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板形测量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772037发布日期:2021-07-06 21:05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一种板形测量仪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板形测量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板形测量仪。


背景技术:

2.金属板带材的平直度,即板形是板带材的最重要的几何形状指标之一,良好的板形是高质量板带材必须具备的性能,也是高生产率的保障,而板形测量仪则是实现板带材板形测量的关键设备。
3.目前应用较多的板形测量仪为瑞典abb公司的分段式板形仪,该板形仪为接触式板形测量仪,采用多个辊环通过过盈配合方式套装在芯轴上。该结构的辊环之间存在缝隙,易划伤带材表面,为防止辊环之间的缝隙进入异物,还需要增加压缩空气保持内部正压力,增加了结构复杂性和维护工作量。
4.专利号为cn1308095c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于确定平直度偏差的实心辊,这种测量辊在辊体上加工了若干个轴向深孔,传感器通过轴向安装工具进入轴向深孔并楔紧,不便于安装,且这种测量辊结构的轴向深孔不在中心轴线上,属于偏心轴向深孔,这种偏心轴向深孔加工精度要求高,加工难度较大,另外在测量过程中,该结构的同一安装孔内多个传感器的测量值易发生互相耦合,须通过软件解耦计算,测量精度较低;
5.鉴于现有的板形测量仪具有易划伤带材、不便于加工和安装、传感器之间易出现耦合等缺陷,无法满足高精度测量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板形测量仪,便于加工和安装,能够有效避免划伤带材和传感器间出现的耦合问题,利于提升板形测量精度。
7.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8.一种板形测量仪,包括环形套体,所述环形套体内部穿设有芯轴,所述芯轴上套设有多个支撑环,多个所述支撑环沿所述芯轴的轴向依次布置,全部所述支撑环形成支撑主体,所述支撑主体的周向设置有多个安装通道,每个所述安装通道内均连接有安装板,每个所述安装板上均连接有多个传感器组件,每个所述安装通道均由沿所述芯轴的轴向依次排列的多个安装槽形成,所述安装槽设置在所述支撑环上,每个所述传感器组件均包括安装座,每个所述安装座的上均设置有缺口,所述缺口内连接有传感器,所述缺口和所述安装座的端面之间形成隔板,所述隔板上设置有穿线孔,所述芯轴上设置有轴向孔和径向孔,所述轴向孔通过所述径向孔和所述穿线孔相连通。
9.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相邻两个支撑环之间留有间隙。
10.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安装座和所述安装板通过锁紧螺栓相连接。
11.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缺口内的所述传感器和所述环形套体之间均设置有压盖,所述锁紧螺栓依次穿过所述压盖、缺口底部和所述安装板。
12.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芯轴的两端均套设有密封端盖,所述传感器组件均
位于所述芯轴两端的密封端盖之间。
13.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密封端盖上连接有支撑臂,所述支撑臂抵顶在靠近所述密封端盖的安装座的隔板上。
14.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密封端盖套设在所述环形套体内,所述环形套体的两端均连接有压板,所述压板和所述密封端盖一一对应,所述压板上连接有连接螺栓,所述压板和所述密封端盖通过连接螺栓相连接。
15.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每个所述安装板上的多个传感器组件呈等间距布置。
16.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环形套体采用金属套体,所述芯轴采用金属轴。
17.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板形测量仪,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和传感器安装,降低了各部件的加工难度;采用整体式表面结构,能够避免划伤带材;且能够有效避免传感器间出现的耦合问题,大大提升了板形测量精度。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嵌套式板形测量仪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图1中m处的局部放大图;
20.图3是图1中a

a方向的剖视图;
21.图4是图1中b

b方向的剖视图;
22.图5是图1中安装座的结构示意图;
23.图中:1、环形套体,2、芯轴,21、轴向孔,22、径向孔,3、支撑环,31安装槽,4、安装通道,5、安装板,6、安装座,61、缺口,62、隔板,63、穿线孔,7、传感器,8、锁紧螺栓,9、压盖,10、密封端盖,101、支撑臂,11、压板,12、连接螺栓,13、密封件。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25.如图1

图4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板形测量仪,包括环形套体1,环形套体1内部穿设有芯轴2,芯轴2上套设有多个支撑环3,多个支撑环3沿芯轴2的轴向依次布置,全部支撑环3形成支撑主体;
26.如图4所示,支撑主体的周向设置有多个安装通道4,每个安装通道4内均连接有安装板5,每个安装板5上均连接有多个传感器组件,多个传感器组件沿安装板5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每个安装通道4均由沿芯轴2的轴向依次排列的多个安装槽31形成,安装槽31设置在支撑环上3;例如,每个支撑环3的周向均设置有四个安装槽31,分别为第一安装槽、第二安装槽、第三安装槽、第四安装槽,则沿芯轴2的轴向依次布置的多个支撑环3的第一安装槽之间就形成一个安装通道4,同样的,沿芯轴2的轴向依次布置的多个支撑环3的第二安装槽之间就形成另一个安装通道4,沿芯轴2的轴向依次布置的多个支撑环3的第三安装槽之间形成另一个安装通道4,沿芯轴2的轴向依次布置的多个支撑环3的第四安装槽之间形成另一个安装通道4;
27.每个传感器组件均包括安装座6和传感器7,如图5所示,每个安装座6的上均设置有缺口61,缺口61内连接有传感器7,缺口61和安装座6的端面之间形成隔板62,隔板62上设
置有穿线孔63,芯轴2上设置有轴向孔21和径向孔22,轴向孔21通过径向孔22和穿线孔63相连通。
28.上述结构中,每个安装座6上均设置有隔板62,该隔板62使得轴向相邻两个传感器7之间得以隔离,可以对相邻两个传感器7之间的环形套体部分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避免在对带材进行板形测试时相邻两个传感器7之间发生耦合现象,提高了测量精度;
29.上述结构中,传感器组件均位于环形套体1内部,环形套体1为整体式结构,表面光滑无缝隙,避免了现有的分段式板形仪因分段辊环间隙而易划伤测量板材的问题;
30.上述结构中将传感器7通过安装板5和支撑环3相连接,更便于传感器7的安装,有效降低了安装难度;且避免了在芯轴2上加工轴向和径向深孔,大大降低了加工难度;另外,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调整支撑环3的布置间距,从而大大降低了测量仪的整体重量,从而减少了其转动惯量,进而有效避免了待测带材在测量时发生打滑现象,尤其是对于箔材这类较薄的板材,其厚度较小,较大的转动惯量易造成其从环形套体上滑脱,影响测量效果,而本实施例则可以有效避免该问题。
31.进一步的,支撑环3焊接在芯轴2上。
32.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相邻两个支撑环3之间留有间隙,以更好的降低测量仪的整体重量,从而减少了其转动惯量。
33.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安装座6和安装板5通过锁紧螺栓8相连接,以便于安装和拆卸。
34.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缺口61内的传感器7和环形套体1之间均设置有压盖9,锁紧螺栓8依次穿过压盖、缺口61底部和安装板5,以更便于调节传感器7的预紧力,也可保证传感器7能够更加均匀的受力。
35.进一步地,传感器7上设置有通孔,锁紧螺栓8依次穿入压盖9、通孔和缺口61的底部和安装板5,以较好保证传感器7的定位效果,保证压力测量的稳定性。
36.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芯轴2的两端均套设有密封端盖10,传感器组件均位于芯轴2两端的密封端盖10之间。通过密封端盖10对多个传感器7的轴向安装空间进行封闭密封,避免其受到外界杂质的干扰。
37.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密封端盖10上连接有支撑臂101,支撑臂101抵顶在靠近密封端盖10的安装座6的隔板62上。支撑臂101可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避免密封端盖10发生变形。
38.本实施例的每个安装板5上的相邻传感器组件之间可以相隔一定间隙进行依次排列,也可采用紧密接触排列,也即一个传感器组件的安装座6压紧在相邻传感器组件的安装座6上。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密封端盖10套设在环形套体1内,环形套体1的两端均连接有压板11,压板11和密封端盖10一一对应,压板11上连接有连接螺栓12,压板11和密封端盖10通过连接螺栓12相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每个安装板5上的多个传感器组件呈等间距布置。
39.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环形套体1采用金属套体,芯轴2采用金属轴。
40.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安装座6的隔板62和压盖9之间设置有密封件13。
41.本实施例的板形测量仪的安装方法为:先将多个支撑环3依次焊接在芯轴2上,然后将传感器组件安装在安装板5上,并将安装板5插入各轴向排列的支撑环3上的安装槽31
所形成的相应的安装通道4内,最后套入环形套体1。环形套体1装入芯轴2时采用热装方式,以通过利用热膨胀效应使得传感器产生—定的预压力。上述安装过程操作方便快捷,大大降低了安装难度。
42.本实施例的板形测量仪在使用时,只需将待测带材置于环形套体1外壁上,并使得待测带材对环形套体1产生一定的包角,带材的张力会对环形套体1产生正压力,从而通过传感器测量出带材各区域的正压力大小,一个测量周期得到一组数据,比较这些数据,就会得到带材对测量仪的正压力差,亦即带材的张力差,通过力学转换后即可得到带材的板形偏差。
43.上述实施例的板形测量仪,结构简单,便于加工,降低了各部件的加工精度和加工难度,同时大大降低了安装难度,提升了安装效率;环形套体采用整体式表面结构,能够避免划伤带材;能够有效避免传感器间出现的耦合问题,大大提升了板形测量精度。
44.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实用新型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