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全日盲技术的紫外成像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69797发布日期:2020-04-29 00:42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全日盲技术的紫外成像仪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紫外成像仪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全日盲技术的紫外成像仪。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力系统铺设的电网规模不断扩大以及电力负荷要求的不断提高,各种类型的高压设备的损坏率和故障率也不断增加。输供电线路和变电站配电等设备在大气环境下工作,在某些情况下随着绝缘性能的降低,会出现结构缺陷和表面局部放电现象,电晕和表面局部放电的过程中,其电晕和放电的部位会大量辐射紫外线,这样便可以利用电晕或电气设备表面局部放电的产生和增强间接评估运行设备的绝缘状况,以便运维人员及时发现绝缘设备的缺陷。

然而,现有的紫外成像仪在使用过程中,不易调节镜头位置,从而不利于其在特定的场合做长时间的观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全日盲技术的紫外成像仪,该紫外成像仪具有可方便固定紫外成像仪以及方便技术人员调节镜头方位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全日盲技术的紫外成像仪,包括机身本体以及用于固定机身本体的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尾侧板、转动连接杆、转动固定杆、前侧板、用于机身本体尾端搁置的尾固定板、用于机身本体前端固定的前固定板以及各用于调节尾固定板和前固定板所在角度的角度调节机构;所述尾侧板的数量为两个,所述转动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尾侧板转动连接,尾固定板在转动连接杆的传动下与尾侧板滑动连接,所述转动连接杆由角度调节机构传动后转动;转动固定杆的一端与转动连接杆转动连接,另一端与前侧板相固定,所述转动固定杆和前侧板的数量相对应,所述前侧板的数量为两个,所述前固定板在与角度调节机构的驱动下与前侧板滑动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装置还包括“u”型连接杆和第一滑动块,所述“u”型连接杆的两自由端分别与转动连接杆的一端、第一滑动块相固定,所述第一滑动块背向“u”型连接杆的一端与尾固定板的侧端相固定,所述尾侧板上设有适配第一滑动块滑动的滑槽,所述滑槽呈弧形。

作为优选,所述角度调节机构包括第一驱动电机、主动轮、第一从动轮、第一同步传动带、第二同步传动带、第二从动轮、第三从动轮、“l”型连接杆、滑动连接杆以及连杆;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与主动轮相固定,所述主动轮和第一从动轮啮合传动,且通过第一同步传动带紧定,所述第一从动轮与转动连接杆同轴心固定;所述主动轮和第二从动轮通过第二同步传动带同步传动连接;所述第二从动轮和第三从动轮传动连接;所述“l”型连接杆的一端与第三从动轮的中部相固定,另一端与滑动连接杆的侧端相固定,所述连杆的一端与滑动连接杆的端部相固定,另一端与前固定板的底部相固定,相应地,所述前侧板设有弧形槽。

作为优选,所述角度调节机构还包括连接轴杆,所述连接轴杆的一端与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端相固定,另一端与主动轮的中部相固定。

作为优选,所述主动轮的侧端设有第一环形凹槽,所述第一从动轮的侧端设有第二环形凹槽,所述第一同步传动带分别与第一环形凹槽、第二环形凹槽的槽壁贴合。

作为优选,第二同步传动带分别与第二从动轮的外侧、第一环形凹槽的槽壁相贴合。

7作为优选,所述连杆的端部设有于弧形槽内滑动的弧形滑块。

作为优选,所述第三从动轮设有用于调节内径的内径调节组件,所述内径调节组件包括固定内轮、滑柱、第一弹性件、弧形载板、内径调节柱、转动杆以及固定插筒;所述固定内轮的环形侧端设有容纳槽和适配滑柱滑动的滑动杆槽,所述固定内轮中部设有适配内径调节柱滑动的调节槽,所述滑动杆槽和容纳槽对应设置,且滑动杆槽与调节槽贯通;所述滑柱的一端滑动设置于滑动杆槽内,另一端与弧形载板的底端相固定;所述第一弹性件套设于滑柱的外部,且第一弹性件的一端与容纳槽的槽底相固定,另一端与弧形载板的底端相抵紧;所述内径调节柱的一端于调节槽内滑动,另一端与转动杆相固定,所述转动杆背向内径调节柱的一端与固定插筒的内底端相固定,所述固定内轮的端部设有固定螺纹槽,相应地,所述固定插筒朝向固定内轮的一端设有与固定螺纹槽适配的螺纹段。

作为优选,所述内径调节柱呈圆台型,所述滑柱背向弧形载板的一端与内径调节柱的侧端接触抵紧。

作为优选,尾固定板的上端设有用于将机身本体夹紧的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对应设置于尾固定板的两端,所述固定件包括固定块、夹块以及第二弹性件,所述固定块与尾固定板的上端相固定,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与固定块的朝内一侧相固定,另一端与夹块的侧端相固定,机身本体固定夹设于两个夹块之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在本发明中,技术人员可将机身本体的尾端放置在尾固定板上,将机身本体的前端放置在前固定板上。通过角度调节机构调节尾固定板、前固定板的角度,即可实现调节紫外成像仪的镜头对准需要监测的电器设备,从而实现更准确、实时的监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中机身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中一种基于全日盲技术的紫外成像仪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a部放大图;

图4为图3中的b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施例中一种基于全日盲技术的紫外成像仪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的c部放大图。

图中:1、尾侧板,21、“u”型连接杆,210、第一滑动块,22、转动连接杆,23、第一从动轮,24、第一同步传动带,25、连接轴杆,253、第一驱动电机,254、主动轮,26、第二同步传动带,27、第二从动轮,28、第三同步传动带,29、滑柱,30、第一弹性件,31、弧形载板,32、固定内轮,33、滑动连接杆,330、弧形滑块,34、连杆,36、前固定板,38、“l”型连接杆,39、内径调节柱,391、转动杆,392、固定插筒,41、转动固定杆,42、前侧板,51、尾固定板,510、固定块,52、第二弹性件,53、夹块。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如图1~6所示,一种基于全日盲技术的紫外成像仪,包括机身本体以及用于固定机身本体的固定装置,固定装置包括尾侧板1、转动连接杆22、转动固定杆41、前侧板42、用于机身本体尾端搁置的尾固定板51、用于机身本体前端固定的前固定板36以及各用于调节尾固定板51和前固定板36所在角度的角度调节机构。尾侧板1的数量为两个,转动连接杆22的两端分别与尾侧板1转动连接,尾固定板51在转动连接杆22的传动下与尾侧板1滑动连接,转动连接杆22由角度调节机构传动后转动。转动固定杆41的一端与转动连接杆22转动连接,另一端与前侧板42相固定,转动固定杆41和前侧板42的数量相对应,前侧板42的数量为两个,前固定板36在与角度调节机构的驱动下与前侧板42滑动连接。

如图2所示,固定装置还包括“u”型连接杆21和第一滑动块210,“u”型连接杆21的两自由端分别与转动连接杆22的一端、第一滑动块210相固定,第一滑动块210背向“u”型连接杆21的一端与尾固定板51的侧端相固定,尾侧板1上设有适配第一滑动块210滑动的滑槽,滑槽呈弧形。当转动连接杆22转动时,可带动“u”型连接杆21发生转动,从而使得尾固定板51发生移动,移动的路径是和滑槽一样的,可用于调节机身本体尾端的角度。

如图2和图3所示,角度调节机构包括第一驱动电机253、主动轮254、第一从动轮23、第一同步传动带24、第二同步传动带26、第二从动轮27、第三从动轮、第三同步传动带28、“l”型连接杆38、滑动连接杆33以及连杆34;第一驱动电机253的输出端与主动轮254相固定,主动轮254和第一从动轮23啮合传动,且通过第一同步传动带24紧定,第一从动轮23与转动连接杆22同轴心固定;主动轮254和第二从动轮27通过第二同步传动带26同步传动连接;第二从动轮27和第三从动轮通过第三同步传动带28传动连接;“l”型连接杆38的一端与第三从动轮的中部相固定,另一端与滑动连接杆33的侧端相固定,连杆34的一端与滑动连接杆33的端部相固定,另一端与前固定板36的底部相固定,相应地,前侧板42设有弧形槽43。第一驱动电机253可驱动主动轮254发生转动,由于主动轮254和第一从动轮23是通过第一同步传动带24同步紧定的,故第一从动轮23也会发生转动,同时带动转动连接杆22转动。主动轮254和第二从动轮27之间是通过第二同步传动带26同步传动的,且第二从动轮27和第三从动轮是通过第三同步传动带28同步传动的,故前固定板和尾固定板51之间的角度转动可实现同步,更有利于机身本体的平衡。

如图2所示,角度调节机构还包括连接轴杆25,连接轴杆25的一端与第一驱动电机253的输出端相固定,另一端与主动轮254的中部相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主动轮254的侧端设有第一环形凹槽,第一从动轮23的侧端设有第二环形凹槽,第一同步传动带24分别与第一环形凹槽、第二环形凹槽的槽壁贴合。主动轮254和第一从动轮23的弧形周壁均设有互相啮合的齿部。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同步传动带26分别与第二从动轮27的外侧、第一环形凹槽的槽壁相贴合。

为了使连杆34的端部滑动效果更佳,连杆34的端部设有于弧形槽内滑动的弧形滑块330。

如图4和图6所示,第三从动轮设有用于调节内径的内径调节组件,内径调节组件包括固定内轮32、滑柱29、第一弹性件30、弧形载板31、内径调节柱39、转动杆391以及固定插筒392;固定内轮32的环形侧端设有容纳槽和适配滑柱29滑动的滑动杆槽,固定内轮32中部设有适配内径调节柱39滑动的调节槽,滑动杆槽和容纳槽对应设置,且滑动杆槽与调节槽贯通;滑柱29的一端滑动设置于滑动杆槽内,另一端与弧形载板31的底端相固定;第一弹性件30套设于滑柱29的外部,且第一弹性件30的一端与容纳槽的槽底相固定,另一端与弧形载板31的底端相抵紧;内径调节柱39的一端于调节槽内滑动,另一端与转动杆391相固定,转动杆391背向内径调节柱39的一端与固定插筒392的内底端相固定,固定内轮32的端部设有固定螺纹槽,相应地,固定插筒392朝向固定内轮32的一端设有与固定螺纹槽适配的螺纹段。

当第三从动轮的内径增大时,表示其转动的速度是减缓的,故可使得机身本体的前端在转动时,比机身本体的后端转动时,转动的角度更小。反之,当第三从动轮的内径减小时,表示其转动的速度是增大的,故可使得机身本体的前端在转动时,比机身本体的后端转动时,转动的角度更大。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转动固定插筒392,从而调节内径调节柱39在调节槽内的深度。进而可用于调节滑柱29滑动,从而实现第三从动轮内径的调节。

在本实施例中,内径调节柱39呈圆台型,滑柱29背向弧形载板31的一端与内径调节柱39的侧端接触抵紧。

如图2所示,尾固定板51的上端设有用于将机身本体夹紧的固定件,固定件对应设置于尾固定板51的两端,固定件包括固定块510、夹块53以及第二弹性件52,固定块510与尾固定板51的上端相固定,第二弹性件52的一端与固定块510的朝内一侧相固定,另一端与夹块53的侧端相固定,机身本体固定夹设于两个夹块53之间。机身本体尾端两侧可于两个夹块53之间夹紧以实现固定。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