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结构安全监测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62034发布日期:2020-09-18 17:48阅读:331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结构安全监测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结构安全监测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建筑结构安全监测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大型城市建筑及基础设施如桥梁、大坝、公路正以迅猛地速度修建,这些大型建筑所引发的安全事故会带来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兴建了大量城市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物、大量的水工建筑物、工业设施、道路桥梁等市政设施及水库大坝、山体等生态环境,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在这些工程建筑及其设备的运营过程中,都会产生变形,也会因强风荷载作用、地面沉降及地震灾害作用造成楼的损害,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因此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需使用建筑结构安全监测系统对其安全性进行监测,经检索,申请号:201810010731.2公开了建筑安全监测设备,包括监测传感器,所述监测传感器的前端中间位置设有串联接口,且所述串联接口与监测传感器固定连接,所述串联接口上端嵌入有螺纹柱,所述监测传感器的前端左右两侧设有对称的螺丝卡槽,且所述螺丝卡槽与监测传感器紧密连接,该种建筑安全监测设备,通过六轴imu可实现九百一十二个通道同步多点测量,此外,它仅需五百赫兹驱动,并具备高达五百比特每秒的数据读取能力,工作效率更高效,通过三轴陀螺仪与三轴加速器可精确测量建筑物的振动及摇摆程度,并及时的反馈到微型数据处理器中对数据进行快速处理并反馈到客户端的软件,该设备小成本,易布设,施工时间短,维护方便且支持远程升级,并可以实现用户实时监控动态。

上述专利中虽然可以实现对建筑结构进行实时监控,但是其仍存在一些不足,其建筑安全监测设备的散热效果较差,现有的监测设备大多通过设置散热孔进行散热,仅通过散热孔进行自行散热的方式,很难将热量快速的散出,且不便于对进入到监测设备内部的空气进行过滤和清理,在施工环境下,其灰尘较多,外界的灰尘容易经散热孔进入到监测设备内,灰尘长时间积累容易造成监测设备内部零件损坏的现象,不能满足使用需求,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建筑结构安全监测系统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建筑结构安全监测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建筑结构安全监测系统,包括监测设备,所述监测设备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安全监控系统,所述壳体的顶部内壁和一侧内壁上开设有同一个l形矩形孔,l形矩形孔内活动套设有l形过滤板,l形过滤板的顶部内壁和一侧内壁上均开设有多个过滤孔,l形矩形孔的左侧内壁上固定安装有t形支撑块,l形过滤板活动套设在t形支撑块上,t形支撑块的内侧底部与l形过滤板的顶部内壁活动接触,l形过滤板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固定块,壳体活动套设在固定块上,壳体的右侧顶部固定安装有l形安装板,壳体的一侧设有散热风机,l形安装板固定套设在散热风机上,散热风机的出风端连通并固定有出风罩,出风罩远离散热风机的一侧与l形过滤板的右侧活动接触,散热风机的进风端连通并固定有集风罩,所述l形过滤板的顶部开设有右侧为开口设置的安装槽,安装槽的左侧内壁上固定安装有定位杆,定位杆上滑动套设有卡柱,l形安装板的左侧顶部开设有卡槽,卡柱的右端延伸至卡槽内并设为锥形结构,卡柱与卡槽相卡装,卡柱的左端与安装槽的左侧内壁之间固定安装有同一个弹簧,弹簧活动套设在定位杆上,卡柱的顶部一侧固定安装有u形把手,u形把手的顶部延伸至壳体的上方。

优选的,所述l形安装板的一侧内壁上开设有安装孔,安装孔的内壁与散热风机的外侧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卡柱的左端开设有方槽,方槽的内壁与定位杆的外侧滑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l形过滤板的前侧和后侧分别与l形矩形孔的前侧内壁和后侧内壁活动接触。

优选的,所述l形矩形孔的底部内壁上开设有矩形槽,矩形槽的内壁与固定块的外侧活动接触。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壳体、l形矩形孔、t形支撑块、l形过滤板、l形安装板、散热风机、出风罩、固定块、安装槽、定位杆、卡柱、卡槽、弹簧、u形把手、过滤孔与矩形槽相配合,需要加快壳体内部的散热速率时,启动散热风机对外界的空气进行抽取,抽取的气体经散热风机的出风端进入到壳体内,同时壳体内部的热量经位于上方的多个过滤孔流出,散热风机的设置,加快了散热的效率,l形过滤板对进入的气体进行过滤,l形过滤板长时间使用其上会粘接有大量的灰尘,当需要将l形过滤板取下进行清理时,向左推动u形把手带动卡柱在定位杆上向左移动并对弹簧进行压缩,卡柱移动的同时逐渐从卡槽内移出,向上拉动u形把手通过卡柱带动l形过滤板逐渐从l形矩形孔内移出,即可将l形过滤板取下进行清理。

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操作方便,散热风机的设置,便于加快壳体内部的散热速率,提高散热效果,l形过滤板的设置,便于对进入壳体内部的气体进行过滤,且便于快速的将l形过滤板取下对其上的灰尘进行清理,有利于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建筑结构安全监测系统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体、2l形矩形孔、3t形支撑块、4l形过滤板、5l形安装板、6散热风机、7出风罩、8固定块、9安装槽、10定位杆、11卡柱、12卡槽、13弹簧、14u形把手、15过滤孔、16矩形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2,一种建筑结构安全监测系统,包括监测设备,监测设备包括壳体1和设置在壳体1内的安全监控系统,壳体1的顶部内壁和一侧内壁上开设有同一个l形矩形孔2,l形矩形孔2内活动套设有l形过滤板4,l形过滤板4的顶部内壁和一侧内壁上均开设有多个过滤孔15,l形矩形孔2的左侧内壁上固定安装有t形支撑块3,l形过滤板4活动套设在t形支撑块3上,t形支撑块3的内侧底部与l形过滤板4的顶部内壁活动接触,l形过滤板4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固定块8,壳体1活动套设在固定块8上,壳体1的右侧顶部固定安装有l形安装板5,壳体1的一侧设有散热风机6,l形安装板5固定套设在散热风机6上,散热风机6的出风端连通并固定有出风罩7,出风罩7远离散热风机6的一侧与l形过滤板4的右侧活动接触,散热风机6的进风端连通并固定有集风罩,l形过滤板4的顶部开设有右侧为开口设置的安装槽9,安装槽9的左侧内壁上固定安装有定位杆10,定位杆10上滑动套设有卡柱11,l形安装板5的左侧顶部开设有卡槽12,卡柱11的右端延伸至卡槽12内并设为锥形结构,卡柱11与卡槽12相卡装,卡柱11的左端与安装槽9的左侧内壁之间固定安装有同一个弹簧13,弹簧13活动套设在定位杆10上,卡柱11的顶部一侧固定安装有u形把手14,u形把手14的顶部延伸至壳体1的上方,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操作方便,散热风机6的设置,便于加快壳体1内部的散热速率,提高散热效果,l形过滤板4的设置,便于对进入壳体1内部的气体进行过滤,且便于快速的将l形过滤板4取下对其上的灰尘进行清理,有利于使用。

本实用新型中,l形安装板5的一侧内壁上开设有安装孔,安装孔的内壁与散热风机6的外侧固定连接,卡柱11的左端开设有方槽,方槽的内壁与定位杆10的外侧滑动连接,l形过滤板4的前侧和后侧分别与l形矩形孔2的前侧内壁和后侧内壁活动接触,l形矩形孔2的底部内壁上开设有矩形槽16,矩形槽16的内壁与固定块8的外侧活动接触,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操作方便,散热风机6的设置,便于加快壳体1内部的散热速率,提高散热效果,l形过滤板4的设置,便于对进入壳体1内部的气体进行过滤,且便于快速的将l形过滤板4取下对其上的灰尘进行清理,有利于使用。

工作原理:使用时,需要加快壳体1内部的散热速率时,启动散热风机6,散热风机6对外界的空气进行抽取,抽取的气体经散热风机6的出风端进入到壳体1内,随着气体的进入,使得壳体1内部的气体增多,使得壳体1内部的热量经位于上方的多个过滤孔15流出,进而达到了散热的目的,且散热风机6的设置,加快了散热的效率,提高了散热效果;

l形过滤板4对进入的气体进行过滤,避免灰尘进入到壳体1内部,降低监控设备的损坏率,l形过滤板4长时间使用其上会粘接有大量的灰尘,当需要将l形过滤板4取下进行清理时,向左推动u形把手14,u形把手14带动卡柱11在定位杆10上向左移动,卡柱11移动的同时对弹簧13进行压缩,卡柱11移动的同时逐渐从卡槽12内移出,进而解除了对l形过滤板4的固定,向上拉动u形把手14通过卡柱11带动l形过滤板4向上移动,l形过滤板4向上移动的同时带动固定块8从矩形槽16内移出,同时l形过滤板4带动磁铁与t形支撑块3分离,l形过滤板4移动的同时逐渐从l形矩形孔2内移出,即可将l形过滤板4取下进行清理;

清理完成后,对l形过滤板4进行安装时,再次向左推动u形把手14,将l形过滤板4与l形矩形孔2对齐,向下按压l形过滤板4,l形过滤板4向下移动的同时带动固定块8移动至矩形槽16内并与矩形槽16的底部内壁相接触,此时卡柱11与卡槽12相对齐,放松对u形把手14的推力,此时处于压缩状态的弹簧13复位,弹簧13的弹力带动卡柱11移动至卡槽12内,进而使得l形过滤板4被固定。

本实用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制,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