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通信设备散热器壳体的气密性测试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812061发布日期:2023-01-04 02:25阅读:68来源:国知局
一种通信设备散热器壳体的气密性测试架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气密性测试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通信设备散热器壳体的气密性测试架。


背景技术:

2.通讯设备的散热器是用来传导、释放热量的一系列装置,散热器壳体除了具有散热作用还对散热器内部结构提供防水、防潮等保护作用,因此散热器壳体需要具有良好的气密性。
3.现有的气密性测试架一般先向散热器壳体内充气,通过螺栓或压板将散热器壳体固定在装满水的水池内,观察散热器壳体表面是否有气泡冒出来判断气密性,但是在散热器壳体固定在水池内时不便对散热器壳体底面进行观察,且螺栓的固定方法与散热器壳体之间的螺纹连接,容易对散热器壳体造成磨损影响使用,降低了气密性测试的效率及准确性。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为解决散热器的螺栓固定方法易造成损坏且不便对其多个面进行观察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通信设备散热器壳体的气密性测试架。
5.本技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具体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6.一种通信设备散热器壳体的气密性测试架,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端固定有承载框,所述承载框侧面固定有气泵,所述气泵端部连接有气管,所述承载框侧面连接有排水管,所述承载框内壁固定有承载板,所述承载框内转动连接有两个呈对称排布的丝杠,所述承载框内壁滑动连接有两个呈对称排布的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侧面设置有夹持机构。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气管与散热器壳体相连接,开启气泵向散热器壳体内充气,利用夹持机构对散热器壳体进行限位固定,将其放置在承载框内,向承载框内注入水,观察散热器壳体四周是否有气泡冒出,若有气泡冒出则该处气密性不佳。
8.进一步地,所述夹持机构包括固定在支撑杆上端的转动电机,所述转动电机输出端固定有u形块,所述u形块两端均固定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端部固定有抵触板,所述伸缩杆外套设有弹簧,所述弹簧与u形块、抵触板之间均为固定连接。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散热器壳体侧面与抵触板侧面相接触,从而使得抵触板反向移动,使得伸缩杆收缩,弹簧因其特性推动抵触块板与散热器壳体相抵触,从而实现对散热器壳体的夹持,开启转动电机使得u形块转动,从而使得散热器壳体转动,便于观察散热器壳体多个面的气泡情况。
10.进一步地,所述抵触块侧面均固定有橡胶垫,所述橡胶垫与散热器壳体侧面相抵触。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抵触块侧面与散热器壳体侧面相接触时,橡胶垫与散热器壳体侧面相抵触,使得二者贴合更为紧密。
12.进一步地,所述丝杠外套设有滚珠螺母,所述滚珠螺母与支撑杆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丝杠端部固定有从动锥齿轮,所述承载框侧面设置有驱动组件。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驱动组件使得从动锥齿轮转动,从而带动丝杠转动,支撑杆受到滚珠螺母的限制向上移动,从而带动u形块移动,从而使得散热器壳体移动至承载框上方,便于对散热器壳体进行夹持或取出。
14.进一步地,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固定在承载框外壁的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固定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外固定有两个呈对称排布的主动锥齿轮,所述主动锥齿轮与从动锥齿轮相啮合。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开启驱动电机,使得转动轴转动,从而带动主动锥齿轮转动,从动锥齿轮在主动锥齿轮的带动下转动,从而使得散热器壳体上下移动。
16.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杆两端均固定有固定块,所述承载框内壁开设有滑动凹槽,所述滑动凹槽内设置有滚珠。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利用驱动组件使得支撑杆上下滑动时,固定块在滑动凹槽内移动,固定块与滚珠相接触,减少摩擦力,便于支撑杆滑动。
18.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效果;
19.1、本技术,通过夹持机构对散热器壳体进行夹持,扩大抵触板与散热器壳体表面的接触面积,使得夹持更为紧密,开启转动电机使得散热器壳体转动,便于对散热器壳体的多个面进行观察确认是否有气泡冒出,提高气密性测试的准确性。
20.2、本技术,当需要进行气密性测试或测试结束后,需要对散热器壳体进行夹持或取出时,通过开启驱动电机使得丝杠转动,从而带动散热器壳体上下移动,便于进行气密性测试,提升使用便捷性。
附图说明
21.图1是本技术中底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2是本技术中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23.图3是本技术中驱动组件的剖视图;
24.图4是本技术中承载框的俯视图。
25.附图标记说明:
26.1、底座;2、承载框;3、气泵;4、气管;5、夹持机构;6、承载板;7、支撑杆;9、排水管;10、丝杠;51、转动电机;52、u形块;53、伸缩杆;54、抵触板;55、弹簧;56、橡胶垫;81、滚珠螺母;82、从动锥齿轮;83、驱动组件;831、驱动电机;832、转动轴;833、主动锥齿轮;84、固定块;85、滑动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27.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8.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通信设备散热器壳体的气密性测试架。
29.参照图1,一种通信设备散热器壳体的气密性测试架,包括底座1,底座1上端固定有承载框2,承载框2侧面固定有气泵3,气泵3端部连接有气管4,承载框2侧面连接有排水管9。当需要对通讯设备的散热器壳体进行气密性检测时,将气管4与散热器壳体相连接,开启
气泵3向散热器壳体内充气,向承载框2内注入水,观察散热器壳体四周是否有气泡冒出,若有气泡冒出则该处气密性不佳。
30.参照图1,承载框2内壁固定有承载板6,承载框2内转动连接有两个呈对称排布的丝杠10,承载框2内壁滑动连接有两个呈对称排布的支撑杆7,支撑杆7侧面设置有夹持机构5。当需要对通讯设备的散热器壳体进行气密性检测时,利用夹持机构5对散热器壳体进行限位固定,将其放置在承载框2内,向承载框2内注入水,便于进行气密性测试。
31.参照图1和图2,夹持机构5包括固定在支撑杆7上端的转动电机51,转动电机51输出端固定有u形块52,u形块52两端均固定有伸缩杆53,伸缩杆53端部固定有抵触板54,伸缩杆53外套设有弹簧55,弹簧55与u形块52、抵触板54之间均为固定连接。当需要利用夹持机构5对散热器壳体进行夹持固定时,使得散热器壳体侧面与抵触板54侧面相接触,从而使得抵触板54反向移动,使得伸缩杆53收缩,弹簧55因其特性推动抵触块板与散热器壳体相抵触,从而实现对散热器壳体的夹持,开启转动电机51使得u形块52转动,从而使得散热器壳体转动,当散热器壳体转动至适宜角度便于检测人员观察时,关闭转动电机51使得散热器壳体停留在适宜位置,检查散热器壳体其他位置是否有气泡冒出,提升气密性测试的准确性。
32.参照图1和图2,抵触块侧面均固定有橡胶垫56,橡胶垫56与散热器壳体侧面相抵触。当抵触块侧面与散热器壳体侧面相接触时,橡胶垫56与散热器壳体侧面相抵触,使得二者贴合更为紧密。
33.参照图2和图3,丝杠10外套设有滚珠螺母81,滚珠螺母81与支撑杆7之间为固定连接,丝杠10端部固定有从动锥齿轮82,承载框2侧面设置有驱动组件83。当气密性测试结束后需要改变夹持位置进一步检测时,利用驱动组件83使得从动锥齿轮82转动,从而带动丝杠10转动,支撑杆7受到滚珠螺母81的限制向上移动,从而带动u形块52移动,从而使得散热器壳体移动至承载框2上方,向外抽出散热器壳体,使得散热器壳体远离抵触块,改变夹持位置进行再一次气密性检测,提升气密性测试的准确性。
34.参照图2和图3,驱动组件83包括固定在承载框2外壁的驱动电机831,驱动电机831的输出端固定有转动轴832,转动轴832外固定有两个呈对称排布的主动锥齿轮833,主动锥齿轮833与从动锥齿轮82相啮合。当需要利用驱动组件83使得散热器壳体上下移动便于夹持或取出时,开启驱动电机831,从而使得转动轴832转动,从而带动主动锥齿轮833转动,从动锥齿轮82在主动锥齿轮833的带动下转动,从而使得散热器壳体上下移动。
35.参照图4,支撑杆7两端均固定有固定块84,承载框2内壁开设有滑动凹槽85,滑动凹槽85内设置有滚珠。当利用驱动组件83使得支撑杆7上下滑动时,固定块84在滑动凹槽85内移动,固定块84与滚珠相接触,减少摩擦力,便于支撑杆7滑动。
36.工作原理:当需要对通讯设备的散热器壳体进行气密性检测时,将气管4与散热器壳体相连接,开启气泵3向散热器壳体内充气,开启驱动电机831,使得转动轴832转动,从而带动主动锥齿轮833转动,从动锥齿轮82在主动锥齿轮833的带动下转动,从而带动丝杠10转动,支撑杆7受到滚珠螺母81的限制向上移动,从而带动u形块52移动,从而使得散热器壳体移动至承载框2上方,便于对散热器壳体进行夹持,使得散热器壳体侧面与抵触板54侧面相接触,从而使得抵触板54反向移动,使得伸缩杆53收缩,弹簧55因其特性推动抵触块板与散热器壳体相抵触,从而实现对散热器壳体的夹持,通过开启驱动电机831使得散热器壳体
向下移动至承载框2内,向承载框2内部注水,观察散热器壳体表面是否有气泡冒出,开启转动电机51使得u形块52转动,从而使得散热器壳体转动,当散热器壳体转动至适宜角度便于检测人员观察时,关闭转动电机51使得散热器壳体停留在适宜位置,检查散热器壳体其他位置是否有气泡冒出,提升气密性测试的准确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