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环境监测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69423发布日期:2020-05-22 22:12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携式环境监测仪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便携式环境检测仪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便携式环境监测仪。



背景技术:

环境监测仪器是用于监测室内外环境各项参数的仪器总称,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因此环境检测仪常常为了不同的需求而被工作人员携带至不同场地进行使用,传统的携带方式需将环境检测仪依次拆分后逐一装入工具箱内,到达指定地点又要将拆分后的环境检测仪重新组装起来,操作复杂,费时费力,并在繁琐的拆卸与组装中及其容易对零件造成损伤或变形,影响后期的使用,且更换损伤的零件又加大了成本,劳心劳力,无法满足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环境监测仪,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携式环境监测仪,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内腔设置有检测机构,所述外壳的左右两侧沿前后两端均设置有支撑机构,且位于左侧的支撑机构顶端铰接有可向上抬起的盖板,所述盖板的顶端中心位置设置有把手,所述盖板与外壳的前后两端中心位置对称安装有扣锁;

所述检测机构包括检测仪、第一滑槽、第一滑块、第一支撑座、交叉连杆、第二支撑座、传感器架、第二滑槽、第一螺孔、第二滑块和第一螺栓;

所述外壳的内腔右侧中心位置内嵌有检测仪,所述外壳的内腔底端左侧沿左右方向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外壳的内腔底端中心位置设置有第一支撑座,所述交叉连杆的一端分别与第一滑块和第一支撑座转动连接,所述交叉连杆的另一端分别转动连接有第二滑块和第二支撑座,且位于右侧的第二支撑座顶端设置有传感器架,所述传感器架的底端左侧沿左右方向开设有第二滑槽并在第二滑槽的右侧顶端开设有第一螺孔,所述第二滑槽的内腔内嵌有第二滑块的一部分,且第二滑块的左侧螺接有第一螺栓;

所述支撑机构包括外罩、第三滑槽、壳体、第三滑块、第二螺孔、第四滑槽、圆柱、第四滑块、第三螺孔、第二螺栓和第三螺栓;

所述外壳的左右两侧沿前后两端均设置有外罩,所述外罩的内壁沿顺时针均开设有第三滑槽,且第三滑槽的内腔内嵌有第三滑块的一端,所述第三滑块的另一端固定有壳体,且壳体的外侧上下两端对称开设有第二螺孔,所述壳体的内壁沿顺时针周向每隔120度开设有第四滑槽,且第四滑槽的内腔内嵌有第四滑块的一部分,所述第四滑块的另一部分设置有圆柱,且圆柱的外侧上下两端对称开设有第三螺孔,所述第二螺栓依次螺接有外罩的外侧底端和第二螺孔内,所述第三螺栓依次螺接有第二螺孔和第三螺孔。

优选的,所述盖板的底端内壁设置有一层海绵体。

优选的,所述第二滑槽与第二支撑座分别与第一滑槽和第一支撑座对称并在同一垂直线上。

优选的,所述第一螺孔的形状大小与第一螺栓的顶端形状大小适配螺接。

优选的,所述第二滑块的形状为“l”形。

优选的,所述第三滑块的数量为三个,且三个第三滑块每隔120度分布在壳体的外壁顶端上。

优选的,所述圆柱的底端为圆锥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便携式环境监测仪,在实际使用时,开启扣锁向左侧翻转开启盖板,通过检测机构可对环境进行检测,并通过支撑机构可撑起外壳进而辅助外壳内的检测机构更为平稳和数据准确,使用结束后收起该装置,并提起把手实现携带该装置,操作简单快捷,无需反复拆分和组装,降低零件损坏的概率,相比传统方式更易整理和使用,提高工作效率,也有效防止一些没必要的成本损失,满足工作上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正面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支撑机构正面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支撑机构俯视剖视图。

图中:1、外壳,2、检测机构,201、检测仪,202、第一滑槽,203、第一滑块,204、第一支撑座,205、交叉连杆,206、第二支撑座,207、传感器架,208、第二滑槽,209、第一螺孔,210、第二滑块,211、第一螺栓,3、支撑机构,301、外罩,302、第三滑槽,303、壳体,304、第三滑块,305、第二螺孔,306、第四滑槽,307、圆柱,308、第四滑块,309、第三螺孔,310、第二螺栓,311、第三螺栓,4、盖板,5、把手,6、扣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携式环境监测仪技术方案:一种便携式环境监测仪,包括外壳1,外壳1用于储存收纳检测机构2,外壳1的内腔设置有检测机构2,外壳1的左右两侧沿前后两端均设置有支撑机构3,且位于左侧的支撑机构3顶端铰接有可向上抬起的盖板4,盖板4在携带时可使用向下压制传感器架207,起到保护作用,盖板4的顶端中心位置设置有把手5,把手5便于使用者携带该装置,盖板4与外壳1的前后两端中心位置对称安装有扣锁6,扣锁6可将盖板4和外壳1更好的封闭固定;

检测机构2包括检测仪201、第一滑槽202、第一滑块203、第一支撑座204、交叉连杆205、第二支撑座206、传感器架207、第二滑槽208、第一螺孔209、第二滑块210和第一螺栓211;

外壳1的内腔右侧中心位置内嵌有检测仪201,检测仪201用于检测环境质量,外壳1的内腔底端左侧沿左右方向开设有第一滑槽202,第一滑槽202对第一滑块303起到限位的作用,使其第一滑块303只能进行左右移动,外壳1的内腔底端中心位置设置有第一支撑座204,交叉连杆205的一端分别与第一滑块203和第一支撑座204转动连接,交叉连杆205可控制传感器架207的升降,交叉连杆205的另一端分别转动连接有第二滑块210和第二支撑座206,且位于右侧的第二支撑座206顶端设置有传感器架207,传感器架207的底端左侧沿左右方向开设有第二滑槽208并在第二滑槽208的右侧顶端开设有第一螺孔209,第二滑槽208的内腔内嵌有第二滑块210的一部分,且第二滑块210的左侧螺接有第一螺栓211,第一螺栓211旋进第二滑块210的左侧同时又旋进第一螺孔209内,将其交叉连杆205固定,促使交叉连杆205始终对传感器架207提供一个向上承托力;

支撑机构3包括外罩301、第三滑槽302、壳体303、第三滑块304、第二螺孔305、第四滑槽306、圆柱307、第四滑块308、第三螺孔309、第二螺栓310和第三螺栓311;

外壳1的左右两侧沿前后两端均设置有外罩301,四个外罩301更利于支撑外壳1,外罩301的内壁沿顺时针均开设有第三滑槽302,且第三滑槽302的内腔内嵌有第三滑块304的一端,第三滑块304的另一端固定有壳体303,壳体303余圆柱307的配合下可增高外壳1的高度,进而提升传感器架7的检测高度,且壳体303的外侧上下两端对称开设有第二螺孔305,壳体303的内壁沿顺时针周向每隔120度开设有第四滑槽306,且第四滑槽306的内腔内嵌有第四滑块308的一部分,第四滑块308的另一部分设置有圆柱307,且圆柱307的外侧上下两端对称开设有第三螺孔309,第二螺栓310依次螺接有外罩301的外侧底端和第二螺孔305内,第二螺栓310可对不同状态的壳体303进行固定,第三螺栓311依次螺接有第二螺孔305和第三螺孔309。

作为优选方案,更进一步的,盖板4的底端内壁设置有一层海绵体,海绵体用于保护传感器架207,防止盖板4盖合时磕碰到传感器架207。

作为优选方案,更进一步的,第二滑槽208与第二支撑座206分别与第一滑槽202和第一支撑座204对称并在同一垂直线上,对称能够促使交叉连杆205的上下两端运动轨迹相同,位于同一垂直线上使其传感器架207在上下升降时更为平稳。

作为优选方案,更进一步的,第一螺孔209的形状大小与第一螺栓211的顶端形状大小适配螺接,实现第一螺栓能够旋进第一螺孔209内。

作为优选方案,更进一步的,第二滑块210的形状为“l”形,“l”在不影响第二滑块210左右移动的同时又能通过第一螺栓211进行固定控制。

作为优选方案,更进一步的,第三滑块304的数量为三个,且三个第三滑块304每隔120度分布在壳体303的外壁顶端上,通过多个第三滑块304可对壳体303进行多方位的限制,防止壳体303上下伸展或收缩过程中出现旋转的现象。

作为优选方案,更进一步的,圆柱307的底端为圆锥形,圆锥形在使用过程中更为稳定。

其详细连接手段,为本领域公知技术,下述主要介绍工作原理以及过程,具体工作如下。

当需要使用该装置进行检测时,开启扣锁6向左侧翻转开启盖板4,向上拉动传感器架207,交叉连杆205在第二支撑座260和第一支撑座204的阻碍下,使其第二滑块210与第一滑块203分别在第二滑槽208和第一滑槽202的限位下同时向右侧移动,促使传感器架207在交叉连杆205的辅助下水平向上升起,在依次旋出第二螺栓310与第三螺栓311后,圆柱307牵动第四滑块308并在第四滑槽306的辅助下向下滑动,进而带动壳体303追随着第四滑块308在第三滑块304和第三滑槽302的辅助下一同向下移动,直至外罩301、壳体303和圆柱307最大化延伸后,将第二螺栓310和第三螺栓311旋进与之对应的第二螺孔305和第三螺孔309内,即可使用该装置进行环境监测,通过外壳1的外部便可对检测仪201进行监测操作,当需要收缩携带该装置时,将第一螺栓211旋出第一螺孔209脱离控制后,向右翻转盖合盖板4,借助盖板4的阻力,对传感器架207进行向下的挤压,交叉连杆205受第一支撑座204和第二支撑座206的阻碍,促使第二滑块210和第一滑块203分别在第二滑槽208与第一滑槽202的内腔限位下向左侧滑动,进而使传感器架207水平逐渐向下移动直至收缩进外壳1的内腔,再扣合扣锁6将盖板4与外壳1封闭固定,依次旋出第二螺栓310和第三螺栓311,解除壳体303和圆柱307的固定,向上推动圆柱307,使其第四滑块308在第四滑槽306内向上滑动,进而带动圆柱307向上挤压壳体303,促使壳体303在第三滑块304的辅助下,沿着第三滑槽302的路线向上移动,完成支撑机构3的收缩,再将第二螺栓310螺接外罩301外侧底端的螺孔后再次螺接与之对应的第二螺孔305内,并将第三螺栓311螺接至与之匹配的第三螺孔309内,提起把手5实现收缩携带该装置,无需拆分后逐一装入箱内,可根据需要随处携带至不同场地,操作简单,省时省力,无需担心由于过度拆分造成的零件损坏问题,有利于推广。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位置”、“内腔”、“外壁”、“顶端”、“左右两侧”、“前后两端”、“内”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同时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固定”、“内嵌”、“螺接”、“铰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