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冷冷板的液冷流道分流网络设计均匀性测试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1877949发布日期:2022-10-21 22:15阅读:331来源:国知局
一种液冷冷板的液冷流道分流网络设计均匀性测试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电子设备散热结构设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液冷冷板的液冷流道分流网络设计均匀性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2.在高热流密度的电子设备中,液冷设计已成为电子设备较主流的散热方式。对于多芯片、多通道分级网络的液冷冷板散热,液冷流道分流网络设计的均匀性直接影响到冷却液的利用率,进而影响散热系统的散热效果。
3.在工程应用中,液冷流道通常是一个封闭的整体,液冷冷板有体积大小以及测试空间位置的限制,如果采用在分流流道中直接串接流量计实测各流道的流量,进而通过流量值来直接判断流道设计均匀性的方法很难满足实际使用需求。因此,如何在不影响液冷流道中流体流动路径的情况下,实现液冷流道分级网络设计均匀性的测试与验证,是一个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4.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冷冷板的液冷流道分流网络设计均匀性测试方法,旨在解决目前液冷流道均匀性测试方法,受液冷冷板体积以及测试空间位置限制较大的技术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液冷冷板的液冷流道分流网络设计均匀性测试方法,所述液冷冷板包括流道基座和流道测试件,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7.s1:将所述流道测试件与所述流道基座采用双通液冷连接器连接,以使所述流道基座的冷液入口中的冷液流入流道测试件,所述流道基座的冷液出口排出流道测试件内的冷液;
8.s2:在所述流道测试件的若干个预设测试点设置气动接头,并利用压力检测组件串接所述气动接头;其中,所述预设测试点对应于所述流道测试件中多级分流网络的每一级流道;
9.s3:启动供液管路,利用冷液入口和冷液出口保持流道测试件中的冷流流动,并获取压力检测组件采集的预设测试点的压力值;
10.s4:根据预设测试点的压力值,判断液冷流道分流网络的均匀性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11.可选的,所述流道测试件包括被测流道上盖和被测流道底座,所述被测流道上盖与被测流道底座采用真空钎焊工艺进行焊接固定,所述被测流道上盖与被测流道底座间形成具有多级流道的多级分流网络。
12.可选的,所述多级分流网络采用并联对称的多级流道设计。
13.可选的,所述预设测试点设置于所述被测流道上盖,并与所述流道测试件内每一级流道的位置相对应。
14.可选的,所述预设测试点设置于每一级流道的入口处和出口处对应的被测流道上盖位置。
15.可选的,所述压力检测组件包括pu气管、压力表和节流阀,所述pu气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气动接头,所述pu气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节流阀,所述压力表设置于所述pu气管上。
16.可选的,所述步骤s4,具体为:
17.根据对称的预设测试点的压力值是否分别在预设范围内,判断所述液冷流道分流网络主流道的均匀性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18.根据每一级流道对应的入口处和出口处的压力差值是否在误差范围之内,判断所述液冷流道分流网络每一级流道的均匀性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19.可选的,所述步骤s4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20.s5:若液冷流道分流网络的均匀性不满足设计要求,调整液冷流道分流网络的设计参数,并根据调整后的设计参数,制得所述设计参数对应的流道测试件;
21.s6:利用该流道测试件,返回执行步骤s1,直至液冷流道分流网络的均匀性满足设计要求;
22.s7:获取液冷流道分流网络的均匀性满足设计要求时液冷流道分流网络的设计参数,将所述设计参数作为标准参数实现对液冷冷板的量产。
23.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液冷冷板的液冷流道分流网络设计均匀性测试方法,该方法包括将流道测试件与流道基座采用双通液冷连接器连接,在流道测试件中多级分流网络的每一级流道对应的若干个预设测试点设置气动接头,并利用压力检测组件串接气动接头,启动供液管路,利用冷液入口和冷液出口保持流道测试件中的冷流流动,并获取压力检测组件采集的预设测试点的压力值,判断液冷流道分流网络的均匀性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本发明通过将液冷流道分流网络设计均匀性的测试转换为流道压力值和压力差值的判断,在不影响液冷流道中流体流动路径的情况下,实现液冷流道分级网络设计均匀性的测试与验证,不受液冷冷板体积大小以及测试空间位置的限制,提高了液冷冷板的测试效率与便捷性。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液冷冷板的液冷流道分流网络设计均匀性测试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25.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被测件及测试方法安装布局示意图;
26.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分流网络压力测试点示意图。
27.附图标记说明:
28.1-被测流道上盖;2-被测流道底座;3-气动接头;4-流道基座。
29.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30.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31.在工程应用中,液冷流道通常是一个封闭的整体,液冷冷板有体积大小的限制,如果采用在分流流道中直接串接流量计实测各流道的流量,进而通过流量值来直接判断流道设计均匀性的方法很难满足实际使用需求。因此,如何在不影响液冷流道中流体流动路径的情况下,实现液冷流道分级网络设计均匀性的测试与验证,是一个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32.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本发明的液冷冷板的液冷流道分流网络设计均匀性测试方法的各个实施例。本发明提供的液冷冷板的液冷流道分流网络设计均匀性测试方法通过将液冷流道分流网络设计均匀性的测试转换为流道压力值和压力差值的判断,在不影响液冷流道中流体流动路径的情况下,实现液冷流道分级网络设计均匀性的测试与验证,不受液冷冷板体积大小以及测试空间位置的限制,提高了液冷冷板的测试效率与便捷性。
33.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冷冷板的液冷流道分流网络设计均匀性测试方法,参照图1,图1为本发明液冷冷板的液冷流道分流网络设计均匀性测试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34.本实施例中,液冷冷板包括流道基座和流道测试件,液冷冷板的液冷流道分流网络设计均匀性测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5.s1:将所述流道测试件与所述流道基座采用双通液冷连接器连接,以使所述流道基座的冷液入口中的冷液流入流道测试件,所述流道基座的冷液出口排出流道测试件内的冷液;
36.s2:在所述流道测试件的若干个预设测试点设置气动接头,并利用压力检测组件串接所述气动接头;其中,所述预设测试点对应于所述流道测试件中多级分流网络的每一级流道;
37.s3:启动供液管路,利用冷液入口和冷液出口保持流道测试件中的冷流流动,并获取压力检测组件采集的预设测试点的压力值;
38.s4:根据预设测试点的压力值,判断液冷流道分流网络的均匀性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39.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4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40.s5:若液冷流道分流网络的均匀性不满足设计要求,调整液冷流道分流网络的设计参数,并根据调整后的设计参数,制得所述设计参数对应的流道测试件;
41.s6:利用该流道测试件,返回执行步骤s1,直至液冷流道分流网络的均匀性满足设计要求;
42.s7:获取液冷流道分流网络的均匀性满足设计要求时液冷流道分流网络的设计参数,将所述设计参数作为标准参数实现对液冷冷板的量产。
43.在本实施例中,该液冷流道分流网络设计均匀性的测试方法需要借助于液冷冷板被测件,被测件采用并联对称的流道设计,在考虑流体流动的局部阻力与沿程阻力的情况下设计了不同的分支流道,设计目标为保证1号、2号、3号、4号位置流量的均匀性,同时在该四处位置增加多级微小流道后,能保证各微小流道供液的均匀性。该测试方法用来验证被测件的流道设计是否合理。
44.参照图2,被测件主要由:被测流道上盖1,被测流道底座2,气动接头3,流道基座4构成。被测流道上盖1与被测流道底座2通过真空钎焊的焊接工艺焊接在一起形成封闭流道的被测件,被测件与流道基座4采用双通液冷连接器连接。
45.参照图3,在被测流道上盖1的上盖靠近多级流道的进、出液口位置,布局8处测试点,如1号位置进、出液口设置测试点1-a,测试点1-b;依次类推,2号位置进、出液口设置测试点2-a,测试点2-b;3号位置进、出液口设置测试点3-a,测试点3-b;4号位置进、出液口设置测试点4-a,测试点4-b,测试点处安装气动接头。
46.测试原理:在液冷流道分流网络液冷冷板流道的上盖处设计多个压力测试点,在测试点处安装气动接头,接头处串接对应规格的pu气管、压力表与节流阀,利用节流阀的阻流作用使流体工质始终保持在液冷流道中流动,在不影响液冷流道中流体流动路径的情况下,通过读取对称设置的各测试点处压力表的数值实现流道分流网络设计均匀性的数值测试与验证,通过读取每一级流道对应压力表的压差值,实现流道分流网络的每一级流道设计均匀性的数值测试与验证。
47.测试步骤:步骤一:安装被测件的供液管路;步骤二:主流道供液流量设定;步骤三:关闭各测试点对应的节流阀,对压力表进行归零;步骤四:启动供液管路的供液系统;步骤五:读取各测试点的压力表数值显示值;步骤六:记录数值,分析流道设计的均匀性。
48.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液冷冷板的液冷流道分流网络设计均匀性测试方法,该测试方法适用工程实际应用,在不受液冷冷板体积大小的限制,不影响液冷流道中流体流动路径的情况下,可以很方便地验证液冷流道分流网络设计均匀性,并能将其测试方法应用扩展为多级流道设计均匀性的测试验证。
49.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发明保护的范围。
50.需要说明,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51.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人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52.以上仅为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