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探测量智能放样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86865发布日期:2019-11-08 23:30阅读:296来源:国知局
物探测量智能放样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测量放样导航、定位与记录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陆上地震勘探测量放样作业中的物探测量智能放样装置。



背景技术:

地震勘探方法的理论基础是弹性波理论,通过人工激发地震波,利用测量设备记录一定范围内弹性波场,对其特征进行研究以获得深部地层地质构造的相关信息。地震勘探的勘探理论、仪器、方法不断推陈出新,成为石油行业无可争议的首要勘探手段。

地震勘探主要包括地震资料采集、地震资料处理以及地震资料解释三大环节,其中,在地震资料采集阶段,需要将检波器布设到各个物理点(即测量点),在大型地震勘探工程中,一般先将放样标志(如装有沙土的塑料袋)放样至物理点,将勘探部署图上各物理点均放样完毕后,再将检波器布设到放样标志所在位置,以此完成布设工作。

随着以“两宽一高”为核心的高精度地震勘探一体化技术的实施和发展,物理点布设数量不断增长。因此,物理点高效导航定位与放样,对提高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放样效率提升手段多以采用轻便装置进行,但难以突破步行速度的限制,距离高效作业的目标相距甚远,现行物理点放样作业模式,难以达到物理点标志自动放样、记录与质量实时统计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物探测量智能放样装置,能够提高物探生产中物理点测量放样效率,实现车载智能化自动化测量放样、记录及质量实时统计。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物探测量智能放样装置,包括:底部平台、设置在该底部平台上并可转动的放样标志容器盘、放样控制模块以及电连接该放样控制模块的定位模块,

该底部平台包括:底板、设置在该底板上的预备投放通道以及连接在该预备投放通道下端并与该控制模块电连接的投掷开关;

该放样标志容器盘外围均匀分布多个放样标志容器,每个该放样标志容器均可容置一个放样标志;

该放样控制模块控制该放样标志容器盘转动,当一放样标志容器转动至该预备投放通道正上方时,该放样标志容器中容置的放样标志落入该预备投放通道内。

进一步地,物探测量智能放样装置还包括:用于感测该预备投放通道中是否存在放样标志的红外感应器;该红外感应器与该放样控制模块电连接,并位于该投掷开关上方。

进一步地,物探测量智能放样装置还包括:与该放样控制模块无线连接的显示模块。

进一步地,物探测量智能放样装置还包括:与该放样控制模块电连接的定向模块,该定向模块用于获取运动方向。

进一步地,该定位模块为GPS或GNSS。

进一步地,物探测量智能放样装置还包括:与该放样控制模块无线连接的输入模块。

进一步地,物探测量智能放样装置还包括:电源模块,该电源模块用于为该放样控制模块、该定位模块、该投掷开关、该红外感应器、该显示模块、该定向模块、该输入模块供电。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物探测量智能放样装置包括:底部平台、设置在该底部平台上并可转动的放样标志容器盘、放样控制模块以及电连接该放样控制模块的定位模块,该底部平台包括:底板、设置在该底板上的预备投放通道以及连接在该预备投放通道下端并与该控制模块电连接的投掷开关;该放样标志容器盘外围均匀分布多个放样标志容器,每个该放样标志容器均可容置一个放样标志;该放样控制模块控制该放样标志容器盘转动,当一放样标志容器转动至该预备投放通道正上方时,该放样标志容器中容置的放样标志落入该预备投放通道内,以此能够提高物探生产中物理点测量放样效率,实现车载智能化自动化测量放样、记录及质量实时统计,并且结构简单,成本低,有利于提高地震勘探生产效率。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物探测量智能放样装置的结构图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物探测量智能放样装置中放样标志容器盘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物探测量智能放样装置中的电路结构图一;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物探测量智能放样装置的结构图二;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物探测量智能放样装置的结构图三;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物探测量智能放样装置的结构图四;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物探测量智能放样装置中的电路结构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实用新型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实用新型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目前,放样效率提升手段多以采用轻便装置进行,但难以突破步行速度的限制,距离高效作业的目标相距甚远,现行物理点放样作业模式,难以达到物理点标志自动放样、记录与质量实时统计的需求。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物探测量智能放样装置,通过可转动的放样标志容器盘、放样控制模块、预备投放通道、投掷开关以及定位模块的配合,能够在物探生产物理点测量放样中,将本装置架设于车辆上,可在不停车的情况下自动投放放样标志至地面,能够提高物探生产中物理点测量放样效率和准确性,实现车载智能化自动化测量放样、记录及质量实时统计,并且结构简单,成本低,有利于提高地震勘探生产效率,减少了人力成本投入,应用前景好。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物探测量智能放样装置的结构图一。如图1所示,该物探测量智能放样装置包括:底部平台20、设置在该底部平台20上并可转动的放样标志容器盘10、用于控制该放样标志容器盘10转动的放样控制模块、电连接该放样控制模块的定位模块以及电源模块。

其中,该定位模块可为GPS(全球定位系统)或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用于获取该物探测量智能放样装置的当前位置,以便在到达预定物体点时进行投放作业。

电源模块为该物探测量智能放样装置中的各模块供电,该电源模块可为车载电源或12V供电电源。

该底部平台20包括:底板21、设置在该底板21上的预备投放通道22以及连接在该预备投放通道22下端并与该控制模块电连接的投掷开关23。

该底部平台20可以一体成型,也可以是车辆的底板。该预备投放通道22为中空的圆柱状。

投掷开关23具有打开和关闭两种状态,当投掷开关关闭时,预备投放通道22内的放样标志可被该投掷开关23拦截,保证放样标志停留在预备投放通道22最下端。投掷开关23打开时,可将预备投放通道22内的放样标志投放至地面。投掷开关打开后,可向放样控制模块反馈投放成功信息。

该放样标志容器盘10外围均匀分布多个放样标志容器101~10N,每个该放样标志容器均可容置一个放样标志(如装有沙土的塑料袋)。

当一放样标志容器转动至该预备投放通道22正上方时,该放样标志容器中容置的放样标志落入该预备投放通道22内。

其中,该底部平台20的面积大于该放样标志容器盘10中由多个放样标志容器101~10N限定的面积,且该预备投放通道22的直径大于该放样标志容器的直径。

该放样标志容器盘10为有一定高度的扁平圆柱,放样标志容器盘10的外围均匀分布若干放样标志容器101~10N,如图2所示,每个放样标志容器内放置1个放样标志。该放样标志容器盘10可在电力驱动下围绕圆心按一定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匀速转动,也可停止转动。

具体地,该放样标志容器盘10的转动由容器盘转动机械(如电机等)转动,而该投放控制模块控制该容器盘转动机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示物探测量智能放样装置的工作流程如下:

(1)物探测量智能放样装置接入车载电源或独立12V供电电源。

(2)投掷开关23初始处于关闭状态。

(3)在可转动的放样标志容器盘10的放样标志容器101~10N中放入放样标志。

(4)放样控制模块控制该放样标志容器盘10转动预设角度,使一个放样标志容器中的放样标志落入该预备投放通道22内。

(5)放样控制模块根据定位模块的定位信息得知物探测量智能放样装置已到达预定放样物理点时,控制该投掷开关23打开,释放放样标志至地面,然后该投掷开关23自动关闭。

(6)投掷开关打开后向放样控制模块反馈是否投放成功的信息。

(7)放样控制模块根据该投掷开关反馈的信息控制该放样标志容器盘10转动预设角度,使上述放样标志容器之后的容器中的放样标志落入该预备投放通道22内,重复上述步骤,实现放样任务。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物探测量智能放样装置,通过可转动的放样标志容器盘、放样控制模块、预备投放通道以及投掷开关的配合,能够在物探生产物理点测量放样中,将本装置架设于车辆上,可在不停车的情况下自动投放放样标志至地面,能够提高物探生产中物理点测量放样效率,实现车载智能化自动化测量放样、记录及质量实时统计,并且结构简单,成本低,有利于提高地震勘探生产效率,减少了人力成本投入。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物探测量智能放样装置中的电路结构图一。如图3所示,该投放控制模块100通过线缆连接投掷开关23和容器盘转动机械700,以控制该投掷开关23和容器盘转动机械700的工作状态。

另外,该投放控制模块100通过线缆连接定位模块200,以接收该定位模块200输出的定位信息。

值得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投掷开关可以是沿垂直方向开合的合页式开关,如图1所示,也可以采用沿水平方向旋转开合的旋转式开关,如图4所示,当然,也可以采用两个开合片配合沿垂直方向开合的开关,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仅举出多种实现方式中的几种示例,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制性说明。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该物探测量智能放样装置还可以包括:用于感测所述预备投放通道22中是否存在放样标志的红外感应器24;红外感应器24与该放样控制模块100电连接,该红外感应器24位于该预备投放通道22的下部位置且位于该投掷开关23上方。

具体地,该红外感应器24用于检测预备投放通道22的下端是否有放样标志。当红外感应器24检测到没有放样标志时,反馈信号给放样控制模块100,放样控制模块100控制放样标志容器盘10开始转动,并落下一个放样标志;当红外感应器24检测到放样标志存在时,反馈信号给放样控制模块100,放样控制模块100控制容器盘转动机械700,使放样标志容器盘10停止转动。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物探测量智能放样装置通过在预备投放通道22的下部位置且该投掷开关23上方设置红外感应器24,用于检测预备投放通道22是否有放样标志,能够有效减少空投等误操作,提高了放样的准确性。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该物探测量智能放样装置还可以包括:与该放样控制模块100电连接的定向模块600,该定向模块600用于获取运动方向。

其中,放样控制模块100接收定位模块获取的装置位置和运动速度信息以及定向模块获取的运动方向信息,结合投掷开关距离地面高度、系统延时等参数,控制投掷开关和容器盘转动机械,实现智能化自动化放样。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该物探测量智能放样装置还可以包括:与该放样控制模块100无线连接的显示模块300。

其中,该无线连接采用局域网、蓝牙、通信网络等实现。

该显示模块300无线接收放样控制模块100反馈的是否投放成功消息以及装置位置等信息,并与勘探部署图中的预设物理点位置一并显示在地图上,实现投放作业进度的直观显示。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该物探测量智能放样装置还可以包括:与该放样控制模块100无线连接的输入模块400。

其中,该无线连接采用局域网、蓝牙、通信网络等实现。

其中,电源模块与该放样控制模块、该定位模块、该投掷开关、该红外感应器、该显示模块、该定向模块、该输入模块电连接,用于为各模块供电。

该输入模块400用于用户输入投掷开关距离地面高度、系统延时等控制参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物探测量智能放样装置,通过可转动的放样标志容器盘、放样控制模块、预备投放通道、投掷开关、定位模块、红外感应器、定向模块、显示模块、输入模块等的配合,能够在物探生产物理点测量放样中,在不停车的情况下自动投放放样标志至地面,提高物探生产中物理点测量放样效率和和准确性,并且结构简单,成本低,有利于提高地震勘探生产效率,减少了人力成本投入。

本申请中的放样控制模块可以采取例如微处理器或处理器,放样控制模块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微控制器:ARC 625D、Atmel AT91SAM、Microchip PIC18F26K20以及Silicone Labs C8051F320。

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系统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