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持装置及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920419发布日期:2022-05-06 07:52阅读:63来源:国知局
夹持装置及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夹持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夹持装置及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2.在生产加工中,部分产品需要进行拉拔力测试。例如在电子装置的生产加工中,电子装置的附加件通常是通过热熔、超声波焊接、胶粘及卡合等方式固定在电子装置的壳体上。为防止使用者施力不当等原因而使附加件从壳体上脱落,常常需要在附加件组装于壳体上之后对附加件与壳体的拉拔力作一测试,以检验附加件与电子装置在使用时是否满足应有的结合强度。
3.拉拔力测试过程中通常会使用拉力测试仪和夹具,夹具设于测试仪和产品之间以对产品进行夹持。但现有夹具通常通过手动锁紧的方式夹持产品,夹持力在拉力测试仪拉力增加的过程中保持不变,从而使产品在测试过程中随着拉力的增加容易从夹具中脱落。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夹持装置和测试装置,提高夹持的可靠性,使产品不易掉落。
5.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夹持装置,用于夹持产品,包括安装件、固定件以及夹持件,固定件包括固定座、滑动件和限位件,固定座设置在安装件上,滑动件滑动设置在固定座上,限位件固定设置在固定座上。夹持件包括夹持本体和设置在夹持本体两端的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夹持本体设置在固定座内,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用于夹持产品,且夹持本体与滑动件接触,夹持本体受到拉力,夹持本体与滑动件相对运动,夹持本体在滑动件的限制下使得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的夹角变小,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对产品的夹持力变大。
6.上述夹持装置中,通过设置滑动件与夹持本体相对运动,使得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在拉力作用下夹角变小,且当拉力增大,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对产品的夹持力变大,产品不易掉落。
7.进一步地,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固定座上还设有滑槽,滑槽呈一定角度开设在固定座两个相对设置的侧壁上,滑动件在夹持件的作用下沿滑槽滑动。
8.进一步地,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固定件上还设有限位件,限位件设置在固定座上,用于限制夹持本体移动。
9.进一步地,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夹持本体包括连接件和设置在连接件两端的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对称设置在连接件两端,且第一夹臂与第一夹持部连接,第二夹臂与第二夹持部连接。
10.进一步地,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夹持件还包括弹性件,弹性件两端分别与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端面接触。
11.进一步地,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上分别设有凸起部,两
个凸起部相对设置,且两个凸起部容置于弹性件内,以防止弹性件掉落。
12.进一步地,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夹持本体、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一体设置。
13.进一步地,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夹持本体为折弯弹片。
14.进一步地,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固定座设有通孔,通孔用于容置夹持件。
15.本技术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测试装置,测试装置包括上述实施例中任一种夹持装置,测试装置还包括支撑架和拉力测试仪,安装件固定连接于支撑架,拉力测试仪连接夹持本体,拉力测试仪测试时的拉力通过夹持装置传递至产品,并且拉力测试仪测试时的拉力还带动夹持本体与滑动件相对运动使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夹紧产品。
16.上述夹持装置和装载有该夹持装置的测试装置中,通过设置滑动件与夹持本体相对运动,使得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在拉力作用下夹角变小,且当拉力增大,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对产品的夹持力变大,提高夹持的可靠性,使产品不易掉落。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夹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夹持件的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夹持装置受到外部作用力时的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夹持装置未受到外部作用力时的结构示意图。
22.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测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3.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24.[0025][0026]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8]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装设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0029]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地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30]
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夹持装置,用于夹持产品,包括安装件、固定件以及夹持件,固定件包括固定座、滑动件和限位件,固定座设置在安装件上,滑动件滑动设置在固定座上,限位件固定设置在固定座上。夹持件包括夹持本体和设置在夹持本体两端的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夹持本体设置在固定座内,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用于夹持产品,且夹持本体与滑动件接触,夹持本体受到拉力,夹持本体与滑动件相对运动,夹持本体在滑动件的限制下使得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的夹角变小,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对产品的夹持力变大。
[0031]
上述夹持装置,通过设置滑动件与夹持本体相对运动,使得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在拉力作用下夹角变小,且当拉力增大,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对产品的夹持力变大,提高夹持的可靠性,使产品不易掉落。
[0032]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0033]
请参阅图1,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夹持装置100。夹持装置100包括安装件10、固定件20和夹持件30,安装件10设置在外部设备上,用于固定固定件20。夹持件30设置在固定件20上,一端与外部设备连接,另一端用于夹持产品。且夹持件30在外部设备拉力作用下,与固定件20配合,以使得夹持件30对产品的夹持力越来越大。
[0034]
在一实施例中,安装件10包括安装块11和设置在安装块11上的限位机构12,安装块11固定设置在外部设备上,限位机构12用于对固定件20进行限位以及将安装块11固定设置在外部设备上。
[0035]
在一实施例中,限位机构12数量为四个,且限位机构12大体为棒体,四个限位机构12分别设置在安装块11的四个端角处,以卡持固定件20,防止固定件20在夹持件30的带动
下沿竖直方向移动。
[0036]
可以理解的是,限位机构12的数量也可以为其他数量,只需满足将固定件20卡持固定,防止固定件20移动即可,在此不做限制。
[0037]
可以理解的是,限位机构12可以为其他结构,只需满足对固定件20进行固定即可。
[0038]
请一并参阅图2和图3,固定件20包括固定座21和滑动件23,固定座21设置在安装件10上,且固定座21卡持于限位机构12。滑动件23贯穿固定座21,且滑动件23滑动设置在固定座21上,用于限制夹持件30的移动。
[0039]
在一实施例中,固定座21的侧壁上开设有通孔211,通孔211用于容置夹持件30。
[0040]
在一实施例中,固定座21的表面还开设有滑槽212,滑槽212呈一定角度开设在固定座21两个相对设置的侧壁213上,用于安装滑动件23,滑动件23在夹持件30的作用下沿滑槽212滑动。
[0041]
在一实施例中,滑槽212数量为四个,两个滑槽212为一组,每一组滑槽212上分别设有一滑动件23。两个滑动件23在夹持件30受力时,分别沿夹持件30的移动方向运动,且两个滑动件23在移动的过程中相互靠近。
[0042]
在一实施例中,固定件20上还设有限位件25,限位件25设置在固定座21上,用于限制夹持本体31的移动。
[0043]
请参阅图3,夹持件30包括夹持本体31和分别设置在夹持本体31两端的第一夹持部32和第二夹持部33,夹持本体31容置于固定座21内,第一夹持部32和第二夹持部33用于夹持产品。
[0044]
在一实施例中,夹持本体31为对称结构,第一夹持部32和第二夹持部33分别对称设置在夹持本体31两端,以通过夹持本体31带动第一夹持部32和第二夹持部33相互靠近,以夹持产品。
[0045]
夹持本体31包括第一夹臂311、第二夹臂312和连接部313,第一夹臂311和第二夹臂312分别设置在连接部313两端,在一实施例中,夹持本体31为一折弯弹片,限位件25位于第一夹臂311和第二夹臂312之间,且第一夹臂311背离限位件25的一侧与一滑动件23接触,第二夹臂312背离限位件25的一侧与另一滑动件23接触,以在连接部313的应力、以及滑动件23和限位件25的限位下,使得第一夹臂311、第二夹臂312和连接部313弹性连接,且第一夹臂311和第二夹臂312在弹性作用以及滑动件23的限制下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以夹持或松开产品。
[0046]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夹持部32一端面与第一夹臂311一端面接触,第二夹持部33一端面与第二夹臂312一端面接触,且第一夹持部32和第二夹持部33分别通过紧固件41固定设置在第一夹臂311和第二夹臂312上,从而使得第一夹持部32和第二夹持部33与夹持本体31的连接牢固,同时增加了第一夹持部32和第二夹持部33的强度。
[0047]
在一实施例中,紧固件41为一螺丝。
[0048]
可以理解的,第一夹臂311和第二夹臂312存在一夹角a,当连接部313受到拉力时,夹角a随着拉力的增大在固定件20的作用下变小,以使得第一夹持部32与第二夹持部33相互靠近,对产品的夹持力增大。
[0049]
在一实施例中,夹持件30还包括弹性件34,弹性件34两端分别与第一夹臂311和第二夹臂312端面接触,即弹性件34弹性抵持于第一夹臂311和第二夹臂312之间,使得连接部
313在无拉力作用时,第一夹臂311和第二夹臂312在弹性件34的作用下恢复到原先位置。
[0050]
在一实施例中,弹性件34为一弹簧。
[0051]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夹臂311和第二夹臂312上还分别设有凸起部314,两个凸起部314相对设置,且两个凸起部314容置于弹性件34内,以防止弹性件34掉落。
[0052]
在其他实施例中,夹持本体31、第一夹持部32以及第二夹持部33一体设置,即第一夹臂311与第一夹持部32一体设置,第二夹臂312与第二夹持部33一体设置。
[0053]
请一并参阅参阅图4,夹持装置100在使用时,外部作用力f1作用于连接部313并带动夹持本体31沿第一方向z移动。第一夹臂311和第二夹臂312带动滑动件23沿滑槽212移动,滑动件23在移动的过程中相互靠近,以使第一夹臂311和第二夹臂312在滑动件23限制下,两者之间的夹角a变小,第一夹臂311和第二夹臂312相互靠近,进而使第一夹持部32和第二夹持部33分别产生相向的夹紧力f2和f3。且随着连接部313受到的外部作用力f1增大,夹持本体31进一步沿第一方向z移动,第一夹臂311和第二夹臂312进一步相互靠近,第一夹持部32和第二夹持部33之间的夹紧力f2和f3随外部作用力f1增大而增大,进而实现对产品的增力夹持,提高夹持的可靠性,使产品不易掉落。
[0054]
请一并参阅图5,当夹持完成后,连接部313不受外部作用力f1作用时,在夹持件30自升的重力f4和弹性件34的弹力f5的作用下,夹持件30沿第一方向z的反方向移动。第一夹臂311和第二夹臂312带动滑动件23沿滑槽212移动,滑动件23在移动的过程中相互远离,以使第一夹臂311和第二夹臂312在滑动件23限制下,两者之间的夹角a变大,第一夹臂311和第二夹臂312相互远离,进而使第一夹持部32和第二夹持部33分别产生相对的张力f6和f7,进而实现快速回位。
[0055]
请参阅图6,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测试装置200。测试装置200包括上述实施例中任一种夹持装置100。测试装置还包括支撑架50和拉力测试仪60。安装件10固定连接于支撑架50。拉力测试仪60连接夹持本体31。拉力测试仪60测试时的拉力通过夹持装置100传递至产品,并且拉力测试仪60测试时的拉力还带动夹持本体31与滑动件23相对运动使第一夹持部32和第二夹持部33夹紧产品,降低产品掉落的风险。
[0056]
在一实施例中,支撑架50沿第一方向z延伸设置,夹持装置100和拉力测试仪60沿第一方向z依次连接于支撑架50。
[0057]
测试装置200在测试时,拉力测试仪60测试时的拉力f8作用于连接部313并带动夹持本体31沿第一方向z移动。第一夹臂311和第二夹臂312带动滑动件23沿滑槽212移动,滑动件23在移动的过程中相互靠近,以使第一夹臂311和第二夹臂312在滑动件23限制下,两者之间的夹角a变小,第一夹臂311和第二夹臂312相互靠近,进而使第一夹持部32和第二夹持部33分别产生相向的夹紧力f2和f3。且随着连接部313受到的外部作用力f1增大,夹持本体31进一步沿第一方向z移动,第一夹臂311和第二夹臂312进一步相互靠近,第一夹持部32和第二夹持部33之间的夹紧力f2和f3随拉力f8增大而增大,进而在测试过程中实现对产品的增力夹持。并且拉力测试仪60测试时的拉力f8通过第一夹持部32和第二夹持部33传递至产品,随着拉力f8的增加,产品受到的夹紧力f2和f3随着增加,降低产品在测试过程中掉落的风险,提高测试装置200测试的稳定性。
[0058]
测试装置200在测试完成后,连接部313不受拉力f8作用时,在夹持件30自升的重力f4和弹性件34的弹力f5的作用下,夹持件30沿第一方向z的反方向移动。第一夹臂311和
第二夹臂312带动滑动件23沿滑槽212移动,滑动件23在移动的过程中相互远离,以使第一夹臂311和第二夹臂312在滑动件23限制下,两者之间的夹角a变大,第一夹臂311和第二夹臂312相互远离,进而使第一夹持部32和第二夹持部33分别产生相对的张力f6和f7,进而实现快速回位,提高测试测试装置200的操作便捷性。
[0059]
上述夹持装置100和装载有该夹持装置100的测试装置200中,通过设置滑动件23与夹持本体31相对运动,使得第一夹持部32与第二夹持部33在拉力作用下夹角变小,且当拉力增大,第一夹持部32与第二夹持部33对产品的夹持力变大,产品不易掉落,且通过弹性件34与滑动件23配合,实现自动回位,无需手动调节,提高效率。
[0060]
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技术,而并非用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只要在本技术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适当改变和变化都落在本技术公开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