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节插入土壤深度的沙地种子雨捕捉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01474发布日期:2019-11-12 22:06阅读:268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调节插入土壤深度的沙地种子雨捕捉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野外植被研究及监测装置,具体是一种可调节插入土壤深度的沙地种子雨捕捉器。



背景技术:

干旱、半干旱区沙地植被恢复是科研工作者和相关管理部门面对的重要生态挑战。植物种子是生态恢复的源头,种子雨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空间从植物母株上散落的种子量,是对植物繁殖体(种子和果实)散布的形象描述。由此可以看出种子雨是植物生产种子到幼苗定植生活史阶段的关键衔接环节,也是沙区植被恢复的关键环节。通过对种子雨扩散分布格局的长期监测,可以预测土壤种子库的时空格局以及未来的植被更新演替趋势。

生态系统下垫面不同导致风沙活动程度不同。沙区草地生态系统地表植被盖度较高,风沙活动较轻,常见种子雨捕捉器替代品如纸杯和玻璃皿等放置地面基本不受风沙干扰,但不能解决偶然性强降雨或动物踩踏等干扰对试验监测工作的破坏性影响问题。沙丘生态系统强烈风沙活动会导致地面放置的种子雨捕捉器出现被沙埋或被风蚀倾覆等现象。上述问题都严重影响了种子雨试验监测工作的操作性和准确性。因此急需可根据生态系统类型调整插入土壤深度、简单高效和成本低廉的沙地种子雨捕捉器,以支持建立沙地多生态系统联网式的种子雨监测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种子雨捕捉器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合沙区使用的、可调节插入土壤深度的沙地种子雨捕捉器。该沙地种子雨捕捉器既可以解决沙区风蚀沙埋导致种子雨捕捉器不稳以及种子易被风和动物进行二次传播问题,还可以解决生态系统中多类型下垫面中种子雨捕捉器标准不统一而影响监测精度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包括种子雨捕捉盘、支撑柱A、支撑柱B及种子雨收集袋,其中支撑柱A及支撑柱B插设于地面下,所述种子雨捕捉盘与支撑柱A的上端插接,该支撑柱A的下端与所述支撑柱B的上端可相对伸缩地连接,所述支撑柱A上设有调节支撑柱B与支撑柱A之间重合距离的限位装置,支撑柱B由支撑柱A的下端插入,通过所述限位装置固定在地面下的所需深度;所述种子雨捕捉盘的顶部边缘向外延伸、形成延伸部,该延伸部的外边缘向下、再向内弯折,进而形成弯折部,所述种子雨收集袋套在种子雨捕捉盘、支撑柱A及支撑柱B内部,该种子雨收集袋顶部的边缘套在所述延伸部及弯折部上,并通过该弯折部固定于地面上;

其中:所述限位装置为支撑柱A内壁上设置的弹性凸起;

所述弹性凸起分为上下两部分,上下两部分的弹性凸起均沿圆周方向均布;位于下部的所述弹性凸起靠近支撑柱A下端的端部,位于上部的弹性凸起沿支撑柱A的轴向布置有多行;

所述限位装置为支撑柱A内陷而形成的内褶;

所述内褶分为横向内褶及纵向内褶,该横向内褶靠近所述支撑柱A下端的端部,所述纵向内褶位于横向内褶的上方;

所述限位装置包括支撑柱A内壁上设置的弹性凸起及支撑柱A内陷而形成的内褶,该弹性凸起位于所述内褶的上方或下方;

所述种子雨捕捉盘的上部为漏斗型的圆盘,下部为中空的圆柱体,该中空的圆柱体与所述支撑柱A的上端插接;

所述支撑柱A的下端端部向内收紧以连接支撑柱B;

所述支撑柱B的下端为锋利末端,即该支撑柱B轴向截面的下端由一侧向另一侧向下倾斜;

所述种子雨收集袋套在种子雨捕捉盘、支撑柱A及支撑柱B上后的形状,上段为漏斗型圆盘,下段为圆锥状,底部封口。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与积极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只需要一个种子雨捕捉盘和两个可套连的支撑柱以及一个种子雨收集袋,能捕捉种子使其迅速进入种子雨收集袋深层空间,避免降雨和动物取食造成的二次传播影响。

2.本实用新型插入地面下的支撑柱可根据监测样地下垫面情况随时调节高度,针对流动沙丘土壤深度可增加,基本解决短期内沙丘风蚀风积活动对种子雨捕捉器基部稳定性的影响;针对盖度较高样地类型时深度可减少,显著提高了监测工作效率。

3.本实用新型是一种针对沙区不同生境种子雨监测工作的试验装置,可以根据监测样地类型和面积进行捕捉器尺寸和深度的修改定制,可有效提高沙区科学试验的实践操作性。

4.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价格低廉,操作简便,能够满足沙区生态系统较大范围内种子雨监测工作的布置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拿掉种子雨收集袋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拿掉种子雨收集袋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种子雨捕捉盘,2为支撑柱A,3为支撑柱B,4为种子雨收集袋,5为横向内褶,6为纵向内褶,7为地面,8为弹性凸起,9为延伸部,10为弯折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

本实用新型包括种子雨捕捉盘1、支撑柱A2、支撑柱B3及种子雨收集袋4,其中支撑柱A2及支撑柱B3插设于地面7下,种子雨捕捉盘1与支撑柱A2的上端插接,该支撑柱A2的下端与支撑柱B3的上端可相对伸缩地连接,支撑柱A2上设有调节支撑柱B3与支撑柱A2之间重合距离的限位装置,支撑柱B3由支撑柱A2的下端插入,通过限位装置固定在地面7下的所需深度。种子雨捕捉盘1的顶部边缘向外延伸、形成延伸部9,该延伸部9的外边缘向下、再向内弯折,进而形成弯折部10,种子雨收集袋4套在种子雨捕捉盘1、支撑柱A2及支撑柱B3内部,该种子雨收集袋4顶部的边缘套在延伸部9及弯折部10上,并通过该弯折部10固定于地面7上。

实施例一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支撑柱A2及支撑柱B3均为直径5cm、高10cm的铝制中空圆柱体,支撑柱A2的内径大于支撑柱B3的内径,以便支撑柱B3能够回缩到支撑柱A2中。本实施例的支撑柱A2的下端1cm处口径向内收紧到与支撑柱B3的上端贴合,本实施例的限位装置为支撑柱A2内壁上设置的弹性凸起8,该弹性凸起8分为上下两部分,上下两部分的弹性凸起8均沿圆周方向均布;位于下部的弹性凸起8靠近支撑柱A2下端的端部,位于上部的弹性凸起8沿支撑柱A2的轴向布置有多行。本实施例位于下部的弹性凸起8为一行,在高于口径向内收紧的部位1cm处设置。本实施例的支撑柱B3的下端为锋利末端,即该支撑柱B3轴向截面的下端由一侧向另一侧向下倾斜,以减少对插入土壤的过多扰动。

本实施例的种子雨捕捉盘1为铝制,上部为漏斗型的圆盘,顶部最大直径为10cm,种子雨捕捉盘1向内的倾斜角为15~20°,种子雨捕捉盘1的下部为中空的圆柱体,该中空的圆柱体与支撑柱A2的上端插接,支撑柱A2的内径大于圆柱体的外径,以便连接支撑种子雨捕捉盘1。本实施例的种子雨捕捉盘1的弯折部10向下并向内弯折,向内弯折的角度为15~20°。

本实施例的种子雨收集袋4为透气、透水的布袋,套在种子雨捕捉盘1、支撑柱A2及支撑柱B3上后的形状,上段为漏斗型圆盘,下段为圆锥状,底部进行封口处理。

本实施例的种子雨捕捉盘1、支撑柱A2、支撑柱B3及种子雨收集袋4可根据具体工作要求改变形状和尺寸。

实施例二

如图3及图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限位装置为支撑柱A2内陷而形成的内褶,该内褶分为横向内褶5及纵向内褶6,该横向内褶5靠近支撑柱A2下端的端部,纵向内褶6位于横向内褶5的上方。本实施例在高于支撑柱A2下端口径向内收紧部位1cm处设置了两条短的横向内褶5,并在横向内褶5的上方设置了两条长的纵向内褶6,以调节支撑柱B3与支撑柱A2的重合距离。其余均与实施例一相同。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限位装置包括支撑柱A2内壁上设置的弹性凸起8及支撑柱A2内陷而形成的内褶,该弹性凸起8位于内褶的上方或下方;内褶可为实施例二中的横向内褶或纵向内褶。其余均与实施例一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

根据监测系统下垫面类型调整支撑柱B3插入地面7以下的设定高度,挖出支撑柱B3内的沙土,种子雨捕捉盘1安装在支撑柱A2的上端,将种子雨捕捉盘1和支撑柱A2联合体安装在支撑柱B3的上部,再挖出支撑柱A2和种子雨捕捉盘1内的沙土。最后将种子雨收集袋4套入种子雨捕捉盘1、支撑柱A2及支撑柱B3内侧。以限位装置为内褶为例,在需要调节支撑柱A2与支撑柱B3的重合距离,进而调节捕捉器深度时,利用横向内褶5及纵向内褶6控制支撑柱B3回缩到支撑柱A2中。种子雨收集袋4顶部外缘用种子雨捕捉盘1上的弯折部10固定在地表。需要时可将种子雨捕捉盘1提高,取下种子雨收集袋4中收集的样品,然后再将种子雨收集袋4原位放回,保证监测位置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是建立在沙区植被恢复种子雨扩散格局监测工作基础上,是一种适合沙区多种生态系统下垫面类型并具有统一监测标准的试验装置,对沙区自然状况具有较强针对性,且具有造价低廉易操作等优势,可有效提高沙区植被恢复种源监测工作的实践价值。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