:1。将混合体系通过高温高压处理,高温高压条件为:125℃,232kpa,15min;将高温高压处理后的混合体系通过0.45um的水系滤膜滤除杂质,得到阿拉伯树胶粉-纳米银显色体系。制备完毕后,避光保存,纳米银显色体系用于紫外-可见(uv-vis)分光光谱测定。

实施例11:配置100ml、0.8mmol/l的硝酸银溶液,100ml、1g/100ml的阿拉伯树胶粉溶液,磁力搅拌至完全溶解;酸银溶液和阿拉伯树胶溶液的体积比为1:1。将混合体系通过高温高压处理,高温高压条件为:125℃,232kpa,15min;将高温高压处理后的混合体系通过0.45um的水系滤膜滤除杂质,得到阿拉伯树胶粉-纳米银显色体系。制备完毕后,避光保存,纳米银显色体系用于紫外-可见(uv-vis)分光光谱测定。

实施例12:配置100ml、2mmol/l的硝酸银溶液,100ml、1g/100ml的阿拉伯树胶粉溶液,磁力搅拌至完全溶解;酸银溶液和阿拉伯树胶溶液的体积比为1:1。将混合体系通过高温高压处理,高温高压条件为:125℃,232kpa,15min;将高温高压处理后的混合体系通过0.45um的水系滤膜滤除杂质,得到阿拉伯树胶粉-纳米银显色体系。制备完毕后,避光保存,纳米银显色体系用于紫外-可见(uv-vis)分光光谱测定。

实施例13:配置100ml、3mmol/l的硝酸银溶液,100ml、1g/100ml的阿拉伯树胶粉溶液,磁力搅拌至完全溶解;酸银溶液和阿拉伯树胶溶液的体积比为1:1。将混合体系通过高温高压处理,高温高压条件为:125℃,232kpa,15min;将高温高压处理后的混合体系通过0.45um的水系滤膜滤除杂质,得到阿拉伯树胶粉-纳米银显色体系。制备完毕后,避光保存,纳米银显色体系用于紫外-可见(uv-vis)分光光谱测定。

实施例14:配置100ml、0.5g/100ml的阿拉伯树胶粉溶液,磁力搅拌至完全溶解。将混合体系通过高温高压处理,高温高压条件为:125℃,232kpa,15min;将高温高压处理后的混合体系通过0.45um的水系滤膜滤除杂质,得到阿拉伯树胶粉溶液。制备完毕后,避光保存,阿拉伯树胶粉溶液用于紫外-可见(uv-vis)分光光谱测定。

纳米银存在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现象,所以纳米银可以通过uv-vis光谱进行表征。纳米银等离子体共振吸收峰的强度、位置、半高宽和与颗粒浓度、颗粒大小、尺寸分布以及温度有很大相关性。吸收峰的位置基本可以确定颗粒大小。通常情况下,颗粒变大时,吸收峰的位置向长波方向移动,即发生红移。同时,纳米银聚集将会导致吸收峰强度下降以及高波长处的明显拖尾,通过纳米银的uv-vis光谱可以评估不同反应条件对纳米银合成的影响。一般来说,纳米银颗粒直径小于5nm时,吸收带出现在400nm处;当直径超过10nm时,波长向高波长(410-450nm)移动且吸收带变宽。

如图2-a和图2-b所示,随着实施例1、2、3中阿拉伯树胶粉和实施例1、8、9、10、11、12、13、14中硝酸银浓度的增加,吸收峰强度逐渐升高,表明合成了更多的纳米银,但是吸收峰位置并没有明显的变化,说明阿拉伯树胶粉的大分子稳定作用,纳米银的粒径未发生显著变化,具体颜色变化可以通过图3-a和3-b直观的看出来。如图2-c所示,随着实施例1、4、5中处理温度的增加,吸收峰向长波长方向移动(120℃:411nm、125℃419nm、130℃:421nm),说明纳米银的粒径增加,即温度升高导致纳米银颗粒聚集程度增加,但是峰强度和半峰宽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说明高温高压处理温度增加可以促进纳米银的转化,但温度过高又会产生抑制作用。如图2-d所示,在实施例1、6、7中,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吸收峰向长波长方向移动(10min:414nm、15min:419nm、20min:419nm),说明纳米银的粒径增加,即温度升高导致纳米银颗粒聚集程度增加,但是峰强度和半峰宽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说明处理时间增加可以促进纳米银的转化,但时间过长又会产生抑制作用。具体颜色变化可以通过图3-c和3-d直观的看出来。

如图4-a所示,将实施例1中纳米银显色体系暴露于不同浓度的氨气中,随着氨气浓度的增加,吸收峰向短波长移动(0ppm:422nm、12.5ppm:421nm、25ppm:419nm、125ppm:418nm、250ppm:414nm、375ppm:414nm);如图5-a所示,纳米银显色体系在宏观上呈现黄色-浅黄色-无色的颜色变化。

如图4-b所示,将实施例1中纳米银显色体系暴露于不同浓度的二甲胺气体中,随着二甲胺气体浓度的增加,吸收峰向短波长移动(0ppm:422nm、12.5ppm:425nm、25ppm:418nm、125ppm:361nm、250ppm:359nm、375ppm:370nm);如图5-b所示,纳米银显色体系在宏观上呈现黄色-红棕色-浅红色的颜色变化。

如图4-c所示,将实施例1中纳米银显色体系暴露于不同浓度的三甲胺气体中,随着三甲胺气体浓度的增加,吸收峰向短波长移动(0ppm:422nm、12.5ppm:431nm、25ppm:418nm、125ppm:362nm、250ppm:362nm、375ppm:367nm);如图5-c所示,纳米银显色体系在宏观上呈现黄色-红棕色-浅红色的颜色变化。

实施例15:

配置阿拉伯树胶粉质量浓度为1%,聚乙烯吡咯烷酮质量浓度为1%,硝酸银浓度为1mm的溶液,阿拉伯树胶粉溶液,聚乙烯吡咯烷酮溶液和硝酸银溶液的体积比为1:1:1,经过125℃、15min处理后得到最终的纳米银显色体系。

将1.5cm*1.5cm的滤纸置于纳米银显色体系中超声10min,得到滤纸标签。在纳米银显色体系中加入质量浓度1%的琼脂粉,100℃磁力搅拌5min,然后室温静置,完全凝固后切割成直径1.5cm、高0.2cm的圆柱体,得到水凝胶标签。

将滤纸标签和水凝胶标签固定于气调包装盒顶部,放入鸡肉后,进行气调包装,然后在4℃下储存,每间隔两天用相机在相同位置和光照条件下对标签的颜色进行记录。得到恒温条件下,标签的颜色变化趋势。同时检测鸡肉在储藏期间菌落总数和tvb-n含量的变化,得到恒温条件下,鸡肉的质量变化趋势。

实施例16:

配置阿拉伯树胶粉质量浓度为1%,聚乙烯吡咯烷酮质量浓度为2%,硝酸银浓度为1mm的溶液,阿拉伯树胶粉溶液,聚乙烯吡咯烷酮溶液和硝酸银溶液的体积比为1:1:1,经过130℃、15min处理后得到最终的纳米银显色体系。

将1.5cm*1.5cm的滤纸置于纳米银显色体系中超声10min,得到滤纸标签。在纳米银显色体系中加入质量浓度1%的琼脂粉,100℃磁力搅拌5min,然后室温静置,完全凝固后切割成直径1.5cm、高0.2cm的圆柱体,得到水凝胶标签。

将滤纸标签和水凝胶标签固定于气调包装盒顶部,放入鸡肉后,进行气调包装,然后在4℃下储存,每间隔两天用相机在相同位置和光照条件下对标签的颜色进行记录。得到恒温条件下,标签的颜色变化趋势。同时检测鸡肉在储藏期间菌落总数和tvb-n含量的变化,得到恒温条件下,鸡肉的质量变化趋势。

实施例17:

配置阿拉伯树胶粉质量浓度为1%,聚乙烯吡咯烷酮质量浓度为2%,硝酸银浓度为0.5mm的溶液,阿拉伯树胶粉溶液,聚乙烯吡咯烷酮溶液和硝酸银溶液的体积比为1:1:1,经过125℃、15min处理后得到最终的纳米银显色体系。

将1cm*1cm的滤纸置于纳米银显色体系中超声10min,得到滤纸标签。在纳米银显色体系中加入质量浓度1%的琼脂粉,100℃磁力搅拌5min,然后室温静置,完全凝固后切割成直径1.5cm、高0.2cm的圆柱体,得到水凝胶标签。

将滤纸标签和水凝胶标签固定于气调包装盒顶部,放入鸡肉后,进行气调包装,然后在4℃下储存,每间隔两天用相机在相同位置和光照条件下对标签的颜色进行记录。得到恒温条件下,标签的颜色变化趋势。同时检测鸡肉在储藏期间菌落总数和tvb-n含量的变化,得到恒温条件下,鸡肉的质量变化趋势。

实施例18:

配置阿拉伯树胶粉质量浓度为1%,聚乙烯吡咯烷酮质量浓度为3%,硝酸银浓度为2mm的溶液,阿拉伯树胶粉溶液,聚乙烯吡咯烷酮溶液和硝酸银溶液的体积比为1:1:1,经过125℃、15min处理后得到最终的纳米银显色体系。

将1.5cm*1.5cm的滤纸置于纳米银显色体系中超声10min,得到滤纸标签。在纳米银显色体系中加入质量浓度1%的琼脂粉,100℃磁力搅拌5min,然后室温静置,完全凝固后切割成直径2cm、高0.2cm的圆柱体,得到水凝胶标签。

将滤纸标签和水凝胶标签固定于气调包装盒顶部,放入鸡肉后,进行气调包装,然后在4℃下储存,每间隔两天用相机在相同位置和光照条件下对标签的颜色进行记录。得到恒温条件下,标签的颜色变化趋势。同时检测鸡肉在储藏期间菌落总数和tvb-n含量的变化,得到恒温条件下,鸡肉的质量变化趋势。

冷鲜肉新鲜度可视化标签的原理是:气调包装冷鲜黄羽鸡在储藏过程中由于腐败气体含量的增加,导致纳米银颗粒发生聚集引起表面等离子体吸收波长的变化,宏观上呈现出黄色-红色的颜色变化;而随着腐败气体含量的持续增加,腐败气体分子对纳米银粒子的刻蚀作用,导致聚集的纳米银颗粒粒径变小,宏观上呈现出红色-浅红色-无色的颜色变化。

由图6可知,实施例15制备的水凝胶标签在前六天稳定为黄色,在第八天变为红色;

由图7可知,根据指示卡颜色指示,实施例15制备的水凝胶标签在变为红色时,冷鲜肉品质不新鲜;

由图8可知,实施例15制备的滤纸标签在前4天稳定为黄色,在第6天变为浅红色,在第八天为白色;

由图9可知,根据指示卡颜色指示,实施例15制备的滤纸标签在变为白色时,冷鲜肉品质不新鲜;

由图10可知,随着储存时间的变化,实施例15中气调冷鲜包装黄羽鸡的tvb-n含量逐渐增加,鸡肉新鲜度降低;

由图11可知,随着储存时间的变化,实施例15中气调冷鲜包装黄羽鸡菌落总数逐渐增加,鸡肉新鲜度降低,国际食品微生物规范委员会(icmsf)将7.00logcfu/g作为禽肉菌落总数的可接受上限,在储藏八天后菌落总数超过了7.00logcfu/g(7.75logcfu/g)。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