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工程测量放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280888发布日期:2021-12-31 21:31阅读:58来源:国知局
一种工程测量放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工程测量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工程测量放线装置。


背景技术:

2.施工放线是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基础步骤,通过放线检查建设工程定位放样是否符合审批要求,同时兼顾相邻产权主体的利益,放线装置是工程建设中常见的工具之一,在施工过程中被广泛使用,专利号为cn210689647u的中国使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工程测量放线装置,上述装置在使用者拉力过大的情况下会出现放线轮多转导致装置内部散乱余线太多的问题,使用者需要定期检查放线装置,增加了劳动强度。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工程测量放线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缺陷。
4.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5.一种工程测量放线装置,包括箱体,箱体的一侧开设透槽,箱体内设有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分别贯穿箱体的前后两侧,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的两端分别与箱体轴承连接,第二转轴与箱体的连接处设有能够使第二转轴逆时针转动的扭簧,第一转轴的外周固定安装放线轮,第一转轴外周的后部固定安装第一棘轮,第一棘轮的上方设有第一棘爪,第一棘爪与箱体内壁的后面通过扭簧铰接连接,第一棘轮与第一棘爪啮合,第一转轴外周的前部固定安装圆盘,圆盘的顶面开设凹槽,凹槽的底面通过拉簧连接挡块的底面,圆盘的下方设有挡板,挡板的一端通过扭簧与箱体内壁的前面铰接连接,第二转轴外周的前部固定安装第二棘轮,第二棘轮上方设有第二棘爪,第二棘爪与箱体内壁的前面通过扭簧铰接连接,第二棘轮与第二棘爪啮合,第二棘爪通过第一线绳连接挡板,透槽内设有斜板,斜板的下端与第二转轴的外周固定连接,第一棘爪通过第二线绳连接斜板,斜板上斜面的上部开设放线槽。
6.如上所述的一种工程测量放线装置,所述放线槽的内部固定安装辅助轮。
7.如上所述的一种工程测量放线装置,所述第一转轴的一端固定安装摇把。
8.如上所述的一种工程测量放线装置,所述摇把上设有防滑垫。
9.如上所述的一种工程测量放线装置,所述的箱体的顶面固定安装把手。
10.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本装置用于工程测量的放线过程,本装置能够避免拖拽测量用线的力过大导致放线轮在放线完成后仍能在惯性作用下继续转动,防止箱体内部缠绕许多松散的测量用线。在使用过程中,使用者推动推板沿透槽向下移动,推板向下移动会通过第二线绳拉动第一棘爪移动,此时第一棘爪与第一棘轮分离,第二棘爪与第二棘轮配合会将推板锁止在现有位置,使用者拉动本装置外的线头,由于此时第一棘轮可以自由转动,因此在拉力的作用下,第一转轴、放线轮、第一棘轮、圆盘均顺时针转动,当拉力过大时,圆盘的转速变大,当挡块上的离心力大于拉簧给挡块的拉力时,挡块从圆盘内弹出,当挡块与挡板接触时,挡板移动并通过第一线绳带动第二棘爪移动,第二棘爪与第二棘轮分离,第二
棘轮转动带动推板逆时针运动,此时拉动测量用线所需的力会增加,从而能够降低放线轮的转速,转速降低使得挡块上受到拉簧的拉力再次大于离心力,挡块不再与挡板接触,挡板在扭簧作用下回复至初始位置,第二棘爪与第二棘轮接触,将推板再次向下移动,可重复上述放线过程,放线结束后,使用者转动摇把使第一转轴逆时针转动带动放线轮逆时针转动,将放出的线重新缠绕在放线轮上便于下次使用,本装置有效避免了放线时用力过大导致放线轮转动过快装置内部存留大量散乱余线的问题,防止测量用线缠绕在一起影响正常使用,节约了使用人员定期检查装置的时间。
附图说明
1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2.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a向视图;图3是图1的b向视图;图4是图1的c向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3.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4.一种工程测量放线装置,如图所示,包括箱体1,箱体1的一侧开设透槽2,箱体1内设有第一转轴3和第二转轴4,第二转轴4位于第一转轴3的右侧,第一转轴3和第二转轴4分别贯穿箱体1的前后两侧,第一转轴3与第二转轴4的两端分别与箱体1轴承连接,第二转轴4与箱体1的连接处设有能够使第二转轴4逆时针转动的扭簧,第一转轴3的外周固定安装放线轮5,第一转轴3外周的后部固定安装第一棘轮6,第一棘轮6位于放线轮5的后方,第一棘轮6的上方设有第一棘爪7,第一棘爪7与箱体1内壁的后面通过扭簧铰接连接,第一棘轮6与第一棘爪7啮合,第一棘轮6与第一棘爪7接触时,第一棘轮6只能沿逆时针方向转动,第一转轴3外周的前部固定安装圆盘8,第一转轴3贯穿圆盘8一侧的中心且与之固定连接,放线轮5位于第一棘轮6与圆盘8之间,圆盘8的顶面开设凹槽9,凹槽9的底面通过拉簧连接挡块10的底面,挡块10位于凹槽9内,圆盘8的下方设有挡板11,挡板11的一端通过扭簧与箱体1内壁的前面铰接连接,第二转轴4外周的前部固定安装第二棘轮12,第二棘轮12上方设有第二棘爪13,第二棘爪13与箱体1内壁的前面通过扭簧铰接连接,第二棘轮12与第二棘爪13啮合,第二棘轮12与第二棘爪13接触时,第二棘轮12只能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第二棘爪13通过第一线绳18连接挡板11,透槽2内设有斜板14,斜板14的下端与第二转轴4的外周固定连接,第一棘爪7通过第二线绳19连接斜板14,斜板14上斜面的上部开设放线槽15,放线槽15横向贯穿斜板14。本装置用于工程测量的放线过程,本装置能够避免拖拽测量用线的力过大导致放线轮5在放线完成后仍能在惯性作用下继续转动,防止箱体1内部缠绕许多松散的测量用
线。在使用过程中,使用者推动推板14沿透槽2向下移动,推板14向下移动会通过第二线绳19拉动第一棘爪7移动,此时第一棘爪7与第一棘轮6分离,第二棘爪13与第二棘轮12配合会将推板14锁止在现有位置,使用者拉动本装置外的线头,由于此时第一棘轮6可以自由转动,因此在拉力的作用下,第一转轴3、放线轮5、第一棘轮6、圆盘8均顺时针转动,当拉力过大时,圆盘8的转速变大,当挡块10上的离心力大于拉簧给挡块10的拉力时,挡块10从圆盘8内弹出,当挡块10与挡板11接触时,挡板11移动并通过第一线绳18带动第二棘爪13移动,第二棘爪13与第二棘轮12分离,第二棘轮12转动带动推板14逆时针运动,此时拉动测量用线所需的力会增加,从而能够降低放线轮5的转速,转速降低使得挡块10上受到拉簧的拉力再次大于离心力,挡块10不再与挡板11接触,挡板11在扭簧作用下回复至初始位置,第二棘爪13与第二棘轮12接触,将推板14再次向下移动,可重复上述放线过程,放线结束后,使用者转动摇把17使第一转轴3逆时针转动带动放线轮5逆时针转动,将放出的线重新缠绕在放线轮5上便于下次使用,本装置有效避免了放线时用力过大导致放线轮转动过快装置内部存留大量散乱余线的问题,防止测量用线缠绕在一起影响正常使用,节约了使用人员定期检查装置的时间。
15.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述放线槽15的内部固定安装辅助轮16。辅助轮16能够辅助放线,减少线与放线槽15之间的摩擦,减少对测量用线的磨损。
16.具体的,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第一转轴3的一端固定安装摇把17。使用者转动摇把17为本装置的放线和收线提供动力,摇把17能够为使用者转动第一转轴3提供相应的受力点,方便使用者的使用。
17.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所述摇把17上设有防滑垫。防滑垫能够加大使用者手部与摇把17之间的摩擦力,防止使用者握持摇把时手部打滑,方便使用者的使用。
18.更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箱体1的顶面固定安装把手。此结构设计能够方便使用者用手通过把手将本装置提起来,方便使用者携带的移动箱体1。
19.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