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样补平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837918发布日期:2021-07-13 15:19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芯样补平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芯样补平装置。



背景技术:

在对混凝土实体结构采用钻芯法进行检测之前,需要对芯样端面进行补平。目前,混凝土芯样补平的主要方法是在水平放置的玻璃板上涂抹一层水泥浆,然后将芯样放在水泥浆上压实,待初凝后将芯样周围的浆体用刮刀抹去。工人在使用刮刀清理多余浆体时,需要围绕芯样反复清理,操作繁琐耗时,且容易清理不干净。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便于清理的芯样补平装置。

一种芯样补平装置,包括套筒、固定组件和限位组件,所述套筒内形成有容置孔,所述容置孔用于放置芯样;所述套筒设置于所述固定组件上;所述限位组件包括限位件及切割件,所述限位件上形成有补样槽,所述限位件设置于所述套筒的下方,以使所述容置孔与所述补样槽相连通;所述切割件设置于所述限位件上,所述切割件用于抵接于所述芯样外壁上并能够围绕所述芯样转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切割件朝向所述限位件的表面为弧形面,所述弧形面能够与所述芯样的外壁相贴合,所述切割件设置在所述限位件朝向所述芯样的外沿上,所述切割件的弧长小于所述限位件的外周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芯样补平装置还包括安装平台,所述补样槽贯穿所述限位件相背对的两表面形成开口侧,所述限位件放置于所述安装平台上,以使所述安装平台封堵所述限位件的一开口侧,所述限位件的另一开口侧朝向所述套筒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组件还包括转动件,所述转动件设置于所述切割件上,所述转动件用于带动所述切割件转动。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组件还包括转动件,所述转动件设置于所述限位件上,所述转动件用于通过所述限位件带动所述切割件转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芯样补平装置还包括安装平台,所述转动件设置在所述安装平台上,并能够在所述安装平台上转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平台上开设有环形限位槽,所述限位件设置于所述环形限位槽的中心处,且所述转动件远离所述切割件的一端穿设于所述环形限位槽内,并能够沿着所述环形限位槽的圆周方向转动,所述套筒对位于所述环形限位槽围成的环形的圆心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固定件及连接件,所述固定件位于所述限位件的一侧,所述连接件的一端设置于所述固定件上,远离所述固定件的另一端设置于所述套筒上,以使所述容置孔的轴线与所述补样槽的底壁垂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还包括固定环,所述固定环套设在所述套筒外侧,不同所述连接件设置于所述固定环上,所述连接件一端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固定件,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固定环上。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还包括固定环,所述固定环套设在所述套筒外侧,不同所述连接件设置于所述固定环上,所述连接件一端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固定环,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固定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套筒用于与所述芯样间隙配合,所述套筒的内壁上设置有弹性固定件,所述弹性固定件用于抵接于将所述芯样的外壁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固定件为至少两个,不同的所述弹性固定件间隔设置在所述套筒内壁。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固定件呈环状,环状的所述弹性固定件围绕所述容置孔的轴线设置。

上述芯样补平装置,在进行芯样补平前,在限位件的补样槽内均匀涂抹浆料,将芯样放入套筒,使芯样能够对齐于补样槽。进行芯样补平时,下压芯样至限位件的补样槽内。芯样压紧过程中,补样槽内多余的浆料会沿着芯样的外壁向四周溢出,待浆料初步凝固后,切割件围绕芯样转动,将芯样外壁的浆料刮下。通过切割件围绕芯样转动的方式处理多余的浆料,能够快速便捷地清理多余的浆料,省时省力,减少了补平成本,同时切割件抵接于芯样外壁上,保证芯样能够被清理干净,使芯样的补平质量可靠,效果稳定,提高了补平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中的芯样补平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元件标记如下:

100、芯样补平装置,110、套筒,111、容置孔,112、固定环,120、升级组件,121、固定件,122、连接件,130、限位组件,131、限位件,1311、补样槽,132、切割件,133、转动件,140、安装平台,141、环形限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参阅图1,一实施例中的芯样补平装置100,包括套筒110、固定组件120和限位组件130,所述套筒110内形成有容置孔111,所述容置孔111用于放置芯样;所述套筒110设置于所述固定组件120上;所述限位组件130包括限位件131及切割件132,所述限位件131上形成有补样槽1311,所述限位件131设置于所述套筒110的下方,以使所述容置孔111与所述补样槽1311相连通;所述切割件132设置于所述限位件131上,所述切割件132用于抵接于所述芯样外壁上并能够围绕所述芯样转动。

优选地,所述套筒110的底部距所述限位件131的高度为30mm-40mm。在本实施例中,限位件131为圆环结构,圆环结构的内圈围成所述补样槽1311,所述限位件131内环直径范围为100.4mm-101mm,外环直径范围为119mm-121mm,厚度为1.5mm。

一实施例中,所述套筒110内径范围为100.4mm-101mm,套筒110高为50mm,以使所述芯样的垂直度偏差小于1%。所述切割件132内侧面与所述限位件131的内环面平齐,所述切割件132的厚度为2mm,高度为150mm。

一实施例中,所述限位件131高度小于或等于5mm。优选地,所述限位件131高度为3mm-4mm。

在进行芯样补平前,在限位件131的补样槽1311内均匀涂抹浆料,将芯样放入套筒110,使芯样能够对齐于补样槽1311。进行芯样补平时,下压芯样至限位件131的补样槽1311内。芯样压紧过程中,补样槽1311内多余的浆料会沿着芯样外壁向四周溢出,待浆料初步凝固后,切割件132围绕芯样转动,将芯样外壁的多余浆料刮下。通过切割件132围绕芯样转动的方式处理多余的浆料,能够快速便捷地清理多余的浆料,省时省力,减少了补平成本,同时切割件132抵接于芯样外壁上,保证芯样能够被清理干净,使芯样的补平质量可靠,效果稳定,提高了补平质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芯样补平装置100还包括安装平台140,所述补样槽1311贯穿所述限位件131相背对的两表面形成开口侧,所述限位件131放置于所述安装平台140上,以使所述安装平台140封堵所述限位件131的一开口侧,所述限位件131的另一开口侧朝向所述套筒110设置。补样槽1311贯穿限位件131,补样槽1311一侧开口被安装平台140封堵,便于在补样槽1311内填充浆料,用于对芯样进行补平。补样槽1311的另一侧开口用于对接套筒110,芯样下压至限位件131的补样槽1311内,使芯样在安装平台140上充分接触浆料,促使浆料补平原来芯样上的裂纹和凹凸缺陷。具体地,安装平台140朝向套筒110的一侧为平整面,有利于确保芯样补平的垂直度和厚度均符合规范要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切割件132朝向所述限位件131的表面为弧形面,所述弧形面能够与所述芯样的外壁相贴合,所述切割件132设置在所述限位件131朝向所述芯样的外沿上,所述切割件132的弧长小于所述限位件131的外周长。圆柱形套筒110的容置孔111为圆柱形容置孔111,用于放置芯样。切割件132设置在限位件131朝向套筒110的外沿上,便于切割件132的弧形面与圆柱形芯样外壁相贴合,转动切割件132时,切割件132贴合芯样外壁转动,可以有效避免套筒110外围的浆料清理不干净,提高了清理的效率。而切割件132的弧长小于限位件131的外周长,才能在多余浆料溢出时进行切割,实现清理的目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切割件132竖直于所述限位件131的两端开设有倒角。切割件132两端的倒角能够使切割件132更加高效地清理芯样外壁的多余浆料,提高工作效率。

具体地,所述切割件132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限位件131上。所述切割件132通过螺纹连接、卡扣连接或磁吸连接的方式设置于所述限位件131上。或者,所述切割件132通过其他可拆卸的方式设置于所述限位件131上,只要能够便于所述切割件132在所述限位件131上的拆卸即可。

进一步地,所述切割件132背向所述套筒110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安装板,所述限位件131背向所述套筒110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所述第二安装板对应开设有螺纹孔。将切割件132的第一安装板和限位件131的第二安装板上的螺纹孔对齐,并将螺钉旋入其中,使切割件132和限位件131紧密连接。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切割件132一体成型于所述限位件131上。所述切割件132通过冲压成型、注塑成型或锻造成型的方式一体成型于所述限位件131上。或者,所述切割件132通过其他一体成型的方式设置于所述限位件131上。通过将切割件132一体成型于限位件131上,能够缩短芯样补平装置100的组装时间。

优选地,所述切割件132的弧长为所述限位件131外周长的四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当切割件132的弧长为限位件131外周长的四分之一至二分之一时,既能够保证补样槽1311内的多余浆料能够沿着限位件131的内壁充分溢出,而不被切割件132遮挡,也能够保证切割件132充分切割清理多余浆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组件130还包括转动件133,所述转动件133设置于所述切割件132上,所述转动件133用于带动所述切割件132转动。套筒110带动芯样下压至限位件131的补样槽1311内,补样槽1311内多余的浆料会沿着芯样外壁向四周溢出,此时操作人员可推动转动件133带动切割件132围绕芯样进行转动,对多余的浆料进行切割清理。转动件133方便操作人员转动切割件132,提高了清理效率。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组件130还包括转动件133,所述转动件133设置于所述限位件131上,所述转动件133用于通过所述限位件131带动所述切割件132转动。在压紧套筒110内芯样的过程中,多余的浆料会沿着芯样外壁向四周溢出,然后可以通过推动转动件133使限位件131转动,继而带动限位件131上的切割件132转动,切割件132对芯样外壁的多余浆料进行切割清理。转动件133带动限位件131转动有利于初步凝固状态下的多余浆料松动,便于切割件132清理,提高了切割件132的清理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芯样补平装置100还包括安装平台140,所述转动件133设置在所述安装平台140上,并能够在所述安装平台140上转动。转动件133设置在安装平台140上,转动件133的一端连接在限位件131或切割件132上,另一端与安装平台140接触。同时,转动件133能够在安装平台140上转动,操作人员在安装平台140上推动转动件133的一端即可实现清理多余浆料的目的。安装平台140能够为转动件133提供稳定的支撑,使转动件133转动更加平稳,提高了芯样补平装置100的结构稳定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平台140上开设有环形限位槽141,所述限位件131设置于所述环形限位槽141的中心处,且所述转动件133远离所述切割件132的一端穿设于所述环形限位槽141内,并能够沿着所述环形限位槽141的圆周方向转动,所述套筒110对位于所述环形限位槽141围成的环形的圆心处。在安装平台140上开设环形限位槽141,同时将限位件131设置在环形限位槽141的中心处,相对应地套筒110也设置在环形限位槽141的中心处。转动件133的一端穿设在环形限位槽141内,操作人员可以沿着环形限位槽141的轨迹推动转动件133,使得转动件133的转动轨迹平稳,有利于芯样补平的质量稳定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组件120包括固定件121及连接件122,所述固定件121位于所述限位件131的一侧,所述连接件122的一端设置于所述固定件121上,远离所述固定件121的另一端设置于所述套筒110上,以使所述容置孔111的轴线与所述补样槽1311的底壁垂直。具体地,固定件121设置在安装平台140上。固定件121设置在安装平台140上,连接件122连接在固定件121和套筒110之间,使套筒110的容置孔111轴线与所述补样槽1311的底壁垂直,保证了芯样补平时的垂直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套筒110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固定组件120上。套筒110相对固定组件120可转动,在对芯样其中一面补平结束后,通过翻转套筒110带动芯样进行翻转,使芯样的另一面对准补样槽1311,进行补平。传统补平方式是在芯样一面补平之后,人工对芯样进行翻转,再对另一面进行补平。传统的补平方式费时费力,而通过套筒110带动芯样在固定组件120上进行翻转,节省了人工翻转的时间,非常方便,而且翻转后也能快速对准补样槽1311,进行补平。套筒110可转动地设置于固定组件120上,方便操作人员对芯样进行翻转补平,极大地缩短了补平操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122还包括固定环112,所述固定环112套设在所述套筒110外侧,不同所述连接件122设置于所述固定环112上。连接件122的一端翻转,另一端设置在固定环112上,固定环112带动套筒110进行翻转。在套筒110上设置固定环112,使套筒110翻转使受力均匀,套筒110翻转过程更加稳定可靠。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122一端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固定件121,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固定环112上。由于连接件122与固定环112固定连接,而相对于固定件121可转动。在需要对套筒110进行翻转时,通过转动连接件122即可带动固定环112使套筒110进行翻转,继而使套筒110内的芯样完成翻转,将需要补平的一面对准补样槽1311。具体地,所述固定件121与所述连接件122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驱动件,所述第一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连接件122进行翻转。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122一端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固定环112,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固定件121。套筒110通过固定环112相对于连接件122可转动,在需要对芯样进行翻转时,只需通过转动套筒110就可对芯样进行翻转,节省了芯样翻转的操作时间,提升了工作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套筒110用于与所述芯样间隙配合,所述套筒110的内壁上设置有弹性固定件,所述弹性固定件用于抵接于将所述芯样的外壁上。弹性固定件设置在芯样外壁与套筒110内壁之间,当芯样穿设在套筒110内时,弹性固定件抵接于芯样的外壁上,将芯样稳定在套筒110内。当套筒110进行翻转时,弹性固定件能够支撑芯样使其不会从套筒110内滑出,进而芯样翻转的过程更加平稳可靠。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固定件为至少两个,不同的所述弹性固定件间隔设置在所述套筒110内壁。至少两个弹性固定件间隔设置在套筒110内壁,当芯样穿设在套筒110内时,至少两个弹性固定件能够从不同角度对芯样提供支撑,保证芯样的垂直度。当芯样翻转时,至少两个弹性固定件能够从不同角度限制芯样使其不会从套筒110内滑出,提高了芯样翻转过程的可靠度。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固定件呈环状,环状的所述弹性固定件围绕所述容置孔111的轴线设置。当芯样穿设在套筒110内时,环状的弹性固定件能够使芯样在套筒110内保持稳定;在芯样翻转时也能使芯样不会从套筒110内滑出,保证了芯样翻转的安全性。也使得在芯样翻转后,环状的弹性固定件能够保证芯样相对于补样槽1311的垂直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组件130还包括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二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切割件132围绕所述套筒110转动。芯样压紧过程中,补样槽1311内多余的浆料会沿着芯样外壁向四周溢出,待浆料初步凝固后,启动第二驱动件,使切割件132围绕芯样转动,将芯样外壁的多余浆料刮下。第二驱动件进一步提升了芯样补平装置100的工作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