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重传感器及其内校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46588发布日期:2020-10-28 11:46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称重传感器及其内校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适用于天平,尤其是电子天平中称重传感器的内校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环境和时间的变化,电子天平上的称重传感器需要进行重新校正才能保证称重的准确性,大部分的电子天平会配备一个精确砝码来进行校正后再称量,如果没有配备精确砝码则无法对天平进行校正,导致电子天平无法使用,因为精确砝码需要单独保存,这就给使用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目前的解决方案是在电子天平内部增加一个内校机构来进行自动校准,这样就不需要额外配备一个外部的测量砝码来进行校正,极大地方便了终端使用客户。

内校机构安装在电子天平里面,带来称量方便和准确性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个弊端,那就是会占用电子天平内部空间体积,为了保证校准的精确性,称量范围越大的称量传感器相应的需要的内校砝码的质量也越大。在一些大量程的称量传感器的设计中,由于尺寸和空间的限制,内校砝码的尺寸要求不能太大,这种情况下就限制了内校砝码的重量和大小,因而内校时对应的质量也就不能满足称重传感器内校的称量性能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电子天平内校机构的内校砝码质量和尺寸受限制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内校机构。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

提供了一种称重传感器的内校机构,包括内校驱动结构和内校砝码,其特点是,还包括内校砝码支撑架;

所述内校砝码支撑架对称设置在所述称重传感器的承载部的两侧,所述内校砝码支撑架在远离所述称重传感器固定部的一侧设置有开口或槽,所述开口或槽能够承载所述内校砝码;所述内校驱动结构能够托起所述内校砝码脱离所述内校砝码支撑架或者放置在所述内校砝码支撑架的开口或槽内;

所述内校砝码支撑架在所述承载部的两侧和承载部连接,连接处均为薄片结构;所述内校砝码支撑架和所述固定部向承载部延伸的部分连接,连接处均为薄片结构;所述内校砝码支撑架和称重传感器的承载部和固定部一体成型;

或者,

所述内校砝码支撑架远离所述开口或槽的一侧包括力传递连接部和支点连接部;所述力传递连接部和所述内校砝码支撑架的主体部分连接处均为薄片结构,所述力传递连接部固定连接到所述承载部;所述支点连接部和所述内校砝码支撑架的主体部分连接处均为薄片结构,所述支点连接部固定连接到所述固定部向承载部延伸的部分;

或者,

所述内校砝码支撑架在所述承载部的两侧和承载部通过簧片连接;

所述内校砝码支撑架和所述固定部向承载部延伸的部分通过簧片连接。

本方案中,所述内校驱动结构和内校砝码为现有技术中用于将内校砝码从支撑架加载或卸载的机构,这里就不再赘述。本方案中并不限制内校驱动结构和内校砝码的结构和形式。

本方案中内校砝码支撑架和承载部通过簧片或者将连接处利用切削等方式做成类似薄片状来实现力的传递。内校砝码支撑架和固定部通过簧片或者将连接处利用切削等方式做成类似薄片状来实现杠杆的支点作用。

本方案的内校结构,在利用杠杆原理放大内校砝码加载在称重传感器上的力的同时,实现更加简单和紧凑的内校结构。

此外利用一体成型的方式,可以进一步减少组装零件,加工,装配,物流等成本也更低。

而且本方案中通过单独设计内校砝码支撑架,相比于簧片安装,简化减少了组装零件,便于加工和装配。

进一步地,所述称重传感器的承载部、平行导向部、固定部和杠杆一体成型。

本方案中,将整个称重传感器的主体部分一体成型,减少称重传感器的零件种类,降低加工,装配,物流等成本。

此外当称重传感器主体部分和内校机构均为一体成型时,能够更加简化称重传感器的零件种类,进一步降低加工,装配,物流等成本。

进一步地,所述内校砝码支撑架的开口或槽为v型开口或槽。

本方案将开口或者槽设计为v型,能够稳定的承载内校砝码,避免内校砝码在支撑架上的晃动。

进一步地,所述力传递连接部和支点连接部通过铆钉或者焊接分别固定到所述承载部和固定部。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架的开口或槽的中心线距离所述内校砝码支撑架和固定部的连接处的长度大于所述内校砝码支撑架和承载部的连接处距离所述内校砝码支撑架和固定部的连接处的长度。

本方案中通过设定杠杆比例,放大加载的内校砝码的重力并传递到承载部。

还提供了一种称重传感器,包括如上所述的内校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上述方案可以获得体积更小的内校砝码,对应的内校电机的功率、尺寸等都可以做的很小,使传感器结构简单紧凑,有效减小整体传感器的尺寸和提高校准称量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的内校砝码支撑架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内校砝码支撑架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称重传感器

11承载部

12固定部

13平行导向部

14杠杆

15磁系统结构

16内校机构

161内校驱动结构

162内校砝码

163内校砝码支撑架

1631、1631'内校砝码支撑部

1632、1632'内校砝码支撑架本体部

1633、1633'内校砝码支撑架连接部

1634、1634'内校砝码支撑架支点部

1635',1636'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但并不因此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本实用新型能够在内校砝码质量受限、称量传感器体积受限的情况下,通过杠杆机构的放大作用,获得比内校校砝码自身重量重很多倍的自校准重量,从而解决了由于尺寸和空间限制等需要大的内校重量砝码的问题。

下面通过如下所述的实施例,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现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的实施例,称重传感器1包括承载部11、固定部12、平行导向部13、杠杆14、磁系统结构15和内校机构16。

承载部11、平行导向部13以及固定部12、杠杆14为一体式结构,由整块材料一体成型而成,本实施例的一体式结构可以是压铸成型的一体式结构,也可以是机加工成型的一体式结构,或者是压铸配合机加工成型得到的一体式结构。

本实施例承载部11、平行导向部13、固定部12、杠杆14和磁系统结构和现有技术中实现称重传感器力传递的部件的功能一致,这里就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的内校机构16包括内校驱动结构161、内校砝码162、内校砝码支撑架163。内校砝码支撑架163设置有v型槽来加载或放置内校砝码162。

本实施例中内校砝码支撑架163对称设置在称重传感器1的两侧,内校驱动机构161可沿纸面中竖直方向上托起内校砝码162放到内校砝码支撑架163上进行内部校准。当内部校准结束后,内校驱动机构161还可以沿竖直方向上托起内校砝码162脱离内校砝码支撑架163。

所以内校砝码162在称重传感器中有校准状态和非校准状态,当处于校准状态时,内校砝码162被内校驱动机构161托起放置在所述内校砝码支撑架163上,此后内校驱动机构161复位,此时内校砝码162与内校驱动机161在纸面竖直方向有间隙,也就是内校砝码162与内校驱动机构161分离。当处于非校准状态时,内校驱动机构161把内校砝码162向上顶起,内校砝码162被放置在内校驱动机构161上,内校砝码支撑架163与内校砝码162在纸面竖直方向有间隙,也就是内校砝码支撑架163与内校砝码162分离。

如图2所示,内校砝码支撑架163包括内校砝码支撑部1631,用来放置内校砝码162进行内部校准,内校砝码支撑架本体部1632,与称重传感器的承载部11相连接的内校砝码支撑架连接部1633,内校砝码支撑架连接部1633与承载部11连接处通过切削为弹性薄片,起到力传递的作用。弹性薄片的功能和现有技术中组装的称重传感器中连接簧片的功能相同,这里就不再赘述。内校砝码支撑架连接部1633和固定部12的延伸部相连接的内校砝码支撑架支点部1634,通过切削为弹性薄片,起到杠杆支撑点的作用;弹性薄片的功能和现有技术中组装的称重传感器中支点连接簧片的功能相同,这里就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内校机构16和所述承载部11、平行导向部13、固定部12、杠杆14为一体式结构,由整块材料一体成型而成。一体加工可以减少零件种类,从而有效减少零件的加工,运输,存储等成本。传感器性能的一致性好,组装方便,组装效率能得到提高。

如图2所示,内校砝码支撑部1631的重量支撑中心到与固定部12相连接的内校砝码支撑架支点部1634的距离为a,内校砝码支撑架连接部1633到与固定部12相连接的内校砝码支撑架支点部1634的距离为b,如果内校砝码162的重量为w,根据杠杆原理,加载到承载部11上的质量为w*a/b,利用杠杆比,内校砝码支撑架163加载到承载部11上的重量w*a/b相比w明显增大了校准重量,更容易满足大量程砝码的内校重量要求,完成对传感器的校准从而更能满足性能要求,从而提高了称量传感器的精确度。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内校砝码支撑架163'采用分离式结构。如图3所示,内校砝码支撑架163'包括内校砝码支撑部1631'、内校砝码支撑架本体部1632'、内校砝码支撑架连接部1633'、内校砝码支撑架支点部1634'、连接承载部11的连接部1635'、连接固定部12的连接部1636'。

本实施例中内校砝码支撑架163'各个部件之间薄片结构,取代连接簧片和支点簧片,减少零件种类,便于组装。

内校砝码支撑架163'和承载部11、固定部12通过固定连接方式相连接,例如螺钉连接,也可以是铆接、焊接等其它连接方式。内校砝码支撑架163'数量为二个,分别设置在称重传感器1的两侧。

本实施例的内校砝码支撑架163'采用分离式结构,能够降低了加工难度和加工成本,同时也能满足了称重传感器高性能的需求。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些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