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缆出线型压力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46971发布日期:2020-04-03 13:37阅读:507来源:国知局
电缆出线型压力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力传感器,具体公开了一种电缆出线型压力传感器。



背景技术:

在压力传感器的实际应用中,传感器的输出的电信号经常需要使用电缆传输到测控系统中。通常是在传感器上设计接插件结构,然后使用带接插件的电缆进行对接,从而达到信号由电缆输出的方式。

图1是一种现有技术电缆出线型压力传感器的立体图。该电缆出线型压力传感器由压力传感器1和带接插件电缆2组成,其中压力传感器接插件1a与电缆的接插件2a形成对配连接。

这种连接结构对配接插件部分较长、占用空间较大,电缆的弯折半径较大,小空间下难以安装。对配接插件部分没有电磁屏蔽,导致型号容易受到干扰。或者在对配接插件内部用复杂的结构实现连续的电磁屏蔽,成本较高并且屏蔽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缆出线型压力传感器,将输出电缆集成到传感器上,减少了对接处的体积,同时其结构简单,减少了产品成本。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电缆出线型压力传感器,包括:

压力测量模块,其用于产生压力信号;

多个芯线,其与上述压力测量模块连接且向外部引出;

壳体,其在内部收纳上述压力测量模块以及上述多个芯线,所述壳体的上部具有第一敞口连接部;

以及密封剂,其填充在上述外壳的内周部,

还包括一盖体,所述盖体的一端具有与电缆连接的开孔,盖体另一端具有第二敞口连接部,所述第二敞口连接部与壳体上部的第一敞口连接部配合连接后形成一密封腔体;

所述电缆与紧线护套通过盖体一端的所述开孔同轴配合到一起,电缆中包覆连接所述多个芯线。

所述紧线护套和电缆之间设有用于将所述电缆的轴向移动进行限位的限位结构。

所述电缆与紧线护套的连接处设有缩颈段,所述紧线护套上设有与所述缩颈段相配合的径向凸起,所述径向凸起和所述缩颈段相配合形成所述限位结构。

所述盖体上与电缆连接的开孔处具有向外延伸的外包结构,所述外包结构用于包覆在所述电缆的外部,并与所述电缆同轴设置,所述外包结构、紧线护套以及电缆三者之间紧密连接。

所述壳体的材质包括金属和/或塑料。

所述盖体与壳体之间台阶配合和/或螺纹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产品结构比较简单,与现有技术相比,省去了对配接插件部分,同时省去了壳体与接插件部分铆接结构(该结构需加工较长的薄壁件,加工成本较高)以及接插件与电缆一体注塑的结构,节约了成本。

2.生产工艺简单,设备投资低,避免了注塑件嵌件开模设计等高成本,高难度工艺,提高产品的良品率;

3.产品体积较小,整体长度(不包括可折弯的电缆部分)相比较现有技术的对配接插件部分减少了50%左右。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电缆出线型压力传感器的立体图;

图2为电缆出线型压力传感器立体图;

图3为电缆出线型压力传感器剖面图;

其中,1-壳体、2-粘接胶、3-压力测量模块、4-盖体、5-紧线护套、6-电缆、6a-电缆芯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缆出线型压力传感器的封装结构包括壳体1、用于产生压力信号的压力测量模块3、用于固定电缆的盖体4、紧线护套5和用于输出信号的电缆6组成。所述电缆包括芯线6a。

所述压力测量模块3由粘接胶2固定在壳体1上,最终由壳体1、粘接胶2和压力测量模块3一起形成一个密封的结构,用于承载传递过来的压力并转化成电信号。

所述壳体1材质包括但不限于金属和塑料等。

所述盖体4与壳体1配合到一起,配合接缝处通过焊接或者粘接胶粘接到一起。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缆出线型压力传感器的优选实施例,所述盖体4与壳体1的配合包括并不限于台阶配合和螺纹配合。

所述盖体4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金属和塑料。

所述紧线护套5与电缆6通过壳体上方的小孔同轴配合到一起,通过压接壳体1上方的结构的外壁从而紧密配合到一起。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缆出线型压力传感器的优选实施例,所述压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六方压接、圆压接等。

装配后的壳体1、盖体4、紧线护套4和电缆5紧密连接在一起,在运输和安装使用过程中能够很好地承受外界的拉拔力以及电缆弯折,具有良好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一种电缆出线型压力传感器的封装过程是:

在壳体1上涂覆粘接胶,然后将压力测量模块3贴装到壳体1上,再使粘接材料固化。所述压力测量模块3上包括焊盘;

在电缆6上剥出芯线,将芯线焊接到压力测量模块的焊盘上;

盖体4与壳体1通过台阶配合到一起,通过焊接(不限于激光焊、氩弧焊等方法)或者使用粘接材料形成紧密连接;

电缆6、紧线护套5通过盖体4上方的小孔限定在中心,盖体4上方的外包结构、紧线护套以及电缆三者之间通过压接形成可靠连接。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