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压器温度智能监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90155发布日期:2019-09-03 20:19阅读:259来源:国知局
变压器温度智能监控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监控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变压器温度监控装置。



背景技术:

10/0.4kV变压器是将电能分配输送至各低压用户的终端桥梁,以油浸式变压器为主,安装于广大城乡工厂的电力设施。

供电所辖区内0.4kV线路上的配备变压器数量最多,容量通常在50-1250kVA之间,每年都会有变压器出现各种类型的故障。维修变压器成为了日常的主要工作之一。每年因变压器故障损失很大,如何降低变压器大修次数,在日益重视供电质量和安全生产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工作人员目测巡视,判断变压器桩头情况单一靠人工目测来判断,多数是依赖巡视人员工作经验;(2)农村变压器负荷以居民生活用电、小容量工业作坊、养殖等用电为主,负荷不稳定,峰谷差大,加大了故障发生机率;(3)变压器绝缘护套为全封闭式,主要是为了有效防止小动物误碰引起相间短路烧坏设备,但当桩头过热时,不易被发现,引起设备长期带缺陷运行,最终造成设备损坏,其中变压器低压桩头即变压器低压侧电流大,少则十几安培多则上千安培,导线与低压桩头接触不良,接触电阻增大,使电能转化成热能恶性循环,灼伤变压器低压桩头,胶珠硬化漏油,甚至烧损变压器。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对各负荷变压设施进行精细化、动态的监测,减少巡检人员工作量的变压器温度智能监控装置。

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变压器温度智能监控装置,它包括监控本体和护套,所述监控本体设在护套内,所述护套包括护套本体,所述护套本体为对开式结构,在所述护套本体的开口处设有连接裙,连接裙上设有锁孔,所述护套本体包括长方体连接壳体和圆柱形连接壳体,在它们的连接处设有凸出壳体,所述监控本体包括处理模块,所述处理模块分别与通信模块和采集模块相连,所述处理模块、通信模块和采集模块都与供电模块相连。

所述处理模块和通信模块中+3.3VD与PGND之间接电容C7,+3.3VD接微处理器U2的VDD管脚,PGND接U2的GND管脚,4路温度采集模拟电压通过信号线TDATA1到TDATA4分别接U2的ADC采样模块输入管脚PC0到PC3,4VDCDC转换控制模块的LD0_CONTROL信号与U2的PB5相连,U2的串口模块的TX与3G模块U3的RXD管脚连接、RX与U3的TXD管脚相连;+4VD与PGND之间接电容C8,+4VD接3G模块U3的VDD管脚,PGND接U3的GND管脚,U3的RF_ANT管脚与电阻R6一端连接、同时这端与PGND之间接电容C9,R6的另一端与天线ANT1连接、同时这端与PGND之间接电容C10,U3的BT_ANT管脚与电阻R7一端连接、同时这端与PGND之间接电容C11,R7的另一端与天线ANT2连接、同时这端与PGND之间接电容C12,U3的N_LIGNT与发光二极管LED1的正极连接,LED1的负极接PGND;U3的S_GND与SIM卡槽U5的GND管脚相连,U3的S_CLK与电阻R10一端连接,R10另一端与U5的CLK管脚相连,U3的S_RST与电阻R9一端连接,R9另一端与U5的RST管脚相连,U3的S_DATA与电阻R8一端连接,R8另一端与U5的I/O管脚相连,U3的S_VDD与U5的VCC管脚相连,U3的S_VDD、S_DATA、S_RST、S_CLK与PGND之间分别接电容C13、C14、C15、C16,同时这些管脚分别接到ESD防静电U4上。

所述采集模块中+3.3VD与PGND之间接滤波电容C6,R4一端接+3.3VD,另一端通过连接头J12与温度传感器N1一端相连,同时也接R5的一端,N1的另一端通过转接头J12与PGND接,R5的另一端与采样比较器U21正向输入端相连,同时这端与PGND之间接电容C17,U21的反向输入与输出相连,同时U21的输出与微处理器U2的ADC采样模块相连接。

所述供电模块中交流电源AC(N)接U1的 AC(N)管脚,交流电源AC(L)接U1的 AC(L)管脚,U1的+VO管脚与-VO管脚之间先接一个陶瓷电容C1,再接一个电解电容C2, +VO输出+5VD,-VO输出PGND,+5VD与PGND作为U12和U13的供电电源,+5VD与U12的VIN管脚相连,PGND与U12的GND连接,U12模块输出VOUT管脚与PGND之间接陶瓷电容C3,U12的VOUT输出+3.3VD给微处理器U2供电,+5VD与U13的IN管脚连接,同时U13的IN与EN之间接电阻R1,PGND接U13的GND, LDO_CONTROL信号与EN信号连接,OUT管脚与R2一端、C4一端、C5一端、D1一端相连,输出+4VD后给3G模块U3供电,R2另一端与ADJ相连、同时也与R3一端连接,R3另一端与PGND相连,同时C4、C5、D1的另一端与PGND连接。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设置合理,通过改进护套结构,在护套内设置监控本体,四根传感头分别接入变压器的A、B、C三相桩头跟零相桩头,监控本体包括处理模块,处理模块分别与通信模块和采集模块相连,各模块通过各自元器件连接,使整体对各负荷变压设施进行精细化、动态的监测,大大减少巡检人员的工作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护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监控本体的模块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处理模块和通信模块的原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采集模块的原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供电模块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变压器温度智能监控装置,它包括监控本体1和护套,所述监控本体1设在护套内,所述护套包括护套本体,所述护套本体为对开式结构,在所述护套本体的开口处设有连接裙2,连接裙2上设有锁孔3,所述护套本体包括长方体连接壳体4和圆柱形连接壳体5,在它们的连接处设有凸出壳体6,所述监控本体1包括处理模块7,所述处理模块7分别与通信模块8和采集模块9相连,所述处理模块7、通信模块8和采集模块9都与供电模块10相连。

如图4所示,所述处理模块7和通信模块8中+3.3VD与PGND之间接电容C7,+3.3VD接微处理器U2的VDD管脚,PGND接U2的GND管脚,4路温度采集模拟电压通过信号线TDATA1到TDATA4分别接U2的ADC采样模块输入管脚PC0到PC3,4VDCDC转换控制模块的LD0_CONTROL信号与U2的PB5相连,U2的串口模块的TX与3G模块U3的RXD管脚连接、RX与U3的TXD管脚相连;+4VD与PGND之间接电容C8,+4VD接3G模块U3的VDD管脚,PGND接U3的GND管脚,U3的RF_ANT管脚与电阻R6一端连接、同时这端与PGND之间接电容C9,R6的另一端与天线ANT1连接、同时这端与PGND之间接电容C10,U3的BT_ANT管脚与电阻R7一端连接、同时这端与PGND之间接电容C11,R7的另一端与天线ANT2连接、同时这端与PGND之间接电容C12,U3的N_LIGNT与发光二极管LED1的正极连接,LED1的负极接PGND;U3的S_GND与SIM卡槽U5的GND管脚相连,U3的S_CLK与电阻R10一端连接,R10另一端与U5的CLK管脚相连,U3的S_RST与电阻R9一端连接,R9另一端与U5的RST管脚相连,U3的S_DATA与电阻R8一端连接,R8另一端与U5的I/O管脚相连,U3的S_VDD与U5的VCC管脚相连,U3的S_VDD、S_DATA、S_RST、S_CLK与PGND之间分别接电容C13、C14、C15、C16,同时这些管脚分别接到ESD防静电U4上。

如图5所示,所述采集模块9中+3.3VD与PGND之间接滤波电容C6,R4一端接+3.3VD,另一端通过连接头J12与温度传感器N1一端相连,同时也接R5的一端,N1的另一端通过转接头J12与PGND接,R5的另一端与采样比较器U21正向输入端相连,同时这端与PGND之间接电容C17,U21的反向输入与输出相连,同时U21的输出与微处理器U2的ADC采样模块相连接。

如图6所示,所述供电模块10中交流电源AC(N)接U1的 AC(N)管脚,交流电源AC(L)接U1的 AC(L)管脚,U1的+VO管脚与-VO管脚之间先接一个陶瓷电容C1,再接一个电解电容C2, +VO输出+5VD,-VO输出PGND,+5VD与PGND作为U12和U13的供电电源,+5VD与U12的VIN管脚相连,PGND与U12的GND连接,U12模块输出VOUT管脚与PGND之间接陶瓷电容C3,U12的VOUT输出+3.3VD给微处理器U2供电,+5VD与U13的IN管脚连接,同时U13的IN与EN之间接电阻R1,PGND接U13的GND, LDO_CONTROL信号与EN信号连接,OUT管脚与R2一端、C4一端、C5一端、D1一端相连,输出+4VD后给3G模块U3供电,R2另一端与ADJ相连、同时也与R3一端连接,R3另一端与PGND相连,同时C4、C5、D1的另一端与PGND连接。

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设置合理,通过改进护套结构,在护套内设置监控本体,四根传感头分别接入变压器的A、B、C三相桩头跟零相桩头,监控本体包括处理模块,处理模块分别与通信模块和采集模块相连,各模块通过各自元器件连接,使整体对各负荷变压设施进行精细化、动态的监测,大大减少巡检人员的工作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思路及方法,具体实现该技术方案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施例中未明确的各组成部分均可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