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模型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88763发布日期:2020-08-07 20:39阅读:374来源:国知局
轨道交通模型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轨道交通模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轨道交通模型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轨道交通模型测试装置无法快速检测轨道模型的性能,测试过程较为麻烦,并且测试装置结构较为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轨道交通模型测试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轨道模型测试过程较为复杂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轨道交通模型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模拟环境结构、承载台、挠度检测装置,其中,承载台包括承载台框架、设置于承载台框架上的小车平台、小车牵引装置,所述小车平台设置于承载台框架两端,所述小车平台包括平台板以及设置于平台板上的轨道搭接滑槽,所述小车牵引装置设置于轨道搭接滑槽的起始端,所述模拟环境结构设置于承载台框架底部,所述挠度检测装置固定于承载台框架上方。

进一步地,小车牵引装置包括设置于轨道搭接滑槽起点端的电机、所述电机输出轴相连的滑轮、配设于滑轮上的牵引线。

进一步地,所述承载台框架为四面开槽铝型材构成,所述承载台框架为四面开槽铝型材构成,所述小车平台的平台板卡接在承载台框架的开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轨道搭接滑槽包括轨道板以及设置于轨道板两侧的轨道壁,所述轨道板中部设有轨道缝隙。

进一步地,所述模拟环境结构包括设置于承载台框架底部的箱体以及设置于箱体底部的填料层。

进一步地,所述填料层为干砂层。

进一步地,所述模拟环境结构的尺寸为长为1800mm、宽为600mm,高100mm。

进一步地,所述挠度检测装置包括门型固定支架以及间隔挂设于固定支架上的挠度检测仪,所述门型固定支架的支撑脚分别固定于承载台框架两端。

进一步的,所述牵引线为尼龙绳。

可见,本发明轨道交通模型测试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够满足轨道交通模型的快速准确测试。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本发明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辅助对本发明的理解,附图中所提供的内容及其在本发明中有关的说明可用于解释本发明,但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轨道交通测试模型中模拟环境结构的俯视图。

图2为本发明轨道交通测试模型中模拟环境结构的侧视图。

图3为本发明轨道交通测试模型中承载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轨道交通测试模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轨道交通测试模型中小车牵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上述附图中的有关标记为:

1:箱体;

2:填料层;

3:承载台框架;

31:小车平台;

4:轨道搭接滑槽;

5:小车牵引装置;

51:电机;

52:滑轮;

53:牵引线;

6:挠度检测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基于这些说明的情况下将能够实现本发明。在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前,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本发明中在包括下述说明在内的各部分中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和技术特征,在不冲突的情况下,这些技术方案和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此外,下述说明中涉及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通常仅是本发明一分部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因此,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关于本发明中术语和单位。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有关的部分中的术语“包括”、“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轨道交通模型测试装置,包括模拟环境结构、承载台、挠度检测装置,其中,承载台包括承载台框架3、设置于承载台框架3上的小车平台31、小车牵引装置5,所述小车平台31设置于承载台框架3两端,所述小车平台31包括平台板以及设置于平台板上的轨道搭接滑槽4,所述小车牵引装置5设置于轨道搭接滑槽4的起始端,所述模拟环境结构设置于承载台框架3底部,所述挠度检测装置固定于承载台框架3上方。

小车牵引装置5包括设置于轨道搭接滑槽4起点端的电机51、所述电机51输出轴相连的滑轮52、配设于滑轮52上的牵引线53。所述牵引线53为尼龙绳。所述承载台框架3为四面开槽铝型材构成。所述承载台框架3为四面开槽铝型材构成,所述小车平台31的平台板卡接在承载台框架3的开槽内。

所述轨道搭接滑槽4包括轨道板以及设置于轨道板两侧的轨道壁,所述轨道板中部设有轨道缝隙。

所述模拟环境结构包括设置于承载台框架3底部的箱体1以及设置于箱体1底部的填料层2。

所述填料层2为干砂层。

所述模拟环境结构的尺寸为长为1800mm、宽为600mm,高100mm。

所述挠度检测装置6包括门型固定支架以及间隔挂设于固定支架上的挠度检测仪,所述门型固定支架的支撑脚分别固定于承载台框架3两端。

本发明用于轨道交通模型检测,包括模拟环境结构、承载台、挠度检测装置。

其中,承载台包括承载台框架、设置于承载台框架上的小车平台31、小车牵引装置5,所述承载台框架为四面开槽铝型采构成,所述小车平台31设置于承载台框架3两端,所述小车平台31包括平台板以及设置于平台板上的轨道搭接滑槽4,小车牵引装置5包括设置于轨道搭接滑槽4起点端的电机51、所述电机51输出轴相连的滑轮52、配设于滑轮52上的牵引线53。

所述挠度检测装置6包括布置在挠度计以及供挠度计悬挂设置的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为固定于承载台框架3上的支撑杆。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轨道交通模型检测装置主要用于检测悬挂式列车的支撑结构以及轨道模型的承载能力,在使用本装置之前需要对待检测的模型进行尺寸限定。

待测模型包括小车、支撑部和轨道,支撑部为墩柱,轨道为可与小车平台31上的轨道搭接滑槽4搭接的轨道。小车包括车厢、设置于车厢顶部的车轮结构、连接车轮结构与车厢的连接杆、所述车轮结构包括与连接杆相连的走行架底板、设置在走行架底板上的车轮,一个走行架底板上分别设有两排车轮,车轮可自由转动。其中所述车厢为实心铁质车厢。

在本实施例中,模型尺寸总长度为1500mm,模型轨道为直线型轨道,模型在地面的投影宽度在600mm之内。在本实施例中模型轨道悬挂加载用小车之后,加载用小车走行轮与轨道的接触面距离地面的高度为h=46.5cm+6mm(模拟环境结构的底板厚度)±2mm,且从加载小车车底到加载用小车竖直投影范围内没有其它结构物。

其中,图1为模拟环境结构的俯视图,图2为模拟环境结构的侧视图。模拟环境结构包括长方体型箱体1,底部设有填料层2,填料层为干砂层。模拟环境结构的尺寸如图1与图2所示,长为1800mm、宽为600mm,高100mm。

如图3所示,图3为本发明轨道交通模型检测装置的俯视图。图4为本发明轨道交通模型检测装置配置轨道梁以及加载用小车的检测状态。如图3所述,本发明包括承载台框架3,承载台框架3的材料为铝型钢材,钢材结构为结构均为四面开槽的铝型材,承载台框架3底部设置模拟环境结构,如图1所示,所述模拟环境结构包括上部开口的箱体1以及铺设于箱体底面的干砂填料层2,所述承载台框架3的顶部两端各设有小车平台31,所述小车平台31设置于承载台框架3的两端,所述小车平台31包括平台板以及设置于平台板上的轨道搭接滑槽4,所述轨道搭接滑槽4为中部设有长条缝隙的轨道槽,小车牵引装置5包括设置于轨道搭接滑槽4起点端的电机51、所述电机51输出轴相连的滑轮52、配设于滑轮52上的牵引线53。

所述箱体1为木制箱体,加工制作方便。所述模拟环境箱可用于模拟不同的地理地质及水文条件。例如,不同的土壤,地形地貌,常水位高度及自然环境。

所述承载台框架3为四面开槽铝型材,质量轻,安装拆卸方便,用于支撑小车加载平台,使其达到要求的高度。所述承载台框架3为四面开槽铝型材,便于所述小车平台31的平台板卡接在承载台框架3的槽内,由此便于小车平台31在水平纵向方向调整。

所述小车平台31为铁质,不易变形,用于与轨道交通模型相衔接,为检测小车提供临时停放位置。

所述小车牵引装置5的尼龙绳一端系在检测小车上,由电机51牵引滑轮转动,转动的滑轮52收紧尼龙绳,以此匀速拖动检测小车运行。

实验中用到的所述检测小车包括小车走行架,架-厢连接杆,小车车厢。所述小车走行架为小车底板与四个自由转动的车轮组合,用于保证小车沿轨道运行,并将小车重量传导至轨道模型。所述小车架-厢链接杆为铁质实心杆,用于连接小车走行架及小车车厢,使小车车厢与走行架保持相对静止。所述小车车厢为铁质实心厢体,用于连接小车两个走行架,为检测小车配重,挂载加重砝码。

所述挠度检测装置6由多个百分表组合而成,用于检测轨道交通模型在加载条件下的挠度变形。所述挠度检测装置6中的百分表由吊绳悬挂,设置一定初始压缩,并轻置于轨道交通模型上,利用百分表变形反应模型挠度变化。

测试步骤如下:

将检测小车置于小车平台31上;

将悬挂式列车轨道模型与小车平台31对接;

将检测小车与牵引绳53连接,启动电机51,牵引着检测小车通过悬挂式列车轨道模型;

记录检测小车通过挠度测量点时的挠度检测装置检测挠度变化值。

更改小车配重,重复1-4步。

检测结果评价标准

模型检测评分总分100分,由模型说明书及设计图纸(a),模型选型及制作质量(b),模型加载性能(c)三个方面组成,其中分值分别为20、25、55分。其中,具体评分细则为:

模型说明书及设计图纸(a)中,墩柱结构承载力计算的准确性与墩柱布置的合理性10分,轨道梁选型合理性及轨道受力分析的准确性10分。

模型选型及制作质量中,结构合理性与创新性17分,模型制作美观性8分。

模型加载性能由两部分组成其计算公式为:

模型加载成绩=模型轨道挠度控制成绩+模型承重成绩

其中,模型轨道挠度控制成绩总分25分,模型承重成绩

总分30分。其相应计算方法及计算公式如下:

挠度控制25分,计算方法如下

n——挠度控制成绩;

γ——本组加载成功的最终荷载与当次加载最大挠度值之比单位g/mm。

pi——本组加载成功的最终荷载,单位:g;

xi——本组加载成功的最终荷载对应的最大挠度值,单位:mm;

γmin——所有加载成功的最终荷载与当个模型加载最大挠度值之比中的最小值,单位:g/mm。

γmax——所有组加载成功的最终荷载与当个模型加载最大挠度值之比中的最大值,单位:g/mm。

承重30分,计算方法如下

αi——参赛选手最终荷重比;

αmax——决赛选手中最大荷重比;

荷重比α——加载质量p与模型质量g的比值,α=p/g;

加载质量p——小车质量与加荷砝码的质量之和。

以上对本发明的有关内容进行了说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基于这些说明的情况下将能够实现本发明。基于本发明的上述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