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折叠式超声波探伤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972453发布日期:2021-02-18 22:37阅读:69来源:国知局
一种折叠式超声波探伤仪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材料检测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折叠式超声波探伤仪。


背景技术:

[0002]
超声波探伤是利用超声能透入金属材料的深处,并由一截面进入另一截面时,在界面边缘发生反射的特点来检查零件缺陷的一种方法,当超声波束自零件表面由探头通至金属内部,遇到缺陷与零件底面时就分别发生反射波,在荧光屏上形成脉冲波形,根据这些脉冲波形来判断缺陷位置和大小。
[0003]
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有多种波型,检验中最常用的为纵波、横波、表面波和板波。用纵波可探测金属铸锭、坯料、中厚板、大型锻件和形状比较简单的制件中所存在的夹杂物、裂缝、缩管、白点、分层等缺陷;用横波可探测管材中的周向和轴向裂缝、划伤、焊缝中的气孔、夹渣、裂缝、未焊透等缺陷;用表面波可探测形状简单的铸件上的表面缺陷;用板波可探测薄板中的缺陷。
[0004]
现有技术的超声波探伤仪,其携带不是很方便,虽有手持式的仪器,但是在转运仪器的过程中,可能会对仪器表盘或按键造成不同程度的磨损,影响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0005]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折叠式超声波探伤仪,其在未使用时能够缩小体积,将仪器收纳并方便携带,对折叠式超声波探伤仪进行保护,在使用时结构提供支撑,方便使用。
[0006]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0007]
一种折叠式超声波探伤仪,其包括上盖体、铰接至上盖边缘的下盖体、连接上盖体或下盖体的探伤接线、垫片、铁片、磁铁、第一转动杆、第二转动杆和手提杆,上盖体的两侧都连接有第一转动杆,下盖体的两侧都连接有第二转动杆,第一转动杆与上盖体的连接处、第二转动杆与下盖体的连接处分别位于上盖体与下盖体铰接位置的两侧,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同时铰接至手提杆的两端,上盖体相对于下盖体的转动面、第一转动杆相对于上盖体的转动面、第二转动杆相对于下盖体的转动面均位于同一平面上,使得第一转动杆相对于第二转动杆可转动的方向为上盖体和下盖体折叠的方向,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之间的夹角通过折叠上盖体和下盖体而进行调节,折叠上盖体和下盖体后通过手提杆拿取折叠式超声波探伤仪,打开上盖体和下盖体后,手提杆和下盖体的底部作为整个折叠式超声波探伤仪的支撑,上盖体或下盖体设置有垫片以在折叠时将上盖体和下盖体分隔开,避免磨损,上盖体和下盖体设置有铁片和磁铁,以在折叠时将上盖体和下盖体磁力互扣。
[0008]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转动杆的一端设置为u形且u形相对的位置设置有连通第一转动杆两侧的通孔,第二转动杆的一端设置为凸状且设置有连通两侧的通孔,第二转动杆的一端正好卡入第一转动杆且各通孔的位置相对,手提杆的两端设置有销轴,销轴穿过各通孔而将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铰接。
[0009]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垫片为软性材质制成的条状,垫片共设置有两条,且两条垫片分别连接在上盖体的内侧面的两边缘处。
[0010]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铁片和磁铁设置在上盖体和下盖体铰接处的位置相对的一侧边缘,铁片为上盖体的内侧表面凸起形成,磁铁设置在下盖体的内侧表面,铁片和磁铁的位置相对,使得上盖体和下盖体折叠时,通过铁片和磁体互扣而将上盖体和下盖体连接固定,磁铁和铁片的位置可互换。
[0011]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上盖体或下盖体的侧面设置有缠绕柱,缠绕柱呈条形且沿上盖体或下盖体的边缘方向设置,缠绕柱的内侧端连接上盖体或下盖体,缠绕柱的外侧端宽度大于缠绕柱的内侧端,以便于探伤接线缠绕在缠绕柱上进行收纳。
[0012]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探伤接线包括接头、连接线、超声探头,连接线将超声探头和接头连接,超声探头通过将接头插入上盖体或下盖体设置的外接端口而电连通至折叠式超声波探伤仪。
[0013]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上盖体或下盖体的侧面设置有向内凹设的嵌入槽,嵌入槽包括探头槽和接线槽,接线槽围绕在缠绕柱的四周,探头槽正好与超声探头相互匹配且可将超声探头按压入探头槽内,连接线和接头通过缠绕柱后按压入接线槽内。
[0014]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折叠式超声波探伤仪还包括显示屏和按键,显示屏嵌入在上盖体的内侧面,按键设置有多个且连接至下盖体的内侧面。
[0015]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6]
本实用新型通过上盖体与下盖体铰接而将上盖体和下盖体进行展开或折叠,通过垫片将上盖体和下盖体的内侧面隔开而进行保护,通过铁片和磁铁将上盖体和下盖体进行磁力互扣,便于拿取仪器,通过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相对转动,使得手提杆既成为了仪器的支撑,也在仪器未使用时便于手持手提杆拿取,从而方便取走,通过缠绕柱和嵌入槽的设置,便于探伤接线进行收纳;该结构在未使用时能够缩小体积,将仪器收纳并方便携带,对折叠式超声波探伤仪进行保护,在使用时结构提供支撑,方便使用。
附图说明
[0017]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
[0018]
图1为本实用新型折叠式超声波探伤仪的示意图;
[0019]
图2为本实用新型探伤接线的示意图;
[0020]
图标:1-上盖体;2-下盖体;3-显示屏;4-按键;5-垫片;6-铁片;7-磁铁;8-第一转动杆;9-第二转动杆;10-手提杆;11-缠绕柱;12-嵌入槽;13-接头;14-连接线;15-超声探头;16-外接端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1]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
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0022]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3]
第一实施例
[0024]
请参照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折叠式超声波探伤仪,其包括上盖体1、铰接至上盖边缘的下盖体2、连接上盖体1或下盖体2的探伤接线、垫片5、铁片6、磁铁7、第一转动杆8、第二转动杆9、手提杆10、缠绕柱11、嵌入槽12、显示屏3、按键4,探伤接线包括接头13、连接线14和超声探头15,通过上盖体1和下盖体2的转动而带动第一转动杆8和第二转动杆9进行转动,从而在折叠上盖体1和下盖体2后通过手提杆10拿取折叠式超声波探伤仪,打开上盖体1和下盖体2后手提杆10和下盖体2的底部作为整个折叠式超声波探伤仪的支撑,通过垫片5在上盖体1和下盖体2之间形成缓冲的区域而将上盖体1和下盖体2的内侧进行保护,通过磁铁7和铁片6将上盖体1和下盖体2折叠后进行磁力互扣而锁紧,该结构在未使用时能够缩小体积,将仪器收纳并方便携带,对折叠式超声波探伤仪进行保护,在使用时结构提供支撑,方便使用。
[0025]
上盖体1和下盖体2分别呈长方体状,上盖体1的边缘和下盖体2的边缘处分别设置有多段相互间隔的铰接柱,铰接柱的两侧通过内部设置的销孔连通,上盖体1的铰接柱和下盖体2的铰接柱呈凹凸状相互匹配,匹配后各销孔的位置相对,使用销钉穿过销孔而将上盖体1的边缘与下盖体2的边缘铰接,连接后上盖体1相对于下盖体2可转动,从而进行展开和折叠,上盖体1的内侧面设置有窗口并嵌入连接显示屏3,该显示屏3为仪器提供显示图像的区域,下盖体2的内侧面设置有多个键槽,按键4具有多个并分别嵌入连接至键槽内;位于显示屏3两侧的上盖体1内侧面位置分别设置有垫片5,垫片5为软性材质制成的条状,垫片5共设置有两条,且两条垫片5分别连接在上盖体1的内侧面的两边缘处,垫片5通过粘贴的方式贴覆在上盖体1的内侧表面,垫片5的设置,使得在折叠上盖体1和下盖体2时,将上盖体1和下盖体2分隔开,避免磨损;上盖体1和下盖体2设置有铁片6和磁铁7,以在折叠时将上盖体1和下盖体2磁力互扣,铁片6和磁铁7设置在上盖体1和下盖体2铰接处的位置相对的一侧边缘,铁片6位于上盖体1的内侧,磁铁 7位于下盖体2的内侧,且铁片6和磁铁7的位置相对,以便于磁力吸附,铁片6为上盖体1的内侧表面凸起形成,铁片6设置呈长方体状,下盖体2的内侧表面设置有卡槽,磁铁7设置在下盖体2的卡槽内固定,这样,上盖体1和下盖体2折叠时,通过铁片6和磁体互扣而将上盖体1和下盖体2连接固定。
[0026]
手提杆10通过第一转动杆8和第二转动杆9在上盖体1和下盖体2的两侧形成对称结构,上盖体1的两侧都连接有第一转动杆8,下盖体2的两侧都连接有第二转动杆9,第一转动杆8与上盖体1的连接处、第二转动杆9与下盖体2的连接处分别位于上盖体1 与下盖体2铰接位置的两侧,该设置使得将上盖体1和下盖体2通过展开而打开进行操作时,第一转动杆8和第二转动杆9形成夹角,与通过上盖体1和下盖体2展开角度的固定而形成类三角的结构,而手提杆10此时接触在工作平面上,手提杆10和下盖体2的底部一起形成了该仪器的支撑,而将上盖体1和下盖体2扣合而进行折叠时,手提杆10位于上盖体1和下盖体2的外侧,这样在仪器一侧形成了便于手提进行拿取的结构;第一转动杆8和第二转动杆9同时铰接至手
提杆10的两端,上盖体1相对于下盖体2的转动面、第一转动杆8相对于上盖体1的转动面、第二转动杆9相对于下盖体2的转动面均位于同一平面上,使得第一转动杆8相对于第二转动杆9可转动的方向为上盖体1和下盖体2折叠的方向,第一转动杆8和第二转动杆9之间的夹角通过折叠上盖体1和下盖体2而进行调节,即是第一转动杆8和第二转动杆9的转动、上盖体1和下盖体2的转动位于同一竖直平面上;第一转动杆8的一端设置为u形且u形相对的位置设置有连通第一转动杆8 两侧的通孔,这样在第一转动杆8的一端形成了凹状,第二转动杆9的一端设置为凸状且凸状结构的两侧设置有连通两侧的通孔,该凸起结构呈片状,且第一转动杆8的u形和第二转动杆9的凸状结构相匹配,使得第二转动杆9的一端正好卡入第一转动杆8且各通孔的位置相对,手提杆10的两端设置有销轴,销轴穿过各通孔而将第一转动杆8和第二转动杆9铰接,这样,第一转动杆8和第二转动杆9同时相对于手提杆10可转动。
[0027]
请参照图2,上盖体1的侧面设置有用于对外连接的外接端口16,外接端口16为探伤接线的插孔,探伤接线包括接头13、连接线14和超声探头15,连接线14的两端分别连接超声探头15和接头13,通过将接头13插入插孔内而将超声探头15电连接至外接端口16,这样,超声探头15通过接头13插入上盖体1或下盖体2设置的外接端口16而电连通至折叠式超声波探伤仪;下盖体2的侧面设置有缠绕柱11,缠绕柱11呈条形且沿下盖体2的边缘方向设置,缠绕柱11具有内侧端和外侧端,缠绕柱11的内侧端连接下盖体 2且连接处位于嵌入槽12内,缠绕柱11的外侧端宽度大于缠绕柱11的内侧端,其中本实施例的缠绕柱11的外侧端呈片状,其片状两侧便于将连接线14缠绕上,嵌入槽12设置在下盖体2的侧面,且该嵌入槽12位于缠绕柱11的四周,嵌入槽12为下盖体2的侧面向内凹设形成,嵌入槽12包括探头槽和接线槽,接线槽围绕在缠绕柱11的四周,探头槽正好与超声探头15相互匹配且可将超声探头15按压入探头槽内,连接线14和接头13缠绕在缠绕柱11后通过按压的方式进入接线槽内,超声探头15通过按压卡入探头槽内,这样,便于探伤接线缠绕在缠绕柱11后进行收纳。
[0028]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例通过上盖体与下盖体铰接而将上盖体和下盖体进行展开或折叠,通过垫片将上盖体和下盖体的内侧面隔开而进行保护,通过铁片和磁铁将上盖体和下盖体进行磁力互扣,便于拿取仪器,通过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相对转动,使得手提杆既成为了仪器的支撑,也在仪器未使用时便于手持手提杆拿取,从而方便取走,通过缠绕柱和嵌入槽的设置,便于探伤接线进行收纳;该结构在未使用时能够缩小体积,将仪器收纳并方便携带,对折叠式超声波探伤仪进行保护,在使用时结构提供支撑,方便使用。
[0029]
本说明书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示例,并不意味着这些实施例说明并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所有可能形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会意识到,这里所述的实施例是为了帮助读者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应被理解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这样的特别陈述和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这些技术启示做出各种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实质的其它各种具体变形和组合,这些变形和组合仍然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