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密性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930499发布日期:2023-04-22 11:03阅读:35来源:国知局
一种气密性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五金产品生产检测技术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气密性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1、在五金产品冲压加工时.往往成批生产.每批产品都要抽样检测.从而及时发现不合格的产品.因此在产品生产过程中需要设立一个对应的检测系统,对产品进行针对性检测,不同检测系统为了针对不同的产品会设置不同的检具,一般产品都会进行气密性检测,而传统气密性检测往往只会简单检测产品是否存在漏气现象,很少考虑产品在较高气压的环境下能否保证良好的气密性;尤其针对一些对于密封性要求非常高的金属产品,如用于装载电池组的电动汽车电池包,其对于密封性的要求很高,而且每家车企的电池包的形状大小结构又不一致,故而针对不同的产品需要设计不同的检测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气密性检测装置。

2、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气密性检测装置,包括电控基座、模具组件和驱动单元;

3、所述模具组件包括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电控基座顶面的下模具、与所述下模具匹配的上模具;

4、所述驱动单元与所述上模具可拆卸连接,所述驱动单元驱动所述上模具沿预定轨迹来回移动,以使所述上模具与所述下模具可操作性闭合形成密闭腔室,所述密闭腔室内容置待检产品;

5、所述下模具上开设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连通所述密闭腔室;

6、所述电控基座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驱动单元电连通来控制驱动单元动作。

7、进一步地,优选所述驱动单元包括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的液压缸和设置于液压缸上的导向组件,所述液压缸的活塞杆连接所述上模具,所述导向组件用于引导所述上模具沿预定轨迹移动。

8、进一步地,优选所述导向组件包括第一固定板、设置于第一固定板下方的第二固定板、套设置于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之间且连接至所述上模具的若干个导杆、以及套设于所述导杆上的导套,所述液压缸的活塞杆穿过所述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连接至所述上模具上,若干个所述导杆用于引导所述上模具垂直升降。

9、进一步地,优选所述驱动单元还包括用于支撑所述驱动单元的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分别与所述第二固定板抵持连接。

10、进一步地,优选所述电控基座内埋设有输气管道段,所述输气管道段的输出端连通所述进气口,所述输气管道段的输入端连接有接气管。

11、进一步地,优选所述气密性检测装置还包括供气单元,所述供气单元与所述接气管连通。

12、进一步地,优选所述气密性检测装置还包括安全防护罩,所述安全防护罩设置于所述电控基座上,且所述模具组件和驱动单元罩住设置于所述安全防护罩内。

13、进一步地,优选所述安全防护罩上开设有开口,所述开口对应所述模具组件开设。

14、进一步地,优选所述上模具包括上基座以及沿所述上基座边缘向下延伸的侧壁,所述上基座与所述侧壁一道围合形成上腔室,所述下模具包括下基座,所述下基座对应所述上腔室区域内凹形成下腔室,所述上腔室与所述下腔室围合形成所述密闭腔室。

15、进一步地,优选所述下腔室设置有用于容置密封圈的密封槽体,所述下腔室的内壁设置有至少一个仿形曲面,所述仿形曲面用于与待检产品的边缘位置贴合或顶持。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提供一种气密性检测装置,通过在下模具上开设有进气口,进气口连通用于容置待测产品的密闭腔室,实现通过进气口向密闭腔室内充气加压,解决传统气密性检具无法检测在较高气压下产品的气密性问题;同时,将上模具设计为与驱动单元可拆卸连接,以及下模具与电控基座可拆卸连接,可以理解的,根据不同规格、尺寸的产品可通过替换不同的模具组件,进而使气密性检测装置匹配不同种类的待测产品;整体结构简单,操作便捷。



技术特征:

1.一种气密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控基座(1)、模具组件(2)和驱动单元(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单元(3)包括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的液压缸(31)和设置于液压缸(31)上的导向组件(32),所述液压缸(31)的活塞杆(311)连接所述上模具(21),所述导向组件(32)用于引导所述上模具(21)沿预定轨迹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组件(32)包括第一固定板(321)、设置于第一固定板(321)下方的第二固定板(322)、套设于第一固定板(321)与第二固定板(322)之间且连接至所述上模具(21)的若干个导杆(323)、以及套设于所述导杆(323)上的导套(324),所述液压缸(31)的活塞杆(311)穿过所述第一固定板(321)、第二固定板(322)连接至所述上模具(21)上,若干个所述导杆(323)用于引导所述上模具(21)垂直升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单元(3)还包括用于支撑所述驱动单元(3)的支撑组件(33),所述支撑组件(33)包括第一支撑件(331)与第二支撑件(332),所述第一支撑件(331)与所述第二支撑件(332)分别与所述第二固定板(322)抵持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基座(1)内埋设有输气管道段,所述输气管道段的输出端连通所述进气口(221),所述输气管道段的输入端连接有接气管。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密性检测装置还包括供气单元,所述供气单元与所述接气管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密性检测装置还包括安全防护罩(4),所述安全防护罩(4)设置于所述电控基座(1)上,且所述模具组件(2)和驱动单元(3)罩住设置于所述安全防护罩(4)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防护罩(4)上开设有开口(41),所述开口(41)对应所述模具组件(2)开设。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具(21)包括上基座(211)以及沿所述上基座(211)边缘向下延伸的侧壁(212),所述上基座(211)与所述侧壁(212)一道围合形成上腔室,所述下模具(22)包括下基座(222),所述下基座(222)对应所述上腔室区域内凹(223)形成下腔室,所述上腔室与所述下腔室围合形成所述密闭腔室。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腔室设置有用于容置密封圈的密封槽体(224),所述下腔室的内壁设置有至少一个仿形曲面(225),所述仿形曲面(225)用于与待检产品(100)的边缘位置贴合或顶持。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气密性检测装置,包括电控基座、模具组件和驱动单元;模具组件包括可拆卸连接于电控基座顶面的下模具、与下模具匹配的上模具;驱动单元与上模具可拆卸连接,驱动单元驱动上模具沿预定轨迹来回移动,以使上模具与下模具可操作性闭合形成密闭腔室,密闭腔室内容置待检产品;下模具上开设有进气口,进气口连通密闭腔室;电控基座包括控制器,控制器与驱动单元电连通来控制驱动单元动作;本技术的装置,实现通过进气口向密闭腔室内充气加压,解决传统气密性检具无法检测在较高气压下产品气密性问题;同时,上模具、下模具均为可拆卸结构,可通过更换模具组件,进而适配不同规格、尺寸的待测产品;整体结构简单,操作便捷。

技术研发人员:陈志勇,刘楚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飞荣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209
技术公布日:2024/1/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